徐龙洋,郑 侠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210)
儿童文学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异于成人文学,不但强调内容的教育性和趣味性,而且也具有审美价值。任溶溶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翻译家,《夏洛的网》汉译本广受中国儿童读者的喜爱。本文以接受美学的理论为指导,站在儿童读者的视角,将任溶溶《夏洛的网》汉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英汉对比和实例分析,探析《夏洛的网》任溶溶汉译本深入我国儿童读者内心的原因及译者任溶溶在翻译该作品时采用的独特翻译技巧和方法,旨在为我国儿童文学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经验。
长期以来,翻译理论的研究重点都在原文上,而接受美学强调将读者放在文学翻译研究的中心地位,以探讨在文学传播的过程中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该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接受美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在接受美学正式产生以前,康斯坦茨学派提出了新的翻译概念即“走向读者”。该学派认为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没有重视读者,断开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因而他们提出翻译要面向读者,提升读者的参与感。前期的接受美学着重考虑译文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而后期将翻译研究重点开始放在读者的反应上。自此,读者被放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研究思路。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理论创新,接受美学越来越丰富,迅速在国际上流传开来,并应用于各个文体的翻译研究工作中。该理论强调了读者在文学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审美经验。
接受美学的理论框架基本上是在姚斯和伊瑟尔的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的,相比之前的翻译研究理论,接受美学理论有很多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在姚斯看来,当我们衡量一部作品艺术性的时候,“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这两个概念十分重要。“期待视野”这一概念强调由于读者不同的社会经验和心理情况,他们在阅读时也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观念,而正是这些不同的阅读经验导致其期待视野也会有所差别。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读者之间有差别的期待视野,来灵活改变翻译策略,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姚斯还强调将“期待视野”融入到接受美学理论之中,以此来突出读者在阅读时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文学作品的演变也和历史社会的发展有关,而译文读者不同的社会经历,也决定着他们拥有着不同的阅读期待,因此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当尽量满足读者特定的期待视野。在作品中,我们应该增加作品的吸引力。“审美距离”即读者理解作品的难易程度。这一概念强调,译文和译文读者的距离应当保持在一定的合理区间,避免读者太容易或太难理解译文,给予其最优的阅读体验。
2.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指不同时间的纵向划分和同一时间上的横向划分。水平接受指同一历史时期内的不同读者的接受评价,而垂直接受是指同一作品,在不同时代之下读者的接受和评价情况。姚斯认为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应当综合这两种评价方式,这样才能更加系统、完整地对译文做出评判,译者也能创作出更加吸引读者的译文作品。
3.意义未定和文本空白。伊瑟尔提出的“意义未定”指要让读者在阅读时进行填充文本这一思想工作,而文学作品中没有写明的“空白”部分,也可以被用来唤醒读者的参与主动性,让读者主动去思考和想象文本内容。相较之前的理论,该理论有两方面的创新。一是将研究主体变成了读者。由此提高了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而这也属于文本与读者之间的视野融合。二是增添了文本的空白。不同的读者对于同一文本的不同反应和思考能够更加丰富完善原作,赋予作品新的生命,让原作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同时,又能加深人们对作品的思考,提升读者的思考能力和阅读参与感,进而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
在接受美学理论看来,儿童读者是比较特殊的受众群体,儿童文学的翻译应注意儿童读者的身份。因此,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与创作就显得非常必要。这就一方面要求译者的译作必须符合原文的文体和背景,另一方面译者也要满足儿童读者的期望,合理地对原文做出相应的修改,满足儿童读者的幻想。由此可见,接受美学的理论对于儿童文学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正确地使用该理论将会促进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问世。
儿童读者在心理和认知方面都要异于成人,因此儿童文学具有自身特色。在儿童文学的翻译中,译者应当注意到儿童读者的阅读特点,把握他们的阅读需求。首先,儿童处于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阶段,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当具有普及知识的特点。其次,译文应当满足儿童的期待视野,儿童对于画面色彩以及声音更加敏感,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符合其年龄特点的表达,拉进与小读者之间的距离。
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White, E.B.)于20 世纪30 年代晚期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是美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创作家。他于1952 年创作出《夏洛的网》,该书是以怀特真实的生活环境为背景,将现实中不能挽救农场中小猪生命的遗憾,弥补在童话作品中。该书主要讲述了小猪威尔伯与蜘蛛夏洛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着重突出了两个小动物之间真挚美好的友情。这部作品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儿童读者的喜爱,被评为美国十大儿童文学著作之一。
《夏洛的网》一书的语言简洁、生动,以小动物为第一人称展开故事,画面感很强,动物之间的对话也十分有趣。该书在语言特点、修辞手段等多方面有着显著的儿童文学特点,明显区别于成人文学。同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翻译时,应当注意到这些特点,站在儿童读者的角度理解并加以表达,语言尽量通俗易懂,富有趣味。
自《夏洛的网》问世以来,我国许多翻译家对这部作品进行了翻译,当前共有三个流行的译本,分别是康馨、网络译者肖毛以及任溶溶译本。通过检索发现,康馨和任溶溶的译本传播广泛,其中任溶溶的译本生动有趣,深受读者喜爱。作为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十分重视“儿童视野的期待”和“儿童审美能力”对译文接受程度的影响。他站在儿童的角度,使用儿童的角色和语言来看待和表达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这也是他的译作流传最为广泛的原因,因而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
任溶溶译本采用灵活的翻译技巧和充满童趣的表达方式,完美地再现了原文生动有趣的风格,重塑了小动物各具特色的形象。
相比于成人来说,儿童词汇量小,社会经验不足,倾向于使用一些简单的词汇,因此儿童文学中的语言一定是浅显易懂的。在翻译时,译者对于词汇的选择,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了解其阅读习惯和喜好,避免复杂高难度的陌生词汇,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把握好词汇和儿童认知的匹配度,使用一些他们熟悉且能理解的词汇,从而帮助其理解原文,提高其阅读兴趣[1]。
1.巧用口语词。口语化的词汇是儿童文学作品的一大特点,因为儿童的知识体系尚不完全,因而对于一些复杂专业的词汇掌握并不深,他们倾向于使用口语化的简单词汇。在翻译时,适当使用口语化的词汇能够更加贴近小读者的表达习惯[2]。
例1:She jumped out and ran to the kitchen to fix another bottle for him[3].(White, E.B.,2009:196)
译文:她马上跳下车,登登登跑到厨房,又给它弄牛奶[4]。(任溶溶,2009:14)
原著中弗恩对于小猪威尔伯的喜爱是十分明显的,他在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关爱照顾他的小猪。本句之中译者将原句中的“ran to”译为“登登登跑到”,并将“fix”译为“弄”,这样的表达是十分具有童趣的,用口语化的表达来描写弗恩激动的心情,也展现出弗恩对于小猪的喜爱,同时口语化的简单表达也更加贴近小读者们日常的表达,拉进与小读者之间的距离。
2.恰当增添词汇。儿童的表达习惯异于成人,在译文中译者应当把握好原文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特点,使用简洁贴切的表达,拉进与读者的距离,有时适当地增添一些词汇,更能便于小读者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1:As Wilbur watched, the spider let go of the fence and rose into the air[3].(White, E.B.,2009:347)
译文:威尔伯就那么眼巴巴地看着它离开栅栏,飞到空中去了[4]。(任溶溶,2009:174)
原文这段讲到夏洛死后,她的孩子们也都长大,一个个乘着蜘蛛丝离开了,威尔伯对于他们的离开应该是感到非常不舍的。原文中使用了“watch”一词,原意是“看”,而译者根据上下文翻译为了“眼巴巴地看着”,这里的增词十分巧妙合理,将威尔伯的心理状态也描写出来了,更加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
3.灵活改变词语。例1:It often had a sort of peaceful smell-as though nothing bad could happen ever again in the world[3].(White, E.B.,2009:200)
译文:谷仓让人闻上去感到天下太平,什么坏事都不会再发生[4]。(任溶溶,2009:19)
原文“had a sort of peaceful smell”本意为“有一种平和的气味”,这样的直译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比较难以理解,可能不知所云。而任溶溶在这里将这个短语灵活地表达为“让人闻上去感到天下太平”,使用了四字词语更加符合汉语表达,也能够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是忠实于读者的翻译。
在儿童的阅读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长句和难句,可能会影响其阅读体验。频繁的复杂长句会给孩子们造成阅读障碍,同时可能降低其阅读的兴趣。因此,在翻译儿童文学时,译者应当考虑到儿童读者的阅读特点,灵活地处理长难句,多使用便于理解的短句。另外,在儿童的思维模式中,他们倾向于点状思维,有着比较简单的思维层次和结构,因此在句法层面,译者应该注意到长难句转化为短句,来帮助其理解和阅读。
1.句型改变。例1:“Run-run-run downhill, make for the woods, the woods! ” She shouted to Wilbur. “They’ll never-never-never catch you in the woods[3].”(White, E.B.,2009:204)
译文:“跑——跑——跑,跑下山,到林子——林子——林子里!”它对威尔伯大叫,“到了林子里,他们永远——永远——永远捉不到你[4]。”(任溶溶,2009:23)
“林子”是小猪逃脱的目的地点,译者在译文中重复了三次,这样的反复强调,让儿童感知到它的重要性。原文中的否定词“never”译为“永远不”,并且重复了三次,也能够让儿童读者感到紧张,也为威尔伯捏一把汗[3]。在译文中,译者使用了儿童的思维模式和说话特点,像一个孩子一样的表达。另一方面,译者注意到,儿童的阅读习惯,避免了长句、复杂的句式,而是选择了短句,用简单的句型和语法提升了易读性。加上破折号和重复词语的使用,增添了译文的气势。这样一来,无论是孩子自己阅读还是家长为其诵读,都听起来十分生动有趣,有吸引力。
在儿童文学的翻译过程中,译文应当倾向于儿童读者的审美以及阅读习惯,符合儿童的阅读水平。因而恰当的修辞手法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其中,译文中可以使用比喻,拟人和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加译文吸引力和读者的阅读体验,更加生动形象地传递原文的信息内容,激发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满足儿童的期待视野[5]。
1.恰当的比喻。译文中比喻手法的使用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文章的趣味性。这样一来,也能够增强儿童读者的阅读体验,让其融入译文的氛围之中,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同时又能帮助其理解。
例1:The frog kicked, splashing soapy water onto the blueberry pie.“Another crisis!”groaned Fern[3].(White,E.B.,2009:251)
译文:青蛙踢着腿,把肥皂水溅到馅饼上面。“又是一场灾难!”弗恩呻吟说[4]。(任溶溶,2009:72)
在原句“crisis”的本意为“危机、紧要关头”,但这里译者将“crisis”翻译成了“灾难”,恰当地延伸了词语的意思,同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青蛙将肥皂水溅的到处都是比作一场灾难。生动形象,贴近小读者,在孩子们看来可能这样不起眼的小事,真的是一场“灾难”。译者在此处的处理,拉进了与读者的距离。
2.巧妙的夸张。在翻译中,夸张的修辞手法可以突出强调事物一些本质上的特点,通过更加放大化的表达,儿童读者能够更加有共鸣,便于其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原文,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例1:The goose egg was right underneath. There was a dull explosion as the egg broke, and then a horrible smell[3]. (White, E.B.,2009:254)
译文:食槽一侧,扑通一声翻倒了。那个鹅蛋正好在底下,闷声爆开,一下子臭气熏天[4]。(任溶溶,2009:76)
原文中,这段描述了艾弗里要把夏洛抓到盒子里的紧张场景,在艾弗里举起树枝要去敲夏洛时,不小心摔倒打到了威尔伯的食槽,将一颗坏掉的鹅蛋打破,臭味瞬间爆炸开来。小读者在这段的阅读中,应当是十分紧张的,害怕艾弗里真的抓到夏洛,而臭蛋的爆炸又是紧张节奏中的一个小插曲,让读者松一口气的同时又感到好笑。原文描述鹅蛋爆炸的气味臭气很浓,使用了词语“horrible smell”,译者在这里使用汉语成语“臭气熏天”,形容臭味浓的把人都熏晕过去了,巧妙的夸张呈现了画面感,儿童读者更加易于理解,似乎让孩子们闻到了这种气味。这样的翻译更加贴近读者,同时又能为孩子们增加阅读中的知识,处理十分巧妙。
3.形象的拟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因为儿童群体年龄的特殊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认为“万物有灵”,因此会将身边所有东西都看做是有生命的。也正因为此,拟人的修辞手法在儿童文学中十分常见。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拟人的修辞手法也是译者需要注意的。
例1:Never a kind word for old Templeton, only abuse and wisecracks and side remarks[3].(White, E.B.,2009:337)
译文:对老坦普尔顿一句好话也没有,只有毁谤、讥讽和冷言冷语[4]。(任溶溶,2009:164)
原著本就是一篇以小动物为主人公的儿童文学,故事对话也在他们之间展开,文中的小动物都是有思想、有性格的。拟人的修辞手法是原文中使用最多的,因此在译文中,为了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译者保留了拟人的修辞,使用了原文中贴近每个小动物性格的语言。如本句中,原文坦普尔顿是一只小老鼠,他多次帮助威尔伯和夏洛,而在这里讲的是坦普尔顿有一些不满于威尔伯的求助,因而反讽地说自己只得到了“abuse and wisecracks and side remarks”,这些词汇本是形容人的,而在这里被一只小老鼠用来自嘲,语言十分生动,让读者仿佛看到一直正在生气的小老鼠的形象。译者在此处,也对应了中文中形容人的词语“毁谤、讥讽和冷言冷语”,这样一来更好地再现了原文的场景。
通过上述例子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针对不同的读者,译者应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期译文既符合读者的需求,又要保证文体特色。一方面,作为原文本的读者,译者应该尽可能地减少与原文观点的距离,从而使译文和原文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一致。另一方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儿童阅读视野期待;只有为孩子们所接受,翻译作品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
任溶溶先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翻译家,他深知儿童文学的读者群体是儿童,需要让他们看到多姿多彩的世界,接触世界上多元的文化和思想。《夏洛的网》译本的成功,源于任先生“视野”的不断交融,创作出更加贴近儿童读者的译文,并使孩子们接触和了解到一些中国和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展现给他们不同的童话世界。而这也是怀特的理想,他希望在这个充满爱心的童话世界中,儿童能够受到教育和心灵的熏陶[6]。通过分析可发现,接受美学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同时儿童文学的翻译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通过对像任溶溶这样优秀翻译家的作品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获取经验,总结出一些翻译技巧,更好地运用到儿童文学翻译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