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
——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的现实价值及推动策略探究

2023-02-20 23:57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二十大语文课语文课程

张 顼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天津 300180 )

党的二十大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明确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战略任务,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在中职教育中,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将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课程教学中是重中之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自觉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属性的学科,对学生的思想导向,健全的人格培养,具有一定优势。深挖思政元素、思政故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是中职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入中职语文课是新时代育人要求

(一)在进课程中深刻理解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着眼社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职业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

2021年7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2022年11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工作的通知》,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我们站在第二个百年的起点,为了走好赶考之路,更为了感召和引领广大青年才俊思想信仰的坚定,能否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事关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事关青年成才的育人重担。”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职业语文课堂,潜移默化地教导学生深入学习内涵要义,精准把握精神实质,这是青年学习成长成才的关键一环。

(二)在进课程中体会优化职业教育定位

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中职三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语文课程增设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

新课标明确了中职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四个方面,并且将原本的单元化课程体系升级为专题化教学体系,使得思政元素更加鲜明、突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为我国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现在紧缺高水平蓝领技术工人,职业教育要为国家培养大国工匠不断厚植沃土,语文新课标中设置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也为语文课堂指明了方向。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入中职语文课的契合思路

(一)抓住关键点的理论与深远见解,深化语文课新素材

党的二十大主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大会主题深度凝练了报告内容,在课堂中教师可抓住主题中与文章思政点契合度高的词语进行深度解读挖掘,依托于新课标下的中职语文课程,将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化为语文课的新素材。

(二)抓实育人作品与境界开辟,活化语文课新资源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分为15个不同专题的内容,依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新时代中我们要抓实红色作品与红色教育元素,感悟精髓,聚焦培养学生语文四大学科核心素养。课堂不能仅拘泥于文本中的红色元素,还要知人论世,挖掘背后的故事,背后的历史。例如辛弃疾坚决抗金的爱国故事,朱自清在反内战斗争中不吃嗟来之食的故事,为学生开辟眼界,使其成为语文课程的新资源。

(三)抓牢“四史”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透化语文课新视域

筑牢信仰之基,在语文课程中寻找“四史”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引导学生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助力新时代青年站在新的高度开拓新的视域。例如《荷花淀》讲述的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百合花》讲述的为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它们串联起两个革命时期。学习作品的背景历史让学生站在中国革命的长河中回望两段时期革命先辈的英勇奋斗,结合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培养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职语文课程的实施路径探索

中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较其他学科更具内涵性,能较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方针政策润物无声地浸润给每一个学生。新课标背景下不同专题的文章内涵,更有利于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党的二十大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学懂、学深、学通,达到学思共鸣、知行合一的境界,语文课堂只有以“小抓手”解决“大问题”“小故事”传递“大精神”,持续完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用好课堂主渠道、实践雕刻中国心。定锚以讲促“知”,建构“近”点,串联“热”点,深思点亮“行”之道路,打造从文字到形象再到行动的多方位教学体系。

(一)“师”为前提:打造教师主力军,悟“知”以定锚

语文课思政内容能否做到深化、活化、透化,教师是关键点。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入中职语文课堂,唯有教师精益求精地细致打磨,学生才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带入人生的航程。

第一,教师深度研读报告,筑牢“讲”的基底。从教师个人层面,要全面解读、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理论内核和精神实质。教师要学在先、做在前,充分发挥中职语文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钻研教学文本,寻找创新点,将会议精神有机融入中职语文课教学中。教师站得高才能谋划全局,采取最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思政融入。在教师群体层,校内定期集体教研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参悟要义,同时语文教师要发挥集体智慧,分析学情,共同商定教学设计,在语文教研组营造浓厚党的二十大学习氛围。积极与友校中职语文教师保持联系,团结协作,挖掘不同文本思政抓手,保证老师们先学一程,深学一步。

第二,加强目标意识,找准定“锚”位。不同专题的中职语文课程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件,但着力点不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要针对各专题的具体本文特点进行融合。因此定“锚”之位尤为重要。例如:古代诗文选读专题,教师应突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教师应以建党精神引领精神谱系融入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专题,教师应厚植爱国情怀,增进文化自信;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专题,教师应突出职业意识、守正创新,踔厉奋发深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明确青年强,则国家强的意识。教师要对目标而选,携任务而教,在内容契合的基础上完成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落实。

第三,定锚悟“知”,“热”效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职语文课程,是学生成才的需要,是国家发展的需求。中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授课的融入要以“热”点为契机,牢固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课堂应紧跟时事热点、社会焦点,满足中职生思想多元化的特点。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课堂应关注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实现理想的渴望,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过程中,以党的二十大精神鼓励激发学生的奋发思想和攻坚克难的精神。用社会“热”点制造课堂“热”点,教师带着“热”情进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传递,形成“热”效应的良性循环。

(二)“育”为导向:用好课堂主渠道,促“思”以内化

教学主渠道的有效利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职语文课,教师是着力点,课堂是突破口。课堂是真正实现教学目标、落实育人任务的核心,更是真正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由理论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媒介,只有以高质量课堂作为媒介,才能促学生之“思”。

第一,教学顶层设计和底层逻辑要统一。统筹规划基于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共同特点“怎么融”,分类实施基于不同专题特点“如何融”,根据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以课程目标为落脚点、以课本知识为融合点,保证全覆盖、多层叠地融入语文课程。在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论权威性,维护教师的课堂讲授权威性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制的学生对象,分门别类地找取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容相融合。

第二,利用双线模式,提高参与度。课程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要讲究有味无痕,方法适当,使中职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习接纳。从线下角度,课堂应当注重教学手段的应用,例如沉浸式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可以进行学生讨论互动,开展师生互动,得到学生真实的反馈再进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精神注入。从线上角度,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将课前预习和课后延展部分,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学校官网、青年大学习、人民日报官微、抖音公众号等媒体,实现学生“思”的提升,使其领悟更加透辟。

第三,以学生身边事为切入点融合思政,使学生深刻理解内涵以内化。挖掘学生兴趣点,选取娱乐性强的方式教育学生关注时事,学会思辨。语文课程教学融入思政的时机要恰到好处,生硬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插入学习精神是完全不可取的。中职语文课程和思政课程有所不同,中职语文课堂不能因为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或者思政元素而弱化语文知识性的掌握,因此贴合学生,贴合知识点为导向,才能更好地内化党的二十大内容。

(三)“行”为关键:实践雕刻中国心,融“知”以合一

理论源于实践,应当“讲”为引导,“学”为奠基,“知”为导向,“行”为目标,使学生在“讲”中学,于“学”中“知”,因“知”而“行”。我们要致力于高位进行系统规划,并且坚持用心打造“示范课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利用学习平台,开展“讲红色故事”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做到“三我”,故事我来讲,视频我来拍,分数我来评。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自己制作讲故事的背景视频或者背景图,采取学生分数互评方式,让学生有深度的参与感。

第二,利用好当地博物馆等红色元素,让学生“行”至其中。开发利用当地红色资源,有效地将语文课堂思政延展到社会层,实现知行合一,融学于做。在党的二十大的精神影响下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站位和大国工匠素养,以实践活动“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引导学生愿学、善学、乐学、愿行、善行、乐行。

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入中职语文课教学课例——《沁园春·长沙》

课前让学生以知人论世法搜集毛泽东主席的早期革命事件,并完成诵读任务,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落实文化传承与参与的语文核心素养。以“苍茫大地”到底指的是什么为疑问开始诗词下阙学习,利用红色视频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背景,了解当时中国满目疮痍的历史背景,让思政融入有声无痕。通过思考毛泽东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青年毛泽东的语言和形象,用文本细读方式,让学生对“同学少年”有更立体的形象感知。以革命先辈图片明确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始终以革命前途,与国家命运,于人民福祉紧密相连,展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通过抒写的方式,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最后以课后作业内化革命精神。

课程开启前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扫除知识盲区。进而以提问法进入课堂,带着问题观看《觉醒年代》毛泽东走来片段,通过历史的痕迹,多方位了解作者。以小组讨论方式思考诗人对青年时代一段峥嵘岁月的思念和追忆,思考是怎样的人和事,青年毛泽东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时演绎《觉醒年代》中《湘江评论》创刊小剧,让作品形象不再扁平化,让学生明确担当青年时代使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并运用齐颂的方式内化情感,体会意气风发和心怀天下的情怀。再从革命者图片引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品格,明确这就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初心。运用学习平台让学生写下《我的初心》。以毛泽东1919年7月在《民众的大联合》发表的一段话收尾,全体起立,老师领诵,感受“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课后摘抄毛泽东诗句、励志名句并上传教学平台,结合学生自身专业完成精神内化。

课程思政是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中职院校走实走深的重要环节。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中职语文教学,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思政元素的教学体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落实育人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

猜你喜欢
二十大语文课语文课程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