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高小学生语言素养为旨归的古诗教学策略
——以统编教材《敕勒歌》为例

2023-02-20 22:55梁宝月
语文天地 2023年4期
关键词:敕勒川语感古诗

梁宝月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精练的语言文字蕴藏着无限的人文情怀。通过古诗教学提高语言素养,教师既要继承“吟咏诵读”的诗教传统,又要指导“联想明意”的学习方法,还需要运用“创境补白”,达成学以致用的目标。

一、吟咏诵读,培养语感力

语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特别是在诵读实践中不断积累、内化生成的。

(一)朗朗上口

课标在第一学段“阅读”部分提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古诗教学要特别注重朗读实践。古诗之美,首先是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优美。

《敕勒歌》每句字数并不相等,所以不能用固定的“212”或“23”等节奏来引导学生感悟朗读。诗中“苍”“茫”“羊”都押“ɑng”韵,和“广”字同韵,需要引导和鼓励他们在读中体会,在琅琅书声中感受草原的宽广辽阔。这是一个主动习得、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范读、对读、配合读的过程中学会了倾听和评价,培养了语感能力。

(二)口诵心惟

明代王守仁《传习录》中卷总结:“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紬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古诗学习的琅琅书声,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还要读出情感,这就离不开启发思考。

《敕勒歌》首先是“歌”,学生在初读诗歌时,字音大多能读准,部分同学声音响亮,字音朗读的轻重把握也较到位。但这并不是草原人的读法,而是一种技法的展现,学生在朗读中并没有入情入境的思考。很多教师都会用歌曲导入的方法,备课手册上建议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导入新课,但导入的目的仅仅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通过欣赏另一首更有特色的草原歌曲——腾格尔的《敕勒歌》,学生更能够感受草原的辽阔,体会到草原人歌唱时曲调悠扬、节奏缓慢、字音较重的特点。学生读“川”“苍”“茫”三字时体会了“音重而长”,也就读出敕勒川的特点。

(三)点滴积累

朱自清先生说:“与其让学生读十、二十部诗集,不如让学生背一百首诗歌。”古诗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语言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经典的积累。课标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在附录中列出《优秀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比例逐步加大。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早读、课后的碎片时间,选择容易理解的经典篇目引领学生积累古诗,提高学生对古诗朗读和积累的兴趣。古诗是语言的艺术,是民族的精神与心灵史,每一篇经典的背后还蕴藏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只有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二、联想明意,开掘想象力

课标在第一、第二学段均提出了“展开想象”的要求。情感体验的获得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也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古诗情境出发,凭借具体的诗句,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不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一)瞄准诗眼,激发想象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的关键词句,它是诗歌的点睛之笔。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诗眼,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把握文章的精髓。《敕勒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就是“诗眼”,一下子就将读者从静态的画面带到动态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没有风的时候看不见牛羊,有风的时候反而看见牛羊了呢?学生想象到:辽阔的草原,一阵风吹来,把草吹弯了,牛羊就露出来了。教师继续启发,这草居然能把那么牛羊都给藏起来,说明敕勒川的草长得怎么样?学生深度思考后得出结论:敕勒川水草丰茂,牛羊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然肥壮。

(二)紧扣文本,展开想象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这句话饱含深意。语文教材每一篇都是编写者精挑细选的典范性文章。教师教学时要紧扣文本、吃透文本,从而发挥教材举一反三的作用。“天似穹庐”这句话较难理解,很多教师开展本课教学时,颠来倒去地讲“穹庐”是蒙古包,然后放一张蒙古包图片就此结束。与其纠缠于“穹庐”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把天比作蒙古包,而不是其他东西。图片能帮助学生想象,敕勒族人居住在蒙古包内,抬头就是圆圆的帐顶,再联系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诗句中才会以“穹庐”类比。天就像一个大大的蒙古包,把四面八方的草原都给笼盖住。

(三)联系生活,深化想象

具体可感的想象离不开生活经验,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自然风光、人文风俗、历史遗迹、方言土语等都是值得开发的潜在教学资源。古诗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更要与生活实际相勾连。为了让学生切身体验到敕勒川“天苍苍、野茫茫”的特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抬头看看自己所处的环境:四四方方的教室,狭窄的过道,上下学途中拥挤的道路。在强烈对比下,再让学生感受“阴山下”,抬眼望去,天空和草原辽阔无边。学生更容易融入诗境,体会诗意。

三、创境补白,提升表达力

语文课堂离不开表达,它是一种全面的语言能力的外化形式。如果说语感力的培养和想象力的提升是“学得”和“习得”的过程,表达力的获得就是“用得”的体现。

(一)说,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古诗教学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口语表达环节,提升学生思维的层次,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口语表达不仅限于“读”。课前互动,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乡有什么好山好水;看插图,说说图上有些什么。以此比较敕勒川和我们生活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既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也提供了交流和思考的机会,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

(二)写,提升书面表达能力

书面表达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是更高层次的语言延伸。低年级学生古诗创编,应选取贴近生活的题材,展开合理想象,抒发真情实感,无须拘泥于平仄、押韵等。要在学生口头创编的基础上,由说到写,请学生将自己的想象落实到纸上,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敕勒人民热爱草原,留下了流传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敕勒歌》。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练习写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小诗,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课前让学生回忆家乡美的环节,学生畅谈家乡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的同时,也为后面的环节做了铺垫。将自己的想象和对家乡的热爱,通过书面表达出来,然后展示、朗诵自己的作品,分享表达的快乐。

低年级古诗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吟咏诵读、联想明意、创境补白等语文实践,发展学生的语感力、想象力和表达力,厚积薄发,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敕勒川语感古诗
爱上敕勒川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敕勒川文化生态保护体系的构建初探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