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2023-02-20 22:55
语文天地 2023年4期
关键词:群文意象文本

林 群

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实行,高考语文命题强调深化基础,彰显能力素养导向及服务选才功能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阅读试题在“落实立德树人,凸显核心价值”“严守稳中求新,紧扣语文素养”“强调文本情境,注重因文设题”等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调整。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探索高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的大幅提高。这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培养自身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新高考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新高考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不但要重视整本书阅读,而且要重视群文阅读、跨学科阅读等。语文教师在实际的课堂中要完全实现这些教学目标,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一)教学效果不明显

目前,大部分教师的阅读教学仍存在单一性的弊端,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全班齐读或小组朗读等。处于被动阅读状态的学生并不能够对所读材料的内容和情感进行全面有效的感知,单一阅读常常缺乏计划性,收不到很好的效果。

(二)教学渗透没有计划

从课堂本身的特点来说,阅读教学因为计划性不强而效果甚微。如为了节约时间,有的教师会省略提问的相关环节,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降低;为了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通常会选择一些能力较强、积极性较高的学生来展示,学生阅读训练的机会缺乏一定的平衡性。

(三)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从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为学生提供的阅读内容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阅读面狭窄直接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进而降低了教学的效率,难以达成阅读教学效果。除此之外,阅读教学内容还具有一定的单一性,不能够对学生的阅读视野进行全面拓展。

二、新高考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新高考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突出情境性和任务性,意在引导考生在复杂特定的情境中自主建构阅读知识、阅读经验,提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要求在阅读试题中要体现“博古融今,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扩大视野,聚焦素养能力”“创新形式,激发阅读兴趣”等方面的能力和内容。因此,我们必须针对这些改革做出调整,拓宽学生的阅读之路,探究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

(一)博古融今,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新高考展现了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使用适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体会“民族文化自信的磅礴之力”。

第一,在朗诵中感受音律美。

以诗歌阅读教学为例,诗歌节律就是情感起伏和意象构成的本质体现,也是诗歌情感艺术的呈现。学习诗歌,吟咏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形式,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对诗文进行仔细的诵读是十分关键且必要的一个形式。因此,阅读教学要坚持吟咏,做到听说读写全面结合,对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描写的景物、叙写的故事、抒发的情感有沉浸式的体验与感受,真正将阅读的效果落到实处。

第二,在联想和想象中体悟意象美。

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抑或是诗歌,意象都是构成文学形象的基础要素和艺术符号。以小说为例,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百合花》中的象征性意象——“百合”,不仅是文章主旨的象征,也是主人公美好品质的凝结,更是小说结构必不可少的线索。再如第七单元散文《我与地坛》《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每篇文章都选取了大量的意象营造意境和氛围,如果不能发挥想象,就很难品味出散文的独特魅力。意象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呈现的载体,同时其自身的艺术表达形式也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文学意象具有单一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就是想象和联想,只有将这些要素借助这种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与精神意蕴。

(二)扩大视野,聚焦素养能力

新高考试题选材涉及多学科、多观点、多学派,文学类文本选材涉及多国别、多时代、多风格。这就需要考生自觉加强课内外阅读,深度解读文本,展开横向思考和纵向对比;同时扩大阅读视野,补足短板。

第一,明确阅读的主题,筛选适合的文本开展群文阅读。

在应用群文阅读教学方式时,教师选择阅读文本不能任意拟定,需综合考虑诸多因素,选取科学和较为适合的内容来指导学生阅读,从而实现教育的基本目的。教师需指导学生对基础阅读内容主体元素进行全面的把握,对阅读内容的真实背景状况进行充分的感知,继而在通篇阅读中获得更全面的认识。结合教材内容来设计群文阅读教学方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教师可通过教材内容中作者的身份背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写作手法等诸多要素来指导学生,继而促成学生学习效果与群文阅读质量的大幅提高。

以《归园田居》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分别从作者身份背景、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写作手法这三个视角来指导学生群文阅读的学习。该方法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激发,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成效。

第二,强调多元化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化已经逐渐成为大部分书籍的主要呈现形式,高中生还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在实际阅读时,传播数量较多的不良电子书籍就会误导他们,因此,教师一定要对书籍的品质进行严格把关。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高中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对阅读的书籍进行合理的选择。其次,在课后,教师一定要及时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们能够对课外读物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最后,教师应该将读书计划构建出来,可以充分发挥问卷调查的作用,将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作为主要依据,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方向和学习兴趣,从而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教师在推荐时要有针对性,对具体的读书时间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学生收获更加丰富的知识。

第三,利用校本平台和媒介资源,拓展学生的阅读储备。

校本化信息阅读平台为扩大学生阅读的储备提供了途径。从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阅读数量的根本要求来看,校本阅读平台已彰显其巨大价值。从语文教师的角度出发,要依托学校资源,以智能化与大数据技术为依托,打造信息化校本阅读平台,并导入种类丰饶的阅读文本,在此平台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海量的阅读信息。为达到扩充学生阅读储备之目的,学校及教师可根据课内文本素材、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打造一个以校园网及专项智能阅读APP等媒介为主体的平台,师生通过该平台进行互动,对阅读问题进行探讨,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有机会阅读多类文本,进而逐步扩展其范围。

(三)创新形式,激发阅读兴趣

新高考语文命题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等方面继续探索,提倡教师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到低效的学习方式只会带来无效的压力和负担。

第一,利用微课技术,促进学生自主预读。

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感知能力做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充分预读,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发挥“任务导向式”的优势,方能使这一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微课技术进行科学且合理的应用,利用微课视频提前展示学习内容和目标,让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更具针对性,从而促进阅读目的性的提高,进一步强化阅读的成效。

第二,组织阅读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如果想要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强化,教师就要有效地设计主题实践活动,这是一个关键的途径。在活动实施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喜好给予充分关注,在此基础上,再对活动的步骤进行有效设置,使学生的参与性进一步提升,最终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大量的阅读必定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读写能力,阅读生成的价值也必定可以在各类文学类文本阅读乃至写作等迁移运用中得到更大的发挥。迁移的方式有很多,如在高一阶段的群文阅读基础上,教师可以在高二时让学生独立设计活动,以课题小组的方式合作探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网络平台,以小视频、诗词大赛、诵读表演、演说辩论等不同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丰富校园生活;以读带写,在诵读品鉴的基础上开展微写作、访谈录、人物传记等多元化创作实验。

第三,利用虚拟技术,创设阅读情境

从语文阅读文本方面来说,思想情感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构成内容,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且深入的探索,才可以使阅读任务的本质目标得以更好的实现。教师在开展信息化阅读教学时,虚拟现实技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思想和情感的发掘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教师利用这种手段,可使文本内容更加具有动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对阅读内容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生可以对文本意象进行充分的掌握,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产生情感共鸣。

除此之外,教师在对虚拟技术的作用和性能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之后,可以与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充分融合,并及时应用虚拟技术进行课件制作,全面呈现文本内容中的具体场景及相关情节,并对其审美情境进行有效创建,通过信息技术来将虚拟情境全面呈现给学生,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总之,新高考、新教材,都迫切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要做好初高中阅读教学的衔接与过渡,让学生尽快适应新型阅读教学模式;要做好课前资料的搜集与筛选,设置与教材体系契合、呈现教学重点、体现发散思维的议题;要让学生切实参与到集体架构与共识达成的过程中来,还要平衡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应试能力提升等。教师如何“教”,直接影学生如何“学”。打通教材,把必修和选修、课内与课外、知识与情感熔为一炉,合理预设,有效迁移,高效生成,方能实现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群文意象文本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抚远意象等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群文活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