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思政如何才能润物无声

2023-02-20 22:55周晓兰
语文天地 2023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立德思政

周晓兰

新时期学校思政工作要加强亲和力、针对性,充分利用其作用,引导初中生健康发展。同时,把课程思政纳入到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之中,使之产生一种有效的协同作用,使它在文化知识的传授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从而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得以实现。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仅要认识到新课改的必要性,而且要不断地完善课程思政和语文教学融合的途径,使其更好地体现教育作用。

在立德树人大环境下,要把“课程思政”理念与各学科有效结合起来,使其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教育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怎么把课程思政与初中语文相融合,这一问题一直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和研究。初中语文是义务教育的一项重点,把“课程思政”引入到课堂中,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本文从语文课程思政的意义入手,对语文课程思政如何才能润物无声进行综合分析。

一、语文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对于提高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了在高考时获得较好的成绩,教师和学生都以讲解和学习语文知识、技巧为主要目的。然而,这样的思想与实践使语文的教学与研究走向了一种“实用主义”和“短视”。在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巨大作用,使语文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立体。这样的大语文论,不仅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和完善,而且将推动初中学校课程思政的育人体制向前迈出一大步。

(二)有利于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课程学习都是从一个特定的学科开始,很难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教学中的思政要素,凭借教师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政治素养,使枯燥的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感情上的经验,从而引起思维上的共振。这就需要教师既有深厚的语文基础,又要承担教学任务,让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充满热情和温暖。

二、语文课程思政如何才能润物无声

(一)将“立德树人”列为课程教学目标

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初中语文教师应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既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又要在优良的传统教育中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性格。语文课程目标不仅可以为教师的备课奠定基础,而且可以对课堂活动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目前,课程思政在我国的学科建设中还未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充分关注。

从近年来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可以看出,命题者非常重视对初中生的思政教育。比如,2022年的国家中考 A卷的语文试题,就以党的一百多年历史作为出发点,提出了新时期的前途无量,应以“能力和有所作为”为题目。在前言中,作者清楚地指明了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先进文明,并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为主线,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还有一篇《国际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的中文讲座,题目是《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你将以中国年轻人的身份参加本次会议,并做一场名为《同舟共济、共享未来》的讲座,请做一份完整的演讲”。作为“思政学”课程改革的焦点,除了写作,高考的阅读题目中也有一些涉及了思政教育的内容。比如,刘白羽的那首《马鸣风萧萧》。从上述问题的命题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根“指挥棒”,推动基础教育前进的教师要转变当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缺位”现象。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红”的选择,充分发掘“红”的内涵、“革命精神”等,既要提高“文”的应用水平,又要把“文化”融入“思想”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爱党爱国的情怀。

把“立德树人”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与当前我国的基本价值取向相一致的。叶澜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一书中清楚地阐述了“从社会需求角度评价教育的人文价值”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趋势。今天中国的基本价值观应该是:“促进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国家的整体实力得到提升。”当前,中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广大一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把“立德树人”的思想贯穿始终。

(二)画龙点睛

在初中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这一篇文章里,朱德用朴素的文字描述了平凡朴素的母亲,以小示大,而母亲对朱德思想的深刻影响则是她崇高的精神。经过对课文的研读,最终在教学里指出:“朱德的性格特点,也是由朱德的母亲所感染,朱德同志历经千辛万苦,投身革命,引领全国人民获得独立与自由。”这是一种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也是一种对国家的责任感。笔者在研读《富贵不能淫》时,曾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要使学生体验孟子的“大丈夫”之道,其精辟的见解,闪烁着睿智与个性的光辉,在千年岁月中,鼓舞着许多的仁人志士勇往直前,也成为学生不畏强权,坚守公道的箴言。孟子的教诲能引导学生探寻生命的意义和社会的责任感。这也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我们也想让学生去传承和发展。

(三)专题嵌入

许多学生都看了《三国演义》这本经典名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天下苍生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他为自己的孩子所写的《诫子书》可以说是一部巨著。七年级上册《诫子书》课程,可以将中国文化与社会责任感作为主题,让学生从诸葛亮高洁、有才学的形象中,培养出一种中国文化意识,在青年时代努力,将来能对社会有所帮助,否则,就会“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在七年级下册《邓稼先》的教学中,我们把“培养初中生的爱国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一主题融入了我们的教学中。让学生知道,一百多年前的时候,中国面对侵略,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这是一个民族最黑暗、最痛苦的时期,也是所有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

(四)隐性渗透式

《黄河颂》是体现了抗战精神的诗篇,作者用一种慷慨激昂的方式,赞美着黄河的壮丽,赞美着它对中国文化的滋养和保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全身心的激情去朗诵,去体会黄河的磅礴,从而使学生明白:我们的母亲忍受着耻辱养育了我们,这是我们永不妥协的精神力量,造就了中国人民的坚强和勇敢。再比如讲解《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是1979年由舒婷所写,那时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她开始关注贫穷的民族,把忧愁变成了哀伤,然后赞美着祖国的发展和变化。在这首诗里,她表现出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一种对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要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这首诗的意境和对国家的情怀,学生自然而然地把爱国主义的激情浸透了进去。

(五)深入挖掘思政资源,促进课程思政和语文教学相融合

要使课程思政与语文课的有机结合达到最大程度,就需要在教材中充分发掘其思政教育的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课程模式,将所包含的思政内涵进行提炼和整理,逐步建立起一种高效的思政教学系统。目前语文单元教学中思政教育的目标不明确,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整体出发,对单元的文章进行综合研究,并根据本课程的内容和人物特点,制定单元的思政教育的目标,从而建立起一个单元思政教育的系统。同时,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思考方式,将思政教学的内涵发挥到极致。

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下,语文学科的每个单元都包含三种不同的课程模式: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综合语文实践。在“读、鉴赏”这一类的课程形式上,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文本来发掘思政教育的内涵,如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劳动精神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从而实现初中思政教育的目的,从而引导初中生在思想教育的指导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在语文与沟通方面,根据这一方面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制定思政教学的目标,内容包括“天下国家”“地方文化”等方面的模块化的思政教学;在综合性语文实训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的,并根据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制定“思政教育”的具体目标,如研学旅行、专题调研等,以促进学生组织、协作、意志品质等方面逐步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有效运用情感陶冶

要使情感熏陶起到道德教育的效果,就必须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相应的情绪经验情境。比如在《老山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放映关于红军的影片,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红军的艰辛和对革命的乐观。红色主题影视资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它既具备了电影的普遍特性,又具备了鲜明的思想和政治色彩。例如,红色影片常常反映革命的历史内涵,宣扬时代,宣扬先进的爱国理念,艺术魅力很大,对初中生有着很大的引导作用。在构建情感经验情境的同时,还要以自身为榜样,使学生认识到高尚品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作用。

(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在语文课堂上贯彻立德树人的原则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说到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进新的教学课程和教学理念。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重视和改革,现代教育理念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和认知规律,新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更加成熟。因此,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可以带来新的方向和路径创新。落实党的教育政策,使基础教育与政府的人才发展计划和学生丰富的终身发展需求相协调,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

综上所述,在“立德树人”的大环境下,推进课程思政与初中语文教育的深入结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初中语文教学应摆脱以往教学观念的束缚,以改变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结合不良的状况,转变教学观念,确立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并以此为依据,充分发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立德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