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

2023-02-20 21:26普丽春费洋洋赵伦娜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普丽春, 费洋洋, 赵伦娜,2

(1.云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2.中国人民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00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从理论层面起到对政策时务提纲挈领的作用,又在实践层面扮演着民族工作核心统帅的角色,不仅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更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广义上是指“面向全民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狭义上则是指面向大中小学生及幼儿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2)曹能秀,马妮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本研究主要从狭义上聚焦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目前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3个方面:一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学理概念剖析,从最初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下位概念,(3)陈明华.在民族院校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几点思考[J].理论视野,2019,(4).到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概念,(4)马小婷,王瑜.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概念、内容与实践逻辑[J].教育导刊,2020,(1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被不断细化和深研。二是研究对象和场域不断扩展,少数民族青少年(5)祖力亚提·司马义,蒋文静.构建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化机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8).、学前儿童(6)李路,李沛新.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意义旨归与实践逻辑[J].广西民族研究,2022,(1).和东部地区汉族大学生(7)后慧宏,苏德.东部地区汉族大学生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族际交往态度影响因素的扎根理论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2,(1).等逐渐走进学者们的视野,除了民族院校,(8)李安辉,邓婕.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体系的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有学者已开展针对边境地区的研究(9)普丽春,子华明,赵伦娜.边境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索——基于中国边境云南段的调查[J].学术探索,2022,(1).。三是“问题-对策”的研究呈现多理论视角,例如“意境说”理论(10)朱兴国,郭本禹.情境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论域[J].青海社会科学,2022,(2).、主体间性理论(11)管占龙,费艳颖.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行动逻辑与实践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2,(2).、德育空间理论(12)李卫英,李文钰,海路.德育空间视域下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2,(1).等。由于当前缺乏明确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指导纲要,因而在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三个不清楚”问题的掣肘。(13)严庆.提升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作为一种全新的专题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并不等同于以往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或相关教育的机械重组和叠加,而应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共同”理念为核心,把贯穿其中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作为认识基础。(14)周智生,李庚伦.以“四个共同”为核心: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可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亟待健全,相关研究还有很大的探索和突破空间。

民族地区学校作为各民族多样化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沿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和要求,指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是国家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事关亿万各民族学生健康成长,更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边疆安全,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学校的关键性作用,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15)普丽春,肖李,赵伦娜.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反思[J].贵州民族研究,2022,(4).是新时代赋予民族地区学校的历史使命。

一、文化传承与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16)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10-24(001).文化传承是学校实现文化育人、形塑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深刻阐述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基本路径。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重申要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离不开具有交互主体性的文化传承的滋养。要准确把握文化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系,不断激活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通过文化传承推进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一)文化传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应有之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多元一体”历史发展格局中孕育而成的产物,昭示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17)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8-21(00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承载了各族人民在独特的文化场域所形成的民俗风情、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文化烙印,而且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智慧结晶,蕴含着其在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创造的文化硕果和辉煌成就,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形成的核心旨趣和卓越发展的精神追求。世界四大古文明,唯有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文明绵延千年而未有中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巨大动力,(18)顾明远.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人民教育,2017,(2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共同文化积淀的外显形式,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19)王华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深化历程一脉相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文化传承殊途同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揭示的是一种兼具动态性、科学性和辩证性的教育实践取向,是对共同体元领域范围的学术延伸。有学者认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须以“四个共同”为焦点。(20)周智生,李庚伦.以“四个共同”为核心: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文化传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固有属性,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基本载体,文化传承的核心是通过挖掘和感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同历史和现实,讲清“四个共同”所蕴含的思想精神、价值观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意涵。同时,文化传承是保障“四个共同”思想在学校场域中贯融的强大基石,“四个共同”的整体性再现也得益于文化传承具象化、立体化的形式和接续性、黏合性功能的发挥。文化传承映射出一整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内嵌着“四个共同”的应有之义,贯穿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始终,引导民族地区学生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耳、著心、布形”,为实现我国民族大团结绵绵不绝地输送新鲜力量,使各民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形成无坚不摧的凝聚力。

(二)文化传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抓手

民族地区享有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合资本,文化传承不仅能以其动态具象的文化展演形式为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搭建立体化育人平台,而且能够全方位静态融入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等各个环节。文化传承以其专属的价值润泽民族地区学校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成为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

“文化传承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个文化过程,而且更是一个教育过程”(21)王坤.教育系统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动力因子[J].贵州民族研究,2012,(1).,是激发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价值的动力源泉。民族地区学校因其特殊的历史渊源、办校宗旨和生源结构,在民族多样性上有更卓越的表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此汇聚、碰撞、交流,这也给予了民族地区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充分论据。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教化、人文精神、理想信念、情感皈依等文化内涵,是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身份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乃至国家认同强有力的催化剂。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好民族地区学校坐拥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天然禀赋和比较优势,发挥现有民族教育及文化传承政策的宏观布局引领效用,依托文化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帮助师生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为学校提供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辨资源与实践范式。

文化传承以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素材,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2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等哲学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化的最内层是价值观,最外层是符号,民族群体最为显现的文化形式就是直观可见的符号。(23)吉尔特·霍夫斯泰德.跨越合作的障碍——多元文化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8.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24)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02).。文化传承是实践主体对文化符号实体的行为表达,是对各民族古老文明的历史重现,携带着王朝更替、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的史学记忆和文化认同的DNA,酝酿出同根同源的文化自觉、天下一统的政治理念等,对民族地区学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讲好大国崛起故事、赓续红色革命基因,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将傣族的手工技艺与民族民间舞蹈的元素相结合,编排出新颖独特的课间操、集体舞蹈;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结合当地的少数民族艺术资源,开发了《绿春县民族民间美术》《绿春县民族舞蹈与音乐》等系列特色地方教材(25)普丽春,肖李,赵伦娜.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反思[J].贵州民族研究,2022,(4).。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跳动着新时代的强劲脉搏,流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液中宝贵的活态因子,对其进行文化传承成为联结各民族学生的重要媒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源源不断注入“养料”。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普及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具有系统进行文化传承的功能。(26)王坤.教育系统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及动力因子[J].贵州民族研究,2012,(1).调研显示,当下不少学校的文化传承流于“花式点缀”,文化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之间各自为营,民族地区学校地处主流舆论控制相对较弱的区域,它不仅是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的核心区,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和紧要关口。各民族学生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模式、文化认知、心理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在信息化数字网络时代,对网络信息的解读可能存在偏差,甚至会出现曲解的可能,部分学生极易产生被边缘化的离散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文化的认知尚浅,对“三个离不开”思想和“三交”实践的情感淡薄。多民族师生共居共学共进的生态样式,使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要立足民族地区学校的历史与现实,充分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不断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汲取思想精髓,激活共同体的生命力。

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文化传承提供空间场域。共同的学校生态环境是最肥沃的“实践田”,系统化、专业化、组织化的活动与教学能够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互动,迸发出情感和思维交互的火花与灵感,加深学生对共同体理念的共鸣和价值认同。民族地区学校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象牙塔”。与此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促进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一个民族文化得以传承,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具有现实意义、与社会要求相一致、具备时代特征。”(27)王军.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6,(3).学校教育功能的合理发挥,能够有效整合各类优质文化资源,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配合学校“文化甄别”和“文化筛选”功用的发挥,破茧、改造和提炼出更加接民族地区学校“地气”、更加客观科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更加日新月异的文化本体,推动民族地区学校师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灵活缜密的选择机制,助力文化创新。

二、文化传承助推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提条件

凭借两者间自洽融通的内在逻辑关系,文化传承不仅以其特有的价值和张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思想加持和实践坐标,也为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指明了行动端点和进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意识形态认同分为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实践认同等阶段,深切把握各个阶段的教育意涵,是民族地区学校通过文化传承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础。

(一)遵循学生内在发展规律,夯实民族地区学校学生的认知认同

夯实认知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地基工程。民族地区学校只有从当地的生态实际出发,基于科学的教育原理与实践经验,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各个学段,才能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效度。学生的内部心理发展与外部教学之间可以建立起一种规律性阶段化的施教机制,学生的身心和认知遵循独特的发展步调和结构规则。民族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可采用“多主体参与”的形式,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谨遵科学规律,明确民族地区学校教学目标的递进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构建纵向贯通、横向统合、循序渐进、相对合理的教育体系。

小学低、中年级阶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启蒙期,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处于初步感知阶段。民族地区小学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各民族文化的图片、绘本、视频、动画等,学唱民族歌谣,通过活跃的课堂氛围,老师肢体动作的生动讲解,使学生形成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浅层印象,在潜移默化中牢固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长期,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处于能动加强阶段。民族地区小学应积极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等系列教育活动,深化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大概了解,形成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思想觉悟,初步树立“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意识。

初中阶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成型期,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传承处于深入理解阶段。民族地区中学应适当增加历史史实、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基本理论的讲解,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教师在讲授中需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适当的引导和鼓励,激发学生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

高中阶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强化期,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传承处于进阶理解阶段。民族地区中学应以学生掌握“多元一体”具体成因和国情导向为主,创造多样化教育实践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实践,参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价值,并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培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为大学教育奠定基础。

大学阶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铸牢期,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传承处于创新发展阶段。民族地区高校要积极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维护祖国统一是最高利益的意识,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认识,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同时,通过高校科研平台的辅助,激发学生创新文化传承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二)打造“民族互嵌”校园文化环境,激发民族地区学校学生的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的第一要务是创设具备适合情感交流与升华的场域,对于民族地区学校而言,打造“民族互嵌”式校园氛围更能够缩短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积极推进民汉合校、混合编班,形成共学共进的氛围和条件,避免各民族学生到了学校还是各抱各的团、各走各的圈。”(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5~116.

通过民汉混合编班、混合编寝、混合活动等形式,可以促进民族地区学校各民族学生间的交往交流,(29)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8/17/c_1116281138.htm.建造一种校园微型的“民族互嵌社会结构”(30)袁同凯,冯朝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小学教育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民族地区学校尤其要对民族传统习俗庆典和国家法定传统节庆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开发更易被各民族学生接受、符合各民族学生审美趣味的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让各民族学生都能在“民族互嵌”的校园中产生积极的共同体互动体验,帮助不同民族的学生逐渐突破原有的文化障碍或隔阂心理,化解其所持有的民族“刻板印象”,“进而消减民族偏见和群际互动的消极期待”(31)万明钢.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看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J].中国民族教育,2017,(4).。例如,云南民族大学每年举办火把节、泼水节、“民族风情文化周”等系列活动,56个民族齐聚展演,在“民族互嵌”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凝心聚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三全”育人。民族地区学校要在致力于打造“民族互嵌”文化环境的基础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找寻契机。例如,怒江州泸水市鲁掌中学建立了校园国学社,每天晚自习前安排15分钟的经典速读内容,并组织学生定期阅读和观看学校围墙24孝图的简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民族小学打造民族文化长廊区,描绘生动活泼的民族生活场景、民族文化特色,营造各民族一家亲的氛围。每个月周二下午,由两名身穿本民族服饰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文化长廊区向同学们讲述各民族的建筑、歌舞、语言、习俗等民族文化,加深了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与尊重。民族地区学校除了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讲话、队会、团会、主题班会等显性课程,还可以充分利用好黑板报、通知宣传栏、教学楼走廊、电子屏幕、标识牌等,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一种“春风化雨”的融合方式浸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之,民族地区学校通过打造“民族互嵌”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民族文化交往中孕育“美人之美”的高尚情怀;在民族文化交流中求同存异,为实现“美美与共”奠定心理基础;在民族文化交融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生成“天下大同”的幸福愿景。

(三)提升教育平台建设,助推民族地区学校学生的实践认同

实践认同是在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带来的情感体验基础上,引发自身思想内化,形成相应的态度信念,最终在特定情境下转化为外在行为方式的一种思维过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学校要不断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传承实现实践认同。

首先,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乡村学校少年宫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是农村小学的“文化传习馆”。很多民族地区立足于时代背景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教育平台,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例如,云南省高度重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2011年以来,中央和省级专项彩票公益金共投入4.56亿元,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1281所(其中,中央项目864所、省级项目417所),加上地方自建项目96所,全省累计建成1377所,实现了全省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乡村学校少年宫。许多州市的乡村学校少年宫突出云南“民族、边疆”的地域特色,积极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农村广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发挥了积极作用。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与开展,不仅可以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组织化、系统化地走进校园,还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尤其在“双减”政策施行下,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卸下繁重的课业负担之余,能够有机会自主选择贴合自身兴趣和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例如,云南怒江州泸水市片马镇小学鉴于学生主体民族为景颇族这一实际,利用少年宫活动时间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传授景颇文化,在文化传承中激发学生的知行转换。

其次,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加强学科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17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活动的通知”(教体艺函〔2017〕10号),决定在全国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工作。文件中明确指出,对开展工作确有成效的学校,将通过各种途径介绍和推广典型经验,并给予一定的经费奖励,支持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学校倾斜。云南省玉溪市富良棚中心小学作为获批单位,极力打造以“传承彝族文化,彝族文化在校园”为主题的彝族文化系列兴趣活动课程,开设彝族刺绣传统文化传承班,荣获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称号,极大推进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开展,增进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再次,搭建文化传承教育实践交流和典型示范展示平台。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在衔接与融合,是通过文化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难点。由于目前国家暂未出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指导纲要,也没有示范课做参照,所以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依旧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民族地区学校要积极搭建教师教育实践交流和典型示范展示平台,致力于打磨“金课”,打造“金师”。使教师能够有交流的场所,交换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思路,启发创新教法。同时,有典型经验的教师可以发挥“传帮带”的引路作用,给予更多教师指点,激发教师群体的意识和责任,形成“互进互竞”的良性生态格局。

三、文化传承促进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保障机制

民族地区学校要有序、稳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除了对前提条件的把控落实,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夯实相关保障机制。

(一)建立民族地区学校师资培训常态化机制

依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师生之间是一种合作互助学习模式,需要共同参与到文化传承实践中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意义建构和内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须建立师资培训常态化机制。

首先,实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核心的师资培训。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主体,对学生的个体发展起重要作用。目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多的是集中于思政课程上,建设政治觉悟高、发展潜能强的教师队伍成为关键。民族地区学校要按照教师的年龄、层次、类别制定具体的个性化培训方案,为教师争取和提供多种培训学习的渠道,同时依据学年教学工作安排,合理规划教师培训期间的替岗和轮岗,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双管齐下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其次,搭建新兴高能的文化学习技术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更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3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2.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充分挖掘当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炼生动契合的教育内容,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实践,克服“生搬硬套”“照本宣科”“浅尝辄止”等痼疾。除传统形式的外出调研、集中培训外,学校可拓宽教师在课余时间或休息日的自我学习提升路径。

再次,加强对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33)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人民日报,2021-03-06(001).在一些交通非常闭塞的边疆民族地区,教师的语言问题尤为突出,由语言隔阂带来的文化偏见也更加严重,师生所属不同民族的边界感将极大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效果。民族地区受过专业训练的双语教师严重不足,巨大的师资缺口呼吁民族地区学校要不断提升自身“造血”能力。通过建立语言互助学习小组、线上线下集中培训等方式,帮助提高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这不仅对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有益,更能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社交工具,使其日后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投身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事业。

(二)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大中小教育“一体化建设”联动机制

首先,各级教育部门要发挥“指挥棒”作用。一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尽快编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指导纲要,“赋权”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在总纲要的指导下,结合民族地区学校发展实际编制教育指导意见,并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针对性读本、教材和课程。二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重视力度。如《云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根据《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云发[2021]29号)的要求,2022年底,云南省教育厅、省民族宗教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决定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创建试点工作,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中遴选出300所学校。三是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各阶段教育的不同层次要求与内在关联,为高校和中小学之间的“牵线搭桥”和“结对帮扶”创造契机、搭建平台,共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其次,民族地区高校要发挥“智慧库”作用。民族地区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起重要作用,要不断提高责任意识。建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学校要发挥研究优势,整合师范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老师联合发力,以送教评教等形式强化与民族地区中小学的互动和学习交流;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项科研项目,“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3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4.;搭建文化资源共享平台,联合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共商共研各学段教学内容,实现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衔接。

再次,民族地区中小学要发挥“关键性”作用。基础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起奠基作用。小学阶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启蒙期,初中阶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成型期,高中阶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强化期。因此,建议启动“三个一”教育改革工程,即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读本、研制民族文化电子光盘,通过读本、光盘及实物等3个层面共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

(三)构建文化传承的有效融入机制

民族地区学校要立足发展实际,结合学校自身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遴选兼具民族地区特色和教育效力的文化素材,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行动态整合与灵活融合,以此确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为民族地区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置奠定基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过程,让学生在文化传承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健全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监督机制

“教育评价对教育事业发展具有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35)任玉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CIPP模式和知信行理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要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考核评价监督机制,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奖惩机制,突出“铸牢”主线,以是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项化作为根本评价标准;突出分类指导,对不同地区分区域、分学段指导;突出创新特色,设立“实践创新”项目并赋予较大权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民族地区学校评估及教师晋升、评奖指标体系,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规范化、系统化、常态化发展。

(五)构建教育“多维一体”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教育是关乎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多方力量的紧密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厘清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不同主体的责任,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

首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使家庭教育从学校教育的附庸中解放出来,一改之前忽视家庭教育、家长成为“甩手掌柜”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校的负担,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家校互助共建。考虑到边疆民族地区学生家长大都外出务工,政府及社会职能部门要打好民族地区“控辍保学”攻坚战,在当地为学生家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更多留守学生创设稳定的家庭环境。

其次,加强与政府和社会的联动。依靠政府、社会相关组织在新媒体行业如抖音、知乎等大众平台上的号召力,积极筹集资金、整合各种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建立文化传承机构、组建民间艺人队伍,充分利用民族地区节庆日,大力开展极具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线上线下教育活动。同时,辅之以融媒体时代的AI、AR等科技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致与体验效果,协同推进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

结 语

文化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之间存在着正向的、良性的双向交互作用。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历史观教育,与文化传承目标一致,以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最终目的。其次,文化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都发生在学校这一重要场域,都需要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有机结合,所以两者的实践主体相同。最后,文化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素材,文化传承作为教育手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抓手。准确把握文化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参透通过文化传承促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提条件,建立健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保障机制,才能切实推动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

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来实现。(36)陈立鹏,张珏,李正鑫.习近平关于民族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要点[J].贵州民族研究,2022,(4).民族地区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须充分展现和讲清讲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4个基本维度:即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形成的整体性、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可分割性、中华文化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一体性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各民族共同培育熔铸的整体性。(37)周智生,李庚伦.以“四个共同”为核心: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3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蕴含在历史之中的文化基因不仅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凝结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39)海路,杨柄.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内涵、价值与实践路径[J].民族研究,2022,(4).。文化传承教育能够激发出学生文化自信最显著的外化特征,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观认同和行为自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民族地区学校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唤醒学生心灵深处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为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架起一座联动的桥梁。文化传承过程中所产生的交往记忆凝练成共同体成员的集体记忆,缩短了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间隔以及各民族学生情感交融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不断认识和把握彼此文化间的共性和差异性,并在此后的交融与发展中,形成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文化自觉与思想认知,构建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