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滇池流域水利建设与边疆治理*

2023-02-20 21:26郑晓云罗开艳
关键词:屯田滇池云南

郑晓云, 罗开艳

(湖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领土治理的一个重要时期,尤其是在边疆治理中,一系列新政始于这个朝代。元朝在结束了300年战乱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行政区划制度,其中行省制度的建立明确了中国的行政区划,对中国边疆治理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表明中央王朝有了清晰疆域。而要使疆域得到稳固,还必须实施有效的边疆治理。纵观中国古代历朝,边疆治理大致都包括了稳定当地社会、调整当地人口结构(如移民实边等)、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国防能力、推行内地教化并使边疆发展进入全国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等基本方面。在这些大的方面内,不同的时期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实施不同的方略。在元朝的边疆治理方略中,水利是一个明显的标志。元朝不仅延续了中国历史上水利的成就,修复了大量因战乱而荒废的水利工程,更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兴修水利、厉行屯田的局面,尤其是在边疆地区的水利建设中成就斐然,在很多地方初步形成了后世水利的基本格局,使元朝成为中国水利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通过水利建设,地方政府发展了军民屯田、推动了边疆经济建设、促进了当地不同民族的融合、促进了边疆和内地的社会文化融合。因此水利是元朝边疆治理的一种重要逻辑,即兴修水利——治理环境——发展农业——稳定社会——支撑驻军——稳固疆域,最终实现边疆的安定发展。通过水利来实现边疆的治理是元朝边疆治理一种事实上的逻辑。然而在很多文献记述和研究视野中,水利往往只是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手段,处于辅助地位,忽略了水利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更大价值尤其是社会价值,其在边疆开发建设中的价值定位也不清晰,往往被作为推行屯田的辅助工程来看待。事实上水利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包括水利规划思想、技术、工程、管理制度以及其对社会、经济、文化所产生的广泛影响,都远远超过了其作为农业灌溉设施的意义。本文旨在将水利放在一个更宏观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除了认识水利本身,更要认识水利社会背景与社会效应。

在元朝的边疆水利中,云南的水利建设是一个典型的范例,不仅在元朝固边治边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后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奠定了元明清3个朝代的水利格局。本文拟以作为长江上游重要水系构成的滇池流域水利为例,探讨元朝边疆水利的背景、成就、特点及其对边疆治理的影响,以期深化对水利与古代边疆治理的关系的认识。

一、边疆治理与水利建设的历史共融性

不论在中外历史上,水利事业的发展作为一种开发建设、发展经济和建设居住环境的重要手段,都不是孤立事件,往往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治理目的驱使下展开的。冀朝鼎先生在论述中国古代公共水利事业的动因时指出:“公共水利工程发展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集团用以加强对国家进行控制的政治目的。”(1)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M].朱诗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34.纵观中国古代历朝,边疆治理大致都包括了稳定边疆局势、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国防能力、推行内地教化,推动边疆发展进入全国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等基本方面。在这些大的方面内,不同时期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实施不同的方略。在具体的方略中,水利建设始终作为重要的一环发挥效用。通过水利建设,地方政府发展了军民屯田、推动了边疆经济建设、促进了当地不同民族的融合、也促进了边疆和内地的社会文化融合,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均产生广泛的影响。

汉代,国家控制区域扩大,中央王朝开始在边疆地区积极开发经营,在治边实践中,经营西域、限制匈奴、确保北边安防是汉王朝国家治理的极为重要部分,因此,汉王朝的国家战略重点在北方,存在“重北轻南”的倾向。为实现对西域的有效掌控,巩固西北边防,保证西北安全,朝廷采取移民、大兴屯田等措施对西北进行积极的开发和有效管控。屯田的发展,必须有水利作为保障,西北的水利自这一时期因国家力量的介入得到发展。姚汉源在《中国水利史纲要》中指出,“内蒙古河套和宁夏灌区水利自汉武帝时北防匈奴,大兴屯田而相应开发。元朔二年(前127)汉兵进入河套地区,移民十万开发,为有效解决军民衣食,元朔四年(前125)就地开渠屯田。元狩四年(前119)徙民十余万于河套,太初元年(前104)在河西走廊屯田,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推动内蒙古至宁夏农田水利首次大发展。汉宣帝时期湟水流域开沟渠,置万人屯戍,垦田二千顷。新疆水利自汉武帝通西域开始扩展,由轮台以东至渠梨等地扩展到伊循车师、楼兰、伊吾一带。”(2)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71~72.蒋兴国也指出,“汉武帝时期,河西归入西汉版图,西汉政府为巩固对河西地区的有效管控,推行屯田与移民实边政策,刺激水利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使得边郡军民粮食充足,增强边塞军防力量”(3)蒋兴国.移民与屯田:西汉对河西地区的开拓经营考略[J].农业考古,2018,(1).,从而维护了汉王朝在西北边疆的统治。“隋代一统仍用汉代旧法,于长城北大兴屯田,于河西走廊勒百姓立堡营田。”(4)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102.

唐代以后历代亦重视边疆的水利,多于边疆置屯田。张安福指出“因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唐代统治者重视西北边疆建设,积极进行屯垦固边活动,促进边疆开发与社会稳定”(5)张安福.屯垦开发路径下唐代西北边疆安全体系的构建[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唐前期军事营田北到丰州、夏州,西北到灵州。今甘肃及青海境内的营田也同时并行,兴黄河干支流、湟水、洮水流域等水利。天授元年(690)积极经营,所积军粮可供多年军用。大足元年(701)开甘凉屯田,兴水利,数年之后粮食大收,所积军粮可支数十年”(6)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218.。田尚指出“根据史料记载,有唐一代,据不完全统计,河西走廊沙州敦煌县的渠道有五十道。张掖县南部黑河上兴修的渠道,可灌田四十六万五千四百多亩。唐代河西的水利建设,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实现兵强食足,巩固国家边防安全。”(7)田尚.古代河西走廊的农田水利[J].中国农史,1986,(2).王蕾对唐代新疆的水利开发探讨表明“唐代为实现以边养边,保卫边疆的目的,在天山南北大兴屯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从贞观四年(630)至贞元七年(791),在西州、伊吾、庭州、轮台、清海、焉耆、乌垒、龟兹、疏勒、于阗、碎叶进行大规模军事屯垦,兴修水利,开挖渠堰,灌溉面积达四十多万亩。推动了唐代新疆农业发展,保证社会稳定,维护唐王朝在新疆的统治。”(8)王蕾.唐代与清代新疆水利开发比较分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3,(3).

宋代西北地区战略地位突出,“为防止辽及西夏的入侵,巩固西北边防,采取屯田实边之策,西北地区的屯田和营田范围不断扩大”(9)李蔚.试论宋代西北屯田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1).“北宋太宗时期,于界河白沟河沿边拦水蓄塘、屯田灌溉,以达边防之效。端拱元年(938)西开易水蒲口,筑堤蓄水屯田,遏敌骑之奔轶。后五年以戍兵18000人自霸州界引滹沱灌稻为屯田”(10)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240~241.“宋太宗淳化四年(993),何承矩上书请于河朔地区导水势建陂塘开辟屯田,沧州临津令黄懋亦上书请求开屯田。此后不久,调拨诸州镇兵万八千人,于雄州、莫州、霸州、平戎军、破虏军、顺安军等地兴堰六百里,置斗门,引淀水灌溉,以实现屯田实边、遏制辽骑兵部队的目的”(11)陈超.略论北宋河北地区的屯田[J].保定学院学报,2017,(5).。

元代对西北边疆地区屯田也极为重视,设立多处屯田,“至元二十三年(1286),以新附军二百人在安集乃路开渠屯种”(12)秦新林.试论元代边疆的屯田与灌溉[J].殷都学刊,1987,(1).“城东北有大泽,古居延泽,引水灌溉,当时屯田九十余顷”(13)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389.“至元初,郭守敬、张文谦兴修黄河沿岸诸渠,后经诸次维修与治理,灌溉面积大大增加。成宗时,在六盘山到黄河一带立屯田,驻军一万人,又在瓜州、沙州,以蒙古军万人分镇各处,屯田以供军食。元代在西北及整个边疆地区的屯田和水利开发,具有开发边疆、稳定边疆,巩固边防的重要意义”(14)秦新林.试论元代边疆的屯田与灌溉[J].殷都学刊,1987,(1).。

明清两代河西走廊的水利和灌溉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弘治年间,“凉州十一卫屯防军七万余人,下屯旗军近四万人,屯田面积二万六千余顷,为保证和兴办屯垦,明朝在河西走廊甘肃镇、永昌卫、镇彝所、古浪所等地修复和兴建渠道,获得显著效益”(15)田尚.古代河西走廊的农田水利[J].中国农史,1986,(2).,“在稳定政治、刺激经济、戍边御敌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16)李晓娥,张景书.徐贞明西北兴修水利和垦荒思想初探[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6,(2).。清朝“凉州府境内渠三十,溉田二万一千七百八十六顷;甘州府境内渠一百零八,溉田一万一千六百二十五顷四十亩;肃州境内六十四渠,溉田二千五百四十二顷,推动河西走廊农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17)田尚.古代河西走廊的农田水利[J].中国农史,1986,(2).。

从历代对边疆的经营不难看出,边疆治理与水利建设具有极强的历史共融性。边疆的治理屯田是重要途径,通过屯田支撑驻军、稳固边防、稳固移民社会、发展当地经济,最终实现边疆的稳固。水利是屯田的基础,因此水利也是达到边疆稳固发展目的的根本,边疆能否长治久安,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水利能否有效支撑当地的农业和社会发展。因此,水利作为稳固边疆,开发边疆的重要手段,为历代边疆的屯田开展与农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对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以及中央王朝的统治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历代边疆治理的重要内容。

二、元初边疆治理的基本策略和举措

元朝在平定战乱之后,疆域空前广大,地域绵长,为牢固统一国家版图,维护中央王朝最高利益,自元世祖忽必烈以来,采取一系列有效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措施,在开发建设边疆中也卓有成效。

为实现最大限度的有效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密切朝廷与边疆地区的政治联系,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并因地方实际下设土官或军民万户府等管理机构。《元史》载“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18)宋濂.元史(卷九一)志第四十一上·百官志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6:2305.行省代表中央在地方进行集权统治。在十一个行省中,“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19)宋濂.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地理志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6:1346.,是元朝设置于边疆地区的行省。在行省以下,除路、州、县,元朝根据地方实际,“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20)宋濂.元史(卷九一)志第四十一上·百官志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6:2308.。在边疆地区建立一套完备的行政组织机构,保证中央集权在边疆地区的贯彻执行。

为巩固边疆地区,元朝实行移民实边,这是元代边疆治理的重要举措。同时较为完备的行政管理和发达的交通,以及政府鼓励民众向边疆地区迁徙的优厚政策,为外地移民进入边疆地区提供便利的条件。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汉人以及蒙古、色目的军士与工匠、民户被遣往边疆地区垦田、凿井、营造兴建(21)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324.,此外还有仕宦、谪迁、商旅、自发移民等类移民迁入边疆地区。各类移民迁至边疆地区,推动民族融合的同时,开发、稳固了边疆地区,使各边疆地区与内地保持牢固的统一。

既然将移民实边作为边疆治理的重要举措,就必然推行屯田,从而大兴水利。元朝重视屯田,推行了从规模数量到时空分布都超过前朝的屯田,将屯田作为开发建设边疆的重要途径。《元史》载:

古者寓兵于农,汉、魏而下,始置屯田为守边之计。有国者善用其法,则亦养兵息民之要道也。国初,用兵征讨,遇坚城大敌,则必屯田以守之。海内既一,于是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立屯以资军饷。(22)宋濂.元史(卷一百)志第四十八·兵志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6:2558.

元朝在边疆地区广立屯田,东北至黑龙江,北至天山、阴山之北,西南至云贵,南至海南岛,分布范围十分广阔,并且成效显著。(23)秦新林.试论元代边疆的屯田和灌溉[J].殷商学刊,1987,(1).为保证屯军屯田的发展,元朝大力进行水利开发与建设事业,如至元年间,姚天福组织民众在辽东兴修水利,发展农业;郭守敬等在西夏沿黄河岸修渠道,扩大灌溉面积;赛典赤组织兴修滇池水利,得良田的同时增加了沿岸灌溉范围,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和屯田的发展。元朝在边疆地区广立屯田,大兴水利建设事业,推动了地方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军粮供应,巩固边防,稳定边疆。

为了加强边疆和内地的文化联系、促进边疆发展的一体化进程,在各地积极开展文化教化也是元朝经营边疆的一个重要方面。元朝尊孔崇儒,重教兴学,在边疆地区大兴文教举措。行省治地置儒学提举司,“统诸路、府、州、县学校祭祀教养钱粮之事,及考校呈进著述文字”(24)宋濂.元史(卷九一)志第四十一上·百官志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6:2312.;建立社学、私学等,推行教育;如元初赛典赤在中庆路“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讲经史,授学田”(25)宋濂.元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二·赛典赤·瞻思丁[M].北京:中华书局,1976:3065.,促进云南地区的文教发展。在开展边疆地区文教的过程中,采取尊重地方风俗,宽容、感化,“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方式,使边疆地区民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影响。促进边疆文化繁荣和儒家文化在边疆地区的传播,推动边疆文化发展,达到边疆地区对元政权的认同。

总之,在元代边疆治理的具体措施中,建设水利工程、发展农业生产、实施军民屯田形成边疆建设中一个重要的三位一体相互关联的方面,水利工程建设为军民屯田提供了基本的设施保障,推进了边疆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当地民众和移民的生存发展,促进边疆经济开发,使得边疆军防供给和边疆稳定得到较好保证,实现元朝开发治理边疆,巩固国家统一局面的目的。

三、元初滇池流域的水利建设对边疆治理的影响

云南水利事业的发展和整个元朝在边疆推行屯田和开发建设这一大背景是分不开的,是元朝边疆开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云南的水利开始于中央在云南确定实施屯田之前,这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据史籍记载,中央政府正式在云南确立屯田的时间是至元二十六年(1289),屯田“以供军储”。(26)宋濂.元史(卷十五)本经第十五·世祖纪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6:321.而元代云南水利最重要的实施时间则是在1273~1279年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主政云南的6年间,较之于中央政府的屯田令早了十余年,是赛典赤·瞻思丁到达云南后施政的主要内容。他主导了滇池流域的水利工程,完成了以盘龙江流域两大关键工程为标志的滇池流域水利工程,即盘龙江上的松华坝建设以及海口河的泄水疏浚河道工程,加之一系列的配套工程,奠定了滇池流域水利的格局。事实上,赛典赤所主导的滇池水利肇始主要是为了改善滇池周边的水环境进而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农业生产、稳定边疆。

滇池是云贵高原最大的湖泊,面积330平方公里,被金马山、碧鸡山等众多山脉围合,其间河流多注入滇池。(27)昆明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昆明市水利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87.《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载:“滇池,在郡城之南,周回三百余里……又名昆明池,云南诸山水之泉皆会于此。”(28)陈文修,李春龙,刘景毛.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校注(卷一)云南府[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5.流入滇池的主要河流有盘龙江,东白沙河、宝象河、马料河、洛龙河、捞鱼河、梁王河、大河、柴河、东大河、古城河、新河、运粮河等,呈向心状注入滇池。其中流量最大的河流为盘龙江,盘龙江发源于嵩明县境内,“屈偿、昧样、邵三甸凡九十九泉,混混然与诸涧会而为一,乃其源也。蜿蜒滂湃,南入于滇池。夏秋霖雨,泛滥涨溢,波及阛阓,民甚病之。”(29)孙大亨.大德桥记[A].陈文修,李春龙,刘景毛.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校注(卷一)云南府[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35.注入滇池的河流大多流经山谷,夹带泥沙,日积月累,致河床加高,每遇洪水季节河水四漫,淹没周边的农田和村庄,对沿岸居民的生存发展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害。滇池的泄水口仅有西南的海口河,“所出深广,源广末狭”,在雨季盘龙江来水的时候,极易发生水患。元代初期,气候湿冷,降雨增加,唯一出水口——海口河被常年的沉积物堵塞,滇池水泻不畅,导致滇池水位上涨,湖面扩大,故而大将兀良合台带兵攻入大理国善阐(元更名中庆城)时,所见“城际滇池,三面皆水,既险且坚”(30)宋濂.元史(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八·速不台(兀良合台)[M].北京:中华书局,1976:2979.。中庆路城时常受到“大水冒城郭、荡居民”的威胁。大理国时期兴修的水利设施,因战乱废弃,水旱成灾,导致“昆明池口塞,水及城市,大田废弃,正途壅底”(31)赵子元.赛平章德政碑[A].邹应龙修,李元阳纂.万历云南通志(卷十五)艺文志第十之二·碑类[M].刘景毛,江燕,胡华生,等,点校.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1431.。滇池自然灾害频发,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威胁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赛典赤主导滇池流域水利的逻辑是:在滇池最大的河流盘龙江源头整治水源,使作为水源的99个泉涌出的水能够全部集中流入盘龙江,同时新修水坝控制盘龙江在冬夏两个季节的水量。在夏季水多的时候关闭水坝分水,一部分水能够通过水坝后面的金汁河和银汁河两条河流流向其他灌区,减少滇池的来水。而在冬季雨水少的时候则打开水坝,增加水流量。与此同时,挖掘疏通滇池唯一的泄水口海口,扩大泄水量、降低滇池水位,减少洪涝风险。(32)郑晓云.滇池传[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21:96.按照这个思路,赛典赤同时规划开展了以下3项关键水利工程。

1. 治理盘龙江,兴建松华坝

盘龙江,“源自嵩明州故邵甸县山中,凡九十九泉,河流蜿蜒,南入滇池”(33)邹应龙修,李元阳纂.万历云南通志(卷之二)地理志第一之二·云南府[M].刘景毛,江燕,胡华生,等,点校.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84.,是注入滇池水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其来水量直接影响滇池的水位,是治理、开发滇池的一大关键所在。大理国时期,大理国王段素兴就已经命令在盘龙江山坝相接地方的河流两侧修建两座堤,用于来截挡盘龙江的水,并且在堤后面开挖了金汁河、银汁河两条人工河。(34)郑晓云.滇池传[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21:105.

赛典赤主政时期,为控制盘龙江水流量,与张立道一同规划于盘龙江上游筑坝,史载“凤岭莲峰二山箐口,水出川原之间,建松华坝,以时启闭”(35)黄士杰.云南省城六河图说·盘龙江图说[A].清光绪十三年重刊本.中国方志丛书[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6.“坝旁设撇水,大闸送水入盘龙江,以防水大漫溢”(36)黄士杰.云南省城六河图说·金汁河图说[A].中国方志丛书[M].清光绪十三年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9.。《滇系》载:

松华坝,在府城东北,为滇池之上流,元赛典赤赡思丁增修二堰,灌田万顷。又有南坝闸,在府城之东南,北诸泉旧由银稜河入于滇池。恐其泛滥,故此以障之。(37)师范.滇系·五之一·山川[A].中国方志丛书[M].清嘉庆十三年修,光绪十三年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215.

通过在水坝间建立可开合启闭的闸门,实现对盘龙江水量的调节,夏季洪水季节开闸泄洪,冬季少水季关闸储水,缩减了夏秋季节河水过量泛滥成灾的次数,提高了沿岸的农业灌溉能力,保障百姓生计。此后600余年的滇池水利活动中,松华坝的维护修建一直是滇池水利的重要内容。

2. 疏浚海口河

海口河是滇池唯一出水口。海口河“在府治西南八十里,以滇池潴诸川之水,西惟一河泄之,若咽喉然,故名。而沿海田地、财赋、物产,岁以万计,其利害由于海口之通塞,诚要津也”(38)邹应龙修,李元阳纂.万历云南通志(卷之二)地理志第一之二·云南府[M].刘景毛,江燕,胡华生,等,点校.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84.。作为滇池流域唯一的泄洪口,承担着调解滇池水位的关键作用,“淤则上流不通,夏水盛则会城必漫”(39)新纂云南通志(卷一三九)农业考二·水利一[M].牛鸿斌等校点本.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31.其通畅与否,关系重大。元代以前,由于海口河的泄水能力有限,往往在夏季不能及时排水,时常造成周边农田村庄的洪涝,严重影响滇池周边民众的生命生计安全。

元代首次对海口河进行疏挖,至元十二年(1275)赛典赤委派劝农使张立道负责海口河疏浚工程,指派其子忽辛协助此项工程。“立道求泉源所自出,役丁夫二千人治之,洩其水,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40)宋濂.元史(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五十四·张立道[M].北京:中华书局,1976:3916.《读史方舆纪要》载:“府西南八十里为海口,池水由此北入……咽喉通塞,利害最大。元至元中张立道浚之,以洩滇池之汎滥。”(41)顾祖禹.读史方禹纪要(卷一百十四)云南二·滇池[A].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2005:5064.海口河作为滇池的“咽喉通塞”,张立道采用深挖和疏浚为主的治理方式,通过人力干预疏通河道、降低河床,使滇池出水量加大,水位下降。此次海口工程规模大,实现对滇池水位的有效控制,取得“得良田,免泛滥”的显著效益,对滇池南岸的农业开发产生了直接且显著的影响。

元代对海口河的疏挖,是对滇池水位进行人力干预的一次重大工程,自元以后,对海口河的治理一直是滇池水利建设的又一重点。

3. 治理六河

在进行滇池源头和源尾水利工程的同时,赛典赤也开展了对滇池主要河道的治理。《咸阳王抚滇绩》对赛典赤、劝农使张立道大兴滇池水利进行了整体性介绍:

王虑省城东高西凹,虬龙纷崇。有时邵甸成海,冲旱不均,无处播种,且水泛世垣,官俸民食,苦于盘运。王命第三子忠简王忽辛,同张立道率三千人凿开海口石龙坝。王曰:‘只许流水,不许通舟’,关防风脉,疏通河道,由安宁、武定、东川以入马湖,三年乃成。方有平地,可以为田,水患虽息,尚未归漕。王造上坝闸一座,使分一水归盘龙江,以入于海,又可救低凹之田。奈西固为海,东又无水,复于坝桥左首分一水,沿东方高亢处筑埂七十里,造金汁河一条,埂宽一丈二尺为度,上二十里,宽一丈六尺。造小闸十座,涵洞三百六十条,轮序放水,自上润下灌济。全滇额立三百六十匹报马,三百六十名看水余丁。倘遇崩倒水浸,即时飞报上司,齐集乡民,挑补修筑,不容怠缓。又开马料、宝潒等六河,下坝六座,分水岔河十二条。于河下又造地河七十二条,以汇虬龙之泛,命水由地行。滇省始无冲旱之患,永享粒食之休。(42)云南课吏馆.咸阳王抚滇绩 全滇纪要[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20.

赛典赤在对金汁河、银汁河等河流进行进一步建设时,对河道采取扩宽、加固、疏通的方式,配合修建水闸、涵洞、分水渠、暗河等,形成以松华坝为基础,金汁河、银汁河等为脉络的水利网络;同时,建立完善的水分配制度,实现对水流的控制,缓解这些河流的水患问题,达到免除水患、控洪、灌溉、泄洪的目的。同时他还推广“为陂池以备水旱”的水利方法,修建陂池蓄水,解决季节性农业灌溉的问题。

元代滇池流域的水利工程不仅改变了滇池流域的水环境状况。使滇池流域的自然环境更有利于居住和农业生产发展,也对滇池流域的社会和元朝的边疆治理产生了广泛影响。

第一,改变了滇池流域水环境,稳定国民生计环境。松华坝的修建和上游六河的治理,实现对入滇洪水的调控,减轻了盘龙江一带和城南低凹之处的水患灾害,提高了周边农田的灌溉能力,下游出水口——海口河的疏挖,改善滇池宣泄不及的问题。整个水利采取实现上游分洪、蓄水、灌溉、下游泄水的综合水利方式,是前代所未有的,实现滇池水患的系统治理,大大增强了滇池的调蓄能力和灌溉能力,缓解了滇池水患严重的问题。将无序的水有序化,改善滇池水环境,缓解沿岸百姓的生存威胁,为滇池流域的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有利条件,为王朝在滇池地区进行开发统治提供自然基础和生态条件。

第二,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为恢复民生与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在农业社会中,水利是根本。元代云南行省的农业进步与水利的勃发有很大的关系。滇池流域松华坝、海口河等处的多项水利工程完工,造成滇池水位下降并维持在一个平缓的水平,初步解决滇池水患问题,保障了沿岸百姓的生计安全。同时,水利设施的系统规划建设,解决了周边农田的灌溉问题,实现灌溉用水的季节性调控,保证有充足的水资源发展农业灌溉,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恢复并改善了滇池周边的农业发展,滇池周边的民生得以恢复。“饥寒者得以衣食,流散者得以抚绥,凡兴利除害之事,知无不为,……。悦以使民,民忘其劳”(43)赵子元.赛平章德政碑[A].邹应龙修,李元阳纂.万历云南通志(卷十五)艺文志第十之二·碑类[M].刘景毛,江燕,胡华生,等,点校.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1430.“滇省始无冲旱之患,永享粒食之休”;沿岸的生存环境从“民甚病之”转变为“民甚便之”,扭转赛典赤“一入滇境,闻滇民不知稼稿,惟有荞麦”(44)云南课吏馆.咸阳王抚滇绩 全滇纪要[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19.的农业局面,解决农业生产问题,推动滇池流域农业在元代的进步,提升滇池流域的农业发展水平,滇池地区“由是益富庶”“海口财赋,岁以亿计”(45)顾祖禹.读史方禹纪要(卷一百十四)云南二·滇池[A].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2005:5064.,拉动以滇池流域为中心的云南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滇池水位的下降,也解除了中庆城的水患,使云南的省会城市发展成为当地一个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尤其是有便利的水上交通和云南东部、南部进行沟通。马可波罗来到中庆城时,所见到的景象是“城大而名贵,工商甚众”(46)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三卷)马可波罗行记[M].昆明:徐文德,木芹纂录校订.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142.。元人王昇所撰《滇池赋》云“千艘蚁聚于云津,百舶蜂屯于城垠,致川陆之百物,富昆明之众民。”(47)王昇.滇池赋[A].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校注(卷一)云南府[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5.可见当时的中庆城所见已是一片经济繁荣、民生富饶的景象。

第三,保障屯军军粮,支撑驻军稳边。蒙古军队进入云南后,因云南战略地位和统治需要,在云南进行军力屯集,驻扎守边,解决军队军粮问题,就近屯田是最直接的方法。

云南正式确立军屯较晚,“至元二十六年,立云南屯田,以供军储”(48)宋濂.元史(卷十五)本纪第十五·世祖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6:321.,这一时期距离赛典赤大规模开展滇池流域及大理、曲靖等重要农业地区水利建设已经过去了十余年。有了前期的水利基础,屯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元史》详细记录了云南军屯开展后各路的屯田情况,“二十六年,立大理军屯,于爨僰军内拨二百户,二十七年,复签爨僰军人二百八十一户增入。二十八年,续增一百一十九户。二十七年,签爨僰军一百五十二户立鹤庆路军屯,为田军屯六百八双。二十七年,以云南戍军粮饷不足,于和曲、禄劝二州爨僰军内,签一百八十七户,立屯耕种,为田七百四十八双。二十七年,始立威楚路屯军,于本路爨僰军内签三百九十九户,内一十五户官给荒田六十双,余户自备己业田一千五百三十六双。二十七年,中庆路始立军屯,用爨僰军人七百有九户,官给田二百三十四双,自备己业田二千六百一双……。”(49)宋濂.元史(卷一百)志第四十八·兵三·屯田[M].北京:中华书局,1976:2576.由是观之,元代云南的水利建设保障了屯田的推进和成功,并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云南农业经济发展,解决了驻军军粮的问题,保证和加强驻军的战斗力,减轻中央王朝的经济负担,为元王朝西南边防安全提供粮食命脉,改善西南边疆的防卫环境,保障国家西南边防安全。

第四,水利推动的屯田促进了云南各民族的融合。由于水利的发展,为元朝的屯田奠定了基础。云南屯田先有民屯,后有军屯,屯田的推广往往都和当地社会紧密结合,和各民族分不开。包括军屯,也将当地的各少数民族卷入其中。除了蒙古军队,参与屯田的驻军还包括探马赤军(色目军及诸部族)、汉军、新附军、爨僰军和落落、和泥等当地少数民族。例如:“至元十五年,已签爨、僰人一万为军,续取新降落落、和泥等人,亦令充军”(50)宋濂.元史(卷九十八)志第四十六·兵一·兵制[M].北京:中华书局,1976:2517.“至元二十一年,增兵镇守金齿国,以其地民户刚狠,旧尝以汉军、新附军三千人戍守,今再调探马赤、蒙古军二千人,令药剌海率赴之”(51)宋濂.元史(卷九十九)志第四十七·兵二·镇戍[M].北京:中华书局,1976:2543.“至元二十二年,遣雪雪的斤领畏兀儿户一千戍合剌章(云南)”(52)宋濂.元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世祖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6:280.。在云南行省的省会由大理搬迁到中庆城以后,赛典赤还迁移了大量滇西北、滇南、滇东乃至于今天缅甸境内的骠国人到滇池边进行屯田驻守。由此可见,随着屯田的开展与推广,客观上推动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滇池地区的民族分布与结构,协调整合西南不同类型的军队力量,改变元初各少数民族“杂霸无统纪,略有雠隙,互相戕贼”(53)郭松年,李京撰.大理行记校注·云南志略辑校[M].王叔武,校注.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92.“蛮夷未附者尚多”(54)宋濂.元史(卷八)本纪第八·世祖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6:160.的局面,促进了滇池地区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安定,维系西南边疆大一统,起到维护边疆稳定,巩固元朝对西南边疆统治的作用。

水利带动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造成了重要政治影响,“滇民富庶,罗罗诸蛮相率来降,收其地悉为郡县”(55)倪蜕辑.滇云历年传(卷五)起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九六五年)尽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一三六七年)[M].李埏,校点.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8:192.,元初各民族发展不均、不断反叛的局面得以改变,稳定了中央王朝在云南的统治。同时,保障了农业赋税的征收,“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56)宋濂.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地理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6:1346.,让云南此后长期成为中央经济政治整体中的一部分,较之前代,封建统治明显深入。

第五,元代滇池治理拉开了滇池水利的序幕,以控制盘龙江水量和疏挖海口河为基点的滇池水利建设,奠定了元代以后滇池流域的治水逻辑和格局,这种格局自元以降在滇池流域水利工程代代相续,不断完善和延伸。就海口工程而言,明清两代仍以其疏浚为重点水利工程,明代“抚按相度水利、开濬海口免于泛滥,以成濒海诸良田者,故巡方者以此为首务云”(57)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校注下·滇游日记四·崇祯十一年十月二十五日[M].朱惠荣,校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845.,清代云贵总督鄂尔泰指出“云南筹水利莫急于滇,而筹滇之水利莫急于滇池之海口。”(58)鄂尔泰.修浚滇省海口六河疏[A].魏源.皇朝经世文编(卷一百十八)·工政二十四·各省水利五[M].魏源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校.长沙:岳麓书社,2004:558.对于上游六河和盘龙江的治理,明清云南地方官员也十分重视。明代重建松华坝,完善滇池灌溉网;清代在元明基础之上,完善工程建设与制度管理。总之,明清滇池水利在元代滇池水利的基础上,从规模、次数、工程技术和制度管理上大幅提升,多次疏浚六河,修建闸坝,加固修葺松华坝水库,不断完善滇池流域水利建设,促使滇池周边的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推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巩固明清政府在云南的统治。明清政府统治云南时,仍将滇池周边作为云南重点加以治理,明代“置云南布政使司,改中庆路为云南府”(59)谷应泰,等.明史纪事本末(卷之十二)太祖平滇[M].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5:168.留西平侯沐英治理云南。清沿明制“置承宣布政使司,为云南省,设巡抚,治云南府”(60)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七十四)·志四十九·地理志二十一·云南[M].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7:2321.。在明清两朝都开展了更大规模的军队屯,并且屯田的最集中的区域都在滇池流域。作为屯田赖以发展的水利工程,基本上都是在元代水利格局上的拓展。因此,元代滇池流域的水利建设滇池为明清两代的水利建设以及在云南的治理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元代云南的水利产生了多样的效应。它不仅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也减轻了水患,使得滇池流域水旱灾害得以缓解,尤其是保障了作为云南第一重镇城市中庆城的生态安全。水利工程所支撑的屯田,有效支撑了王朝在边疆的驻军,从而保障了王朝的边界安全,成功的屯田还促进了云南边疆各民族的融合。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交通通畅、边疆牢固,使云南成为元代边疆治理成功的典范,这其中水利功不可没。

四、余 论

事实上,水利在边疆开发建设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边疆特殊的生产行为——屯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历史上边疆的巩固驻军是重要的环节,因此通过屯田来支撑驻军很重要。历代中央王朝基于国家统治的需要,在边疆发展屯田,推动农业生产,在这其中水利是关键。因此,水利建设成为历朝历代稳固边疆的一个重要手段,历史时期,只要有大规模的移民、屯田,水利就会伴随出现。甚至屯田能否实施、屯田的面积能够大到多少,这都取决于水利的可能性。屯田的规模,往往都是随着水利工程的修建而扩大的。因此国家的边疆治理带来了对屯田的需求、屯田带来了对水利的需求,水利也支撑了屯田及边疆治理的意图。这一点,符合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水管理驱动原理,即需求驱动水管理,包括水利活动,同时水管理也将驱动相关领域的变革。(61)Xiao Yun.Zheng,Water culture:The theoretic structure and dynamicmechanism. In Water Management from Ancient History to the Present Age.IWA Publishing,2001,London.p.9.因此,边疆治理带来了对水利的需求和驱动,也成为边疆治理的重要环节。

尽管在诸多史籍的记述中,都肯定了水利的作用,叙述了水利工程的成功修建带来了农田面积的扩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然而只将水利作为屯田和农业发展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一个单独的部门来进行审视,从而忽略了水利的真实效能,降低了对水利的历史作用的认识,这也是一个事实。在学术研究中,水利史的研究也显得非常薄弱,往往只注重一些工程项目的研究,忽略了水利对于地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水利技术进步和水利技术传播的广泛影响,水利所带来的社会文化传播交流的效应,等等。这都表明对于水和中国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还十分不足。因此,将历史上的水利作为一个部门来专门加以研究,对于我们认识水利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其在边疆治理中的作用将有更大的价值。事实上,历史上边疆的开发建设和社会转型,往往都是因为水利而驱动的。例如河套地区历史上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随着晚清至民国期间大规模水利开发逐渐转变为农业区。(62)刘勇.河套水利史上的杨家与杨家河[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1.这就是水利的社会效应。在历史上边疆地区的开发研究中,注重对屯田的研究,同时也往往以屯田包揽了水利建设及其效应。今天论及边疆水利的时候,有必要把水利从屯田从单独列出来加以探讨,将其作为研究边疆治理的另一种逻辑,这样我们对于边疆治理会有新的认识。

水利在历史上对于巩固边疆、开发建设边疆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因此,水利应该被看作是边疆治理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有效的水利建设,才能形成稳定的行政区域及居住环境,使农业和经济得到发展、人口稳定、驻军有靠,最终也才能使边疆稳固下来。所谓边疆治理的基点,不外乎稳定当地社会、拥有军事防卫能力、在经济和文化上实现和内地的一体化发展。在古代,边疆长期的社会稳定和驻军主要靠农业发展,这就决定了水利在其中的重要地位。以水利定农业,而不是以农业定水利是重要的现实。水利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同样也决定了边疆长治久安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强化对水利在历史上边疆治理过程中作用的认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水利不仅仅是农业的基础,同时也是边疆开发建设的重要基础。水利的影响往往超出了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包括水利技术从外部的传入及其影响、当地的人口规模和民族融合状况、驻军的稳定、边塞城市的发展、边疆经济转型、居住格局的形成等多重效应。

元代云南边疆由乱而治,同样是从水利开始的。尽管云南水利工程的大规模开展在历史上往往被与赛典赤的政绩捆绑在一起,但事实上,他所代表的仍然是国家权力和意图。水利的意图,仍然是出于边疆治理的意图。赛典赤成功的水治理所形成的水利格局,改善了当地的水环境、减少了水患、扩大了农业生产的空间、稳定了当地的社会、支撑了驻军、巩固了稳定云南的重镇——中庆城的地位,使经济社会得到了发展,进而巩固了西南边疆,以至于地方政权能够持续到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15年才灭亡。因此,元代滇池流域为代表的云南水利,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更发挥了多重的效应,成为一种延续到后世的边疆治理的逻辑。

元代云南的水利事业奠定了往后明清两朝的水利格局,对明清两朝的政治、社会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同样惠泽今天。这证明了水利在边疆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今天中国的边疆地区大多数仍然是以农业为经济产业主体的地区,水利仍然应该是边疆建设、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只有扎实持续地推进水利建设才能实现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这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也应该是当代边疆治理仍然应该坚持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屯田滇池云南
晏福生:“坚持执行屯田政策”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念战友
滇池湿地,美回来了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