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宏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边疆研究所,北京 10000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边疆研究成为我国学术界普遍关注、多学科参与的“显学”。“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则在呼吁、争鸣、交流中缓慢前行。中国边疆治理研究是中国边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长期受到学术界重视,无论是中国历朝历代边疆治理的研究,还是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的研究,专家学者们都发表过一批高质量的论著。(1)40多年来我国学术界有关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的成果丰厚,参见马大正.当代中国研究:1949~2014[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94~526.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火热的实践呼唤专家学者持续拓展、深化边疆治理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把论文、著作书写在我国边疆的大地上。四十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在中国边疆治理各领域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在边疆治理的基础理论、中国边疆治理史、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等方面进展显著、成果丰硕。但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边疆地区及周边形势错综复杂,当代边疆治理亟须借鉴历史经验、总结当代实践,这就需要我国学术界继承经世致用的优良学风,进一步拓展、深化中国边疆治理各领域研究,以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回答好有关中国边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2.提供学术智慧和支撑。中国边疆治理研究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首先,统筹兼顾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加强中国边疆治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完善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的理论体系。近年来,学界围绕边疆治理掀起了研究热潮,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边疆治理基础理论、逻辑与价值、实践路径和中国边疆学建设等方面。(3)王家斌,荆蕙兰.回顾与展望:我国边疆治理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CNKI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可是由于学科背景、学术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学者们从历史学、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国家安全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出发,就“边疆”“边疆治理”的概念各持己见,既有专家认为“边疆治理”是陆疆、海疆(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空疆”(领空和太空)等“有形边疆”“地理边疆”的治理,又有专家强调“大边疆”“战略边疆”“利益边疆”“战略边疆”“信息边疆”“文化边疆”等“无形边疆”“新形态边疆”的治理也应纳入“边疆治理”的研究范畴。正因为此,我国学术界亟须加强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统筹兼顾中国边疆治理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在“争鸣-交流”中深化相关基础理论研究,逐步建立、完善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的理论体系。
其次,贯通古今,深化中国边疆治理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我国学术界现有成果总体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呈现出“厚古薄今”状态,即相关成果对于1949年以前——尤其是先秦时期至清朝末年——中国边疆治理思想、制度、政策、措施等的研究较为深入、全面,明显比20世纪以来——特别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和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的成果更有厚度、广度和深度。二是“古今贯通”的深度研究成果仍然较少,比如“中国边疆治理丛书”——包括《中国边疆治理通论》《中国东北边疆的治理》《中国北部边疆的治理》《中国新疆的治理》《中国西藏的治理》《中国西南边疆的治理》《中国海疆的治理》——等少量论著对先秦至当代中国的边疆治理做了“贯通式研究”;《西藏通史》(4)拉巴平措,陈庆英,张云,等.西藏通史(共8卷)[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6.包括“早期卷”“吐蕃卷”“宋代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国卷”“当代卷”,共8卷、13册、850余万字,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从西藏地方早期历史到当代中国西藏的发展历程,同时重点论述西藏地方和祖国内地的关系和唐代以来中央政府治理西藏的思想、政策、制度。
当前,边疆治理研究既需要总结、借鉴历史经验,又需要关注、跟踪边疆治理火热的实践,结合边疆治理重大现实问题,推出“通古今之变”的“古今融合研究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边疆问题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党和国家制定了边疆治理的一系列方略、政策。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边疆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进行统筹和谋划,强调要“加强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5)习近平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N].人民日报,2020-08-30(001).;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6)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20-09-27(001).。2022年,党的二十大做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28.的战略性部署。这些重要指示和方略、政策要求学术界“通古今之变”,深入研究“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边疆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中国式现代化在边疆地区的实现等重大现实问题,为我国边疆稳定、安全、发展提供学术智慧。
第三,依据多种载体的资料,多学科融合,创新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深化中国边疆治理研究。多种载体的文献资料是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的基础,当前国内外相关的档案、文献资料的挖掘、使用仍然不够充分,边疆调研资料分散于不同机构,边疆研究数据库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的深化。
中国边疆治理研究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现有成果已经注重运用多学科方法,但是大多成果以某一学科的理论、方法为主,兼顾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比如在新疆治理研究中,政治学和法学方向学者主要关注国家概念下对新疆的实质治理,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疆的理论和实践,新疆反分裂和去极端斗争,消除恐怖主义以及意识形态发展等;经济学方向学者从产业发展、精准扶贫、边境贸易、“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发展等方面分析新疆经济状况;社会学、民族学以及人类学方向学者较多关注人口居住格局、族际关系、宗教管理、基层组织等社会治理方面;国际关系方向学者则在我国倡导“一带一路”背景下,将新疆的稳定和发展放在对外关系交往视域下,如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新疆地方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等方面。这些研究各有特点,但只是对新疆治理问题做多学科兼容的同步研究,尚未进行跨学科、多视角的“融合研究”。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学术界对于加强多学科融合,已经达成共识,比如汉代起在西北边疆地区实行屯田政策,历代王朝延续、实施以屯田实边为主要内容的边疆开发和边疆建设政策,如何总结历史经验,结合当代新疆屯垦戍边的实践,深入研究屯垦戍边在边疆治理中的作用?这就需要学者们综合运用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深化屯垦戍边历史与现实问题研究,为当代新疆治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提供学术支持。
第四,多平台协同,多种力量支持,推动中国边疆治理研究持续深化。40多年来,中国边疆治理研究得到学术期刊、国家级基金项目等多方力量的支持,不断推出新成果。一方面,学术期刊为中国边疆治理研究提供了平台,有学者统计,1993年至2020年10月CNKI收录的北大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上先后发表584篇相关论文,较为集中地刊发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1篇)等刊物上,大大推动了我国边疆治理研究的持续深化。(8)王家斌,荆蕙兰.回顾与展望:我国边疆治理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CNKI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另一方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基金项目资助学者们从事中国边疆治理研究,如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先后立项“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理论研究”“我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统理论及其指数化研究”“我国南海岛礁所涉重大现实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收复南海诸岛历史主权研究”“‘一带一路’战略与新疆社会发展”等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南边疆历史现状综合研究项目”“西藏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和“北部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也设立了边疆治理的多项子项目,这些项目的研究团队都不断推出新成果。今后,中国边疆治理研究仍需要多平台协同、多种力量支持。
当代中国边疆治理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不仅需要学者们“走基层、接地气”,到边疆地区的村寨、哨所、放牧点等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而且要求学者们带着对现实的关怀总结历史,在广泛搜集、深入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历史时期边疆治理的经验教训,结合当代边疆治理的实际,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见解。这就要求学者们有宽广的学术视野,统筹研究边疆治理的历史与现实,兼顾微观实证研究与宏观理论研究,进行深度的理论思考。本期“中国边疆学”专栏刊发的两篇文章,就把小区域的微观实证研究与宏观理论思考相结合,围绕历史时期和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相关问题进行探讨。郑晓云、罗开艳的《元初滇池流域水利建设与边疆治理》以滇池流域这个小区域的“水利建设与边疆治理”为微观实证研究对象,对元朝初年边疆治理与水利建设的历史互动进行梳理,同时考察滇池流域水利建设的逻辑关系以及水利建设的政治与社会经济影响,认为通过水利来实现边疆治理也是一种重要的逻辑。罗强强、孙浩然的《治理共同体与共同体治理:超越既有的边疆治理研究传统》对当代中国边疆治理进行“宏观理论思考”,认为当前边疆治理研究呈现出“族际主义”和“区域主义”两种取向,“族际主义”将解决民族问题视作边疆治理的核心,“区域主义”在现实中有可能导致中央与边疆、边疆治理和国家治理以及边民群体和非边民群体之间产生新的“二元结构”。主张现阶段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功能,推动跨地区的多元治理主体间合作,从而打造边疆治理共同体的新格局。本期两篇文章的刊出,将进一步推进边疆治理研究走向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