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钟氏源流与文化特征考释

2023-02-20 20:43钟俊昆吴家敏
寻根 2023年6期
关键词:家族

□钟俊昆 吴家敏

颍川钟氏家族的南迁

(一)受姓起源多样

钟姓是多来源的古老姓氏,支系也较多,有学者认为,“钟姓最初来自安徽凤阳东北之地,后来称盛于河南颍川。”(席红霞、化长河:《钟姓源流考》,《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对于钟氏起源的观点主要有六种:

一为源于商朝的子姓,后改为钟姓,其始祖为钟烈,“烈为了保全身家性命,避居颍川许州(今河南许昌),同时改子姓为钟姓,成为颍川许州钟氏的受姓始祖”(席红霞:《钟姓烈系和接系播迁小考》,《寻根》2006年第6期)。

二为源于复姓钟离氏,此又可上溯于嬴姓,为周王朝伯益后人封地,以食邑钟离为氏,之后改成钟姓。

三为源于钟吾国,原为芈姓,楚国钟建封于钟吾国,其后为钟吾氏,后简称钟氏。钟光伦考证钟姓都来源于芈姓:“具有2600余年悠久历史的钟氏源自芈姓,以官为氏,以忠信立身、匠心治业的钟氏宗族文化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知音文化。”(钟光伦:《论钟氏的起源》,《长江大学学报》2022年2期)。

四为源于乐师,《周礼·春官》记载有掌击钟奏乐的乐官“金童师”,后以官职为氏。

五为按其祖源传说,汉族钟姓入赘后成为少数民族畲族钟姓,但汉族钟姓与畲族钟姓来源异常复杂,有学者认为“闽西钟氏的社会发展有畲族汉化、汉族畲化、亦畲亦汉、半客半畲等多种形式”(刘大可:《客家与畲族关系新认识:闽西武北钟氏的田野调查研究》,参见《福建省畲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6年),而江西赣州的钟姓客家人在20世纪80年代民族成分重新识别时没有划入畲族,而在闽西、粤东有部分原钟姓客家人划入畲族,但所讲方言仍然是客家话。

六为源于少数民族按汉语发音改译而成,如满族、蒙古族、裕固族、彝族、白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因历史习惯改成汉姓时有一部分按发音成为钟姓,如赵珍峰调查考证后认为湖南桑植、沅陵钟姓均为白族(《沅陵钟姓本为白族》,《怀化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又如裕固族的钟姓“俊鄂勒”,它“是裕固族的户族之一,也是今日钟家姓氏的裕固语音译”(钟进文:《裕固族钟姓户族——“俊鄂勒”来源考》,《河西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钟烈、钟接均被认为源于子姓。谢文学教授考证,“颍川长社钟氏家族其先祖已上溯到黄帝”(谢文学:《颍川长社钟氏家族渊源考》,《许昌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认为“该家族上承殷周,下迄隋唐,振兴和鼎盛于三国曹魏时代”(谢文学:《颍川长社钟氏家族研究》,《许昌学院学报》1991第2期),并形成了清晰的脉络。据江西赣南《钟氏联修总谱》(钟氏联修总谱源流序)记载,钟氏出自黄帝之玄孙契帝,尧之异母弟,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氏……汉时有钟离,为项王将,屡建奇功。生二子,长曰发,居九江,仍故姓;次曰接,居颍川长社,为长社令,始去离而姓钟,故接公为钟姓发源之鼻祖,尊为一世。(钟氏族谱编纂委员会《钟氏联修总谱第二修》序言,1995年)这与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及宋代郑樵《通志略·氏族略》中的记载大同小异。有学者认为钟接改姓成为钟氏始祖发生在秦朝末年(席红霞:《钟姓烈系和接系播迁小考》),也有观点认为另一支钟氏始祖更久远,即钟烈(公元前332~公元前250),他是战国时期宋国开国君主宋微子的后裔,宋国末代君王的三弟,被封为“锺邑大夫”,以封地为姓,成为钟姓始祖(席红霞、化长河:《钟姓源流考》)。这样,钟烈、钟接归属于不同时代(战国或秦末汉初)、不同空间(河南许州或长葛,虽相近而不同)。钟烈于公元前286年在河南许州受姓,钟接于公元前201年在河南长葛受姓,因此,汉族钟姓也就有了两个始祖,发展成两个重要支系,但“钟烈、钟接是同宗同源,均为宋桓公御说之后”(席红霞:《钟姓烈系和接系播迁小考》),汉族钟姓是炎黄子孙的一支。

(二)迁徙分布于客家地区

4~6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大量的中原民众陆续迁徙到南方,他们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南方,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同时也标志着许多之前的世家大族不断没落。

钟接后裔经两汉两晋,历22世皆居河南;至南朝梁武帝时,钟宠为避“侯景之乱”南迁至南康郡赣邑岗下朝天坊(今章贡区革命烈士陵园附近),是钟姓南迁的鼻祖。这在赣南《钟氏联修总谱》(钟宠传)中有记载:宠公字朝锡,繇公裔孙,仕魏至金青光禄大夫、检校户部尚书,因见世方炽乱辞官归田,当侯景台城发难之际,携带眷属西行渡江至虔州冈下朝天坊。钟宠去世后,他的儿子钟匡从赣州迁到兴国潋江镇。

据钟蔚伦的统计分析,宋朝人口为9300万,钟姓人口12万,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百家姓最末一位,宋朝钟姓集中分布在江西、湖南、湖北、江苏四省,占钟姓总人口的83%;明朝时钟姓人口37万,占全国人口的0.4%,排在百家姓的62位,明朝钟姓主要分布在江西、广东、浙江,占钟姓人口总数的73%;当代钟姓人口462万,占全国人口的0.38%,排在百家姓第56位(钟蔚伦:《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从中原南迁后在赣闽粤地区有很多钟姓客家人,有的县市还大量聚居,如江西兴国、赣县、于都、瑞金、安远,福建武平、长汀、上杭等,甚至还有“钟半县”“钟半城”之说,如江西安远县。南方汉族钟姓大多为“金重锺(钟)”,台湾客家地区有少数起源于乐官的“金童(钟)”。

(三)钟氏颍川堂

自从钟接迁居到颍川后,其子孙世代都居住在颍川,所以钟氏后人把自己祖祠命名为“颍川堂”。据广东梅州出土的南朝钟氏墓砖的记载,也可证明“客家钟氏源自颍川郡”(赵自天:《客家钟氏源自颍川》,《寻根》2019年第5期),证明了它与中原文化的渊源关系。

颍川堂,钟姓的著名堂号之一。颍水出于河南登封颍谷,及阳城阳乾山,向东南流,入淮河,古时颍水称“颍川”。客家地区以郡望颍川作为堂号的,有钟、陈、赖、邬、甘(一说田姓或庾姓)等姓氏,表示该姓氏的先祖来自颍川地域,其后裔以“颍川世第”“颍川流芳”等为祠堂匾额,凡有“颍川堂”堂号的族人都自认为是从河南颍川迁徙而来的后裔,以至这五姓迁徙流布到赣南、闽西、粤东等客家毗邻区聚居区时,因同属颍川堂而被视为兄弟般亲密关系,互不通婚,并互称为“老华”,指的是虽没有血缘关系或血缘关系很远,但因出自同一郡望而成为守望相助的契亲(结拜兄弟)。这一点类似于韩国人所说的“本贯”,不能相互通婚,但本贯是居于同一来源地的同姓族人关系。

钟氏家族文化特征

钟氏家族是著名的颍川望族。河洛文化、中原文化,世世代代滋养着钟氏族人,并形成了较为稳固有效的优良家风,这种家风不断传承发展。迁徙到南方客家地区的钟接后裔,不仅世代为官、人丁兴旺,出了许多在政治上、军事上、文化上做出很大贡献的人物,对地方社会发展的影响非常大,而且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家学传统,并一脉相传,生生不息。

(一)为官从政传统

从钟接颍川开基到23世钟宠离开河南,钟氏家族人才辈出。在这一时期,为官如魏晋时期的第12世钟繇,他是曹操的重要谋士,深受曹操器重,也是著名的书法家,是钟氏在颍川长社开基以来最为显贵者,被后人称为钟氏家族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钟氏从政人物在其为政时期有为官和做人的原则,重忠义礼节,这也是钟氏家族在官宦历程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钟绍京就是钟氏家族为官功高德厚的杰出代表,也是钟氏家族发展中第二个高潮的重要代表。

钟绍京,字可大,唐时江西赣县清德乡(今江西兴国人)。生性聪慧、嗜好读书,受到家族文化传统的滋养。

钟绍京游学京城后,谋事于朝廷司农录事,后经兵部尚书裴行俭举荐至直凤阁。武则天执政时,钟绍京深受恩宠,宫中殿堂匾额的书写大多出自钟绍京之手。当时流行抄写佛经,钟绍京也多有抄写,有《灵飞经》《转轮王经》等作品。钟绍京的小楷以方扁为主,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庄严整饬,舒朗有度,遒劲有法,体现出盛唐威严肃穆之感。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韦后想效仿武则天,密谋杀害中宗,韦后临朝摄政,准备对李旦(李隆基父亲)下毒手。临淄王李隆基与宫苑总监钟绍京等平息韦后之乱,拥立李旦登基,为睿宗皇帝。钟绍京因有功,当夜被拜为中书侍郎,第二天晋为中书令,封越国公,后因赏罚失度而改任户部尚书,又被逐出朝廷,为蜀州刺史,短时间内历经宦海浮沉。玄宗即位后,念及其功德,复拜为户部尚书、太子詹事,后又被长期贬谪到偏远的绵州任刺史,直到尽削官职,不久迁温州别驾。开元十五年(727年),唐玄宗念及其平定韦后之功,怜悯其年迈,又召回京都长安,授太子右谕德,后迁为少詹事。不过这时钟绍京已至垂暮之年。746年去世,享年88岁,应其子孙要求,其灵柩运回故乡江西兴国安葬。据族谱记载,钟绍京夫人许氏封越国夫人,生四子,长子嘉銮、二子嘉壁为晋州长史,三子嘉萼为太子典膳郎、山阴县令,四子嘉玮为左领军卫长史。

唐德宗李适即位后,念及钟绍京平定韦后的功勋,于建中元年(780年),赠钟绍京为太子太傅,位列三公。

(二)着意于文化建树

钟氏一门在儒学、文学、书法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其学识修养过人,著作丰富,屡有建树。

东汉时钟接第10世孙钟皓是当时很有威望的教授,以教授诗律收门徒千余人,影响极广。

中国书法史上“大钟小钟”地位至尊。钟接第12世孙钟繇是三国曹魏时著名书法家,被后世尊称为“楷书鼻祖”。钟繇书法师从曹喜、刘得升等人,兼并所长,自成一体,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梁武帝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赞誉“繇书为云鸽于天,群鸿戏海”,南朝梁代文学家、书法理论家庾肩吾在《书品》中说:“钟书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典。”钟繇传世佳作有《宣示表》《贺捷表》《荐季且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钟繇第17世孙钟绍京在书法上也很有建树。我国书法自从钟繇创立楷书之后,楷书在南北朝时得到发展,成熟于隋唐。钟绍京就是发展高峰期的佼佼者,其晚年书法《灵飞经》是杰出的代表作,是中国小楷书法艺术的一朵奇葩。元代大书法家赵孟曾为《灵飞经》写过两篇跋文,他认为通过这部书法珍宝,“溯流穷源,上可远窥二王,下可想象褚薛”(钟蔚伦:《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

钟接的第22世孙钟嵘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大师。他花费毕生心血著作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专著,对从汉到梁的诗歌精品进行了评价,其诗评朴素、精到,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客观规律与艺术精华,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诗人创作的内心情感和社会背景,对诗歌流派和个人风格进行较为系统的分类与概括,为后世学者进行文学评论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被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誉为“思深而意远”之作。

(三)良好家风传承

清光绪乙亥元年(1875年),坐落于兴国县城青云街的一座规模宏伟的越国公祠建成,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民国14年(1925年)重修。钟接、钟宠后裔建有钟氏总祠于赣县白鹭乡,成为海内外钟氏寻根问祖的去处。这些宗祠具有祭祀、婚礼嫁娶、学校教育等功能,平时办族学、议事等,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在此搭台唱戏,也可接待外来宗亲,收族睦宗功效。

钟氏家族的族谱载有家规祖训,其《家规十五条》包括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妇、睦宗族、务修身、重教育、慎交友等内容,《祖训十条》包括孝敬父母、和邻睦族、勤俭致富、严禁械斗等。可以看出钟氏家族一直以来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弘扬孝顺友睦、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中华传统美德。钟氏重视对后代的教育,使其传承祖辈优良美德,而且鼓励后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祖上的家业发展起来,而对不法行为则加以惩罚,这也是钟氏家族品学兼优、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家族
攀禽家族
萌宠家族之天下第一刀
HK家族崛起
精密家族AW
《小偷家族》
皿字家族
乐器家族
戈字家族
走进植物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