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视域下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任务及应对策略

2023-02-20 20:13王元元
潍坊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双减家庭儿童

王元元

(潍坊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近年来,家庭教育在教育系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从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作用,到促进家庭功能良好转变的教育政策,目的都在于支持家庭教育,达成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双减”背景下,国家要求“减轻作业量和课外补习负担”,旨在净化教育生态环境,培养具有多元能力的综合性、复合型、适应性人才,培养人格健全、潜能充分发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人本主义视角来看,“双减”旨在启发和引导儿童的自主自由发展,实现个人独立性和力量感的增强。“双减”政策的推出,打破了以往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对儿童学习、成长、发展唱主角,家庭起辅助作用的态势,给家长被动参与儿童成长、放任教育、只关心作业和成绩的家庭教育模式带来极大挑战。“双减”政策对儿童成长目标定位的变化,给儿童谋取了更多自由成长的时间与空间,这种自由的时空也给传统的家庭教育带来了职能、功能和角色的变化,对先前较为成熟、被动的家庭教育模式造成冲击,令传统家校社协同共育的模式效果大打折扣,这种负面效果又反过来影响“双减”目标的达成。“双减”引领和呼唤家庭教育的人文性、情感性、内核性回归,重塑家庭教育新秩序、新形态、新功能迫在眉睫。因此,澄清“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新问题,提出促进家庭教育功能和角色调试的应对策略非常重要。

一、“双减”视域下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家庭教育功能亟待重塑

良好的家庭功能与儿童心理健康、行为表现、自我控制、社交技能、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关联[1],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坚实后盾。良好的家庭支持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面对生活中出现的逆境或转折,减少因贫穷[2]、同伴关系不良、慢性疾病等带来的负性影响[3]。在长期应试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家庭教育功能遵循功利主义模式,过于追求“分数”,功能趋向偏狭、单一。家长更多关注儿童的学业问题,忽略品德教育与人格教育。家长与儿童的沟通几乎仅限于学业,对儿童情绪、情感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持淡漠甚至忽视态度,辅导儿童功课或者将儿童送入课外补习班一度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这种模式下,家庭教育功能逐渐单一化、偏狭化甚至丧失,家长对儿童的认知和评价缺乏全面性,甚至完全依赖于学校教师对儿童的反馈,仅仅用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和衡量儿童发展,儿童在学业以外的兴趣及发展得不到认可。甚至有些家长会打压儿童除学业以外其他方面的发展,导致亲子沟通张力太强,亲子冲突猛增。因此,传统的家庭教育过度关注“学业”,使得家庭关注道德、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应有教育功能走向边缘化,家庭教育功能重塑的问题亟待解决[4]。

(二)家庭教育角色的重新定位

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涉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等诸多元素的共同参与,这些元素之间时刻发生着物资、信息、能量的交换,互相牵制、共同发力,制约着教育平衡,为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教育系统的主流价值观是“唯分数至上”。在这一价值观的笼罩之下,学校教育和校外培训机构对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时间的大量占有,几乎表现为对儿童教育的绝对占有,家庭教育则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属。甚至有些家长“统统把儿童的教育权交给学校和培训机构”,家长对儿童教育的影响逐渐弱化,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被动,家庭教育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逐渐丧失。

很显然,应试教育下的教育生态平衡已经被打破,“双减”要求以学校为主阵地,家庭、社会协同发力,共同抵制儿童过重的学业负担,修复教育生态。相比学校教育的系统性和一致性,家庭教育具有差异性、独特性、渗透性、深远性等特点,在生活教育、即时教育、因材施教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利于发现和发挥儿童所长,实现儿童潜能的自由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双减”虽然以学校为主阵地,追求高品质的教学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然而学校教育仍然以系统的间接知识传授为主,儿童自由成长和差异化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也不多,儿童用于建造、创造和积极探究的工厂、实验室、材料、工具尚缺乏。在学校中,奖惩评价机制也非常刻板而系统,具有独特才能的少数孩子很难在其擅长的领域获得成就感,教育的社会化意义很难彰显。相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具生活化、个性化和社会化,不仅在塑造儿童内在品质方面具有关键影响,而且能充分考虑儿童发展的多个维度,在实现“双减”目标方面具有独特性优势。

因此,不管从身体教育、品德教育还是人格教育方面来说,家庭教育必须发挥其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培养出具有时代适应性的、人格独立完善的人,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支持和准备。只有重新认识家庭教育在“双减”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才能保障家庭教育功能的良好实现。

(三)家庭教育内容的重申

人本主义认为,心理健康的个体会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谋求成长和发展, 增进自我与他人在情感和理性潜能方面的充分实现。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品德教育和做人教育,是帮助儿童认识自我、确立自我意识,构建儿童对未来发展的应对方式,对儿童内在品质的发展起着关键和决定作用。

“双减”在全面压减儿童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之后,带来的最直观后果是儿童放学后“闲暇时光”增多,随之亲子共处时间增加、互动频率增多。家长如何看待儿童在“闲暇时光”中的成长?采用哪些科学有效的、健康的家庭教育活动来填充“双减”后的“闲暇时光”?当家长由于工作无暇监控儿童的“闲暇时光”时,如何规避儿童沉溺于电视、手机小视频或网络游戏?如何在不以“学业”为抓手的情况下与儿童和谐相处,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未来家庭教育的内容该涵盖哪些具体内容?如何抚平家长的焦虑?亲子活动该涉及哪些主题?是双减后家庭教育内容调整应该考虑的关键话题。

二、“双减”视域下家庭教育的任务与担当

(一)目标:塑造全面发展的人

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是“双减”坚定不移的目标。作为“双减”的发力方之一,家庭教育应挖掘其应有的独特功能和价值,以家庭为单元,突出家长在教育改革中的参与与决策权,借助家长在能力、才华、机会、视野、价值观及期待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增强家庭教养能力,促进儿童成长与发展的社会化。

生养和教育是家庭的本然功能[4]。家庭是儿童成长发展的最初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庭功能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5]。不健康的家庭功能(比如低水平的家庭支持、父母冲突、亲子关系不良、专制的教养模式等)容易引发青少年抑郁、冲动行为[6],增加青少年自伤、自杀风险[7];而良好的家庭功能,如家庭参与感强、开放的情感沟通和交流、高水平的爱与支持则能为青少年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8],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认知,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护因子。

在社会化进程推进过程中,家庭教育要实现“双减”提出的育人功能困难重重,但家庭教育却有着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家庭教育集抚育、养育、监护功能为一体,涵盖儿童的人格养成、亲密关系建立、安全感形成、生活习惯养成、道德品质发展、学习兴趣培养等内容。在儿童的教育生态环境中,家庭教育先入为主、细致入微、并有着辐射面广、影响力强等特点,能根据不同儿童发展的差异定制差异化成长方案,并长期跟进。家庭教育的初始功能是养育,父母能否及时感知并回应婴儿的需求,与婴儿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婴儿对世界产生信任的基础;父母对幼儿的喂养、如厕训练、焦虑与愤怒等情绪的处理方式,会直接决定儿童良好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本身的人格特质也会对儿童人格产生影响,形成人格的“代际传递”;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儿童会在很大程度上内化父母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完成自我的社会化过程。在“双减”视域下,家庭教育紧盯促使儿童人格和潜能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回归家庭教育本位,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人际关系建构,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建设服务。

(二)角色:家校社协同共育中的主体责任

现代的家庭教育,在功能上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家校社”协同共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给儿童和社会发展带来多元化收益。高品质的学校教育会渗透到家庭和社会,影响家长的教育理念,促进社区的文化和精神风貌,引领社会风尚;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为学校和社会输入健康的儿童,他们可以通过创造充满关爱、朋辈支持的心理环境, 缓解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塑造轻松合作的校园和社会氛围;社会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崇高期待,会帮助儿童建立“大我”情怀,从心理、生理和道德层面建立理想自我,明确儿童在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的发展目标,激发其动力。家庭、社会、学校三者协同,帮助儿童确立贴近现实、贴近自我又富有理想的人生形象,并引导儿童努力成为独特的自己。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双减”为家庭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责任。家长既要明确在儿童教育中自身的主体责任与主体意识,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又要善于借助各方力量、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保障儿童全方位成长。家长不仅要提升自身素养、积极学习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以保障儿童健康成长,而且要主动配合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支持或带领儿童参加社区、社会组织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发挥同学、邻居、朋友、社会公众人物等对儿童的正面影响作用。总之,家长要站稳家庭教育的主体位置,善于凝聚合力,共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三)依托:丰富多元的家庭活动

“双减”为儿童争取了自由成长的时间,但在儿童自制力差、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的情况下,如果家长监管不到位,很多儿童会将时间用于打游戏、刷视频等无效成长活动上,甚至会引发网瘾等负面行为,违背“双减”的初衷。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家庭教育活动如何设置是“双减”后面临的重要问题。家庭教育是家庭生活的自然延伸,其形式为生活化教育[9],在全日全方位的教养实践中培养“完整的人”。“双减”之前,家庭教育活动趋于“功利化”,而“双减”呼唤家庭教育活动的内核性回归,关注“人的成长”。家庭教育涵盖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劳动教育,财商管理,生涯规划,职业教育等多个方面,涉及亲子阅读,亲子游戏,营养健康,意外伤害急救,人际沟通等家庭活动,其实质是人格教育。因此,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活动必须包括完整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

三、“双减”视域下家庭教育的保障策略

(一)教育政策护航

家庭教育功能的保障与实现虽然依托于家庭,但并非家长单方面的责任,需要家校社协同发力。家庭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部分,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利益紧密相连。家庭教育的功能定位必须依托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虽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态不同、着力点不同,但教育的最终目的却殊途而同归。因此,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国家教育政策的落地。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引领,家庭教育仅仅为了抚养儿童长大,家长如何抚养就容易过于个性化。更有甚者,当家庭教育游离于国家监管范围之外,一部分家长无力或不愿承担家庭教育责任时,则会损害儿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因此,只有国家教育立场坚定,明确家庭教育的功能定位,才能实质性地统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建构起家校社协同发力的功能共同体。

家庭教育事关社会和谐和国家发展,具有教育的公共事务属性和很强的公共价值[15],促进家庭成员主体性、专业性发展,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家庭教育功能的实现和目标达成,需要政府和政策的支持,政策缺乏会导致家庭教育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支持不足或效果不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重视家庭建设并持续推进家庭取向的教育政策改革,但以支持家庭并促进家庭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政策还未完全建立[10],以家庭为视角的政策规范与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尚有所匮乏,具体表现为教育政策结构与内容体系较零散、不系统。比如,“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虽然为我国家庭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进行了权责划分,但同时也促进了一批“家庭教育”培训或指导机构的涌现。政府部门如何严格规范、整治、甄别、评估,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的同时,保障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性、合法性、合理性?如何通过积极拓展家庭教育的可行性方式与创新途径,构建家、校、社区、政府联合一体的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凝聚合力?

“双减”视域下,促进家庭视角的教育政策,应该把支持家长育人能力、增进家庭成员幸福置于关键地位,重点建立以家庭生命周期、儿童心理与社会性发展理论为支撑的教育政策结构,完善涵盖儿童权益保障、不良儿童救助、特殊才能儿童促进、家庭教育服务与指导等不同类型的教育政策内容,并从指导服务、综合管理、跨学科研究等视角强化对家庭教育政策创新体系的保障。首先,通过教育性社会政策投资,将支持家庭教育发展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从根本上突出家庭教育在社会发展与变革中的重要角色,并制定涵盖运营机制、主体责任、权利义务、工作内容与评估在内的政策体系。其次,构建综合性的政策服务体系,将家庭教育、家庭管理、服务指导机构、科研机构、工会等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合作和运营关系,确保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整合妇联、就业保障机构、共青团、社区等社会资源,激发教育市场形成合力,最大程度发挥教育政策的增进和促进效应。再次,政策可帮助统合跨学科研究,以研究促实践。我国家庭教育的研究本身就比较落后,政策研究更加薄弱,甚至有时候政策落后于实践而出现,推进以家庭教育政策为依托的研究,可以整合社会习俗、社区文化、公共卫生、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成人教育等内容,实现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为促进家庭教育的协同化、时代化缇供科学依据。

总之,新时代推进我国家庭视角的教育政策体系创新,必须发挥政府的牵头优势,扩大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受众面,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随机性强、内容零散等系列难题,才能发挥教育政策对家庭人力资本优化的重要影响,满足家长参与学校和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共同保障儿童在“双减”后获得全面发展。

(二)专业知识武装

虽然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家庭教育回归的重要性,但大多数家长仅仅凭借个性化的理解、社会舆论和新媒体的影响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甚至有些家长习惯性地通过购买服务来实现家庭教育功能。普遍缺乏家庭教育知识、家长角色定位不当、父亲参与意识不强、教养方式错误,这种教育现状不能支撑“双减”目标的达成。系统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与方法,把握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双减”对合格家长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的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的延伸和拓展,这对家长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向也提出一定挑战。因此,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做学习型家长是达成“双减”目标的基础。

第一,正确认识早期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早期亲子关系会决定儿童的行为模式,塑造日后的一切行为。亲子间的互动具有双向性,家长如果停滞不前,采用消极无效的教养模式,往往会导致儿童不当行为的强化与升级[11]。家长自主学习积极的教养策略、提升教养能力以改变家庭中消极的互动模式,是改善早期亲子关系的关键[12]。研究表明,早期亲子谈话、养育风格以及丰富的触觉经验能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与被触摸较少的儿童相比,接触母亲较多触摸刺激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社会性行为和更积极的社会取向[13],并缓解母亲焦虑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14]。早期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儿童缓解探索的焦虑和恐惧情绪,促进其与环境的进一步交互,而威胁强迫、体罚责骂、过度保护等消极的养育行为,会导致儿童社交退缩、攻击行为增多[15]。因此,良好的早期亲子关系是学龄期儿童的学业和人格发展的基础。

第二,科学认识“闲暇时光”。“双减”带来的最直观效果是儿童自由发展的时间增多,家长只有正确科学地认识“双减”对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用系统的专业知识武装自己,才能保障“双减”目标的顺利达成。“闲暇”是儿童摆脱了外在功利目标的自由自在状态,是一种积极主动进行自我建构的生活状态。儿童在“闲暇”时间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进行选择、行动和建构。闲暇时光可以引导儿童放松身心、体验学习乐趣和感悟生活的意义。由此可见,“闲暇”时间对儿童创造力、非认知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双减”为儿童自由生活状态的实现创造了条件,是儿童全面发展的前提。首先,“闲暇”为儿童发展完整的生命体验提供了基础。闲暇让儿童拥有自由的时空去思考、交流、实践和探索,尝试与外部环境(人、事、物等)建立具有自我解释意义和社会镜像功能的关系,在“无拘无束”的个性化环境中探寻发展的多种可能,体验生命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其次,“闲暇”可以帮助儿童建构自我意识。闲暇可以帮助儿童进行自我意识构建,实现自我反思、成长与超越,体验自我的“主体性”,在游戏与娱乐中,规则与自由的张力中确立自我边界,体验自我力量。再次,闲暇可增加儿童的幸福感。“闲暇”可以帮助儿童从持续的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遵从内心召唤,通过休息与游戏获得继续活动的“能量”;而积极的休闲活动,又反过来帮助儿童获得内在素养以及外在能力的提升。

第三,家庭功能的实现取决于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成长。家庭系统是一个整体,家庭成员的人格完善与分化程度、情绪稳定程度、沟通方式、多边关系、与原生家庭的链接都会彼此交互影响,形成家庭稳定而特有的沟通模式,并通过亲代和子代的交互实现家庭模式的代际传递。因此,家庭功能是否健康完好,取决于家庭系统中每一个人的成长。首先,“双减”环境下,家庭功能的重塑与建构不应简单求助于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更应以人为中心,强化家庭成员的主体责任与自觉行动意识,通过激发所有家庭成员的成长动力和发展潜力来重新认识子女的教育问题,从自我成长、自我修复、关系修复等角度出发,实现家庭功能的实质性飞跃。

(三)实践反思并行

家长只有在对家庭教育的功能、历史进行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才能发挥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实现家庭教育之于“双减”的重要使命。但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如何根据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改善调整家庭教育策略?如何评价儿童的成长方向是否正确?如何评价自己的行为对儿童发展的利弊?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是足够好的父母?家长需要不断进行反思,才能及时纠正和调整家庭教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家庭功能的良好运作。就目前来看,成人教养的困难性、缺乏系统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效果的评估是家庭教育良好实现面临的难题。

第一,成人教养的困难性,是家庭教育功能难以转型的绊脚石。相比儿童成长,成人的“适应、成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可塑性更差,“内力不足”,刻板性思维严重,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渴求欲低。通过让成年人意识到个人在历史与社会环境中对儿童进行科学抚养的重要性,体验经由学习发展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心流”体验,是帮助成人学习家庭教育理念的前提。

第二,成为“学习型父母”,却遭遇缺乏系统专业指导的瓶颈。“双减”的提出,“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促进了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学习的热情,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家庭教育专业和系统指导体系存在的缺陷,具体表现为家庭教育专业人才缺乏、家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训支持力度不够,甚至在大学里,都没有专门的家庭教育类院系或专业,社会上与家庭教育相关的行政管理方案、家庭教育培训机构、咨询机构都处于“准空缺”状态,家庭教育概念视角下的家庭教育市场尚未形成,家庭教育实体缺乏生存空间。因此,渴望学习的家长只能跟着百度、抖音进行家庭教育的碎片化学习,很难实现专业化成长。

第三,鉴于儿童的个性化发展路径,家庭教育效果是否良好难以评估。开展对家庭教育效果的评估是推进家庭教育落地、保障家庭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抓手,但目前对家庭教育实施效果的评估内容零散、标准不一、覆盖面小,不足以帮助家长对自己的教育成效进行科学的动态监控。未来家庭教育效果评估如何涵盖儿童发展的全面性和差异性,如何从国家层面出发层层落实落细,发挥督导和引领作用均是家庭教育效果评估面临的问题。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家长首先从自身出发,结合儿童发展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对自身的教养方略进行反思,适时调整,方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因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给儿童造成的伤害,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四、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的城市化进程,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开始关注精神健康与个性化发展。“双减”是提升整体国民素质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大举措,旨在培养具有创造力、国际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双减”政策的落实落细,需要社会、学校、社区、家庭联合发力,但家庭作为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主阵地,承担着前所未有的重任。但在家庭教育功能的转型过程中,也会遭遇诸如专业指导匮乏且不系统、家庭教育实效难以评估、成人教育理念转变困难等问题,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能着重探索家庭教育指导推广如何落实落细、效果如何实现动态科学监控等问题。

猜你喜欢
双减家庭儿童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家庭“煮”夫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恋练有词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