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文字精华,感知文言至美
——《山居秋暝》赏析阅读教学

2023-02-20 19:04:52易石磊
新课程 2023年18期
关键词:王孙山居空山

文| 易石磊

2022 年版语文课标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文本结构和语言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距离感受中式审美。新课标明确要求第三学段学生:“能发现不同类型文本的结构方式和语言特点,感受作品内容、表现形式上的不同。”因此,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展古诗词教学时,除了认识字词、了解大意的基本要求外,教师还应带领学生发现文字表达的传神之处,体会诗人表情达意的动人之处,感悟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融文字美感与表现力于一体,是古诗赏析阅读的佳选。

一、释字:古今参照,领略诗文涵义

古诗是古体诗的统称,通常分行排列、结构整齐,四行为绝句,八行为律诗。根据每行字数不同,又可细分为五言/七言绝句、五言/七言律诗。从行文结构来看,王维的《山居秋暝》属于古诗中的五言律诗。古诗中不少字词的意思和用法与现代不同,古诗教学的第一步是打通字词理解难点,让学生先通晓诗文大意,能够连贯地通读全诗。

(一)打通生字难词

《山居秋暝》中“暝”“浣”是生字,教材中已经标注上了读音和注释:〔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浣女〕洗衣物的女子。教材注释比较简短且书面,教师需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进一步补充:“暝”对应现代汉语中“日落、天黑”,可理解为“黄昏”,大约是下午放学后。“浣女”中的“浣”原指“洗衣服”,古代衣服靠人手洗,由此诞生了专门帮别人洗衣服的职业,且多由女子从事,称之为“浣女”。

诗中“歇”和“王孙”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差距,教材注释:〔歇〕尽。〔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歇”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作“歇息”,意为“停下休息”。本诗中“春芳歇”可直接翻译为“春天的芳菲停下休息”,结合芳菲的植物属性,此句可引申为“春天的芳菲消歇散尽”。于是,“歇”在此意思也引申为“尽”。“王孙”在现代人眼中指“王室子孙”,本诗作者王维并非唐朝王室子孙,学生常常对“王孙”为何指“诗人自己”产生困惑。《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一句,王夫之为此注释:“王孙,隐士也。秦汉以上,士皆王侯之裔,故称王孙。”可见,秦汉以前士大夫都是王侯后裔,所以士大夫也可以被称为“王孙”,意思为“王侯子孙”,区别于唐朝时皇室子孙封王后的“王室子孙”。同时,《楚辞》中“王孙”以隐士的身份为人所知。王维出身于当时的大族河东王氏,属于士大夫阶层,他生性淡泊向往隐士生活,用“王孙”来自称既符合他士大夫的身份,又隐隐表达了他归隐田园的愿望。

(二)贯通词句语序

古诗为了工整对仗、押韵等格式要求,会故意调整词语语序。根据现代汉语日常表达习惯,全诗应当调整为:

新雨后空山,晚来天气秋。(形容词前置)

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还原动宾顺序)

浣女归竹喧,下渔舟动莲。(动宾还原+因果还原)

春芳随意歇,王孙可自留。(主语前置)

这样调整语序后,学生读过之后更加容易理解古诗的意思,但是读来颇为拗口,也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在《山居秋暝》诗中,每句末尾的四个字“秋”“流”“舟”“留”押iu 韵,其中“舟”在古代可能与另外三字韵音相同,只是在现代汉语中发音改变了。经此对比,学生能够初步领悟古诗的“诗味”源自其特殊语言组织方式。

(三)读通节奏韵律

古人吟诗通常抑扬顿挫,极为讲究声律美感,因此理解诗歌大意之后还要能正确地朗读诗歌全文。用不同的节奏、不同的语气来读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教师可以结合诗歌内涵帮助学生调整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根据诗文大意和词语的连贯性决定朗读的节奏,并对重点字眼予以重音。重音并不意味着要重读,如首字“空”应当舒缓读出,营造出空山的空灵之感;“新”则要轻快读出,表达出雨后的清新之感;末尾的“留”则可以稍稍拖长尾音,给人以恋恋不舍、流连忘返之感。

二、绘字:情境体验,想象诗文画面

王维的山水诗在唐朝当时就很出名,与孟浩然并称“王孟”。除此之外,王维的山水画也备受推崇,后人称他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宋代苏轼称赞唐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想象诗中画面开展情境教学,是古诗教学的重要方法。

(一)诗中有画

一边阅读古诗,一边将诗中描述的内容以图片或画卷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悟全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绘出了一幅秋雨后空灵的山景图,奠定全诗基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山中一角细描图,“月照”和“泉流”仿佛有声,愈加烘托出山中宁静的氛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于极静中生动,属动态景图,且竹的“喧”声和莲的“动”声唯有极静时方能听到,与前诗相呼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则是诗人入景,图与图嵌套叠加,抒发出诗人对眼前景物的喜爱之情。教学时,借助图片、音乐、动画等情境布置,学生仿佛置身诗中场景,看到了那一幅幅如画美景。

(二)动静相衬

《山居秋暝》诗中多次进行动静切换,教师应当带领学生细细品味。“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由静景起笔,以“空”和“新”点出了此时山中幽静、空气清新带着秋天的微凉,融合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感知那份静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照”和“流”是动词,但这两行诗中描写的主体却是静景,以动词写静景,足见山中之空寂。部分学生认为明月照松间确实无声,但是清泉流经石头却有声音,只是水流轻缓时声音不易被人察觉,教师应当予以肯定。“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彻底由静景转为动景——平日难以察觉的“竹喧”“莲动”声音,在寂静的空山中,显得格外清晰。实际上,自然界中的竹和莲作为植物无法自主行动,在此予以拟人化。诗人为了诗的结构工整,将“竹喧”和“莲动”两个被动对象前置,意外地赋予竹和莲以一丝主动性,仿佛拟人化地在迎接归来的浣女。“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歇”为前诗动景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但是末尾的“留”这个动词又让全诗景色重新流动起来。教师可以设问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为什么决定留下来?诗人是一开始就决定留下,还是有所触动之后改变主意,方才决定留下?这些问题并无定论,且每种观点似乎都能找到相应的佐证。学生可以从这样没有固定答案的讨论中领略到中式审美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留白魅力。

(三)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不单单指王维的诗中景色如画,画中有诗味,而是一种互文的表达方式,赞叹王维的诗与画在表达上高度融合。从《山居秋暝》赏析来说,为诗歌配图并非难事,难的是带领学生体会这些诗画中“诗意的表达”。在绘画上要如何表达“空山”“新雨”“晚来秋”?空山并非什么都没有的山,而是远离尘世喧嚣,仿佛空无一人的山,仅仅画一座没有人的山远远表达不出这层意境。同样,绘画也只能表达出两种状态:“下雨”或“未雨”。如果一定要表现新雨,也只能在树叶或草丛上画上未干的雨滴,但在中国水墨画上,这种细节难以描摹。至于“晚来秋”,虽然绘画上秋景图常见,但由松、石、月光、清泉构成的空间,那一点晚来的秋意的分寸感极其难以通过绘画展现。剩余的几行诗句境况也与此相似,以诗文想象实景画面容易,但从画面追溯诗中那股独特的诗意却极难。因此,赏鉴古诗时不仅要看图解诗,还要读懂图画之外的诗意。

三、感字:缓视微吟,感悟诗人情感

经过释字通读,学生对《山居秋暝》的内容有了整体把握;经过绘字细读,学生对《山居秋暝》的内涵和诗意有了具体感知。对照“言—象—意”诗歌阅读法,还需从语言解读和意象画面解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实际中,如果教师按照教案直接向学生揭示古诗的主题思想,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是空洞而苍白的。久而久之,学生很难生发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

(一)我为诗人“代言”

古诗教学难度大,释义环节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跟诗人时代差距太大难以代入,教师不如增加一些扮演环节,让学生贴近诗人身份,说说自己的感想。

生1:我认为王维一开始看着空山流水,心情并不美好,应该在为春天的芳菲歇去而难过。但是浣女的出现让他开心起来,才决定留下。

生2:我认为王维一开始面对寂静的空山流水,忘记了世俗的一切,直到浣女到来打破寂静,他才回过神来,想到时间不早了该回家,但是被美景吸引又决定留下。

当学生将自己代入诗人的身份时,他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努力推测诗人所思所想,并作出各具特色的大胆设想。在这些设想中,又有着共同点:一是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二是浣女归来打破了山中寂静,也触动了诗人思绪;三是诗人对浣女的出现感到欣喜。

(二)意象情感探微

反复吟咏《山居秋暝》,学生可以通过扮演诗人推断出诗人情感:对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旖旎风光的喜爱,对山居村民淳朴风尚的赞美。诗的前半部分描写幽静山景,诗人沉醉其中。当浣女跳下渔舟打破静谧景色时,常人第一反应应当是被打扰的微恼感。但王维面对突然冲入画面、打破寂静山景的浣女时,却带着一种欣喜:竹为浣女归来而喧,莲为浣女走下乘舟而动。看似寻常之语,却因“竹”和“莲”这两种特殊意象带上了深意。竹,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视为君子象征;莲,在佛教是真善美的象征,是佛教圣物。王维在诗中用这“竹”和“莲”来迎接浣女归来,彰显了他对浣女归来的欢迎和喜悦,而非被扰不喜。由此可见,王维心性极为恬淡平和,对世界万物包容喜爱,欣赏花草树木,也喜人声喧闹。

四、炼字:比较阅读,赏析文言多姿

古诗用短短数十字表达出极为丰富的内涵,诗中每个字都有着独特的含义,不得轻易更换,因此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就是为了选出最为恰当的文字来抒发胸臆。从古诗鉴赏的角度来看,重点赏析诗中关键字眼可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一)炼字识诗人

《山居秋暝》中“空”“新”属于形容词炼字:“空”原本表示“不包含什么;里面没有东西或没有内容”。在本诗中化有形为无形,将物质上的“空”转为主观感受上的“空”。“新”原本指“刚出现的或刚经历到的”,在诗中具有双重含义,既指刚刚下过雨,又有雨过清新之意。除了表意传情上极为凝练外,“空山”和“新雨”的用法也极为自然,让人一听即能明白,毫不晦涩。

(二)炼字知文言

描写同样景物,不同的诗人可以写出风格不一的诗句,用文言呈现出不同的文学之美。孟浩然与王维同为唐朝山水诗人代表,他在《夜归鹿门歌》中写道: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在比较阅读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体会诗眼“争渡喧”“开烟树”“惟”中蕴藏的情感,并与《山居秋暝》进行对比。同样写山中夜景,同样写村庄渡舟,“争渡喧”与“竹喧”形成强烈的场景对比,“惟有幽人自来去”的孤独寂寞与“王孙自可留”的高洁超脱,“鹿门月照开烟树”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又都将月下山景写得极美。两首诗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月下山景,将两种情怀写到极致,将文言之美发挥到极致,人们在千百年之后仍在传唱。

小学古诗鉴赏应当立足学生学情,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从感官体验引导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字、语言和文化。同时,古诗鉴赏又不能停留于意象情感的浅层讲解,还要对诗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加以解析,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字之美。

猜你喜欢
王孙山居空山
空山
空山与鸟鸣
散文诗(2021年24期)2021-12-05 09:12:06
都是自负惹的祸
山居秋暝
山居图
民主(2019年2期)2019-03-19 01:46:44
富贵山居
宝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6:43
作文门诊室
小老鼠的烦恼
萋萋芳草忆王孙
山居十首
剑南文学(2015年2期)2015-02-28 0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