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鄄城土布工艺资源的文化资本转换

2023-02-20 13:08张爱红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土布手工艺资本

张爱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济南 250014)

清末民初随着西方工业技术及思潮的入侵,我国传统手工艺依附的以农耕社会为主体的生存基础开始动摇,从军事器械、棉纺织、陶瓷开始,诸多工艺领域引进了西方加工技术及设备,建立起标准化生产的加工工厂,中国传统手工艺行业进入了不可逆转的衰败期。此后,受社会变迁及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传统手工艺逐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脱节,绵延数千年的作坊式生产体系也已在工业化进程中解体,但其在历史变迁中传承的工艺文脉,体现着文化发展的完整性,仍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今天我们对传统手工艺的研究应当关注文化传播的持续性,发现其嵌入中国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使其成为深化中国主体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皮埃尔·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或许可以为此提供思考的方向。“文化资本”理论常被作为理论工具,从社会资源的视角,探讨文化遗产对国家及社会发展的影响。本文也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以山东鄄城土布工艺的当代变迁及发展为研究对象,尝试厘清在工艺文化资源再生产过程中,市场、政府及艺人(从业者)的角色特征。

一、文化资本视域下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资源价值

文化资本理论由法国社会学家、文化理论批评家皮埃尔·布尔迪厄于1989年在其研究论文《资本的形式》中首次提出,他在文中将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并列,并且指出在现代社会运行中:“至少有三种不可忽视的资本类型:一是经济资本,这种资本可以立即并且直接转化成金钱,它是以财产权的形式被制度化的。二是文化资本,这种资本在某些条件下可以转化成经济资本,它是通过教育资质的形式制度化的。三是社会资本,这种资本在社会联系中形成,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成经济资本,它是以某种社会地位头衔被制度化的。”[1]他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文化资本的相关概念及特征。文化资本“主要是指从家庭背景和教育投资而获得的能力、习性、资源和趣味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地位配置。”[1]192它以三种形式存在:“(1)具体的状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2)客观的状态,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等),这些商品是理论留下的痕迹或理论的具体显现,或是对这些理论、问题的批判,等等;(3)体制的状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这一形式必须被区别对待(就像我们在教育资格中观察到的那样),因为这种形式赋予文化资本一种完全原始性的财产,而文化资本正是受到了这笔财产的庇护。”[1]192-193依照布尔迪厄对文化资本形式的进一步阐述,其具体形式指与原生家庭直接相关的文化精神,是在家庭环境熏陶或后天教育投入(学校、学术、社交等)中获得的回报,如金钱、尊敬、社会地位等;客观形式以文化商品的形式显现,指物质形式的绘画、雕刻、文物、工具、机器等有形文化财富;体制形式则是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文化制度,即将文化资本具体形式执行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等,以考试等方式予以认可并合法化,如各种文凭、资格证书等。

文化资本不同形式之间可以内在转化,为了更好地解释资本形式的转化,布尔迪厄引入了“场域”的概念,“场域是以各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社会场合或社会领域……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1]147他认为场域包括行动主体、团体、规则、制度等要素,这些要素以市场为纽带形成社会关系网络,并动态变化,变化的内在驱动力是资本,资本总量和结构的差异决定着行动主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围绕文化资本的占有和结构形成的场域变化是非即时性的,因为文化资本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包括家庭传承及学校知识与技能培育,后者需要以考试形式获得社会承认并颁发以相应的文凭等,具体形态的文化资本通过文凭等认证方式被转换成制度形态资本。在转换过程中,原生家庭的文化资源占有情况(包括对客观形式资本的占有)及后天教育过程中对文化资源获取的经济投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可见,文化资本转换,是在社会关系网络的动态变化中围绕文化资源的占有和分配调整的动态变化过程,体现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布尔迪厄在分析文化资本的内部转换时更强调社会阶层占有社会资源的不平等而导致的社会分层现象,对于资本本身的论证较少。这也是文化资本理论的缺憾,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文化资源”作为文化资本转换的基础和核心作用。

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国最丰富、最直观的文化资源,其作为“文化资本”的三种存在形式显而易见:

具体形式表现为工匠、艺人及从业人员的工艺文化资源积累。传统手工艺传承基本以家族、师徒之间的物传、口传为主,掌握了专门手工艺技巧的工匠凭借熟练的经验和技巧立世,因而“留艺保身”防止技术外传是普遍规则,甚至很多工艺诀窍随着工匠的去世而消亡。今天,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仍然或多或少带有家族传承的痕迹,对工艺文化资源的占有成为文化资本转换的基础。

客观形式表现为传统手工艺的技艺、产品及环境资源的文化价值。源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中国传统手工艺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地缘优势和地方特色,依托当地资源发展起来并有影响力的传统手工艺比比皆是,如东阳竹雕和曲阜楷木雕刻。伴随这些工艺传承下来的,既有精美的工艺产品,也有代代相传难以被超越的技术资源。

体制形式,既包括工艺传承中的信仰、观念、习惯这些观念意识形态等无形文化资源,也包括工艺传承及发展过程中的行业标准、工艺规范及制度等有形文化资源。

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以有形和无形文化价值积累为基础,在社会传播或经济流通等社会要素形成的动态变化的场域中实现资本的转化。在手工艺资本转换的场域关系中,艺人、政府、市场等集体或个人占有的文化资本的数量,决定了他们在传统手工艺资本转换中的地位和角色特征。此处以山东鄄城土布工艺的当代发展为例,尝试总结和归纳各行动主体在资本转换中的角色特征。

二、山东鄄城土布工艺的文化资本构成分析

鄄城隶属山东省西南部的菏泽市,此地光照充分,水源充足,自明代至今是山东重要的产棉地,棉纺织业发达。当地县志有“妇女织布,夜纺车之声,比屋相闻”的记载。鄄城土布也称花格子布、鲁锦,是一种用染好色的棉线按照设计好的经纬织成的带有几何图案的棉布,因纯棉吸汗,素来受当地人青睐。20世纪80年代前后,鄄城土布在自用基础上大量出售,土布织造销售逐渐成为当地农户重要的家庭副业。此后,随着市场的逐步扩大,现代市场经营模式的经销公司成为鄄城土布行业发展的新生力量,鄄城土布开始规模化发展,带动就业人口近万人,文化资本转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开始显现。

(一)鄄城土布工艺文化资本的具体形态

鄄城土布工艺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其传统从业人员以农家织女为主。当地婚俗讲究“几铺几盖几匹”,每位女子都要为自己准备土布嫁妆,故而户户善织,工艺资源基础深厚。今天,鄄城已不复“户户机杼声”的场景,技艺传承面临各种困境,从业人员结构复杂,技艺水平不一,大致包括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及非遗传承人、普通织女、经销公司织工三类。

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这是土布织造工艺技术的佼佼者,熟悉整套工艺流程,技艺娴熟流畅,且心思灵巧,能进行创新,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芳云老人(山东嘉祥人),能够在布面上织成完整的唐诗图案。织文字图案要在10匹缯以上,而一般图案在4-6匹缯,机器织布最多能达到4匹缯。鄄城鲁锦文化传承人刘春英同样是远近闻名的工艺能人,四里八乡都来跟她学习织造工艺。

普通织户,从人数上看,这是鄄城土布工艺的从业主体,技艺传承采用家庭传承模式,靠家中女性长辈言传身教,在做中学,从易到难。从当地流传的《棉花段》中可以看到技艺家传的痕迹,如“拿锭子,搬案板,搓的布几细又圆”“打车子打,线轴子穿,浆线杆架着浆线椽”“旋风子转,络子缠,经线姑娘跑开马,线头闯进杼里面,刷线姑娘两边站”[2]等,这些唱段将土布加工的72道工序讲得简单又清楚,织工边唱边练,工艺学习并不是刻意为之的难事。与传统织户熟练72道工序并独立完成所有工序不同,今天的织户从经销公司直接领用染好、整理过的线料,按照要求在家织成相应图案的布匹,交回公司领取报酬。

经销公司,雇佣加工工人集中完成复杂且标准化要求较高的纱线、浆染、经线等织布基础材料的加工,将线料发放给普通织工,回收成品,完成回收布匹的检验、裁剪、缝纫、包装等深加工。另外,经销公司根据订单纹样的复杂程度,也会指派技术人员对普通织工进行集中的技术培训。技术人员通常是当地技术高超的非遗传承人等,与经销公司签约后,定期到经销公司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同时她们也是公司重要的形象宣传资源。

(二)鄄城土布工艺文化资本的客观形态

传统鄄城土布以家用铺盖、枕巾、布帘、包袱和衣料为主。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艺术壁挂、时尚家居及汽车装饰用品等应运而生。

1.土布工艺。传统民间土布织造工艺完全以手工织就,大致包括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络线、经线、刷线、做缯、闯杼、掏缯、吊机子、拴布、织布、了机等十几道主要工序,每道主要工序又有多道子工序,大大小小共72道工序。其中经线至关重要,决定了布的幅宽、长度和花型图案,经线需要宽敞的场地,根据布幅宽度在地上埋橛牵线,且需多人合作完成。目前,鄄城土布加工多数工序可以由机器取代,尤其是4缯以内可织就的图案更是大量采用机织。但从工艺呈现上讲,鄄城土布图案复杂,部分图案需要六至八缯甚至更多缯才能呈现,而机器织布只能在四缯以内,无法完全取代人工织布,图案结构复杂的土布仍然以手工织造为主。

2.土布图案。传统鄄城土布以22种自制浆染的纺线为基础,色线一般用红花、艾叶、石榴等天然植物萃取的染料浆染而成。在织造中,以22种基础色线穿插交织形成重复、平行、连续、间隔等富有节奏感的抽象几何图案。据文献记载,鄄城土布织工们曾经创造出了多达1900 余种图案。技艺娴熟的织工们随着“花草随心,咋想咋织”的心境自由创造,充分展现了群体的智慧和创造力。今天这些图案流传下来的不足十分之一,“单一鲁锦纹样名称有62种,复合品种名称28 种,共计90个品种。”[3]常见纹样为斗纹、枣花、山芋花、骨节、井字、砖纹、卍字拐、猫蹄纹等基础纹样及斗纹梅花、水纹包鱼眼等组合纹样。

(三)鄄城土布工艺文化资本的体制形态

鄄城土布工艺资源的体制化形态源于展览的社会效应、展销订货的购买肯定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官方资格认证。20世纪80年代鄄城土布开始在各种展览、展销会上获得社会肯定。如1996年12月,鄄城县中国鲁锦艺术博物馆以土布参赛“山东省工艺美术品博览会”,夺得金奖。2005年,鲁锦参加法国“中国文化年”展览活动,产品受到中外各界肯定。2006年,以“鲁锦”之名成功申报第一批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08年由鄄城与郓城政府联合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鲁锦被作为主材设计制作了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请柬,鄄城土布正在走向更大的舞台。

三、场域与鄄城土布工艺文化资本转换中的角色特征

鄄城土布作为文化资源,形成了资本转化的场域,以市场为纽带将土布的生产、销售、消费有效联结起来,涉及包括政府、生产者、营销者、消费者等在内的不同行动主体,显示了较强的经济资本创造能力和明显的社会资本效应。

(一)政府:工艺文化资本转换的导入者

在政府主导下,鄄城土布工艺作为当地优势文化资源嵌入了经济发展框架,开拓了现代市场空间,并完成了工艺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换的第一步。但政府在后续土布再生产的社会资源平台搭建中角色缺失,这也是导致工艺文化资源传承与发展瓶颈的重要原因。

20世纪80年代中期,原山东省二轻厅、省外经贸委等政府部门联合开发了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土布新品,并在济南和北京进行了“鲁锦与现代生活展”展销会,实现订货30余万元。鄄城土布由此走出当地开始了外向发展,但很快因产品褪色问题产生大量退货,刚刚寻到方向的土布工艺偃旗息鼓。[4]鄄城土布生产急需在政府主导下盘活利用包括现代材料技术、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多行业、多方面社会资源,但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不理想。以行业标准制定为例,鄄城土布缺乏官方认证的标准,长期以企业标准代替行业标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地方品牌合力难以形成,不正当竞争现象严重,影响了行业正常发展。

(二)普通织户:资源占有者与工艺再生产的被动参与者

从织工生存状态看,这一群体拥有手工艺文化资源占有的主动性,这也是文化资本转换的核心和基础,但在围绕土布工艺的场域关系中,普通织户占有的政治、经济、市场等社会资源总量较少。据调研资料,理想状态下,织工人均每日可织土布约6米(工艺复杂的花型,织成速度更慢),每月按20-24个工作日计算,每人大约可以完成120-140米左右。每米计价按照工艺难度在8至15元之间(2018年数据),人均可以此贴补家用两千元左右。但实际上,因日常农活、家庭事务繁杂,人均织布量远达不到上述计算量,织布的经济收入较低。同时,这些普通织工因为缺少了解产品更新、市场变化、政策支持等信息的渠道,难以盘活自身工艺资源优势,只能依附经销公司的社会资源,被动参与生产,变成生产的一个环节,仅负责做缯、闯杼、织布等主要工序。普通织工最终成为资源占有者与工艺再生产的被动参与者合一的矛盾体,在资本转换中处于弱势。

普通织工依托经销公司的加工订单,虽然降低了成品出售的风险,但负面影响更明显。第一,织工工艺创造的主动性消失,传统工艺中由艺人积极能动创造而产生的文化多样性随之消失。如前文所述,土布纹样现在保留下来的花样大约在90个品种左右,不足记录中1900余种的十分之一。在关于图案来源的采访中,多数织工表示原来是“花草随想,咋想咋织,有些图案就是看着怎么漂亮怎么来,也说不上叫什么名字”,这其中凝结着自由创造的灵魂和智慧,但现在织工多按经销公司要求的图案和工艺加工,很难有个人创造。第二,加大了技术断层的风险。因工时长,收入低,当地年轻人都不愿从事手工织布。目前鄄城地区技术全面的织工几乎都在40 岁以上,熟悉纺纱、浆染等技术的熟练织工更是难找,工艺资源流失严重,工艺断层风险较大。

(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工艺多元文化价值的守护和传承者

这些官方认可的土布工艺传承人,以其高超的技艺维持了工艺文化资源的多元文化价值。她们或者为邻里解决技术难题,或者与经销公司签约,成为公司的形象代言人和技术顾问,定期在公司开班授课或不定期进行技术指导以获得相应报酬。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这一群体数量少、年龄大,技艺后继乏人。鄄城当地甚至没有官方认可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多数为企业聘任或民间肯定的技艺精湛者,年龄小者也在55岁以上。从生存状态看,即使拥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身份,她们也因为不清楚市场喜好、产品销路等问题,独立进行工艺文化创新仍然很难,依旧需要依附经销公司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收入普遍不高,日常生活开销还需要其他收入。与普通织工相比,她们盘活工艺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高。

(四).经销公司:文化资本转换的促进力量

经销公司是鄄城土布工艺再生产中的中坚力量,也是社会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和有效运用者,能协调、整合市场与政治的双重作用,促进工艺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转换。但是从工艺文化的有效传承看,经销公司通常不直接占有工艺文化资源,在工艺传承中呈现了明显的被动性,且容易受市场利益的驱使,走向工艺发展误区。如为了提高效率,以机器完全或部分取代手工织布工序,消弭了土布工艺作为文化资源的明显特征,即手工艺的多样性及独特的温情感。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形态,鄄城土布工艺弥补了现代人因工业化产品的漫延而衍生的人文情感的缺失,这也是其在当代社会得以保存并发展的重要原因。批量化、标准化的工业产品充斥了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剥夺了人们对产品个性的占有,掩盖了人们对传统手工文化的温情回忆,曾经多样性的物质文明正在被各种统一的标准吞噬。这恰恰是类似鄄城土布的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的切入点,但“手工创造”作为鄄城文化品牌符号的特性逐渐被过多的机器工序消磨掉了,人们感觉在土布上渐渐寻不出属于传统手工艺的温情,经销公司急功近利的营销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四、结语

作为活动着的文化资源,传统手工艺既具有文化资本形态的典型性,也具有创造经济价值的可行性,具备了从文化向资本转化的条件。围绕工艺文化资本转换的场域,艺人、政府、市场等行动主体凭借占有的社会资源共同推动了这一关系网络的动态演变。在文化资本转换中暴露出来的文化资源流失、工艺创造自由性遗失、社会资源占有不均衡等突出问题,与各行动主体的角色期待与角色扮演之间的差异性直接相关,消解这种差异性是传统工艺再生产中不可回避但又难解的首要问题。

消除上述差异性,就政府而言重在资源转换平台的搭建,要打通工艺资源占有主体与高校、企事业单位等研发设计人员之间的联系,促进产品结构转换;要打通生产者、营销者、消费者之间信息渠道,保证市场生产与需求信息对接的有效性、即时性。对普通织户和非遗传承人而言,重在依靠政府主导作用,提高社会资源占有的总量,保证其基本利益,激发其文化资源生产及再生产的自主意愿。对于经销公司而言,则应该强化行业标准及规范的建设,以行业标准代替企业标准,以教育或培训提高企业管理群体的文化传承及保护意识,在工艺文化资源转换中有意识地保护工艺文化的多元价值。

猜你喜欢
土布手工艺资本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三民文化村里的土布博物馆
唤醒沉睡的民间技艺——浅谈土布发展现状与未来
资本策局变
夹缝中求发展:高阳商会与土布运销
第一资本观
土布不『土』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VR 资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