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片成型在“陶艺基础”教学中的创作意识引导

2023-12-25 09:19雷宏亮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泥片陶艺成型

雷宏亮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武汉 430205)

在高校陶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遵循陶瓷艺术的工艺流程来创作意识是否得到了提升,对艺术创作是否有深刻的理解却没有引起重视。通过理论及实践等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拓展学生创作意识的文化表达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创作能力,这才是“陶艺基础”课程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陶艺基础”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

一、“陶艺基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陶艺基础”课程在传授绘画和造型基础、设计基础的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动手能力、综合素质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理论讲授、示范及实践教学等环节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三视绘画基础和空间,培养学生的造型与想象能力,使学生对传统工艺审美技巧及陶艺制作流程有所认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陶艺材料工艺和空间形体上的创作表达的实操能力。课程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为增强学科素养,课程系统运用现代陶瓷艺术的审美、创作流程。

(二)学情分析

开课前,学生已学过平面绘画的基本构图、绘制技法、创作表达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与观察分析能力,能够用结合图像的平面思维分析归纳客观物象,结合主观创造意识将平面思维转化为立体思维、视觉感知转为触觉感知。本门课程的实操将让学生丰富自身的创作经验并扩充创作思维,掌握陶艺工具材料、工艺流程,提高学生综合设计、实施能力和整体空间的把控能力。

(三)“陶艺基础”课程现状

作为美术学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艺基础”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陶艺概述、陶艺制作的原料和工具、陶艺装饰技法、陶艺成型技巧、陶艺设计与制作五个部分,总学时为32 课时,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各占50%左右。实践学时作业为陶艺成型技巧和装饰技法训练及创意陶艺制作。

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同学是第一次接触陶艺,创作意识仍是平面绘画的固态思维,需要一段从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的转化训练过程。由于课程课时较短,教师应在有限时间内权衡陶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学时比例,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让学生能顺利完成课程的陶艺设计与制作,从而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学生只有经过实际操作,通过对客观物象的观察与分析、联想与思考,才能充分了解物象的比例、姿态、体量、空间变化,加强对三维空间的认知。

二、泥片成型在“陶艺基础”中的应用意义

学“陶艺基础”课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能力,但对客观对象的形体认识尚浅,依赖于对物象边缘线的观察,即“描边式”“透稿式”、观察,视觉思维较为顽固,对于从形体出发的观察能力较弱。因此在理论学时阶段,重点解决的是丰富学生的多维观察能力。可通过平面图像、立体物象之间诸多因素的空间对比,引导学生从立体形体出发,训练整体造型意识,结合视觉与触觉,将平面思维有机地转变为立体思维。

“陶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非智力性因素、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其不同的成型方法、装饰技法、烧成方式体现了理念高于行为、创新胜于规范、过程重于结果的特点。[1]不少学生缺乏创作自信与审美自觉,甚至难以独立思考其创作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笔者采取开放性、包容性的态度,鼓励学生敢于尝试。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在开课之前,要求学生收集中外优秀陶艺作品的相关资料并在班级群里共享,这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熟悉陶瓷艺术的空间形式,同时也便于笔者了解学生对于陶艺作品的初步认知水平。为了提高学生对优秀陶艺创作的审美自觉,笔者应引导学生逐一分析名家作品的创作立意和创作表达。

泥片成型具有偶然性、可塑性、独立性等特点,结合丰富变化的肌理效果,其艺术表现力更强。在现代陶艺创作发展中,泥片成型有着相对独立的艺术表现,能够促进学生的专业创作能力。泥片成型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其表现语言丰富,在空间造型方面有多元的可能性与生动自然的视觉特征。同时在陶艺创作中使用泥片成型能减少泥料的浪费,减轻陶艺作品重量,使作品轻盈,便于日常搬运携带。而在陶瓷艺术创作的多种手法上,泥片成型的形式富有层次感,这也是笔者以泥片成型为课程重点教学内容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泥片成型的表现形式,首先要从感性视角出发后,将理性的经验与感性的情感意识融合在创作实践当中。课堂的示范教学应使学生了解陶艺创作的成型技巧、装饰手法、泥条盘筑法、泥片成型法、装饰手法等主要内容。同时课堂教学要保证学生能有一定数量及质量的陶艺技法练习以提高同学们驾驭泥性特点的能力,掌握“泥片成型”“速塑”的塑造能力。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先示范讲解泥片成型的制作步骤,然后再让学生实际制作,确保学生能通过视觉及触觉的感知实际地去了解泥片成型的魅力,依据三视创作草图中的比例,分割出适合构建的泥片形状,并注意泥片的干湿程度及柔韧度之间的可实施性,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其基本框架,以概括的手法进行体块的覆盖与衔接,最后调整、完善整体造型。通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等过程,探讨陶艺创作中泥片成型的创意思维、视觉化的审美效应及造型语言、表现语言,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这正是泥片成型在”陶艺基础”中的应用意义的所在。

三、泥片成型在陶艺课程教学中的创作意识引导

(一)具象创作意识

陶艺作为一门三维空间的立体化造型艺术,是视觉与触觉相互交融的实体空间中的形体纯在。在陶艺具象性表现方式方面,要顾虑到陶艺烧成的基本要求,在空间及形体上不能敷衍了事地进行塑造,要对创作草图进行多角度的绘制,对比例、空间、架构、体量等因素,要做到心里有数。在抽象性方面,泥片成型在表现空间上具备较强的主导地位。但在整个班级中,不乏有喜好具象审美的学生,学生可通过自身的专业修养及自身技艺来表达具象性的陶瓷艺术作品。中国当代陶瓷具象人物的创作最具东方情境、中国特色,它源自我们现实主义教育,蜕变于现代主义的困惑,诞生并成长于陶艺家对当代生活的体验及当代人文的品格的把握。[2]笔者在课堂介绍东西方优秀陶瓷作品案例时,让学生了解优秀陶艺家不单单追求泥性表现语言,他们更是结合自身生活记忆及情感、思维等方面来表达,不断探索具象陶艺创作及表现方法。具象性的陶瓷艺术创作,运用形体塑造表现语言与个人技艺,以还原真实描绘事物,通常以客观的角度为主,侧重于叙事性的表达。具象性的陶瓷艺术创作要求创作者对于客观物象有一定的观察、感受和了解,对创作对象进行详细的框架分析,结合主观意识及审美意趣,作出适当的造型表现。具象创作的艺术形象(剪影)在视觉上具备一定的识别性,主要以客观形象为主要载体进行创作表现,力求让创作形象与观者的视觉感知达到真实共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具象创作意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日常生活和自然形象,认真分析创作形象与自然形象之间的相似性与共通性。

(二)抽象创作意识

陶艺的整个制作过程正是黏土与水进行充分交流、互动、合作乃至斗争的过程。[3]由于气候、泥土特性、水分把握等特定因素,导致陶艺制作过程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而这种偶然成型的状态,让陶艺制作在塑造时通常是难以把控出具象的精准造型的,所以需要创作者对作品进行主观处理及形体上的取舍,这一过程成为了陶艺创作抽象性的表达与体现。泥片成型在创作雏形阶段,要从大块壁厚平整的泥片入手,创作者需明确其作品的占地空间及方位空间的布局。此阶段正好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性意识与空间搭建的能力。

在泥片成型的抽象创作表达中,陶艺形态与特征之间有较强的表现力,能够以直观的方式向观者诠释其艺术内涵,在整体造型上横向与纵向之间进行塑造,从整体到局部,具备较为广泛的创作发挥空间。

泥片成型可依据造型抽象表现形态激发观者的视觉感受及记忆。多层次的泥片成型会丰富作品在视觉效应上的表现空间及触觉体验。它注重表达纯粹精神理念,并不拘囿于具体的某一形态,在造型和装饰方面也都不再循规蹈矩,强化了更加自然的审美观念,追求自由自在、随性自然美。[4]因此,笔者引导学生学习抽象性思维的创作意识,要求学生以客观物象为基体,从客观物象基本特征出发,在变体设计的过程中,在短时间内、敏锐地把感受快速记忆出来。强调在观察时,对于复杂的形体需要主观地分析其构造关系、主次关系、体量关系、面积关系等造型因素,并梳理归纳为几何泥片形状。

泥片成型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对形态和体积的感知能力。另外,在创作构思中,要求学生在课堂讨论对于抽象事物的认识,分析相关优秀抽象陶艺作品的陶瓷艺术家的不同创作状态和独特创作风格,这取决于对于客观事物的提炼与概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了解观者与抽象陶艺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认识不同角度观看后所产生的心理特征。再结合泥片表现语言,以“速塑”的制作方式,权衡空间、形体、釉色和技艺等因素,创作出富有创造性的陶艺作品,多维地将陶艺的创作立意展示出来,从而增加学生的创作经验。

(三)意象创作意识

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与重构,当然这种提炼并非必须是在现实事物写照基础上的提炼,也可以是一种传统意象的提炼。传统意象本身就有一定的提炼与重构性。所以很多陶艺师更喜欢直接在提炼的基础上精炼,他们通过观察分析传统意象,对其进行解构、重组,使得自己创作的陶艺作品在蕴含传统文化气息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时尚元素,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变革,形成了当代一大批优秀的陶艺作品。[5]同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意象化的表现语言富有文化内涵识别度与认知度。目前许多陶艺创作工作者有机融合传统文化的意象元素与当代陶艺创作,古法今用,这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了当代陶艺创作的多元发展。将这种创作形式落地,需要一段主观的取舍运用,需要创作者根据创作选题所需梳理传统文化元素,从传统文化中抽离出造型、形体、表现手法与布局方式意象元素,将它们融入当代陶艺创作,从而达到创作的表达需要。

因此,培养学生的意象创作意识也是“陶艺基础”的重点任务。为此笔者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收集、讨论优秀陶艺家的作品,了解其生平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过程。例如中国当代著名雕塑家、陶艺家、艺术教育家姚永康先生的陶艺作品,班级大多数学生颇为喜欢。姚永康的《世纪娃》系列作品均以泥片成型技法制作,通过泥片卷曲、贴筑、刻画等方式,在作品的主形塑造中,柔和象鼻肩、莲藕臂的形体塑造,体现出泥土自然生长的意象特点,对于副形的点缀及提气,赋有节奏般的以线性围绕主体,表现出生机勃勃的意象审美。从宏观视角出发,作品整体布局生动,画风和谐、松弛有度,寻求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似与不似”的审美效应,将传统意象创作意识体现在作品当中来体现中国陶瓷精神。

四、泥片成型在陶艺课程教学中的创作实践

将“创意陶艺制作”作为课程的结课作业,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通过陶艺创作构思与观察上的多维分析,掌握陶艺创作构思方法控求要素,加深对陶艺成型手法与装饰手法的运用及表现形式的理解,深度了解陶瓷艺术的作用和意义。要做好“创意陶艺制作”首先要求学生有好的创意,有灵感。这就要求他们熟悉对相关素材资料,反复探索与斟酌,在具象、抽象与意象意识方面寻求创作思维,从而得到创作启示。同时做好“创意陶艺制作”还要求学生能够较好把握泥性,掌握合理运用陶泥的能力,制作工艺精致,从而达到作品主题鲜明,创作构思新颖。

(一)泥片成型的特性适用于创作表达的需要

1.时代需要。“笔墨跟随时代”,陶艺创作自身富有一定的时代性。创作需开发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要求学生不被传统技艺的思维所束缚,笔者鼓励学生在遵守陶瓷艺术工艺流程来进行综合设计时敢于大胆突破及实践。要求学生改变传统思维定式,用广阔的视域和开放的心态去观察生活中的“形态”,在造型的实践过程中,认识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反复锤炼操作技能,并用创新思维去塑造“新形态”。[6]同时依据学生个人的创作立意,结合时代特点的审美意识、品味追求、想象力及创造力等因素,通过作品本身的创作表达,增强独立思考与创作的专业素养。

2.文化需要。无论是最早隐匿在陶器器型、彩陶纹饰创造之中的“文以载道”,还是陶器时代以文化形式出现的“陶以载道”[7]都说明陶艺是一种文化。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陶艺文化。西方发达的社会经济和健康的文化环境,以及现代建筑、现代绘画、雕塑的变异,激活了现代陶艺,让西方陶艺迅速与西方现代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其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8]中国文化与之比较,形成明显的差异与对比,在人文习俗、宗教信仰、审美意识上等文化基因上都有不同。在现代陶艺的发展中,许多陶艺设计师及创作者,在作品的表现上融合一些西方的造型语言,这种方式虽然促进了作品本身的表现特点,使其表现力丰富,但是这种方式的表达过于粗浅、表面,这种方式容易误导学生们的赏析点,会削弱学生的个性化审美自觉及独立创作意识。教学上,采用“通识造型”的教学方式,来完成对学生个性意识的培养。[9]陶艺造型含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其美感是在于形态表现,满足陶艺属性的审美功能。可从中国传统陶艺作品所蕴含的东方美学思想中提炼相应文化元素应用于“创意陶艺制作”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陶瓷文化特征的理论知识,从而展开深层次的创作思考。

3.创作需要。泥土的特性,即通常说的“泥性”,狭义是指泥土表现出的外在的性格特征,如可塑性、肌理感、偶然性等自身的物理特性,然而,泥性的全部涵义不仅于此,更是它在与人的接触过程中被赋予的拟人化的精神品格,是一种生命和精神的象征,它注入了中国本民族的智慧与文化内涵,这一点是需要用身心来体悟的。[10]泥是陶艺创作的主要材料,因此对泥性的了解至关重要,需要学生熟悉陶泥与瓷泥的泥性特点。陶艺作品的审美体现基于其泥性材质的特点之美。富有泥性特点陶艺作品,其手工痕迹颇为明显,相对工业成型的陶艺作品而言,有较为强烈的生命力及感染力。一件陶艺创作如果没有体现泥性的特点,是缺少创作意义的。笔者通过泥片成型来进行陶艺创作并有示范性的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泥片成型的制作特点。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笔者在课堂上介绍了陶瓷艺术的发展趋势及中外的优秀陶瓷艺术作品,要求学生在创作构思、多角度绘制草图、创作制作时要结合前修课程所学学科知识。为丰富课程资源,要求学生下载相关线上展览、博物馆、美术馆等有利于学生提升创作意识的网址或软件,让学生在线上浏览中外陶艺作品展及博物馆中所馆藏的相关陶瓷作品,去欣赏陶瓷艺术的形式美感、造型特征以及塑造语言等,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学生在创作选题及立意时,能够发挥其主观意识,进行分解和重组,将传统文化元素提取出来,结合创作表达需要来体现其审美价值。“陶艺基础”课程作业“创意陶艺制作”成果如图1、图2所示。

图1 学生作品《重山》

图2 学生作品《船》

图1是学生作品《重山》。该作品以瓷泥为材料,结合泥片成型的技法,以泥片层层递进,整体取自意象化表现,以唐代志怪小说《枕中记》南柯一梦为主题。《枕中记》讲述的故事:书生做梦从枕头上的小洞中穿梭到另一个空间,在另一个空间享尽荣华富贵,飞黄腾达。而梦醒之时连一顿黄粱饭尚未煮熟,揭露了封建官场的凶险和黑暗,讽刺了那些热衷功名、利禄熏心的文士,也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人生如梦的消极出世思想。古代陶瓷枕头上留小洞是为了避免烧炸,但抛去这层原因看到这个洞被凿得很圆,洞在梦境中被显示得越来越大时,这其实就是加入了某种象征意义。延续这个思路学生便创作了空间到空间的架构,通过一个个意象形态表达出新的空间,以重山的形式展现梦景。“留洞”原本是磁枕的烧制技术,它顺应了自然法则,却成了《重山》这件作品的重要象征意义。重山为物质形态也是意识空间的流动,平衡自然的法则。

图2是学生作品《船》。该作品以陶泥为材料,结合主观意识,对“船”进行了思维重组与解构,用陶艺泥片成型技法体现出不同纹理、肌理的细腻、柔软的视觉效果,与“船”本有的坚硬和棱角分明形成鲜明的反差,船的谐音为传,有代代相传的含义,穿过海洋,渡过河川,一帆风顺,象征着美好寓意。

五、结语

随着时代文化与创作需求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视野逐渐提升。传统的陶艺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下的审美所需,在陶艺教育方面应当注重以创作意识引导为重点实施教学。在“陶艺基础”课程中应用泥片成型技法,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实践创作能力,启发学生的创作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想法,对其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11]

猜你喜欢
泥片陶艺成型
成型液压机技术改造
泥片在陶瓷雕塑创作中的表现探究
古代手制陶器上的泥片缝隙和泥条缝隙
“疯狂”的陶艺
三向接头注射成型模具设计
泥片成型在陶艺创作中的运用手法及艺术特性
学陶艺
做陶艺
快速成型技术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
微注射成型PP/ABS共混物相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