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思政课与党建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2023-02-20 13:08耿帮才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思政课民办高校协同

耿帮才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湖北 襄阳 441021)

民办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都超过总规模的1/3,成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教育系统。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下,民办高校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路线、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成为当前民办高等教育生态优化的根本议题。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与深入推进党建工作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1],“大思政”工作体系因而探索生成,其体系之“大”,不仅在于思政工作各方面之间同行、共促、互动的教育生态,更在于教育主体、教育资源、教育平台等各要素的同向汇聚。[2]

一、大思政体系下思政课建设与党建协同创新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1]毫无疑问,从根本上讲,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是党建的一部分,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建设的关系是引领与被引领的关系。而在具体的实践层面,在三个方面体现出思政课建设与党建这一关系。

(一)工作逻辑的同源性

思政课是高等院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主渠道。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紧紧为围绕“4+1”课程体系开展,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及“形势与政策”,此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这些内容正是高校党建工作的行动指南,统领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看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党建的指导思想来源是一致的,具有同源性。

(二)建设目标的一致性

思政课的目标是通过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提升他们政治思想修养,培养他们的国家、民族情感,帮助其实现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引导学生树立使命与担当意识,争做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党建工作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类党建工作,使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初心使命,培养家国情怀。由此可见,思政课建设与党建具有一致的目标,即提高政治觉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三)服务对象的重合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于思政课程,面向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分析当前基本国情及形势政策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而党建工作则是面向全体师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教育,培养他们对党的信任、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及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由此可见,思政课建设作用对象是党建作用对象的一部分,思政课建设的作用对象包含在党建作用对象之内,两者的作用对象绝大部分重合。

二、民办高校思政课与党建协同创新的现实困境

虽然党建与思政课建设的关系是明确的,但是由于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历史短,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市场化导向造成资源配置流向倾斜,造成“大思政”建设中认识不足、机制不全、力量不强、渠道不畅等诸多现实挑战。

(一)思维挑战:对思政课与党建协同创新的认识不足

与公办高校相比,我国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起步总体滞后,这一方面由于民办高校建校总体晚于公办高校,另一方面建校初期,民办高校必定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转与人才培养任务的修订、完善与完成上,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党建工作。[3]同时办学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对于党建的认识模糊,思想不统一,重视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民办高校未把思政课作为重点建设课程,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的思想意识还未真正落实,关于思政课建设和党建的融合发展的思维就更加缺失。

不仅管理层对党建和思政课建设的认识存在误区,在普通教职员工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认识。如有些高校老师认为如果在党建工作花费太多时间精力,会对教学与科研产生负面影响,不能正确地认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之间的关系;有些教师认为思政课的建设是思政老师的事,跟自己没有关系,表现不积极不主动;还有人认为党建是党委的事,思政课建设是行政的事,不能越界等等,这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直接影响到思政课建设与党建的融合效果。

(二)实践挑战:思政课与党建协同创新的机制不全

当前,民办高校思政课与党建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其思政课授课与课程建设通常是由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来负责实施与操作,党建工作一般是由学校专门的党务工作部门和二级院系党支部负责。各组织按照自己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步骤开展党建工作或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各方均独自运行,缺少充分的沟通、交流与协作,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都不尽如人意。思想观念上未能统一,加之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党建工作协同也就难以形成较为理想和科学的制度体系,两者共同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可行方案与路径更是自然化为泡影。

(三)能力挑战:思政课与党建协同创新的力量不强

调研发现,当前多数民办高校仍欠缺政治素养过硬、理论知识扎实、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务工作人员。在民办高校的二级院系,辅导员担任支部支委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个别支部书记也由辅导员兼任,而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较为繁琐,主要精力用于对班级及学生群体的管理上,难以在党建工作上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4]而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稳定性不强是一个普遍问题。由于传统“铁饭碗”的思想认识,加上民办高校的经济待遇吸引力不够,还有民办高校节约运营成本的问题,造成了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不仅紧缺而且极不稳定。一些民办高校对国家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对思政课教师重视程度不够,思政课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繁重,待遇低下。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克服单兵作战,实施联合攻坚,是思政课建设与党建协同的难题,同时也是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四)方法挑战:思政课与党建协同创新的渠道不畅

思政课传统教学法已经遭受巨大挑战,传统的灌输法强调的单向输出方式,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趣味性,缺少主体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部分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者的工作思路还没有完全打开,工作形式单一,多为口头、书面传达上级指示和阅读文件,或是政治学习、实践活动形式老套,内容乏味,与师生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贴切不够,无法增强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党建工作都需要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改革,只有在内容上做到与时俱进,在形式上做到推陈出新,同时结合现代化的教学与传播手段,才能更耦合师生的需求,思政课建设与党建协同发力,共同完成党交予的立德树人使命。

三、民办高校思政课与党建协同创新模式建构路径

基于思政课与党建“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以及二者在实际工作中共同的现实挑战,在“大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建构民办高校独有的思政课与党建共同体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在充分调研其他同类院校及具体结合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思政课与党建“同频·共振·互动·督评”协同创新模式。

(一)建构民办高校思政课与党建“同频”机制

1.推动学校顶层同频,发挥“领头雁”作用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不同,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这种体制下,董事会是决策中心,院委会是管理中心,党委会是政治中心。要实现思政课建设和党建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不仅要有党委的支持,更要有董事会、院委会的支持。学校顶层的董事会、院委会、党委会必须要有对思政课建设和党建重要性的统一认识,为实现在人才培养这个根本性问题上三心同频,定期共同商议思政课建设与党建工作相关事宜,在人力、财力支持度尤其是具体运行机制、体制上达成共识,给予思政课建设、党建协同发展的坚定决心,从而为思政课建设、党建同频共振奠定基础。

2.推动中层基层同频,增强“干事人”战斗力

在顶层同频的基础上,学校要出台相应政策、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学校中层、基层对思政课建设和党建的认识与顶层的认识在同一频道上,党务工作者、思政教师及其他党员教师要正确认识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及时转变工作理念,通过多种途径推动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融合,迅速提高工作效率。形成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党建协同推进的执行层面人员的思想认识,从而为思政课建设与党建协同创新奠定坚实的落地、落细、落实基础,增加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底气,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

(二)建构民办高校思政课与党建“互动”机制

1.集中领导,完善制度,建构双向合力的互动关系

由于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党建指导思想具有同源、同目标性,因此,推进二者的协同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领导机制,打通党建与思政课建设的壁垒,将党建思想贯穿于思政课建设当中,实现统一领导。学校的党委书记既是党建的第一责任人,同时也是思政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党委书记不仅要将高校党建工作抓细、抓实,还要加强党建引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落地、落实。党委书记应该主动联系思政课教师,营造平等沟通、民主讨论、互动交流的教研氛围,同时走进课堂、走近学生,为学生授课,有的放矢、生动活泼地开展工作。

建立健全思政课建设与党建协同发展的相关制度,使之制度化,持久化,用制度规定行为,用制度规范行为,用制度激励行为。思政课建设与党建的协同创新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不能浅尝辄止,“想起来做一阵子,想不起来没影子”。必须用制度使之常态化、固定化,这样才能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推动思政课建设与党建的融合,从而产生优势互补的倍增效应。

2.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互动平台,提升互动效果

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党员队伍的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师队伍和党员队伍具有融合性。思政老师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在宣讲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此思政教师可较好地融入党建活动。但这种融入是单向的,除思政教师之外的其他党员没有参与思政课建设。只有让全体党员参与到思政课建设才是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党建的队伍协同重点。学校党委可以通过制度或者考核调动其他党员参与思政课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党员参与思政课建设激励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行走的思政课堂”等,整合队伍,实现队伍的双向流通、力量的几何倍增。

平台(载体)的搭建既是建立思政课与党建深度协同的场域与路径的选择,也是实现党员与思政教师双向流通的重要保证。一是搭建教学活动平台。思政课教师牵线,党员参与思政课的教学活动(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全体党员教师参与到思政的教学中,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提升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能让学生从不同党员教师身上学习优秀品格,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支部搭桥,思政课教师讲党课。各院(系)党支部可定期邀请不同的思政教师为党员教师、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讲授党的方针、路线与政策,带领大家重温党的光辉伟业,学习党的伟大思想。二是搭建群团活动平台。学生参与党建活动,党员(包括思政课老师)参与学生活动,群团活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党组织将思想教育元素注入学生社团、活动、项目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党建工作,也能提升学生参与党建的积极性。同时党员教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学生活动,树立身边典型,传播党建力量,让大学校园活动飘出“思政味”,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三是搭建网络互动平台。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时代,各种新媒体技术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教育平台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民办高校应把握这一有利形势,优化思政课与党建工作,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创建党员—学生互动网络平台。通过网络,既为党员实践活动创建机会,丰富党支部活动,又可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彰显党的先进性,也可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更可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线上的师生互动是线下教育的有益补充,实现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将有力地推动思政课建设及思政课与党建的协同、融合。

(三)建构民办高校思政课与党建“共建”机制

1.制度保障上实现共融,教育资源上实现共享

思政课建设与党建协同机制的良好运转少不了完善的制度保障。在民办高校资金短缺、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必须要克服单兵作战,实施联合攻坚,思政课建设和党建双方需共同制定、修改完善相关制度,保障两者融合的资金、人员、机制畅通。如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教研制度,提升党员教师思想政治素养,让其能够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亦可走进思政课堂,向学生传播党的光辉事迹与先进思想;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将党员教师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育人实绩等直接挂钩,纳入年终绩效考评,激发其工作积极性,让党员教师在学校的思政课建设与党建工作中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推进民办高校思政课与党建的建设中,会涉及到资金、人员、信息、设备、场地等方面的资源需求。思政课建设与党建可以在资金上互帮,人员上互助,信息上互通,优势上互补,共享学校资源,集中优势资源,推动各自发展,实现协同发展。

2.在理论研究上实现共促,在工作成效上实现共赢

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党建都需要在理论领域不断武装自己,都需要加强理论领域的研究、理论领域的创新发展。党建理论引领思政课建设理论,指导思政课建设理论创新;思政课建设的理论创新也促进党建的理论推陈出新。

民办高校可以建立思政课建设和党建领域研究合作与交流机制,以促进双方的理论研究。同时机制的建立也能对思政课建设与党建协同的工作方法、工作策略进行探讨与研究,从而很好地总结思政课建设与党建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持续改进,加强磨合,推动双方融合发展走上新的阶段。以协同促研究,以研究促协同,共同申报课题,一起研究课题,形成1+1>2的协同效应。在民办高校思政课和党建的建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状态下,党建的成果与思政课建设的成果也必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党建的某些成果支持思政课建设,思政课建设成果也印证党建的成果。党建工作培养一批批党性修养较强、理论基础扎实的党员教师,走进思政课堂;思政课的育人效果提升,可以为党员队伍供给高质量的新鲜血液,形成党建工作与思政课建设的正向循环。

(四)构建思政课与党建“督评”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独特的工作机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开创者张耀灿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七个维度,其中“评估机制、调控(督导)机制”[5]是其核心内容,要实现思政课与党建的协同创新,就要必须建立规范的督导评价制度,形成动态化与全程化、标准化与常态化的督导评价机制。

1.思政课与党建协同创新需要及时应对新挑战

思政课与党建协同创新面临着应用技术与应用平台的信息化、数字化,工作环境和外部压力的复杂化、多样化,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的精细化、系统化等多重挑战,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课堂上发挥“思想育人、知识育人、品格育人、方法育人”的关键作用,党建要发挥先锋引领、榜样激励的作用,尤其要发挥好党建的组织、阵地、模范对思政课的渗透、带动作用,让党建工作无形进入到思政课堂,思政课教师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应更好地“讲好党的故事”,这就需要一套具有一定张力、贯穿于思政课与党建工作全部过程的督导机制,及时发现、反馈、纠正两者之间存在的对接误差和复杂舆情挑战。

2.思政课与党建协同创新需要加强动力建设

思政课与党建协同创新需要在一定制度与规范条件下,不断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激励多数。标准化与常态化的督导评价既能给教师与工作人员提供工作规范,评估工作效果,也能让思政课教学与党建工作者及时发现协同工作中出现的矛盾点、难点、痛点,是推动思政课创新与党建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通过督导评价能够发现、培育出一批先进工作典型,在同一规范、公平的机制下,树立的榜样典型能够激励后进者,形成良性竞争与发展格局。

四、结语

建构民办高校思政课与党建“同频·互动·共建·督评”协同创新机制是落实“大思政”的重要路径,也是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思政课与党建工作在思想、机制、队伍、形式上面临的共同困境,必须立足于新时代民办高校的发展的客观现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为指导,结合区域教育的地情、校情、生情,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探索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特色之路,确保民办高校的办学方向、办学质量、治理水平和发展效率能够达到国家要求、满足人民期待。

猜你喜欢
思政课民办高校协同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