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文娟
插图即书籍中的图画,它通过绘画的方式将文字内容具象化,是读者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工具。低段学生受到认知思维的影响,在阅读古诗时更需要借助插图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统编版小学低段教材的古诗插图色彩丰富、笔触精细,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把握诗歌主旨。因此,教师在低段古诗教学中理应重视插图的运用,以期让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统编版教材从诞生伊始就具备了“‘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一显著特征。古诗及插图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自然成了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据统计,统编版小学低段教材中共有27 首古诗,每首古诗均配有插图。这些插图具有以下特征。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统编版古诗插图在不大的版面上以服饰、建筑等内容向学生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画》的插图以卷轴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卷轴是中国书画最常见的装裱形式,卷轴里的水墨画更是国画的代表。再如,《池上》《小儿垂钓》中小男孩头顶均是三撮头发,这是典型的古代幼儿发型。又如,《登鹳雀楼》《夜宿山寺》中的楼阁建筑也是屋面陡峭险峻,四角轻盈上翘的“歇山建筑”。
工笔与写意是国画里的不同画技,两者相对应。工笔画工整细致,画出来的对象栩栩如生。写意画不求形似,只求以精炼之笔勾勒对象的神态。对小学生来说,单纯的工笔画会过于写实,缺少诗情画意,而极致的写意画又显得凌乱不堪,令人如堕雾中。因此,兼具工笔写意之长的工写结合国画显然更能被小学生接受。纵观统编版的古诗插图,在形式上均为工笔写意相结合的国画。如《画鸡》的插图以工笔为主细细描摹了公鸡鲜红的冠、洁白的羽毛、根根分明的尾羽以及黝黑尖利的爪。这样的画面与“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的诗句完美契合,让人一看便知唐寅笔下的公鸡是何等威风凛凛。画面下方则是以写意手法描绘的嶙峋山石,远处一轮红日正在云雾缭绕的群山背后缓缓升起。这幅工写结合的插图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雄鸡在清晨报晓的情景,也让人对雄鸡的高洁、伟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色彩是绘画的灵魂,一幅插图的色彩搭配直接影响读者对古诗的阅读体验。统编版小学低段古诗插图均为国画,每幅插图的色彩都是作者精心搭配的,整体显得和谐融洽,令人赏心悦目。如一年级上册《古朗月行》的插图整体以灰色为主,画中的竹子与山石都被蒙上了一层灰色,但作者仍然在竹叶与石缝处点缀黑色,灰黑相间的色彩凸显了景物间的层次感。画面上方有一轮明月,月亮周围则是灰色的云雾。画面中虽然没有出现月光的身影,但这样的色彩搭配依旧能让人感受到月光之皎洁,也难怪幼时的李白会产生“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困惑了。
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而小学低段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期,此时学习古诗无疑会事半功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也指出,小学生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 篇(段)”。基于此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加大了古诗篇目,低段(一、二年级)古诗数达27 首之多,远高于之前的苏教版。随着古诗数量的增加,低段学生受限于认知水平,仅凭文字去理解诗意变得愈发艰难。因此,可以“补文字之不足”的古诗插图就成了学生理解诗意的重要支架。具体说来,插图在低段古诗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古诗由于创作年代久远,其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较大,这时形象直观的插图能有效弥补这一缺憾。如《小儿垂钓》诗中的“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一句,学生光从字面意思理解“蓬头”“垂纶”“莓台”等词会有不小的难度,而且学生可能没有见过“垂钓”这一行为。若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诗旁的插图中,有一位头发蓬乱的小朋友正聚精会神地侧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钓鱼,那么刚才的难题便会迎刃而解。再如《池上》一诗中的“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在生活中见过“浮萍”,他们初读此句势必无法理解诗意,更不会明白为什么“浮萍”会留下踪迹。但如果教师此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插图,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浮萍”就是漂浮在池塘上的水草,由于“小娃”的“小艇”掠过湖面,所以水草被划开了一道,无意中留下了自己的踪迹。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论可知,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段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直观、明了的古诗插图与学生认知思维高度契合,让学生理解诗意变得更加简单。尽管插图能高度概括诗歌内容,但我国古典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征注定插图之外还有更多的意味值得学生去想象,这种想象无疑为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一年级下册的《寻隐者不遇》一诗,教师在教授“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时可以带领学生化身为诗人贾岛进入插图中去领略“云深不知处”的深邃、杳霭之美。插图里,诗人贾岛在古松下翘首以盼,远方的山峦在云雾之间时隐时现。贾岛要等的隐士就在这苍茫群山中,但他是在山脚、山腰还是山顶?没有人能说出具体位置。不过所有人都明白,在那白云缭绕的大山深处正有一位隐士在其中自在地采药。这位隐士既然能在人迹罕至的群山里自得其乐,想必他定是一位超然于尘世的高洁之人,错过了这样的高雅之士,贾岛该是多么怅然若失啊!寻访不遇是件憾事,但贾岛在诗中并未直抒胸臆,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插图充分发挥想象便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把握贾岛内心的怅惘。
小学低段学生的记忆以无意识记忆为主,无意识记忆结合形象思维导致形象记忆“即通过感知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占优势。由此可见,高度形象化的插图比高度抽象化的文字更有利于学生的识记。如杨万里的《小池》一诗里“泉眼”“树荫”“爱晴柔”“尖尖角”等多个字词对一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插图里有一汪清泉,岸边伫立着一株姿态柔美的柳树,枝条倒映在水面上,仿佛贴心地用自己的身体遮住小池,给小池带来难得的阴凉。池塘里生长着一株稚嫩的小荷,小荷刚把自己含苞待放的嫩芽露出水面,就引来了一只小蜻蜓。插图色彩鲜艳,画面充满层次感,囊括了诗中的所有景物。学生只要结合插图背诵,诗歌内容便浮现眼前,有效降低了背诵难度。
基于上文所述的统编版小学低段古诗插图的主要特征以及插图在古诗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在低段古诗教学中理应重视插图的运用,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教学,帮助低段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
小学低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尚处于萌芽期,因此单纯的文字描述对他们来说过于艰深晦涩,而色彩绚丽的插图则更容易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上课伊始可以先呈现古诗插图,当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动机也会随之加强。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上册《风》一诗时,先在PPT 上展示了课本插图。插图中并没有风的身影,但笔者仍旧让学生在图里找风。眼尖的学生很快发现,虽然风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但当它吹落树叶时我们就可以感知到它的存在。接下来笔者进一步追问,插图中是秋天风所到之处的景象,那么在春夏冬三季风又会给大自然带来怎样的变化呢?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自然带着浓厚的兴趣聚精会神地跟着教师进入古诗学习。
鲁迅先生曾说:“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小学低段学生受思维特征影响,较难理解古诗这类高度抽象化的文学体裁,必须借助直观形象的插图才能产生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教材插图将艰深的古诗文字转化为易懂的水墨画面,内容不变,但理解难度却大幅降低。如二年级下册《绝句》一诗中,若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含”字,学生难免会犯愁:这小小的一扇窗如何包含住巍峨的西岭雪山呢?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下方插图,稍加思索便不难发现诗人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晴天凭窗远眺,所以能从窗户里看见远处的西岭雪山,恍惚间西岭雪景仿佛成了嵌入窗子的一幅画,远景近物浑然一体。至此,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就会更为透彻。
尽管插图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统编版教材中仍存在一些插图画面与古诗内容不符的情况,这种插图无疑会干扰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及时补充其他版本教材中与诗意相符的插图,弥补原有插图的不足。如《望庐山瀑布》,统编版插图为写意山水,画面主体是高耸的群山,瀑布则位于画面右侧,用笔简练,不加注意便难以辨别。这样的插图不易让学生体会到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伟壮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呈现苏教版教材的插图,学生从图中仿佛就能看见水流湍急的瀑布正从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李白望着庐山瀑布会发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叹了。再如,二年级下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统编版插图只有稀稀疏疏的几枝荷叶荷花,而且画面色彩过于寡淡,很难让人把图画内容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联系起来。在讲授该诗时,教师可以展示苏教版插图,在苏教版中绘者以两页纸的篇幅大笔描摹了夏日西湖上的“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画面色彩鲜艳,荷花嫣红莲叶翠绿,无需教师过多讲解,学生只看画面就能体会到六月西湖的别样风光。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对于插图的作用曾有过如下论述:“图画,插图不仅仅是用来解释和说明文字的,插图和文字的组合出现是可以帮助孩子拓展思维、培养美感的。”插图碍于篇幅所限,无法传递古诗的全部意味,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插图的“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维。如一年级下册《寻隐者不遇》的插图里近处是作者与童子在松树下问话的情景,随着童子手指的方向看去,远处是被茫茫云海所笼罩的深山。看罢插图,学生自然会明白何为“云深不知处”。但由于插图是写意画,图中两个人物的面孔过于模糊,这时就需要学生图文结合,想象两人间的对话:“你师父去哪儿了?”“他去采药了。”“那他在哪儿采药呢?你能指给我看吗?”“我只知他在远处的山里,但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他到底身在何处。”
新课标对小学低段学生的古诗积累有明确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 篇。”如果教师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么学生不但痛苦,而且记忆时间也较短。相反,结合古诗插图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这种理解性记忆的效果远超死记硬背。如白居易的《池上》一诗,插图已经揭示了古诗的主要内容,学生只要一看到插图脑海中立刻就能浮现出全部诗句。除了课后背诵,还可以在期末复习时出示相应的插图,让学生根据插图选出相应的诗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
综上所述,插图在古诗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用好插图能让学生的古诗学习事半功倍。作为教师,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应积极开发运用这一资源,并努力学习相关技巧,为学生带来更多优质的课堂内容。学生也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利用插图自学古诗。只有这样,插图才会体现它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