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焕梅
(榆林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Eugene A. Nida是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不是寻求字面上的对应,而是实现语言之间的对等。“翻译是用最恰当、最自然、最对等的语言对源语进行从语义到文体的再现”[1]。该理论不仅涉及词汇和句法意义,还涉及文体和文体对等。翻译既传递词汇信息,又传递深层文化信息。尤金·A·奈达翻译了《圣经》,并在翻译中总结了“动态对等”[2]的概念。为了使译语读者与自己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动态对等”强调的是接受者接受信息的效果。动态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语篇对等和文体对等。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涉及减少差异原则。1986年,奈达和沃德尔合著了《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他们提出,在翻译领域,功能对等是比动态对等更好的描述。奈达将翻译中的功能对等描述为“与源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对等”[2]。奈达理论中有三个核心词汇值得我们关注:“最接近”“自然”和“对等”。“对等”表示尽量使目标语读者的反应与源语读者的反应接近。“自然”意味着目标文本应该是目标读者可读和可理解的。而“最接近”则描述了原文与译文在理解上的接近程度。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是第二位的”[3]。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功能对等”为翻译原则,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为了准确再现源语文化,减少文化差异,译者可以追求以下三个目标:第一,力求与原文语义内容一致,体现原文翻译的文化特色。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被忠实地翻译,就放弃形式对等,以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第三,如果形式的调整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有的意义和文化,使用策略来处理文化差异[4]”。这样,就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对等。总之,功能对等强调的是文体对等。
红石峡位于陕西榆林城北三公里的红山脚下,源于宋元的石窟寺, 以其天成雄秀闻名,更以其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引人入胜。历代守边文臣武将、文人墨客到红石峡游览时在摩崖上石刻字幅,有题诗、纪功、纪游、题咏等,且多为言简意赅、整齐匀称、顺口悦耳、涵义深刻,句型短小,表现力强的四字格词语,后形成红石峡摩崖石刻书法群落。被誉为“塞上碑林”。红石峡景区作为榆林的对外窗口,承担着宣扬榆林乃至中国优秀文化的任务,因此,红石峡景区的摩崖石刻、碑刻、石窟等外宣文本的英译尤为重要。
然而,在翻译这些集信息和表达为一体的旅游资料时,译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表达和文化因素。译者不仅要考虑翻译和原文在语言形式和信息量上的对等转换,还要考虑外国游客和中国游客在思维、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接受能力上的差异,努力在意义和功能上找到译文和原文对等的交点,从而引起外国游客的类似反应,从而激发他们对红石峡摩崖石刻的兴趣。在考虑外国游客的文化接受度的同时,也要坚持促进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尽量传达文化内涵,避免两种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空缺。而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该做到译文读者的反应和原文读者的反应相似,即以译文读者的类似反应为前提。在功能对等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应注重原文的意义和精神,寻求原文与翻译在语义上的最近性和语体上的自然对等。翻译不应局限于原文表面的语言结构形式。功能对等的翻译强调接受者概念、效果概念和对等概念。因此,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红石峡摩崖石刻书法文本的汉英翻译是非常可行的。
由于四字格词语特殊的词汇结构,如果在翻译中只追求结构和字面意义的对等,就很难把它们翻译得生动形象。甚至有些词的直译会给人生硬难懂的感觉。译文的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甚至误解词语的意思。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正是从强调读者的感受出发,注重让目标读者充分理解并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四字词语的翻译正是需要这样一个标准来判断它们的翻译是否是有效的、生动形象的翻译。
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采用直译法、直译加注法、释义翻译法等技巧对红石峡摩崖石刻书法内容的翻译进行了有效分析。希望本文可以帮助目的语读者了解红石峡摩崖石刻的内容及其文化内涵,并为以后类似的研究提供参考。
直译是指在翻译中保留原文内容的同时保留原文形式一种译法。虽然中英两国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同,但是中、英两国人生活的客观环境具有一定的共同点。生活中的生活经历和认知也是相通的。因此,在不违背原文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翻译中采用和原文的文字基本一致或近似的表达方式来体现原文本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译文的读者可以和原文的读者产生共鸣。汉语中的许多四字词语都能直接翻译。直译保留了原文的民族性,同时又不会影响到译文的意义、读者的理解,也不会违背译文的表达习惯。在翻译过程中,直译不仅保持了原文的风格,还保证了译文读者对它的基本理解和了解,而且还能体现出中国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的文化。
摩崖石刻四字结构词语语法关系明确,意义明晰,能够比较清晰地传达石刻作者的目的,因此红石峡的石刻内容大多可以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如:“巩固山河”可译为“consolidate the country’s land”,“威震九边”可译为“overawe the borderland”,“恩衍宗嗣” 可译为“benefit the offspring”,“力挽狂澜” 可译为“make vigorous efforts to turn the situation”,“雄吞边际”可译为“control borderlands”,“还我河山”可译为“return our homeland”,“安内攘外”可译为“maintain internal security and resist foreign invasion”。
将汉语动宾结构的四字格词语译为相应的英语动词短语,直译就能很好地反映石刻作者的交际目的,因此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偏正结构的四字格词语,同样也可以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能明确反映石刻作者的目的。如:“山水奇观”可译为“a spectacular display of the landscape”,“天外奇峰”可译为“the extraterrestrial grotesque peak”,“天成雄秀”可译为“the natural magnificence and beauty”,“长天铁垛”可译为“the unlimited sky and the steely rock”。直译的翻译策略不但在形式上尽可能保留了原石刻内容的结构,而且在信息上也清楚、准确地传递了原石刻内容的意义,译文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读起来自然易懂。能让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有着同样的感受,符合功能对等的要求。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为了达到功能对等,翻译方法和策略应该被采用。译文读者在阅读时能产生与原文读者相似的感受。某些成语富有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色彩,如果直译,不了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人会不知其所云,会给不了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译语读者造成理解困难。若意译,它们就会失去原有的生动形象。直译加注法可以填补语义空缺以及信息的缺失,使译文语义更加明确,确保读者透彻理解原文。增译不仅可以用来帮助目标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还可以更完整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从而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
如东崖题刻“蓬莱胜境”可译为“the wonderful scenery of Penglai,a fabled abode of immortals”。汉蒙一家”可译为“Han and Meng are one family. ( Han and Meng are two nationalities in China)”。如果没有进一步地解释,只有音译Penglai, Han and Meng估计大部分译文读者都无法了解“Penglai, Han and Meng”是什么,也不会理解“Penglai, Han and Meng”在译文中的意思。音译法可以解决译语文化中找不到对应词的问题,但是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或者富含文化典故、文化内涵的词仅仅把语音音译出来而不加以解释并不能向译语读者传达该词的真正含义。“蓬莱”“汉蒙”都是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的词语,对它们加以解释,有助于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石刻的内容。西崖题刻“禹迹摩崖”可译为“rubbing cliffs as marks of king Yu taming the flood”。此类成语出自历史典故,里面有古代人名出现,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出来,译文读者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加上了“taming the flood”对“King Yu”做了进一步解释。同样,东崖题刻“塞北江南”可译为“The southern land in the north(the southern land stands for lush and delicate scenery)”。这样就把位于西北地区的红石峡的山清水秀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译文读者面前。尽管这会使句子变得较长,但是它可以使习语的真实含义更加清晰。因此,有时候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形,在翻译中添加注释。直译可以保持源语的语言形态,而注解可以弥补文化缺省,从而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语的文化意蕴。单纯采用直接翻译的方式,没有对译语中的文化意象进行注释,译文的读者就不能产生和原文读者一样的理解和情感共鸣。因此,这种直译加注释的翻译处理,既保留了原文与译文形式上的一致,又实现了内容的统一,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达到了同样的阅读效果。
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语言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内涵。汉语和英语不仅在形式和结构上不同,在文化特色和内涵上更是大不相同,尤其是四字词语本身就涵盖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意蕴,所以其翻译显得尤为复杂。因此,在翻译四字词语时,要特别注意文化方面的对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应只追求简单的字面意义方面的对等,而应结合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读者的感受出发,力求实现功能方面的对等。
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是用来描述中国文化中某些特定的事物。他们蕴含着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内涵。换句话说,这些词语是中国特有的事物和事件的短语,因为它们产生于中国独特的文化、社会和人文环境。这些文化负载词是指汉语特有的语言形式,包括一些具有鲜明汉语文化特征的概念、政治术语、短语、词语等[4]。一些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短语很难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译者对相关背景信息的理解是翻译具体文化元素的基础。有时,如果译者不了解文化背景,翻译就会出错。这就是为什么在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是非常重要的。释意翻译在这里是有效的,因为它指的是在两种语言中解释不对等术语的方法[6]。笔者在下面的案例中使用了释义翻译法,以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
首先,许多四字格词语并不是一个个单纯的词语,而是由一个个历史典故或寓言故事发展而来的。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它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而来的。民族色彩浓厚和文化个性鲜明的历史典故和寓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所以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交际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交际理解难题。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直译有时会使译文读者难以理解,甚至产生误解。这时就需要根据原文的语境和原词的真正内涵进行释义翻译。如西崖题刻:“百二雄关” an impregnable military fort 中“百二”意为以二敌百。“百二秦关”或“百二雄关”古代通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秦国领地。汉代政论家贾谊在《过秦论》中用“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来说明秦国凭借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和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的天险立国。自此以后,“百二雄关”或“百二秦关”常被后人作为形容一个地区地势险要的典故来引用。同样,东崖题刻“河山千古”,西崖题刻“岩壑金汤”。“千古”意思是指久远的年代,引申为具有长远存在的价值。也表示死的婉辞,表示永别、不朽的意思。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雎水四》,“金汤”是“金城汤池”的略语,是指金属造的城,沸水流淌的护城河。形容城池险固。此类成语出自历史典故,如果按直译策略进行翻译,会给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带来困惑,在此译者选择了释义翻译法,用简单易懂的英语,采用释意的翻译策略将石刻“河山千古”“岩壑金汤”分别译为 “The hills and rivers will never change.”“Rock and ravine make the city stable.”。这样的翻译会让译文读者理解原成语所要表达的语义,内容上也达到了对等的要求。释意翻译法会让译文显得更为易懂、更加通顺,也能更好地表达原成语的意思,达到功能对等的要求。
其次,每个民族在长期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中国民众受佛教、道教、儒教的深远影响,所以“天”“地”有神格化、人格化的概念,中国人认为“天”“地”是最高之神。所以,汉语中有“天高地厚”“苍天在上”“老天有眼”等成语;而英语国家的民众大多信奉基督教,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人在世上的一切行动都是上帝的安排,英语成语中有许多与 God 有关的成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所以,东崖题刻“天开图画”应该翻译为“God created the amazing scenery.”。
风俗习惯的差异也是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方面,尤其是动物形象。作为一种神秘的生物,龙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龙是中华民族祖先们崇拜的图腾,有着高贵、威武、威严、无所不能、兼容并蓄的特点。龙具有象征皇权的特征,中国古代的皇帝们认为他们是真龙天子。经过历史的演变和传承,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带有褒义。中国人相信龙会带来繁荣和好运,而西方人对此并不认同。因为在《圣经》中,龙是邪恶势力的代表,经常给世界制造麻烦。所以西方人认为龙是邪恶的象征。那么东崖题刻“龙盘虎踞”,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来看,为了能更好地呈现原成语的意思,让译文达到功能对等的要求,译者可以选择释意翻译法翻译为“a terrain of strategic importance”,意思是有战略重要性的地形。充分理解原成语的意思,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翻译,这样才能保证译文读者能够充分理解石刻作者的意思和目的。
翻译不仅是中英文本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意义的交流与融合。而且,它是译者在原语和最新用法的基础上的再生过程。作为一名优秀的翻译人员,在将原意传达给另一种语言时,要想办法绕过反复出现的问题,这也需要有扎实的英语和汉语基础。这就要求译者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并学习丰富的与原文相关的知识,使译文语言能够表达原文作者的思想意蕴,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实现更好地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