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地方本科高校学风建设路径探究

2023-02-20 03:31张冉冉
滁州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学风三全育人辅导员

张冉冉,程 旭

抓好学风建设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打造学校品牌、彰显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举措。优良的学风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动抵制不良诱惑,学会明辨是非,树立远大理想,勇于承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绝大部分高校都把学风建设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狠抓不放,但是受到高校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师资队伍以及学校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学风建设又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面临很多困境,甚至存在很多问题。作为生源质量、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都不是非常强的地方本科高校来说,学风建设对学校发展既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又面临更加严峻的现实。

一、地方本科高校在学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地方本科高校因生源质量、办学资源和师资队伍等各方面条件有限,学风建设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和现实困难。在学生层面,有些学生在“为什么学、如何学、跟谁学”等方面存在目标不明确、方法不适当、支持不充分等现象;在教师层面,还存在部分教师教学投入不够、与学生互动不足等现象;在学校管理层面存在着主体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等现象。

(一)在“为什么学”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的现象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启动、激励、凝聚、调控、制约等作用,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生学习活动安排、学业成绩提高有明显的积极影响[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开始树立的学习目标就是为“上大学”,一旦顺利升入大学,很多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目标和动力,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不知道为何而学。对于很多人来说,读大学只是为了一纸文凭,而不是把大学校园当作储备知识、积蓄能量、提高能力的场所,因此对待学习意兴阑珊、敷衍了事,学习动力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2]。据调查,某本科高校超过60%的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未来发展缺少规划设计,并且执行力较低[3]。这种现象是大学学风建设长期以来面临的现实问题。伴随多年来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现在已经全面迈入普及教育阶段,地方本科高校的生源决定了学风建设面临更大压力。

(二)在“如何学”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方法适应困难的现象

受到长期应试教育方法训练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他们通常很长时间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仍然采取高中时期那种机械化的学习方法,依靠死记硬背,学习主动性完全依赖教师的督促要求或者作业布置。据调查,受访大学生对学习状况不满意的最主要原因是“自我管理能力较弱”,认为最需要改善的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观念[4]。很多学生仍然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只要把专业课学好,考试成绩考好就完成了任务;从而忽视了对于动手操作、社会实践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学习和提升,最终导致该部分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学习方式传统单调,学习效果不好,进一步削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在“跟谁学”方面:部分学生与教师之间还存在互动不足的现象

大学之前,学生和教师之间基于学习的关系是非常明确和牢固的,且教师经常主动督促学生学习,学生明确地知道跟谁学,跟谁学什么。大学阶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明显减弱,教师不再主动地去督促某个学生,如果学生不主动与教师交流,很多教师与学生除了上课之外可能不存在任何的联系。据调查,50.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辅导员、班主任和教师围绕学风建设沟通不多[4]。现实中,由于大学之前形成的被动习惯,同时由于师生之间的身份悬殊,再有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严重缺失,部分学生甚至大学四年除了上课以外,没有和教师形成直接交流。

(四)在“谁来管”方面:部分高校还存在责任主体不明,合力缺乏现象

按照学风建设的主体来划分,校园内优良学风的创造,需要多个主体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承担方能成型[5]。但是现实中学风建设的现状却经常是,把学风建设视为辅导员的事情,经常出现学院负责同志重视不够,教师只管知识教学,管理人员不出问题不管,一出问题就找辅导员的现象。然而现实中很多辅导员所学专业与所带学生的专业不一致,他们能做的只能是在班会或者个人谈话中督促学生重视学习,学生在课堂的状态,专业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他们都是无能为力的。以至于形成谁都该管,谁都不管的现象,由于缺少全员参与机制,无法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风建设效果。

二、“三全育人”理念对于高校学风建设的指导意义

2017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三全育人”理念,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就是要形成育人合力,构建育人共同体,着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6]。“三全育人”理念为高校的发展指明了办学方向,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端正价值观念,提升育人质量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动机,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明确“为何学”。研究发现,能够设立清晰明确而又难度适中目标的学生,他们更善于排除外界的干扰和障碍,从而心无旁骛地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学习动力十分充沛,表现出更加积极进取的昂扬精神[2]。优良的学风也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紧迫感,从而努力学习、不断奋进[7]。在积极推进高校学风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主动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学会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勇于承担当代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形成育人合力,构建育人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人才培养包含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等多个体系,而贯通其中的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8]。优良学风的建设牵扯到学生的“学”、教师的“教”、管理人员的“管”等多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支队伍可单独完成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校内各类教职员工均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任,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9]。从学生层面讲,教会学生“如何学”,引导学生将学习与思考、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努力实现自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教师层面讲,教师应结合社会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掌握创新的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课堂教学,根据当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度挖掘学生潜力,做到因材施教。从管理层面讲,管理人员的管理不仅是具体工作的实施过程,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不仅要将思想沟通交流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惑。在此基础上,高校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搭建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构建体系,加强师生深入沟通交流机会;多维度多渠道综合推进学风建设,最终形成育人合力,达成育人实效。

三、地方本科高校学风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笔者长期担任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参与组织学院的学风建设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步构建出了基本的学风建设内涵和原则,探索实施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

(一)全面认识学风建设的深刻内涵

推进学风建设,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学风。从狭义方面理解,学风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的学习态度[10];从广义方面理解,学风是指一所大学所特有的求学态度、治学风尚与善学风格,是大学精神、理念以及核心价值观的表征[11]。它应该包括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和活动,更广义地说,学生一切有利于思想进步、能力提升、素质提高的学习行为和风气都是学风。所以,大学抓学风要坚决摒弃应试教育的学风观,绝不仅仅是抓课堂学习,不是要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不是要学生唯唯诺诺,而是要涵养学生爱学习的优良品性,培养学生争先创优的精气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参与学习的多元化路径,提供学生开展学习的多样化平台。

(二)始终坚持学风建设的五项原则

1.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

学风建设的核心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参与是不可能有学风建设的成效。无论是学院领导、管理人员、学科教师还是辅导员都必须始终明确认识到,学风建设必须是符合学生需求、依靠学生建设、为了学生发展的,突出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管理者、辅导员和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做到学风建设为了学生、依靠学生、成就学生。

2.坚持引管结合的原则

新时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个人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学习风格也越来越多元化,所以学风建设不能再延续高中阶段那种控制性、统一化的模式,而是要坚持以思想引领为主,制度规约为辅的原则。着力构建思想教育体系和学风管理制度体系,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明确学习发展目标,养成正确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实现以引领促管理,以管理强引领的效果。

3.坚持学教互促的原则

学风建设绝不仅仅是抓学生,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质量对学风建设具有显著的影响。一个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然吸引学生更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一个有力的学业指导必然会促进学生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一个严格的课堂管理必然会减少学生的自我放纵行为。所以,抓学风必须与抓教风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形成学教互促,“双风”共荣的局面。

4.坚持“多方联动”的原则

学风建设是系统工程,必须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实现学院领导、管理人员、学科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群体的全员参与,多方联动。着力形成学院领导常抓不放、管理队伍统筹协调、辅导员队伍综合推进、学科教师强力支撑、学生干部参与实施的齐抓共管的局面,共同努力推进打造高质量的学风建设和学业指导体系。

5.坚持立足专业特色的原则

学风建设与专业特点息息相关,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性和特质差异很大,学风的呈现方式也差异很大。所以,学风建设必须坚持“立足专业特色”的原则,依据专业学生特质和学科学习特点,打造各具专业特色的学风文化,让学生既能个性发展又能全面成才。

(三)深入推进学风建设的六大措施

1.以理想规划教育为引领,涵养学生爱学愿学的优良品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12]。高校需要着力构建多层级、体系化的思想教育体系,让远大理想信念厚植学生内心,让争先创优理念深入学生内心,养报国心,立鸿鹄志,涵养学生爱学习的品性。一是组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系列讲座。以主题报告会的形式开展系列思想政治教育讲座,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坚定理念,树立宏大的理想,厚植报国情怀,涵养爱学愿学的优良品性。二是结合入学教育开展学科概论和发展规划教育。组织专业负责人为新生开设学科专业概论课程,为学生讲解学科发展前沿,指导学生学业发展规划,提高专业认同感,明确发展规划,增强发展动力,提升爱学习的积极性。三是组织开展系列励志报告会。举办专业领域知名专家座谈会、优秀校友报告会、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帮助学生开阔专业知识眼界,坚定专业发展信心,明确职业发展要求,传授专业就业技能,提升爱学习的内驱动力。四是强化常态化主题班会。辅导员通过大学不同阶段的学习及职业发展要求,组织召开贯穿整个大学学习四年的系列主题班会、通过入学教育、学习管理、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等,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念。

2.以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规约学生厌学怠学的消极习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需要着力构建全方位、体系化的制度建设体系,通过奖惩分明,管理有序,规避学生厌学怠学的消极习性,提高学生好学爱学的积极性。一是加强学风建设基础制度建设。立足班级建设、课堂教学、实践管理、生活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出台系列管理制度,形成完善的学风建设制度体系,对违规违纪现象加大处罚力度,守住学风底线。二是持续加大奖励性制度体系建设。可以依据学院的财力状况,坚持多元化奖励的理念,广泛设立有利于引导学生多元发展、全面发展的奖励项目,形成让更多优秀的学生受到奖励的激励体系。采取物质和精神奖励并重,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拔高学风上线。 三是推进个性化学风建设和学业指导体系建设。各班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完善预警机制,根据成长档案和学业预警情况,组织辅导员和教师对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业指导,强化学风建设针对性。

3.以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为基础,提升辅导员思想引领的效果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学风建设和学业指导的主导力量。高校需要着力构建系统化、专业化的团队建设体系,致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团队。一是推进辅导员学术能力提升。要尽可能多地邀请校内外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研究专家开展工作方法和学术研究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提高队伍学术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辅导员对于学生的学业指导能力。二是强化团队交流互鉴。辅导员队伍可以在学院层面或者学校层面定期举办团队成员研讨沙龙、实地调研、交流互鉴、阶段复盘总结会,分析推进难点,集思广益,总结经验。三是校际交流考察系列活动。现在教学工作队伍的校际交流相对频繁,而辅导员队伍的校际交流严重缺乏,导致很多学校的辅导员工作都是半封闭化的,长期按经验办事,靠自己摸索现象突出,高校需要经常组织辅导员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校际交流研讨活动,提升团队专业化水平。

4.以教风建设为支撑,带动学风建设高质量推进

教师作为塑造优良学风的主体,要勇于肩负起“传播知识、塑造灵魂”的时代重任[13]。

教风对学风的影响是显著的,高校抓学风必须同时抓教风,否则学风建设必将面临很多困难。一是强化师德师风教育。教风的建设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意愿性是良好教风的根本保障,高校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强教师师德师风的教育宣传工作,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使教师潜心从教,关怀学生。二是强化学生评教的应用。高校要建立真实高效的学生评教制度,将学生评教结果作为考核教师师德师风的重要依据,倒逼教师注重教风建设。三是强化“导学制”培养模式,形成有效的竞赛指导机制。以导学制为抓手,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和教师双向选择,让教师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当中,让学生提前参与到教师研究团队,进行理论知识深度学习和实践技能培养。四是完善教学监督机制。要建立学院领导巡课制度、教研室磨课和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员评课制度、学生信息员监督制度,形成师生课程评价意见和建议座谈反馈常态化机制,长期广泛听取同行和学生意见,改善教风。

5.以“三堂联动”为路径,全面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风建设是贯穿学生各个学习阶段,覆盖学生所有学习环节,所以学风建设不仅要实现全员联动,还要实现全环节联动,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动。但是,很多高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都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第二课堂的学生活动几乎与第一课堂毫无关系,协同育人的效果不佳。笔者所在学院始终坚持“三全育人”理念,积极推动全环节联动。不仅如此,学院还根据专业实践氛围浓厚,学生竞赛积极性高等特点,创新提出“三堂联动”的理念。所谓“三堂”就是第一课堂主要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主要指社会实践;第三课堂主要指学科竞赛。并确立了“紧紧围绕第一课堂,做精做活第二课堂,做特做强第三课堂。”让学生“学在第一课堂,用在第二课堂,赢在第三课堂”。有效地实现了学以致用、用以致胜、胜以强信、信以促学的良性学风循环体系,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6.以社团学习共同体建设为依托,营造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浓厚氛围

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根本保障。学生如何才能更加自主、高效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是一个现实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所在学院紧紧围绕“三堂联动”的理念,通过打造社团学习共同体为依托的方式来破解难题。首先,学院组织团队开展学术研究,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结构划分为若干不同模块。其次,依据学生素质能力发展模块,打造相应的社团,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或者是素质发展需求加入到相应社团中,社团就成为学生学习和实践共同体,逐步演化为竞赛的团队,逐步形成了“一模块、一社团、一赛事”工作格局,此类学生社团具有极高的黏合度,学习氛围浓厚,社团学习共同体促进学风建设成效显著。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学风建设是高校发展的立身之本,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但也是极具复杂性、长期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加强学风建设需要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三全育人”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持之以恒地推进,同时又要立足实际,特色化推进。

猜你喜欢
学风三全育人辅导员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