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教材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2023-02-19 11:39丁文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12期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文言文教学方法

丁文

[摘 要]学习文言文是与历朝历代先贤智者进行对话的过程,也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师要积极探究文言文教学方法,通过读背结合、挖掘材料、玩味品析、深入探究等方式,促进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建立文化自信,实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统编语文教材;文言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4-0045-03

文言文凝聚着历朝历代先贤智者的智慧与才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统编语文教材不仅增加了文言文的篇目,而且在三年级开始安排文言文的学习。学生从小学习文言文,就是与历朝历代先贤和智者对话、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话。

然而,受年龄和阅读水平等方面的限制,许多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比学习白话文更困难,产生了畏难情绪。现行的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起编排文言文课文,相较于过去,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更早了。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并优化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

一、读背结合,积累语言

文言文具有简洁凝练、节奏明快、韵律感强等特点,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尤其是积累语言的优质材料,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经典句子,通过读背结合的方式积累文言知识。在统编语文教材中,许多文言文的课后练习都提出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等要求。这向我们传递了两方面信息:一是与学习现代文所采用的默读、快速读等方法不同,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法是朗读;二是朗读和背诵是积累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只有多读多背才能逐步将文言文中那些有生命活力的语言存入学生自己的“语言仓库”中。

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是小学阶段编排的第一篇文言文,用短短30个字就把学生熟悉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呈现出来,足见语言表达之精练。对第一篇文言文的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期待,既要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特点,又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自己读一遍课文,读后说一说文言文与其他课文的区别,初步认识文言文。这篇文言文虽然很短,但不像白话文那样容易理解,这就是学生学习文言文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读好课文,理解句子。然后,教师示范朗读,或播放相关的朗读音频。这是学生初学文言文的关键一步。通过范读等方式,学生体会到文言文的音韵之美,有助于消除学习的恐惧心理。示范朗读后,教师让学生借助之前学过的画停顿的方法,试着一边读一边用铅笔画出文言文句子的停顿。最后,教师出示正确的停顿方式,带领学生逐句朗读课文,让学生反复练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标。

读背结合是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的基本方法。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少使用文言文,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停留于读与背的层面,就可能会导致文言文沦为消极的语言材料。因此,教师还要精选其中具有活力的词句,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实现对文言文的积累。如对《司马光》中“光持石击瓮破之”的“持”字,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即“拿”;再引导学生思考现代汉语中“持”字可以怎样组词或造句;最后,让学生对比“手持”的“持”与“坚持”的“持”的意思。由此,学生就理解了“持”字的内涵。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文言文,以积累促理解,以理解促运用。

二、挖掘材料,发展思维

语言的精妙源自思维的积极参与,离开思维的参与,语言学习便会显得苍白无力;有了思维的参与,语言才能得到深入理解,运用起来才会自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离不开思维的有效参与。

小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虽多为短小的篇章,但在短小的篇幅里体现着作者的表达意图,包含着作者精深的思考。这种思考藏在简短的文字背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而学生在读文言文时,需要集中精力去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这有时会导致学生难以顾及对文本内容的思考与体悟。语文教學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挖掘文言文中蕴藏的思维因素,引导学生探寻作者行文时的思维轨迹,进而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一课,选自《世说新语·言语》,借孔君平的所见所闻来塑造一个“甚聪慧”的儿童形象。课文的重点和关键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虽然只有一个回合的“交锋”,但足以彰显只有九岁的杨氏之子超出常人的敏捷思维及巧妙应对的智慧与分寸。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是抓住“甚聪慧”一词,组织学生在课文中寻找表现杨氏之子聪明的词句。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一般只能找出课文最后杨氏之子回答孔君平的话“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以此来说明杨氏之子的聪明,甚至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说法来说明杨氏之子回答准确。显然,这些理解只停留在文章的浅层。如果教学活动就此结束,就会使学生丧失一次思维训练的良机。

教师要善于挖掘文字背后蕴藏的作者的思维轨迹,在引导学生理解对话内容的基础上,提示学生关注对话的内涵。一是“孔指以示儿曰”。这句对话提示语的意思是“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其中隐藏着人物的内心活动——孔君平听闻杨氏之子“甚聪慧”,想趁大人不在家,试探一下杨氏之子到底有多聪慧,所以见到杨氏之子端来招待客人的水果后,计上心来,不经意地指着杨梅说出了看似平常实则很有深意的话语“此是君家果”。除了话中有话,孔君平在说话时的动作“指”,不是特别用力,而是很随意地指;说话时的语气不是特意强调,而只是随口一提;最关键的是孔君平悄悄地在语言上挖了一个隐形的“坑”,就等着杨氏之子往“坑”里跳,但他表面上依然是平静的,看不出是在逗孩子玩的意思。如此复杂的思维活动就这样藏在一句极其平常的对话提示语中。二是“儿应声答曰”。这句对话提示语中的“应声”显示出杨氏之子的反应十分快速,几乎是不假思索、毫不迟疑。这背后隐藏着杨氏之子大脑高速运转后得出的精准判断:“他这是在给我下套子。我姓杨,与杨梅的杨一样,于是杨梅就成了我们杨家的果子。我得揭穿他玩文字游戏的把戏,但那样又变得不好玩了。不妨将错就错,将计就计,找一个带‘孔字的东西回击他。对了,孔雀就非常好!”没有这样细致挖掘对话提示语,自然无法看出杨氏之子的“甚聪慧”。因此,教学文言文时,教师要带领学生挖掘人物的对话提示语,让学生明白,简单的词语也有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思维。这样,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三、玩味品析,审美欣赏

统编语文教材以“双线”组元的形式编排课文,语文要素是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呈现的。基于此,随着学段的升高,文言文的学习要求也相应提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生提出了审美创造能力的要求:“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因此,教师要注意梳理文言文中的审美要素,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语言表达的精髓,借助审美想象,进入文言文的丰富情感世界中,感悟简洁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真善美,领略作者广阔的胸怀,进而受到美的熏陶。

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精卫填海》一课,虽然只有两句话,但后一句“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所表现出的独特想象力,值得学生认真咀嚼。“游于东海”简单的四个字,透露的是人物的勇气,一出场就气度不凡。要理解这样的气度,需要想象力的配合,否则只是平淡地读“游于东海”四个字,无法理解这种非凡的举止。把东海当作游泳场,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信心和力量,毕竟东海是那么的壮阔,惊涛骇浪令多少人叹为观止,哪里还敢跳入其中,所以读“游于东海”要读出女娃开阔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念。再看“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女娃溺于东海,并没有消失在大海中,而是变成了一只鸟。这种变化蕴含着一种神奇的力量转化——精卫鸟要把淹没自己的东海给填起来,这是比在东海游泳还难上千万倍的事情,但精卫说做就做,从西山寻找石头和树枝用于填海。乍一看,鸟肯定弱于人,它只能依靠嘴来衔石头、树枝,但精卫就是凭着自己的嘴巴来运输填海的材料,这就再一次体现了精卫的决心和勇气。尽管每一次所衔的石头和树枝落入东海后连影子都没见到,但精卫没有停止,更没有丝毫犹豫,一个“常”字既突出了精卫坚韧不拔的精神,又体现了精卫持之以恒的毅力。尽管只有一句话,但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想象精卫那风雨无阻、没日没夜在山海之间穿梭往来,衔着木石填海的样子。这样,学生的脑海里就会“飞来”一只精卫鸟,促使他们鼓起勇气面对巨大的困难,鼓励他们不向困难低头。学生能够有这样的领悟,不仅完成了对《精卫填海》故事的欣赏,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精卫填海的精神力量。

四、深入探究,文化传承

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就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文言文教学重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教学时,教师要拓宽视野,坚定文化自信,做到以文化人、以文感人。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囊萤夜读》一文时,教师要带领学生理解文本蕴含的恭勤不倦、博学多闻的传统文化,并引导学生思考车胤是怎样具备上述美好品质的。在组织学生学习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具体分析、有效整合的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内容,进而理解文言文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表达的内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只用两句话便说明了车胤的品质,以及车胤具备这种品质所付出的努力。第一句,“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是说车胤勤勉认真、学习不知疲倦,并且学识渊博,通晓多门知识。第二句,“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说明车胤家庭贫困,经常没有油点灯,夏天他会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用来照明读书,从而夜以继日地学习。在思考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车胤和自己对比,体会自己的学习环境的优越。这样,能激发学生珍惜时间、学习车胤刻苦读书的美好品质。其次,在完成对课文的整体认知后,教师让学生以故事的形式详细复述课文内容,以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学习,也要引领学生深入文言文的内核,感悟文言文的价值,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文化自信。这样的教学引领,使学生具备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创造、文化传承等各方面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文言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有效的手段。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落实编者的教学意图,探索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的教学策略,将文言文教学的一般性要求与单元语文要素相结合,让学生顺利度过文言文学习的起步阶段,为学生后续的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桂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J].汉字文化,2017(21):36-37.

[2] 梁秀芳.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文言文教学探究[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0(2):35-36.

[3] 踪红.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编排特点下的教学策略[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4):33-36.

[4] 施光宏.突出五重,提质增效:例谈统编教材小学语文高年级文言文教学策略[J].小学语文教师,2022(6):39-41.

[5] 张敬.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地生根[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3):88-90.

[6] 蒋欣.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为何”与“何为”: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0(10):34-41.

(責编 韦於坊 韦 雄)

猜你喜欢
统编语文教材文言文教学方法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借助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口语交际内容之新变
统编语文教材之新闻体裁作品编写探究
统编语文教材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