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意识形态的批判

2023-02-18 13:21袁伟华白娟娟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意识形态

袁伟华 白娟娟

[摘 要]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但源于西方的现代化以及西方对这一进程的理论归纳和总结都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特征。西方现代化理论不仅试图遮蔽其占支配性的物质结构,而且构建了西方发展模式唯一性的神话。在西方现代化萌蘖之际,马克思就对西方现代化进行了深刻批判,揭示了其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特性。在百余年探索的基础上,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书写现代化的中国篇章。中国式现代化独创性的实践活动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呈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定,也解构了西方模式的唯一性并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话语束缚,重构了西方现代化意识形态,为世界非西方国家(地区)探索现代化之路提供了现实可能与借鉴。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意识形态 西方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642(2023)06—0046—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1]。百余年来,置身于现代化洪流中的中国从被动裹挟到积极探索,走上了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现代化进程,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所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对新时代以来中国现代化道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高度凝练和总结。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一种道路选择,也是传统现代化意识形态的全新主张。如若不能打破西方现代化意识形态的桎梏,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必将受到极大制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目前,“挨骂”这个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2]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关于现代化道路、方向、方式和结果的分歧与争议,归根结底都是意识形态之争。本文希冀从意识形态方面考察西方现代化的缘起与马克思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重构及其价值意义。

一、现代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吗?

作為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特殊功能。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构成生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始终服务于统治阶级。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时指出了它的内在矛盾性,“它既要说出它所代表的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宣布这种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又要竭力掩蔽这种根本利益,把人们的注意力转向细节或其他问题上”[3]。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推动社会变迁的现代化正式出场,这似乎与意识形态无关。于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出现了:现代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吗?随着西方现代化实践和理论的推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特性也日益凸显,西方现代化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已然可以画上等号了。

(一)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肇始

现代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进程缘起于西方工业革命。十八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技术革命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巨大变革,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英国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面貌的深刻变革,从而诞生了一个新的文明形态——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十九世纪中期以后,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典范和现代社会的象征。1851年,世界上最早的大型国际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行,面向公众展出展品一万三千余件,全面展示了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成果[4]。博览会展示的技术产品、文化艺术等被称为当时最先进的工业文明成就。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此种方式,不仅促进了工业技术的全球传播,也宣扬了工业文明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然,一件件从海外掠夺的珍稀物品在引发人们赞叹的同时,也暴露了帝国主义的贪婪本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强权本质。

宣扬技术革命带来的工业化批量生产和借助大众媒介广为传播的工业文化,其本质就是鼓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各种衣食住行、新闻娱乐产品都带来了固定的消费习惯和态度,业已成为社会控制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已然存在于工业化生产过程中,产品起着灌输和操纵的作用,“它们所进行的思想灌输便不再是宣传,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导致了“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5]。某一类商品流行的背后都意味着一种生活行为和模式的扩张。“可口可乐背后顶着整个上层建筑,充满各色期望与行为模式,随之而来的是现状与未来的社会观。”[6]西方工业化不仅在国内实现了社会生活方式的资本主义再造,而且随着全球市场的构建与西方商品的全球销售,具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特性的生活方式和模式在世界非西方国家(地区)也开始悄然流行。

如果说现代化缘起的工业化所蕴含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特性还在遮遮掩掩,那么作为一种理论的西方现代化,其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则一目了然。二战后,西方国家又一次处于技术革命的领先地位,出现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持续经济增长。随着冷战的演进,美国出于与苏联争霸的目的,亟须将刚刚获得独立的前殖民地纳入其霸权秩序,于是制订了各种计划来推销美式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西方现代化理论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西方现代化理论设定了标准,一种是西方模式的现代社会,一种是非西方的传统社会或者前现代社会。西方现代化理论暗示了两种标准之间的线性发展关系,所有传统社会都将朝着西方现代社会发展。无论如何划分社会演进的阶段,“一旦按线性的历时序列加以排列,则传统到现代的各个结构都可以被用以确定各社会在发展道路上的相对进步程度”[7]。于是,西方道路成了符合现代化规律的唯一道路,在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西方模式是唯一可行的模式,西方社会被形容成现代化运动的终点。从现实来看,现代化肇始于西方,却未终止于西方。西方道路并非唯一道路,西方模式也非唯一模式。美国密歇根大学罗纳德·英格尔哈特(Ronald Inglehart)也指出:“工业化过程始于西方,但西方工业化并非唯一标准版本。”[8]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进程,反映了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演进的历程。尽管西方现代化具有时间上的先发性,且依靠时间先发性占据了空间结构上的中心性,但无论是西方现代化道路还是理论,都不具有可复制性。携带着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现代化道路和理论依靠强制力在全球传播,受到了非西方国家的强烈抵制,也给世界现代化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二)对西方现代化及其理论的抵制

资本主义现代化本身具有向全球扩张的性质,与殖民体系的形成密不可分。进入“文明社会”的欧洲以帮助“半开化社会”的亚洲和“野蛮社会”的非洲为名,在非西方世界肆无忌惮地掠夺,把其他国家和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体系的“边缘”地带,以别人的深重灾难为代价获取自身的繁荣,但这一切罪恶都在所谓推进现代化进程的话语体系中被掩盖。罗斯托在解释为什么不建立殖民地就不能进行贸易时毫不掩饰地指出,在殖民地使用军事力量“同欧洲的权力结构无关,而是同殖民地区本身的社会情况有关”“把一个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或不愿意把自己组织起来)的传统社会组织起来,从事现代的进出口活动,包括为出口而生产的活动”[9]。但西方殖民主义遭到了各国一波接一波的抵制和反抗,一些国家尝试开展现代化道路的自主探索也反映了其对西方现代化意识形态的排斥。

二战后,殖民体系土崩瓦解,西方又开始宣扬所谓的现代化理论,试图以西方现代化意识形态规制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当西方现代化理论高歌猛进并占据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地位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早已洞悉其背后的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特性。西方现代化理论折射出的意识形态的最终价值指向是,“美国的道路才是符合现代化规律的道路……只有美国的路才能实现自由民主、富裕繁荣”[10]。西方现代化理论采用结构分析,将世界区分为“传统与现代”两个部分,其中蕴含着“野蛮与文明”的暗示,为西方的扩张(推行冷战)提供了意识形态支撑。在这样一种意识形态之下,现代化就等于西方现代化,也只能等于西方现代化。然而,在遭受数百年殖民主义之害的非西方世界,人们对西方宣扬的现代化理论天然地带有警惕和抵制,与西方现代化理论盛行并存的就是对它的批判。但是,这种批判依然从“结构”解构“结构”,并未从根本上重构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必然陷入“结构”的窠臼。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于拉丁美洲的依附论有力地批判了西方现代化理论。依附论从资本主义体系外围国家或地区的视角,研究全球化历史进程中资本主义的积累运动和帝国主义扩张的严重后果,认为西方的现代化导致了外围或边缘地区对西方的依附,是第三世界不发达问题的根源。所谓依附是指一些国家的经济依赖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扩张。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济之间以及这些国家的经济与世界贸易之间存在着依赖的关系,结果是某些国家(统治国)能够扩展和加强自己,而另外一些国家(依附国)的扩展和自身的加强则仅是前者扩展的反映[11]。依附论以民族国家为单位划分“中心-外围”世界,无疑过于片面强调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结构对立,忽视了全球范围内“资本与劳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这一根本矛盾。

在借鉴和融合依附论的基础上,世界体系论也对西方现代化理论进行了批判。沃勒斯坦以劳动分工为基础,将世界分为核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这种“核心、边缘和半边缘式”的层级结构奠定了资本家对待社会的方式,当“‘外部竞争场组成部分的地域‘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之中的概念”[12]时,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世界体系理论重新书写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由中心到边缘的意识形态建构。核心国家基于维持对边缘和半边缘国家进行经济剥削和政治控制的需要,借助“社会科学的制度化”“意识形态的规范化”,竭力把欧美文化普遍化为一种所谓的“世界文化”。但是,世界体系模式的“结构决定论”过于僵化,明显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的实际有差距,忽视了对不同国家发展道路的具体探讨。对于这一问题,沃勒斯坦本人公开指出:“世界体系模式对我而言是一套对流行解释模式的抗议,最主要的是反对现代化理论。”[13]其言外之意在于,既要强烈抵制西方现代化理论,又在建构科学体系上感到乏力。

(三)西方现代化意识形态的危害

西方的现代化无论是在历史进程中还是在社会科学理论中,无不从技术革命开始形成一套话语体系,最终指向一种文化制度。在西方构建殖民体系时,所谓政治现代化在殖民体系中具有两层意义:首先,它意味着产生一个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西方化”的世俗精英阶层;其次,存在一个代表精英的“西方化的”政府形式[14]。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全球秩序预设了政治不平等的前提,即西方模式的价值观具有普世性和优越性。一些西方国家将世界各国划分成三六九等,自己却充当世界警察,动辄以“保护人权”为由干涉他国内政,为发动战争提供合法性依据。南非资深媒体人莫戈迪里(Mogomotsi Mogodiri)在南非《比勒陀利亞新闻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概述了当前世界局势:“西方国家为巩固霸权而全力以赴,反对国际社会构建多极世界的努力,而发展中国家因此遭遇严重挑战和威胁。”[15]

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自我构建就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合理化、合法化的进程。西方现代化理论将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发达”归结为纯粹的“内在的”过程。西方现代化理论家只是一味地强调,阻碍非西方国家发展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缺乏“追求现代化的意志”,他们提出非西方国家必须摒弃传统文化,接受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16]。但是,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现代化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和动力机制等都大不相同,机械地用西方的话语标准去衡量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不仅不合时宜,而且危害无穷。

西方现代化及其理论无法遮掩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特性。在殖民运动开始之前,西欧与中东欧甚至世界上其他地方并无很大区别。只是随着殖民体系的建立,西欧国家迅速腾飞,在“起飞准备”阶段,地理、文化、种族等皆非决定性因素,殖民主义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素。冷战时期,现代化理论成为西方推行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西方现代化理论广泛散播,试图动摇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罗斯托提出了著名的“增长阶段”理论,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化要走过几个阶段,经历“起飞预备”和“开始起飞”之后,经济的现代化导致社会的现代化,最终走向政治的现代化。《经济增长阶段》的副标题名为“非共产党宣言”,书中充斥着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诋毁和对苏联的抹黑,绝非纯粹的现代化学理研究,其意识形态特性显而易见。何况,罗斯托本人同美国政府、情报机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罗斯托只是这一时期西方现代化理论家的缩影,其倡导的学说只是反映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共性。如果西方现代化之初的意图是在全球构建殖民体系,那么西方现代化理论则试图在全球建立一种文化殖民体系。

近年来,由于新殖民主义受到抵制而不断受挫,西方逆全球化思潮蔓延。贸易保护主义、民族主义已成为美国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导向,给产业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等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使全球经济治理进程受阻。一些西方国家大搞单边主义,破坏了联合国安理会集体安全的制度设计,霸权、霸道、霸凌等行径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世界和平。這些都危害了非西方世界进行现代化探索的外部环境。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惶恐不已,借助媒体优势极力抹黑第三世界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大力推进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然而,一些采取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依附于西方,往往出现政局动荡、贫富分化、社会冲突加剧等灾难性后果。反观西方,由于强制推行西方模式,自身也遭到了反噬。如果不能破除西方现代化话语的束缚并打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枷锁,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探索就只能陷入“东方服从于西方”的结构性困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围绕着现代化的意识形态斗争必将复杂多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仍然任重道远。

二、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

尽管现代化理论脱胎于二战后快速发展的世界并迎合了冷战的需要,但对现代化的研究还须追溯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的技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早在西方现代化萌蘖之初,马克思等人尽管对资本主义发展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但也洞悉了这一现代化进程中暴露的种种弊端,揭示了西方现代化并非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指向。

西方现代化一经出场,马克思就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阶级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从现代生产意义上对资本逻辑的现代性展开分析,指出资本逻辑是造成第一个现代社会样态的基础、本质及决定性要素。马克思强调,只要是资本主义国家,它所存在和反映的问题都会生成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因此,马克思反对将西欧发展道路作为普遍性发展道路,他在与米海洛夫斯基讨论时指出:“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17]730基于西欧资本主义的分析并不适用于一切民族,呈现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所构建的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向度。

(一)世界历史思想与西方工业化

相较于自然经济时期社会发展进程的缓慢与沉闷,商品经济大大加快了历史发展的节奏。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在面对传统手工制造业时展现出了摧枯拉朽般的力量。从本质上讲,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进一步看,现代化的力量摧毁了一切地域间或民族间的隔阂壁垒,任何一个民族的或地域的历史性活动都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到了世界历史中。所谓的文明社会使用了最野蛮的方式,道义却站在了所谓的落后国家一方。正如马克思所言:“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18]804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的产品急需更广阔的市场,这使得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到处推销商品、获取利润。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18]404大工业“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18]194。罗兹曼教授也承认,现代化引起的社会变革“终究会波及与业已拥有现代化各种模式的国家有所接触的一切民族”[19]。随着世界历史的到来,西方现代化国家的国内矛盾得以向全球转移。

资本主义时代把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阵营。资本逐利的本性使得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成为推行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他们总是力求在全球寻找最低廉的劳动力和生产原料,寻找利润最高的消费市场。阶级剥削势必蔓延于世界各地,资本的罪恶也将流入全球。然而,资本的罪恶不是现代化的必然,而是资本主义的特性。从无产阶级角度看,不仅是个人,整个无产阶级自身从诞生之初就具备“世界历史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成为世界历史性的阶级,世界对立和冲突的本质仍然无法摆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任何民族性问题也都是世界性问题,关于现代化,“中国问题”并非仅限于“本土问题”,而是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全球性、时代性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问题。

(二)阶级压迫与殖民主义

在资本驱动下,阶级压迫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资本逻辑的工具。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现代化都成了掩盖阶级压迫的意识形态工具。在国内,资产阶级拥有更多财富和能力,便希望借助政治力量维护阶级利益。随着世界历史的到来,“它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取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18]402。关于这一点,就连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富人能够控制国家机器本身,即行政、立法和在地方上执法的机器。”[20]一旦资产阶级实现了对国内政治秩序的控制,便会宣称政治现代化的到来。然而,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压迫却被完全遮蔽,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政治现代化时代被无视了。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以奴隶制为开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一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具有相同权利诉求的个体联合起来,形成追求相应阶级的权力和利益。奴隶主阶层自然会联合起来维持奴隶制的存续,因为他们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同理,地主阶级和资本家也有相应的阶级诉求,并为建立和维护有利于本阶级利益的国内政治秩序而斗争。恩格斯在论述德国革命时指出:“在拿破仑的大陆体系之下开始出现的、在国内其他地方建立的现代化的工业,既不足以补偿旧式工业的损失,也不能保证工业有足够强大的影响,以迫使那些对于非贵族的财富和势力的任何一点增强都心怀忌妒的各邦政府考虑现代工业的要求。”[18]568

在国外,殖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进行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海外延伸,殖民掠夺不仅“佯装”正义,甚至摇身一变被描述为推进世界现代化的力量。在1550年到1763年的二百余年中,英国商人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建立东印度公司等特许公司在海外谋求商业利益。经过一系列殖民战争,英国在世界上占领了大量殖民地,建立了“日不落帝国”,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批現代化国家的典范,其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海外殖民和扩张的历史,它将国内的阶级压迫延伸至海外,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现代化本质上是“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8]404。与前工业社会分散而相对稳定的情况不同,资本主义“新”社会将所有民族都卷入“文明”的行列。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与市场扩张将世界各文明强纳其中,“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8]405。东、西方位列不同,却两极相联、对立共存,系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的演化。资本主义“新”世界意味着资本逻辑超越国家和文明的全球性统驭,构建起压迫异己的等级化世界秩序。

(三)关于东方社会的论述

现代化只能走西方道路吗?在马克思所处的年代,还没有任何一个非西方国家实现了现代化,是否还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道路呢?针对这一问题,马克思进行了探讨,从理论上指出了非西方国家走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东方社会既是相较于西方社会的空间概念,也是滞后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时间概念,还兼具不同于西欧的文明主体性。马克思早期以东方社会的传统和亚细亚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对其特殊性质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探讨了其相对独立性。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马克思开始研究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旨在寻求一条异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马克思审视了处在“世界历史”中的俄国农村公社,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人类社会可以向多元化发展。他认为,从资本逻辑看,西方资本主义的内源性现代化道路“明确地限制在西欧各国的范围内”[17]820。马克思预言,东方国家紧跟西欧各国亦步亦趋地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是一场民族灾难。一些套用西方模式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历史也验证了这一预言。

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最初认为印度的历史不过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入侵者的历史”[18]856,到提出东方社会不必照搬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马克思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分析了中国的基本情况,坚信中国这个东方大国将会摆脱外国殖民者的压迫与剥削,重获自由。他详细考察了俄国农村公社,认为“通过发展它的基础即土地公有制和消灭它也包含着的私有制原则来保存自己”“它能够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而占有资本主义生产使人类丰富起来的那些成果”[17]826。马克思从理论上分析了东方国家借助“公有制+工业化”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从而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一条通向现代化的新路径。

(四)列宁的帝国主义论

自由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主要形态,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开始向垄断经济转变,这种展现出新的经济特征的垄断经济标志着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宁沿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大历史视野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之后的显著特征——“垄断的”“寄生的或腐朽的”“过渡的或垂死的”。现代帝国主义运动的几次历史性蜕变并没有改变其内在的垄断性质,由此导致的根本性矛盾和冲突也没有消失。列宁指出:“生产社会化了,但是占有仍然是私人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仍旧是少数人的私有财产。”[21]593在帝国主义时代,金融资本不再满足于在生产领域的垄断,他们不仅占有生产空间(地理空间),而且通过在政治上扶植代理人实现了对政治空间的占有,引发了更加激烈的阶级对立。

资本的高度集中导致国内市场已经无法满足其需求,于是资本输出成为帝国主义时代的重要特征。列宁指出:“其所以有输出资本的必要,是因为在少数国家中资本主义‘已经过度成熟,‘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已经不够了。”[21]627伴随着大量的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将国内垄断转向国际,从而形成了国际垄断。“随着最大垄断同盟的国外联系、殖民地联系和‘势力范围的极度扩大,这些垄断同盟就‘自然地走向达成世界性的协议,形成国际卡特尔。”[21]631但是,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世界已经几乎被瓜分完毕,金融资本的国际输出带来新一轮的空间分配。列宁指出:“世界已第一次被瓜分完毕,所以以后只能是重新瓜分,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21]640帝国主义发展到这一阶段,不仅制造了殖民地的矛盾,而且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日趋激烈。

为了缓和矛盾,帝国主义极力宣扬这种发展模式具有合法性的论调,并培植其代言人。列宁指出:“资产阶级的学者和政论家替帝国主义辩护,通常都是采用比较隐蔽的方式,掩盖帝国主义的完全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深刻根源,竭力把局部的东西和次要的细节放在主要的地位。”[21]670由于帝国主义在海外扩张牟取暴利,在国内采取缓解并转移国内阶级矛盾的举措,因而帝国主义政策在国内也拥有一定拥趸。当时以考茨基为代表的一批第二国际理论家们对此感到迷惑,甚至一些无产阶级理论家也受到了蛊惑,对帝国主义有着朦胧的认知。列宁指出:“‘普遍迷恋于帝国主义的前途,疯狂地捍卫帝国主义,千方百计地美化帝国主义,——这就是当代的标志。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渗透到工人阶级里面去了。”[21]670帝国主义不仅仅是西方现代化的一个阶段,也是一种意识形态。

列宁在批判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开始明确将意识形态与阶级意识直接联系起来,区分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列宁在谈到工人运动创立意识形态时指出,没有第三种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22]。每一种意识形态都脱胎于社会存在。“任何意识形态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何科学的意识形态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21]96统治阶级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为了斗争的需要必须摆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控制,建立自己的意识形态。列宁指出:“每个民族都有被剥削劳动群众,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会产生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21]336这一意识形态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从而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相区别。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2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批判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尽管肯定西方工业化的成果,但同时也敏锐地意识到这条道路绝不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光明前景,并从意识形态视角揭露了资产阶级现代化的虚伪本质。当世界进入剧烈矛盾冲突的“历史拐点”,列宁对帝国主义的批判和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阐释,提供了向西方现代化勇敢宣战的理论炮火,也为构建科学的现代化意识形态提供了理论可能。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作出的关于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伟大创造,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展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超越资本主义国家在实现现代化道路上的历史必然。

三、现代化何以可能:以中国式现代化展望非西方世界的现代化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希望照搬西方所谓自由民主模式的现代化,结果却遭遇了巨大失败。在政治上,从非洲到拉丁美洲、从南亚到东南亚,采用议会民主制的政府出现政局不稳乱象,腐败、政变、战争不断蔓延;在经济上,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遭遇了通货膨胀、分配不均、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其在国际经济体系内的经济依附和落后地位并没有改变。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积极探索富强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共产党更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以其成就令世界瞩目,而且还将推动现代化的意识形态重构,如此方能关照非西方世界的现代化进程。

(一)中国式现代化:意识形态之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特性的阐述,明确了现代化的新形态、现代化理论的新概念和新范式。结合前文,在此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分析,以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何以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提供意识形态思路。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进展,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不可逆转的阶段,马克思关于现代化道路多样性的论断从理论走向了现实。各民族和国家日益融入全球性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之中,共同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任何民族的、区域的问题更加彰显了世界历史特性。今日之中国是历史之中国的伟大赓续,厘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经历的各种现代化道路之争与弊端,以世界历史审视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方能凸显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当代世界历史意义。今日之中国是世界之中国,中国式现代化既聚焦国内的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问题,也兼具“为世界谋大同”[24]。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只是人类现代化的一瞬。中国式现代化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是世界历史在二十一世纪发展的历史必然。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全面总结和高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历程。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回答了民族历史不断向世界历史转化进程中特定民族为何以及如何选择一条既符合一般规律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问题,领导力量在决定民族国家现代化前途命运时为何以及如何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反对现代化道路的“西方中心主义”,揭示了民族特色的独有价值,以中国鲜活的成功实践“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25]。中国式现代化是关于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是顺应马克思主义发展逻辑的理论必然。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克服西方现代化弊病的“应然性”。现代化成果能实现国内共享吗?西方给出了否定的答复。在西方现代化的进程中,受益的始终是以资本家为代表的统治阶级,资产阶级的现代化是少数人的现代化,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西方在工业化、技术化、资本化以及文化变迁的现代化场景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出现不平衡、不协调,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危机。马克思指出:“经济学家们把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和受这些关系支配的物所获得的规定性看作物的自然属性,这种粗俗的唯物主义,是一种同样粗俗的唯心主义,甚至是一种拜物教,它把社会关系作为物的内在规定归之于物,从而使物神秘化。”[26]物质现代化和精神停滞化成为西方现代化的显著特点。人与自然本是生命共同体,但西方在推动人类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紧张”[27]360。西方现代化遵循丛林法则,走的是一条“弱肉强食”的发展之路,给世界其他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概而言之,西方现代化带来人与人的异化并导致社会冲突、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导致人与自然的冲突、民族与民族的异化并导致全球体系的冲突。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共时性看,全体中国人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这“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28]。从历时性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有一个渐进的实现过程,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有效解决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世界性难题。基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定立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通过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构筑了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坚决反对国强必霸的逻辑,庄严承诺:“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29]249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然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现代化征程中首先要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百年党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开创了前无古人的偉大事业,推进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究其根本,在于中国有独立的领导力量掌舵领航。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的现代化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在未来的征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风险挑战、艰难险阻,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方能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正如列宁所言:“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30]回望过去,百年党史取得伟大成就的关键在党;展望未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也在党。

诚然,中国式现代化意识形态之新在于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坚持独立自主的探索历程,克服西方现代化的种种弊端,构建起新型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可以依据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现代化之路。但是,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化意识形态的重新书写,并不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的意识形态之争中天然地占据上风。原因在于西方现代化意识形态历史久远,经过长期的加工完善并积累了丰富的传播经验,加之西方在现代通信技术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然而,如果缺乏有效的国际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义权、解释权和话语权定将旁落,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仍会受西方现代化意识形态之惑。何况,关于现代化的意识形态之争由来已久,反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西方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的长期主线,这种斗争和对抗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可能愈演愈烈。西方的污名化、抹黑化行径,辅之以手法翻新、方式隐蔽,越来越具欺骗性。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31]。要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进行对外传播,“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27]320。

(二)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意义之重大

中国式现代化既立足于中国,也关照了世界;既基于中国实践,又反思西方弊端,书写了现代化的崭新历史。它既是当代的,也是未来的。基于回答时代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未來的发展方向,展望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

第一,打破西方神话,提供崭新选择。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思维模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也必然不同。“从宏观历史看,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发展既不是划一的,也不是同步的。”[32]发展中国家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无不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性提出质疑。虽然少数经济体能够利用其特殊机遇而相对成功地实现一定水平的现代化,但同时也要看到,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成就不仅以牺牲国内多数人民的现代化为代价,还强化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的依附地位。发展中国家如果实行资本主义,即使在“起飞”阶段能够实现一定发展,也会很快因结构性原因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近年来,西方更是出现了俄乌冲突加剧、能源危机、通货膨胀等乱象。英国经济学家科林·斯皮克曼在中国日报网撰文指出,西方主要经济体陆续陷入衰退,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这或许可以被视为对肆无忌惮的资本主义的控诉[33]。当代中国如若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转而遵循西方现代化范式,“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34]。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27]7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超过18%。”“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35]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走出的一条独立发展之路,向非西方世界展示了迈向现代化的多元路径,解构了西方自认为其模式无可替代的傲慢,标志着对西方垄断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关键性突破。因此,只有摆脱西方的现代化话语桎梏,方有机会实现探寻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可能。

第二,洞穿“普世价值”,探寻发展规律。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发展到今天,零和思维、冷战思维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历史相伴而生,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必由之路。人类社会需保持清醒,认清美式“民主、自由”等“普世”面纱背后的霸权本质,不断增强自身文化自信,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推行文化霸权的图谋破产,让交流互鉴成为世界文明版图上的主流风景。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世界的现代化,它既没有僵化套用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教条,也没有因循守旧沿用西方现代化的老路,而是全面挖掘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资源,把现代化思想嵌入中国社会的具体变革中,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理性地借鉴一切关于现代化的合理主张和理论阐释,实现了科学理论与优秀文化的深度融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在话语体系中突破了西方现代化的垄断,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如何将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遵循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使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式现代化彼此融合、相互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贯穿其中,既打破了资本逻辑,又大力发展生产力,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动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迈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而不同”理念,既学习借鉴人类现代化文明的成果,也不将中国式现代化强加给其他国家,在坚持发展自身的同时,积极推进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繁荣,为落后国家或民族提供了既保持独立又推进发展的可行路径。美籍记者黛博拉·韦内齐亚尔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实现成功的、和平的新型团结与合作,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思路和框架,并启发其创造属于自己的本土新发展模式[36]。中国式现代化不局限于中国,它指明了人类发展方向并且顺应了全球发展潮流,是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旨归。

第三,推动开放发展,成果全球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29]56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多重叠加,大国博弈与地区冲突频仍,经济竞争与文明交锋愈演愈烈,人类社会遭遇各种危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更加自信、更加主动的姿态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了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的作用;积极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倡议以人民为中心、普惠包容、创新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行动导向等全球发展观,积极践行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倡导多彩、平等、包容的新文明观,在世界乱局中指陈未来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1]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和责任使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至今,已经多次被写入联合国等政府间国际组织决议、多边合作框架、双边宣言公报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和中国主张,是我们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应当加以建构的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其实现方式是合作而不是竞争[37]。中国还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带头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气候变化等。随着中國式现代化的推进,中国的发展成果将更多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结论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演进,其叙事方式既彰显共性,也不遮掩个性,绝非西方社会的独有属性。无论是西方现代化本身还是对其理论的阐释,都包含着无法忽视的意识形态因素。在探索现代化的进程中,套用、借用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国家都无法摆脱西方意识形态的桎梏,从而难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除非能够辨析、澄清、去除其中的意识形态,厘清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方能推进本土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从意识形态上重构了西方对现代化的定义,为非西方世界寻求现代化之路打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中国式现代化既脱胎于我们对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反思,又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擘画的人类现代化的未来蓝图,深刻阐明了现代化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指出了各个国家和民族通往现代化道路的多种可能性。所以,中国式现代化源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源于过去更属于未来,既是伟大的理论创新,也是伟大的实践创造,必将继续为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59.

[3]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6.

[4] 翁春萌.晚清世博会上的中国国家形象表达[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2):84-90,161.

[5]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1-12.

[6] 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87.

[7] 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对第三世界政策[M].牛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63.

[8] 伊诺泽姆采夫.民主与现代化:有关21世纪挑战的争论[M].徐向梅,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33-134.

[9] 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M].郭熙保,王松茂,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15.

[10] 梁孝.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意识形态反思:一种方法论的视角[J].齐鲁学刊,2021(6):52-64.

[11] 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M].杨衍永,齐海燕,毛金里,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302.

[12]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三卷[M].郭方,夏继果,顾宁,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序1.

[13] 沃勒斯坦.沃勒斯坦精粹[M].黄光耀,洪霞,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86.

[14] 戴维·E·阿普特.现代化的政治[M].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39.

[15] Mogomotsi Mogodiri.Strengthening relations with partner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EB/OL].(2022-10-24)[2022-11-06].https://www.iol.co.za/pretoria-news/opinion/strengthening-relations-with-partners-in-the-developing-world-24e9f7e2-b123-4add-98a2-a840ecaa8137.

[16] 俞思念,陈平其.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兴起与演变[J].学习与探索,2005(6):131-134.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9]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4-5.

[20] 哈里森.第三世界:苦难·曲折·希望[M].钟菲,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441.

[21]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2]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7.

[23]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9.

[2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27.

[25]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

[2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85.

[2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8]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60.

[2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30]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46.

[31] 新华社.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1).

[32]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59.

[33] 严玉洁.外国专家:西方陆续陷入衰退,形势空前严峻[EB/OL].(2022-11-11)[2022-11-20].https://cnapp.chinadaily.com.cn/a/202211/11/AP63744677a31076fbd65442f6.html.

[34]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281.

[35] 韩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N].人民日报,2022-11-01(3).

[36] 韦内齐亚尔.世界在危机中,“中国式现代化”给全球南方国家带来希望和信心[EB/OL].(2022-11-02)[2022-11-06].https://www.guancha.cn/DeborahVeneziale/2022_11_02_664849_s.shtml.

[37] 张康之.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形态重建[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26(1):113-123.

责任编辑:连 刚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意识形态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