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来源:2022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岭南民宿软装设计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D22LN14);2022年佛山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地域文化在软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以佛山民宿为例”(项目编号:2022-GJ131)。
作者简介:陈欢(1986,7-),女,广东潮州人,硕士研究生,中级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非遗保护,软装艺术设计。
摘要: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发展格局中,旅游产业的发展形式越来越复杂多变,旅游消费群体的需求呈现出差异化、个性化特点,乡村民宿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在民宿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地域化建设背景下,地方民宿应基于优化游客情感体验的层面,联合开发地方文旅资源,通过注重地域性乡土文化的合理表达,科学设计建筑结构;转变设计理念,树立和谐共生、尊重自然的设计思想;设置形式多样的乡土文化体验项目,打造地方民宿品牌;优化景观建设,逐步完善民宿服务功能等策略,以促进地方民宿产业的可持续、稳定性发展。
关键词:转变理念;民宿品牌;完善服务
中图分类号:TU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3)02(c)-0110-05
The Expression of Native Culture of Homestay under Emotional Experience
CHEN Huan
(Guangdong Polytechnic, Foshan Guangdong, 528041, China)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social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pattern, the development form of tourism industr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The demand of tourism consumer groups is characterized by business travel alienation and personalization. Rural homestay also ushers in opportunities for rapid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luster and regionalization of the local homestay tourism industry, the local homestay should jointly develop local cultural and tourism resources based on the level of optimizing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tourists, and scientifically design the building structure b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ational expression of regional local culture; change the design concept and establish the design idea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and respect for nature; set up various local cultural experience projects to create local homestay brands; optimize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gradually improve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the homestay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homestay industry.
Key words: Change ideas; Homestay brand; Improve service
國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为旅游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驱动力。针对当前民宿建设同质化严重、体验感差、地域文化表达失真等方面的问题,民宿乡土文化产业应深度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注重民宿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独特性表达,在提供基本住宿、休闲等服务功能的同时,还原乡土文化中的各种意象,更好地在民宿设计与建设层面表达乡土文化,积极开拓乡村旅游市场,打造地方民宿品牌。
1 民宿产业建设的特点与文化表达的重要性
1.1 民宿产业建设的特点
民宿是一种新兴家庭式住宿服务模式,当前我国民宿还没有准确、清晰的概念,通常将家庭旅馆、农家乐、民居客栈等旅游住宿形式统称为民宿。但不同类型的民宿提供的具体服务项目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农家乐为例,主要提供民房住宿、农活参与、农家菜品尝等方面的服务;而民居客栈建设更倾向于古城景观、民族风俗、传统习俗等文化资源的开发,属于古城、景区、工艺展示等为一体的住宿类型。民宿强调实用性与功能性,注重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早期民宿主要是以个体经营模式为主的,现代民宿有别于传统农家乐,现代民宿作为多元化呈现地区文化的热门手段,也区别于国际化的连锁酒店的经营方式[1]。乡村振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广泛施行的背景下,基于乡村文化价值的深入开发,强化民宿产业群的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地方文旅经济的发展,并通过地域文化资源的渗透,打造出特色文化名片。
1.2 民宿建设中突出乡土文化表达的重要意义
1.2.1 有利于乡土文化价值的开发与传播
民宿作为一种居住建筑所存在,代表了当地的建筑文化,亦是当地人民生活习惯、文化传承、审美取向的载体与表现[2]。民宿空间位置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乡土性特点,依托于地方的村落景观、乡野风光等,打造出田园生活模式,给予游客不同的情感体验。从民宿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无论是日本、欧美国家,还是东亚地区的民宿产业,其发展都是依赖于独特的乡野田园风光,乡土情怀的表达是民宿發展的重要基础,民宿建筑所处的空间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而随着民宿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不仅带动了地方旅游经济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也有助于地方乡土文化价值的开发与广泛传播。民宿吸引的客体,也可称为顾客群体,他们大多数对宁静乡野、农村生活环境及当地民族文化等充满了向往。民宿通常与地方乡土文化连接紧密,经营服务者的生活阅历及文化素养等,在与客人的相处过程中,会自然地流露出来,满足游客探寻乡野的情感需求。
1.2.2 有助于打造地方民宿品牌
民宿外部景观布设、内部环境设计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深植于地域乡土的文化脉络。当前,我国大部分民宿在建设的过程中,都会凸出某一方面的特色,而乡土文化的特色表达是最为常见的。家庭式民宿通常由个体经营,当地农民将部分闲置空间进行改造,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观光等服务,满足游客的乡土情感体验需求,建筑设计的主要风格是根据乡野生活模式演变而来的,因此需要保持外部建筑风格与当地建筑风格的统一。在景观设计方面,需要巧妙地利用生产工具、日常生活用具、农田池塘风光等来凸显独特的乡村特色。以北京市板泉村打造的“板泉之野”旅游景点为例,庭院中的原木、石块、竹林与屋内的草编席、家具、土炕等家居摆设自然融合,体现出板泉村的乡土特色。而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通过室外建筑构造风格、室内家具特色融洽地表达出来,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体验,并打造出特色的民宿品牌,进一步扩大民宿乡土文化的影响力。
2 当前影响民宿产业乡土文化表达的主要问题
2.1 民宿经营主体构成更复杂
民宿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形势下,大量外部资本涌入民宿建设领域,个体经营者、外来投资者等民宿经营主体的构成更复杂,经营发展理念也不断变化,而大部分村民成为民宿服务者,话语权与影响力不断下降,本地居民往往无法参与民宿的发展规划。部分民宿产业为了快速扩张,通常采用标准化的酒店管理模式与运作方式,个体投资者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也倾向于采用高效益、低成本的运营服务模式,对地方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的开发不深入,在民宿建筑中大量融入西方文化、快餐文化等异地文化,追求时尚、精致、快捷,忽视了本土历史、民俗、文化的挖掘,民宿经营丧失了乡土文化的原真性。
2.2 民宿设计理念不合理
民宿的文化表达需要物质层面与文化层面的深度融合,但目前部分民宿建筑更注重外在形式,实质上缺乏乡土文化的多层次表达。民宿风格类型多样,提供的服务项目也有所不同,乡村民宿通常由经营者租用或收购乡村旧宅院进行改造。基于此,部分民宿建筑在主体结构和建筑外观、庭院景观上保留了大量的乡村文化元素。与此同时,一些新兴民宿完全按照星级酒店或餐饮服务标准建设,这种现代化建筑往往具有明确的主题与特色,但通常与民宿地域自然环境不协调,与民宿设计理念相违背。民宿建设不仅是住宿与餐饮服务的应用场所,在基础服务功能上还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延伸,还是真实朴素的地域文化拓展。因此在建筑设计的理念上需要返璞归真,不能只注重建筑的外在表现形式。
2.3 文化体验项目中文化表达缺失
现代民宿不仅包括住宿类服务项目,往往还包括形式多样的景观观赏、休闲游览、乡村生活体验等,民宿经营者在田园、农田、山林、池塘、大海等乡村环境中设计、建设出与游览体验相关的生活场景,满足人们回归乡村、体验田园野趣的情感需求,感受独特的地域文化。但从当前乡村民宿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来看,部分民宿盲目跟风,没有深植于地域乡土文化脉络,游览观光体验项目、乡村活动项目的相关设计同质化严重。如民宿中常见的烘焙、咖啡制作体验活动,在莫干山地域文化与“洋家乐”民宿品牌相对契合,但在古镇和民风淳朴的北方乡村,就显得不伦不类[3]。一些西方、小资、快餐类移植性文化表达形式与本土文化表达存在割裂,不仅无法达成耦合效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游客的体验感,导致文化表达失真。
2.4 民宿建筑内部与景观设计不契合
我国地域辽阔,多民族聚居,不同地区本土文化表达形式与内涵有着较大的差异。乡土文化的表达主体是当地居民,当地居民的日常乡土生活是游客体验乡土文化的主要内容。乡土文化表达的原真性主要是指当地居民在长时间的农田生产、乡野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及原生态的地域文化表达。在民宿建筑中保留乡土文化的原真性,可以重现乡村质朴的生活模式,借助建筑外观、内饰、景观、主体体验活动等体现出来,给予游客更丰富的情感体验。然而当前阶段,部分民宿的建筑外观设计与乡村庭院、景观存在不契合的问题。尽管部分民宿经营、设计者已经逐步认识到地域文化挖掘与乡土文化表达的重要性,但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对地方乡土文化了解程度不深入、民宿建筑改造成本过高等问题,保证建筑外观、内饰等与地方乡土景观融合统一的难度较高。如,北京郊外民宿建设过程中,采用徽派建筑设计理念,但只保留建筑外观风格,与当地的景物与人文环境不契合,存在较为鲜明的文化割裂感。
3 情感体验下民宿乡土文化有效展现的路径
3.1 注重地域性乡土文化的合理表达,科学设计建筑结构
在民宿的整体设计中凸显乡土文化,需要设计者在了解地方乡土、民间文化发展特点、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尊重地域性乡土文化,沿着文化发展的脉络,合理地对乡土文化进行表达。各地方地势地形、气候变化等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形成的地域文化风格也各有特色,在民宿设计中植入乡土文化,并非原封不动地照搬地方文化,而是在了解地域文化发展特点的同时,凸显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特色,深度挖掘乡土文化的价值,通过合理的艺术加工,让民宿成为一种鲜明的地域文化符号。在基于乡土文化有效表达层面,开展民宿设计工作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对原有民居建筑的改造;二是对民宿建筑的重新设计建设。
3.1.1 原有民居建筑的改造
对于原有的民居建筑进行改造时,设计者应根据民居建设的具体要求,对建筑材料、装饰、设施等进行部分置换。在建筑改造的过程中,第一,需要专业设计人员对建筑结构的承重、防水、抗震等性能进行精准检测,对存在隐患的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置换方案,确保民宿建筑的性能符合建筑的使用要求。如建筑室内支撑性构件的加固、内墙的贴面装饰等。相比于重新设计施工,置换工作完成的时间更为快速且成本较低,因此是比较好的设计方式[4]。第二,民宿建筑的外观设计、内部装饰布局等通常与当地的民俗、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紧密相关,在改造的過程中,需要按照 “修旧如旧”的再造原则,注重民宿建筑的细节表现,合理选取民宿的装饰风格、乡土文化元素,尽量保持原始形态的同时,进行适宜地加工,带来更直观的情感体验。第三,注重保持建筑原有的艺术格调,进行一些细节微调,提升游客的居住体验。如可以将一些民居的传统门窗改成大落地窗,这样的设计在为旅客提供舒适居住体验的同时,也为旅客观看室外乡土美景提供了视觉窗口,加强了民宿空间与自然环境的联动性[5]。
3.1.2 民宿的重新设计建设
在重新设计民宿建筑时,专业设计人员应事先确定乡土民宿文化主题,避免出现设计方案与乡土文化精神内涵不统一、篡改民间乡土文化史实等问题,合理对民宿文化进行情感、艺术方面地加工。不同地域的乡土民居、祠堂、游廊等建筑中通常会蕴含一些古建筑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精神,其建筑结构的设计还会根据地方环境的变化,体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聚居生活的文明发展痕迹。以浙江莫干山风景区为例,该地区的传统建筑结构设计常选择竹子作为装饰、家具、建筑材料,而当地部分民宿建筑的设计延续了该建筑结构的传统理念,以竹排为墙面,并设置用原木作为隔断材料,凸显出乡土自然气息。此外,民宿经营、设计者还可以利用地方特色工艺品装饰室内环境,使室内景观特色与当地人文环境更契合。以湖南衡山民宿为例,该地区佛教文化盛行,民宿建设可以利用佛教物品装饰环境,或设置主题房间、休闲室等,凸显地方特色。
3.2 转变设计理念,树立和谐共生、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
民宿外观、室内设计、景观布局都需要依照和谐共生、尊重自然的生态理念开展。一方面,在开展室内设计工作时,应保证室内设计的各项要素保持风格统一,并与地域人文环境相协调,在表现出地域文化特征的同时,体现出绿色环保的生态设计理念。民宿和谐共生、尊重自然的生态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室内装饰品等方面的选择上,尽量使用污染较小、绿色天然的材料装饰建筑,并利用自然风力、光线等,营造出清新、自然、舒适的住宿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对老建筑进行再生设计,通过对材料的合理置换、重构,提高建筑资源的利用率。设计者需要在充分调查地方旅游文化、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建筑资源、自然资源,打造乡村特色民宿建筑。除此之外,应注意民宿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充分调查民宿周边的交通道路、休闲服务、购物餐饮等相关产业信息,尽量确保贯穿民宿建筑的配套产业设施得以通畅联结、停车场数量充足且分布合理、网络速度的高效且稳定[6],从而提升游客群体的服务体验,在满足游客情感需求的同时,增强民宿的服务水平。
3.3 设置形式多样的乡土文化体验项目,打造地方民宿品牌
为有效提升民宿对游客的吸引力,民宿应基于地方景观资源、空间地理优势,设置形式多样的乡土文化体验项目,打造独特的乡野休闲体验模式,提升游客的情感体验。如长兴云栖·舍民宿,游客乡土生活的体验活动项目多样,包括竹林捉鸡、溪池钓虾、泳池游泳、自助烧烤、自助饺子及游览银杏长廊等项目。而通过主客间的深度交流,还能够感受浙江乡村人的勤奋、务实、上进等淳朴特质,乡土文化“意”元素的表达非常充分[7]。新形势下,民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需要不同行业的跨领域融合,才能有针对性地打造城乡互助、融合建设的产业集群,形成地方民宿品牌,拓宽地域文化的影响范围,吸引更多的游客受众。当前,民宿产业与电商平台、健康产业、餐饮产业、养老产业、文创产业、绿色农业领域进行深层次融合,不仅加快了民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同时,也将游客的消费理念从吃好、睡好的物质满足转变成一种体验休闲生活的精神需求,增强了乡村民宿在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使民宿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乡双向互助建设的纽带、振兴乡村的核心力量[8]。
3.4 优化景观建设,逐步完善民宿服务功能
在民宿的整体设计与建设中,庭院的景观布局设计是重要的一环。庭院可以直观地展现民宿风格和地域乡土文化特色,同时,也是旅客第一眼观赏到的景观,如果庭院的景观布局设计能够体现原真性的地域乡土文化,会为游客带来良好的情感体验。在庭院设计的环节,需要注意,要保证建筑外观、内部装修摆设与庭院、乡野景观相契合,优化庭院内景观的建设。庭院绿植、游乐设施的选择应尽量以当地居民家庭设施、乡野景观绿化为参考,在布局设计方面,应在保证合计布局便利性的基础上,突出景物美观性特点。如,在北方地区通常习惯在室外庭院中搭建葡萄架、凉亭等点缀院落,或作为夏季纳凉的场所,民宿的庭院景观设计也可以适当点缀绿植、石桌等景物,让游客深入感受北方乡村的生活气息。在室内设计方面,应注重民宿服务功能的便捷性与实用性。民宿的基本服务功能是住宿服务,住宿环境与寝具、家居的建设应配套。此外,除了住宿功能外,民宿的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尽可能地满足游客多方面的服务需求。
4 结语
民宿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能够有效带动乡村地区旅游、餐饮、文创等产业的高速发展,而在民宿中融入乡土文化,不仅能够拓宽地域文化的传播范围,实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标,同时,还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城乡发展,有助于打造民宿乡土文化品牌。在乡土文化展现的过程中,民宿设计者应该基于游客不同层次情感体验的目标,合理地设计民宿建筑外观与内部装饰,确保民宿建筑设计与乡土景观契合,设置凸显乡土文化的体验项目,并做好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充分表达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为民宿产业的长效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敏,蒋晖.乡土文化在民宿中的设计研究——以鹤影里民宿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2(15):112-114.
[2] 周谢铮,沈晋文.基于乡土文化传承的民居改造型民宿设计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0(3):51-52.
[3] 黄冠华.乡土文化在民宿开发中的构建与表达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0,34(3):12-18.
[4] 吴艺鸣,周四方.民宿室内设计中乡土文化的表达与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98-99.
[5] 张海涛.乡村旅游视角下乡土文化在民宿设计中的体现[J].建筑经济,2021,42(1):139-140.
[6] 张弛,黄丙刚.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民宿旅游集群化推进策略[J].农业经济,2021(2):68-69.
[7] 吴兰桂.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民宿的新乡土表达——基于长兴县的实践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21, 60(4):61-63,147.
[8] 黄山,卢取惹,曾兆宁.乡村振兴战略下民宿建筑品质提升研究——以四川省达州市庙安镇为例[J].四川建材,2022,48(4):67-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