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主抓河南农业生产的回顾

2023-02-18 14:07:11胡廷积朱佳
百年潮 2023年12期
关键词:省政府河南畜牧业

胡廷积 朱佳

1983年春节前夕,当时的河南省委书记刘杰找我谈话说,中央组织部已经批准我担任河南省副省长。我着实感到意外,在此之前,我一直在河南农业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但得知让我分管农业,我立即有了信心,说:“让我管农业,没问题。”1983年4月,在河南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我当选为河南省副省长。当时,正副省长一共五个人,省长何竹康管全面工作,常务副省长岳肖峡协助竹康同志管全面工作,阎济民主管工业口,纪涵星主管计划、财政等部门。我分工主管农业,包括农牧厅、林业厅、水利厅、畜牧局、气象局、省农科院等单位。后来竹康同志提出我原是大学教授,教育厅也分给我主管,这样,我就主管农业、教育两大部分的各厅局。

深入推广小麦研究新成果

我能由一位大学教授破格提拔到副省长的领导岗位上,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改革开放初期,为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邓小平同志提出要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要求成为全党選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大批知识分子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在这个大的政治环境下,我作为“新鲜血液”被选拔进入省政府领导班子。另一方面,在十多年全省性的小麦高稳优低研究推广大协作中,我们“河南省小麦高稳优低研究推广协作组”作出了显著成绩,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促进了河南小麦生产由低中产向高产的过渡,全省小麦平均单产由200多斤上升到三四百斤。作为协作组的第一主持人,我几乎跑遍全省17个地(市)和100多个县去作小麦生产技术报告,推广研究成果,引起了省委、省政府和各级领导的重视。

小麦生产是河南粮食生产的大头,也是一项优势产业。哪一年小麦增产了,全省人民就放下了心,好像吃了定心丸。当了副省长之后,我并没有脱离研究工作,还一直参与小麦高稳优低协作研究,与协作组其他成员一起运用生态学原理,把生态、技术、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综合研究全省各个自然区域的生态条件,总结出“河南小麦十大生态类型区划及其栽培技术规程”,提出了不同生态类型区的小麦生育特点、限制因素和关键栽培技术措施等。1983年8月26日至9月1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省军区的主要领导,会议代表来自省直机关有关厅局的领导、地市主要领导以及县级主管农村工作的领导。这是我第一次在全省三级干部大会上亮相,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特意安排我在8月28日向大会作报告。在报告中,我从河南农村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讲起,一直讲到如何贯彻新技术、新研究成果去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引发了与会人员热烈地讨论,大家觉得这不光是一个行政工作报告,更是一个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科技报告,提供了推进农业生产工作的新思路。

1983年秋季,全国召开农村科技工作会议,这次大会是1975年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村科技大会。当时是由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主持,参加人员有全国各地(市)和县级主管农村科技工作的领导同志,还有中央和省级农业研究单位,高等农业院校的负责同志。可能是因为我在河南省小麦高稳优低研究推广工作中的显著成绩,所以会议点名邀请我参加并在大会上第一个发言。在发言中我主要强调了要把科学技术落实到农民身上,必须在加强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成果很好地推广出去,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所以必须研究与推广相结合,科技人员与广大农民群众相结合。我这次的发言完全是根据在小麦高稳优低的研究推广工作过程中的经验体会讲出来的。而且,我始终认为,广大农民是直接生产者,也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农民自己真正掌握了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才能取得实效。

粮食收购价格改善后,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个体粮贩活跃,仅新乡封丘周王村一带,从事粮食经营个体户就有20多家,图为当地粮食收购场面

在担任副省长期间,我利用分管农业工作的便利条件,在全省各种农业工作会议中,对各级领导反复讲述小麦产量形成因素的“三大规律”“两长一短”的生育理论以及“五项技术经济指标”,深入推广小麦模式化栽培研究成果,在全省33个县,32个乡,581个村示范推广2607.5万亩,同时要求相关部门散发技术资料,搞好技术培训,主要实行以会代训,即结合参观示范,进行现场讲解,有些地方还采取放录像、开展讲座等培训方式,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全省小麦生产实现“种植区域化、管理规范化和技术指标化”,为带动大面积小麦实现均衡增产提供了定性、定量的科学依据和配套栽培管理技术。小麦研究新技术、新成果的深入推广应用,对河南小麦由1981年到1985年的大幅度增产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小麦单产由300斤突破400斤,总产由200亿斤突破300亿斤,年平均递增7.2%,创历史最高水平。

20世纪90年代胡廷积(中)在博爱县小麦生产基地调查

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县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长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自给率一般在70%—80%左右,商品率很低。因此,商品粮不足是我国粮食供需关系的一个突出矛盾。新中国成立后,在解决商品粮不足的问题上,我们国家不断地进行探索,但是效果不尽理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进一步提出建设商品粮基地问题。1982年12月,国家计委在安徽六安会议上,集中研究讨论基地建设的管理办法,提出了“以县为单位,联合投资,钱粮挂钩,承包建设”的经济责任制管理办法。从1983年开始,中央运用这一管理办法,进行了商品粮基地建设的试点,由国家计委、农业部与11个省市共同安排了60个商品粮基地县的建设。这一时期,河南建成的试点县有6个,分别是商水、郸城、淮阳、唐河、邓县和潢川,经过三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三年累计生产粮食835万吨,比建设生产基地前三年增加129.5万吨,增长37.9%,粮食商品率由21.8%提高到31.3%。这些试点县的成功证明,我们工作的方向正确,路子对头,效果明显。

有计划地建设商品粮基地县,是中央实行以工补农,加快发展粮食生产的一项战略决策,是农业投资管理上的一项改革。“七五”期间,全国的商品粮基地建设进入了推广和发展阶段。从1986年开始,中央在河南选建40个粮食生产基地县,总耕地面积4377.3万亩,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41.2%,要求五年建成,每年投资6000万元,合计投资3亿元,中央投资40%,地方投资60%。这些县主要集中在豫东北、豫东和豫中南平原的粮食中低产区,增产潜力很大。其中35个是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县,4个是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1个是粮棉高产示范县。

从战略意义上讲,扎扎实实地把这40个县的粮食生产搞上去,加上原来建成的6个县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就稳定了河南粮食生产的大头,对全省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商品粮基地县,投资大,范围广,涉及的部门多,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省委、省政府经过多次讨论研究,最终決定由我分管这项工作,农经委、财政厅、农牧厅、水利厅各确定一位负责同志组成省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办公室,由农经委负责综合、协调,下设财政、农业、水利三个专业组,分管日常工作。1986年10月23日,省政府印发了《河南省粮食生产基地县建设实施办法》,要求各地(市)、县加强对这一工作的具体领导,确定专人,建立相关的领导班子,统筹安排小型农田水利配套工程,农业技术改造、推广等重点建设项目,以提高整个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稳定增产,提供更多更好的商品粮,充分发挥粮食生产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

由于各级政府重视,各主管部门分工负责,加强协作,河南粮食生产基地县的成效总体上是好的,农田水利设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科学种田水平得到了增强,这些都为90年代进一步推动河南粮食快速发展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抓好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

历史上河南畜牧业是一个薄弱产业,20世纪80年代初期,畜牧业生产还比较落后,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很小,一般在10%左右,远低于全国15.5%的平均水平,列倒数第三位。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我们到一些欧美国家参观访问,发现他们畜牧业产值一般都占农业总产值的60%左右,我们就逐渐认识到,畜牧业的比重大,是农业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

1984年夏收,鄢陵县坡冯村小麦喜获丰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党在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有经验、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户,在户养的基础上,扩大饲养量,涌现了一大批畜牧业专业户、重点户,家庭经营饲养业的方式在河南已经占了绝对优势,不少地方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翻番的突破口。农村出现的这些情况,让省委、省政府对发展畜牧业的重大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为了加快畜牧业从一家一户分散饲养向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的转变进程,1984年4月22日至26日,河南召开了全省畜牧业工作会议,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比较重要的一次全省畜牧工作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贯彻落实加快发展畜牧业的改革措施,坚决把畜牧业搞上去。会前,农牧部门的同志做了大量调查。会上,我根据畜牧局提供的材料主要强调了四点:1.分析河南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2.发展畜牧业的指导思想。3.加强“四大体系”的建设,即加强良种选育、饲料工业、疫病防治、加工销售四大体系的建设。4.搞好系统经营。这次会议在思想认识、政策措施、科学技术和总结农民群众宝贵经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畜牧业成为农村各业中率先进入市场的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为了推进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省委、省政府结合实际,全面规划、因势利导、明确思路、制定政策,作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1986年2月,省农牧厅畜牧局升格为河南省畜牧局(副厅级单位),为全省畜牧业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1987年,河南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8%,蛋类的人均占有量达到5.94公斤,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988年,省委、省政府决定把畜牧业作为河南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为畜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针对河南“原”字号农产品多、加工转化能力低、产供销脱节等问题,我们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在省委五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形式,尽快催生一批触角伸向国内外市场,龙尾摆向千家万户,用经济合同联系起来的贸工牧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组织,并先后出台了扶持政策。这种模式在全省一经推广,发展迅速,涌现出了一些典型,加快了河南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的步伐。

1984年河南全省畜牧业工作会议召开后,农民饲养大牲畜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大牲畜存栏数逐年增加。图为商丘某地赛牛大会现场

解决河南小麦产量徘徊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1979年河南小麦总产首次突破100亿公斤,以后连续五年大幅度增产,到1984年单产和总产分别达到247公斤和165.3亿公斤,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但1985年以后约有七八年时间,河南小麦生产出现徘徊的现象,总产量一直在155亿公斤至165亿公斤之间波动。小麦是河南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生产出现这种徘徊局面引起了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全省人民的关注。那么,导致河南小麦产量不稳不增的原因在哪里?如何打破这种局面,促进河南小麦稳定增产,完成“七五”期间小麦总产达到200亿公斤的宏伟目标,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由我带领有关人员组成调查组,深入全省各地进行调查分析。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小麦产量出现徘徊的主要原因是:1.小麦生育期间遭受不同程度的旱、涝、风、雹、冻害、病虫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特别是干旱频繁发生。2.小麦连年丰收之后,出现了全国性的“卖粮难”,部分干部对当时加工转化发展滞后、流通环节不畅、社会消费水平偏低的实际情况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小麦形势估计过于乐观,一度出现忽视农业特别是小麦生产的倾向,加之农业生产资料涨价、产投比下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3.农业基本投资减少,最明显的例子是水利建设经费由原来的每年7000多万元降到2000多万元,不少大中型水库长年失修,田间配套工程也比较落后,生产条件改善速度缓慢。4.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品种多、乱、杂,给小麦生产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损失。在给省政府的专题报告中,不仅分析了小麦生产徘徊的原因,还提出了打破徘徊局面的对策。

胡廷积和袁隆平(中)、岑映虹(右)合影

经省政府研究部署,針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小麦生产徘徊的局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一是扩大农业投资,大力改善生产条件,尤其是土、肥、水、机电等条件,实施黄淮海平原开发、豫西旱地农业综合开发、平原井灌项目和商品粮基地县建设等一大批基本建设项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二是从价格改善入手,包括生产资料价格和小麦等粮食产品的收购价格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使粮食生产做到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三是加强农村基层技术推广体系,围绕小麦高产、优质、高效、低成本的目标,选用了一批丰产性状稳定的优良高产品种,比如“矮早781”“周麦9号”等,同时推广普及了如精量播种、配方施肥、旱作栽培技术等一大批组装配套的适用先进技术,通过大面积小麦高产开发示范,以及豫西旱地小麦开发、稻茬麦栽培模式、平原麦田间作套种等典型示范开发,有效地促进了不同类型区小麦生产的发展,对稳步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起到重要作用。1996年,全省小麦总产量达到202.7亿公斤,首次突破200亿公斤,扭转了80年代后期小麦生产徘徊的局面。此后,在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河南的小麦产量逐年增加。中原粮仓越来越满,越堆越高。

(责任编辑 崔立仁)

猜你喜欢
省政府河南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中国畜牧业(2022年4期)2022-04-02 13:21:22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07-28 07:08:22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出彩河南
青年歌声(2019年7期)2019-07-26 08:34:58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34
省政府2018年4月份大事记
青海政报(2018年8期)2018-07-09 05:54:20
省政府2018年1月份大事记
青海政报(2018年2期)2018-07-09 05:51:28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39
放歌河南
人大建设(2017年5期)2017-04-18 12:5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