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1644年,也就是甲申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陕西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后率军攻克北京。明王朝被推翻,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自杀。然而,李自成的农民军很快被吴三桂和清军打败,退出北京,从此一蹶不振。李自成最后死在湖北通城。
毛泽东熟读史书,鉴古知今,尤其关注历代农民起义及其领袖人物的事迹和命运。李自成的悲剧时常萦绕在他的脑海,成为他一生的镜鉴。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镇压。毛泽东也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并奉命率领起义部队攻打长沙。这些起义都在优势敌军的围攻下失败了。与当时的一些领导人不同,毛泽东吸取李自成的历史教训,认识到在敌强我弱、武装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应该转入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据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的谭震林回忆,“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在文家市召集受到挫折的部队,坚决制止了再次攻打长沙的主张,率领队伍向井冈山进军。毛泽东曾总结历史上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对大家说:李自成为什么失败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巩固的根据地”。
两年后,毛泽东第一次把李自成的名字写进了中共的会议决议案中。1929年12月,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八个决议案。在第一个决议案“纠正党内非无产阶级意识的不正确倾向”中,毛泽东对两年来红四军党内斗争的经验进行总结,阐述了流寇思想的来源、表现和纠正方法,指出:“应当认识,历史上黄巢、李闯式的流寇主义,已为今日的环境所不许可。”
毛泽东以黄巢、李自成的失败为借鉴,着重强调了党和红军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道理,着重强调了建立革命根据地、創建人民政权和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并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才能避免重蹈流寇主义的覆辙,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对党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案中还规定了发展新党员的五个条件,即政治观念没有错误的(包括阶级觉悟);忠实;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没有发洋财的观念;不吃鸦片,不赌博。
然而,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旧中国,党员要做到这五条并坚持到底并不容易。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毛泽东与贪污腐败、官僚主义等严重损害党群关系的行为,进行了异常坚决的、持久不懈的斗争。
1944年,郭沫若为纪念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300周年,写了2万多字的史论《甲申三百年祭》,论述农民军进入北京后,因为刘宗敏、牛金星等主要将领谋臣生活腐化,又产生宗派倾轧,而退出北京,走向失败的过程。3月,重庆《新华日报》分四次连载了这篇文章。此时,中国全民族抗战进入后期,胜利的大势已趋明朗。文中的论述被国民党反动政府认定是在“影射当局”,马上组织专人撰写社论围攻责难。而身处延安土窑洞中的毛泽东却从中读出了另一番警示与深意。
郭沫若著《甲申三百年祭》
4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关于学习和时局问题的报告,向与会者特别推荐了《甲申三百年祭》,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5月20日,毛泽东在谈及国家命运时,又指出:“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和国家,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的态度,千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延安《解放日报》全文转载了《甲申三百年祭》。转载时文章前面加了千余字的按语,指出:“在这篇论文里,郭先生根据确凿的史实,分析了明朝灭亡的社会原因,把明思宗的统治与当时农民起义的主将李自成的始末作了对照的叙述和客观的评价—还给他们一个本来面目。郭先生虽然推翻了流俗关于李自成等的无知胡说,但是对于他的批评也是极严格的”。
1944年11月21日,毛泽东致郭沫若的信。谈及将《甲申三百年祭》当作整风文件看待
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组织干部学习《甲申三百年祭》,以达到“深刻了解与警觉之目的”。
11月21日,毛泽东给在重庆的郭沫若写信,说:“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在整风运动中,《甲申三百年祭》成为全党普遍学习的重要材料。党员干部以李自成这面历史镜子对照检查自己后,思想认识有很大提高。一个宣传大队分队长在整风学习笔记中写道:“我们现在还没有进城,但是已经被城里的花花世界迷了眼,总想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还要打扮打扮,怕人家说自己土气,要是进了城,还能不被金钱、美女俘虏了去吗?李自成起义军的悲惨下场,真该我们警惕啊!”
伴随学习《甲申三百年祭》的热潮,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和军区的剧团,先后上演了描写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及其失败的剧作。其中,山东抗日根据地剧作家马少波1944年秋创作的京剧《闯王进京》,就是比较知名的一部。
毛泽东在延安看过这个戏后,陷入更深的思考。他思索的已不仅仅是一时一事怎样吸取李自成的教训,而是如何从根本上、从长远上彻底杜绝历史悲剧重演。1945年7月,国民参政员黄炎培访问延安,向毛泽东提出了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尖锐问题。这正是毛泽东长期以来冥思苦想的问题。这时他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毛泽东充满自信地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1948年秋,解放战争形势进入到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发展,解放区迅速扩大,新解放城市大量增加,人民革命政权即将“进京”。革命胜利近在眼前,人们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而毛泽东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希望全党把李自成进北京后因骄傲而失败的教训作为前车之鉴,提出广大党政干部和解放军官兵进城前要观看京剧《闯王进京》。
尽管演出条件简陋,但《闯王进京》受到观众超乎寻常的欢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年参加这部戏演出的冀东军区文工团团员田奇、李犁后来回忆说,“演出对象主要是从白山黑水或太行北岳赶来执行平津战役任务的几十万大军和准备进城做接收工作的地方干部。演出往往从天擦黑演到后半夜,当观众在零下几度十几度的严寒中全神贯注地看戏,为剧中情节、剧中深含的思想底蕴所吸引、所感动,我们也演得最投入最动情”。《闯王进京》不是简单说教,而是发人深省,正如某纵队一位首长在演出前向部队所讲:“这个戏好,它演的是三百年前的事,但让我们思考的应该是明天。”
这时在西柏坡的毛泽东频繁地提起李自成。他在不同场合讲类似的话:“我们就要进北平了,可不能像李自成进北京,他们进了北京就变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京,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新中国建立后,很多人要做官,不管当多么大的官,都是为人民服务,要努力奋斗,不要以为当官了,就不愿再过艰苦生活了,那样就同李自成差不多了。”
在1949年3月5日至13日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更清楚表明了他不厌其烦讲李自成的用意:“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耳畔回响着《闯王进京》的唱腔,解放军官兵打开一座座城市的大门。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走出在西柏坡居住的小院,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前往北平。临行前,他高兴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坚定地回答:“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一路上,毛泽东又多次提起不要做李自成的话题。他说,《甲申三百年祭》仅仅是说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并时时以李自成的教训警醒党员干部。
1950年2月,毛泽东访苏归来,到哈尔滨视察,被安排在颐园街1号的一栋高档别墅里休息。毛泽东看了看四周,说:“这个地方不好啊,一个人住在这里,不沾染官僚主义才怪哩。”于是,他问松江省委负责同志现在是住楼房,还是住平房,负责同志回答说:“住楼房”。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进城了,不要忘记人民群众……可别上得楼来、下不得楼去,脱离人民群众啊。”
当晚,哈尔滨市准备了丰盛的晚宴,不光有大鱼大肉,还有熊掌、飞龙等珍稀美味。毛泽东看到这一桌菜后面露不悦,只吃了半碗米饭,就放下筷子。因为越南领导人胡志明在座,毛泽东当场没说什么,回到住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这样好的饭有没有必要啊?没有必要嘛!我们国家现在这么穷,搞得这么丰富干什么!你去交代一下,从明天开始,还按我们在家的标准去办。”
第二天,伙食变成家常饭菜,毛泽东脸上才露出笑容。后来,到沈阳视察时,飯菜比哈尔滨安排得还丰盛。毛泽东这下生气了,接见干部时专门就这个事提出批评。他说:“我是不学李自成的,你们要学刘宗敏,我劝你们不要学。二中全会刚刚开完,就忘了。我们还要继续贯彻二中全会的精神。我们不能这样做。”
尽管对党风廉政建设形势的严峻性有所预见,但有些贪腐案件的恶劣程度还是超出了毛泽东的想象。1951年11月,毛泽东以震惊、愤怒的心情,批转了中共河北省委和华北局关于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严重罪行的报告。他严厉指出:“这件事给中央、中央局、分局、省市区常委提出了警告,必须严重地注意干部被资产阶级腐蚀发生严重贪污行为这一事实,注意发现、揭露和惩处,并须当作一场大斗争来处理。”
毛泽东没有因为刘青山和张子善曾对革命有功而手软,而是力主严惩,处以极刑。公审刘、张大会前夕,毛泽东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们坚决不做李自成!我不想做李自成。谁想做刘宗敏、牛金星,刘青山、张子善便是前车之鉴。”
1953年2月23日,毛泽东在南京视察,参观了紫金山的天堡城遗址。这里是当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与清军浴血奋战的地方。站在曾被清军攻破的城墙前,毛泽东对随行同志说:“天堡城地势险要,是保卫南京的前哨阵地,当年太平天国军队与曾国藩部队展开血战,坚持了两年多,真不简单。如果当年洪秀全能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情况就会好得多了。在西柏坡时,我就提出来,要大家看《闯王进京》,看来今后还要看。太平天国的革命历史也要建个博物馆,这是极有意义的。”
毛泽东似乎意有所指。就在这次南京出行前不久,他收到两份来自地方的报告。一份是中共山东分局的报告,报告说,此前开展的“三反”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县、乡基层组织仍明显地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作风问题,表面上看工作步步推进,但实际上没能有纾解群众的实际困难,省政府甚至积压了7万多件群众来信没有处理,给党群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另一份来自西北局的报告则集中反映了区乡工作中的“五多”问题—任务多、会议集训多、公文报告表册多、组织多、积极分子兼职多,看似处处留痕,实际在很大程度上人浮于事、顾此失彼。
针对山东分局的报告,毛泽东于1952年12月25日為中央起草《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反对违法乱纪的指示》,要求各地结合整党建党及其他工作,从处理人民来信入手,检查一次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分子的情况,并向他们展开坚决的斗争。
针对西北局的报告,毛泽东于1953年3月10日为中央起草《关于解决区乡工作中“五多”问题的指示》,指出所谓“五多”实际上是党政组织在农村工作中严重脱离农民群众损害农民及其积极分子的利益的问题,并要求结合“新三反”要求进行深入整改。
这些措施对于改善党的作风、加强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毛泽东一再告诫领导干部:“县委以上的干部有几十万,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如果不搞好,脱离群众,不是艰苦奋斗,那末,工人、农民、学生就有理由不赞成他们。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
对于官僚主义和贪腐现象,毛泽东深恶痛绝;对于官僚主义分子和腐败分子,毛泽东毫不留情,严厉惩处。他要求干部“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参加生产劳动,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毛泽东带头培育了我们党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姚雪垠和他的作品《李自成》。《李自成》第二卷于1982年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
1975年,82岁的毛泽东身体已经很虚弱了,但他仍然坚持读史,仍然对历史人物李自成念念不忘。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的来信,引起他的重视。
姚雪垠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从1957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李自成》,用了六年时间写出第一卷。1963年,《李自成》第一卷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初版的30万册很快销售一空。姚雪垠将样书寄给毛泽东,毛泽东读后,对这部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文化大革命”中,尽管毛泽东指示对姚雪垠加以保护,但是《李自成》第二卷的出版、第三至五卷的写作,还是受到严重干扰。1975年10月,姚雪垠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汇报自己的写作情况。他在信的结尾说:自己“已经60多岁,身体也不十分好,而《李自成》尚未完成一半。我希望再次获得您的支持,使我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李自成》”。
毛泽东看到姚雪垠的信后,立即批示:“印发政治局各同志,我同意他写《李自成》小说二卷、三卷至五卷。”从保存下来的扭曲字迹可以明显看出,毛泽东当时手抖得厉害。他不顾年老体衰,坚持作出批示,可见对《李自成》小说的高度重视。
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姚雪垠继续从事《李自成》的创作。1976年,《李自成》第二卷几经周折终于出版。姚雪垠又笔耕不辍前后用了30多年时间完成了《李自成》全书5卷,共230万字。
毛泽东关于李自成教训的警示,关于进京赶考、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告诫,始终在党员干部耳畔回荡,时刻提醒每一位党员干部:这场历史性的考试还在继续,只有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才能向新时代、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责任编辑 黄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