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杰
宋庆龄和鲁迅,这两位20世纪对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曾有过一段共同战斗的经历,他们在组织领导“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谋求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的斗争中,携手并肩,砥砺前行,革命友谊不断加深,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1932年12月,在国民党统治的腥风血雨中,由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杨铨)等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以下简称“同盟”)。同盟以要求释放政治犯、反对蹂躏人权和杀戮,要求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的民主化运动为宗旨。1933年1月4日,蔡元培写信给鲁迅,邀请他加入同盟,鲁迅欣然同意,并在1月6日正式参加了同盟活动,参与讨论研究同盟上海分会的成立和营救北平因出席抗日集会而被拘捕的教授和学生。在同盟的第三次会议上,宋庆龄被推选为主席,蔡元培为副主席,鲁迅为执行委员,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杨杏佛为总干事。由此揭开了宋庆龄与鲁迅这两位伟大历史人物共同战斗的序幕。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章程》封面
宋庆龄发表的声明《告中国人民—号召大家一致起来保护被捕的革命者》
宋庆龄在晚年曾回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每次开会时,鲁迅和蔡元培二位都按时到会。鲁迅、蔡元培和我们一起热烈讨论如何反对白色恐怖,以及如何营救被关押的政治犯和被捕的革命学生们,并为他们提供法律的辩护及其他援助。”“当时白色恐怖很厉害。鲁迅住在上海虹口区,处境困难,因为那里有很多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和警察监视他。”宋庆龄为保护鲁迅,很少让鲁迅参加同盟在公开场合的活动,而主要是依靠鲁迅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让鲁迅用“金不换”的笔参加战斗。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从1933年1月至6月的半年时间,参加同盟的会议和活动共计有20余次。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宋庆龄、鲁迅等人努力下,先后营救的革命志士还有:牛兰夫妇(牛兰是国际泛太平洋产业同盟的秘书,1931年6月被上海公共租界英巡捕以“共产党嫌疑罪”逮捕)、许德珩、侯外庐、罗登贤、廖承志、陈赓等。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不仅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权和人权,也与世界进步力量联合反对国际法西斯主义。1933年5月13日上午,为抗议德国法西斯对德国进步人士和犹太人的迫害,鲁迅与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代表同盟向德国驻上海领事馆递交了《为德国法西斯压迫民权摧残文化的抗议书》。《抗议书》指出:德国法西斯蒂政党得权以来,被捕工人已达三四万,而知识分子横遭压迫者,亦在数千以上。囚犯施以惨刑,或加虐杀,林中河上,时见尸体。许多文人学者也受了残酷迫害。《抗议书》列举了科学家爱因斯坦、玛格纳斯、里昂、托玛斯,艺术家马克斯、柯勒惠支,作曲家瓦尔特等受到骇人听闻的迫害后,抗议这些对付德国无产阶级与进步思想家的可怕的恐怖手段。第二天上海《申报》刊登了《抗议书》,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此外,同盟还组织了欢迎世界反帝大同盟名誉主席萧伯纳旅沪活动。1933年2月17日,英国进步作家、国际反帝反战的著名人士萧伯纳访问中国,宋庆龄在家中设宴招待。蔡元培、鲁迅、林语堂、伊罗生等被邀请到宋宅与萧伯纳会见并共进午餐。鲁迅当日日记中记下“饭毕照相二枚”。这张珍贵照片,鲁迅一直保存着。当时上海的某些报纸和文人,攻击萧伯纳宣传“共产”“赤化”,借题暗暗诬蔑宋庆龄等人,鲁迅立即动手写了《颂萧》《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等文予以反击。他在《颂萧》中说,萧伯纳路过香港时,对大学生说的“‘如汝在二十岁时不为赤色革命家,则在五十岁时将成不可能之僵石,汝欲在二十岁时成一赤色革命家,则汝可得在四十岁时不致落伍之机会的话,就知道他的伟大。”事后,鲁迅还与瞿秋白一起,编辑了《萧伯纳在上海》一书,鲁迅亲自为此书作序。
宋庆龄保存的《论语》半月刊第12期(萧伯纳游华专号)
1933年2月,(右起)魯迅、林语堂、伊罗生、蔡元培、宋庆龄、萧伯纳、史沫特莱等合影,摄于上海宋宅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建立及其活动遭到了国民党忌恨,他们千方百计地进行压制和破坏。他们指使特务暗杀中共领袖、左翼作家以及各反蒋政治人物。6月18日,同盟总干事杨杏佛惨遭杀害。宋庆龄十分气愤,当天发表《为杨铨被害而发表的声明》,提出强烈抗议,表示:“这批人和他们所雇用的凶手以为靠暴力、绑架、酷刑和暗杀就可以把争取自由的最微弱的斗争扼杀。……我们非但没有被压倒,杨铨为同情自由所付出的代价反而使我们更坚决地斗争下去,再接再厉,直到我们达到我们应达到的目的。”20日下午,宋庆龄与鲁迅等同盟成员不畏国民党特务的死亡威胁,冒雨前往万国殡仪馆参加杨杏佛入殓仪式。鲁迅出门时不带钥匙,以示牺牲的决心。鲁迅回家后难压悲愤,吟成一首七绝悼念杨杏佛:“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鲁迅送殓回来后还说:“打死杨杏佛,原是对于孙夫人和蔡先生的警告,但他们两人是坚决的。”6月25日,鲁迅在给日本女诗人山本初枝的信中说:“只要我还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鲁迅还于6月26日和28日连续写了《华德保粹优劣论》和《华德焚书异同论》两篇文章,发表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揭露和痛斥国内外法西斯迫害人民群众的罪行,使这次斗争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
杨杏佛与鲁迅
针对德国纳粹上台和日本侵占东北的国际形势,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拟召开远东反战反法西斯大会,邀请国际和国内代表参加,宋庆龄积极地参加了筹备活动。8月6日,宋庆龄以这次远东会议上海筹备委员会主席名义发表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中国代表的声明》,她还不顾国民党反动当局的禁令,亲自登船欢迎出席这次远东反战会议的国际代表。8月16日,鲁迅与茅盾、胡愈之等104人共同署名发表《中国著作家欢迎巴比塞代表团启事》。8月18日,鲁迅又与茅盾、田汉发表《欢迎反战大会国际代表的宣言》,指出中国民众“只有自己的努力,只有联合世界劳动者,才能够把中国从瓜分的命运之中挽救出来,才能够解放自己。”
1933年9月30日,在中共江苏省委的安排下,远东反战反法西斯大会在汇山路(今虹口区霍山路)85号召开。宋庆龄担任这次大会的执行主席,鲁迅也被推举为大会的名誉主席。宋庆龄在大会上作了《中国的自由与反战斗争》的报告。她指出:“只有在人民千百万地奋起的时候,中国才能获得解放。法国人民在大革命中反对优势的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俄罗斯的工农击退一切帝国主义者的联合武力的斗争,这种历史的先例指示了中国人民的出路。”这次远东反战大会在国内外反响很大。
1933年9月30日,远东反战会议在上海秘密举行。图为宋庆龄在会上所作发言《中国的自由与反战斗争》文稿
考虑到鲁迅的安全,没让鲁迅出席这次大会。但是鲁迅仍然关心和支持会议的召开,并且捐款给予帮助。他在1934年12月6日致萧军、萧红的信中说,“会开成的,费了许多力;各种消息,报上都不肯登,所以在中国很少人知道。结果并不算坏,各代表回国后都有报告,使世界上更明了了中国的实情。我加入的。”鲁迅还曾会见了出席这次远东反战大会的国际代表、法国《人道报》主编古久里和英国的马莱。
鲁迅不仅与宋庆龄一起在反对国内外法西斯政权的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还共同为纯洁同盟队伍,与公开背弃同盟纲领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1933年2月15日,上海《字林西报》刊登了同盟北平分会会长胡适视察北平监狱后向报界发表的谈话。胡适在谈话中大肆美化国民党监狱,说国民党监狱的犯人可以“很自由地”用英语跟来访者交谈,“据他的慎重调查”,找不出“一点儿”严刑拷打的“证据”,并声称“任何一个政府都应当有保护自己而镇压那些危害自己的运动的权利……”鲁迅觉察胡适这种公开背叛同盟纲领,反对同盟主张的言论后,一面马上写信给北平的朋友,托搜集胡适在平报中反对同盟的言论,准备著文批斥;一面在3月3日宋庆龄召集的同盟执行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开除胡适盟籍的要求。宋庆龄在会上重申了同盟的纲领和任务,尖锐地斥责了胡适背叛同盟的行为,指出他这种行为是反动的和不老实的。大家一致通过了开除胡适盟籍的决议。鲁迅为配合和支持宋庆龄从组织上宣布胡适背叛同盟而开除其盟籍这一决议,立即和当时在他家中避难的瞿秋白一起,写了《王道诗话》和《“光明所到……”》等文,揭露和斥责胡适背弃同盟的行为。
在国民党残酷统治的刀光剑影中,鲁迅和宋庆龄把生死置之度外,为共产党做了许多重要的联络工作。1936年,在北平的中共北方局同中共中央失去了联系。2月13日,北平地下党组织派曹靖华的学生邹鲁风来上海和鲁迅见面。经内山书店相约,鲁迅会见了邹鲁风,北方局寄给党中央的秘密信件,就这样递到了鲁迅手里。鲁迅把这封秘密信件转给宋庆龄,后由宋庆龄转中共地下党,交付党中央。中共北方局终于同中央联系上了。
宋庆龄与鲁迅最后一次见面,是在苏联大使勃加莫洛夫主持的宴会上。1935年11月8日,苏联驻上海领事馆为庆祝十月革命18周年举行招待会。出席招待会的有宋庆龄、鲁迅、茅盾、何香凝、黎烈文、郑振铎以及史沫特莱等。在宴会上,宋庆龄和鲁迅虽然没有说什么话,但是彼此会心地点头示意。宴会毕,领事馆放映苏联电影《夏伯阳》,动人的场面激励着在场的每位观众,苏联大使勃加莫洛夫邀请鲁迅谈对这部影片的观后感,鲁迅没有推辞,坚毅有力地回答:“我們中国现在有数以千计的夏伯阳正在战斗。”真实地流露出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队伍的感情。宋庆龄在旁听了鲁迅的谈话,微笑地表示赞同。当晚,宋庆龄的英文秘书史沫特莱见到鲁迅健康状况很差,希望鲁迅接受苏联请他去游历并疗养的建议,并请茅盾帮助促成,但鲁迅以“轻伤不下火线”婉言谢绝。
电影《夏伯阳》海报
1936年2月底,鲁迅健康状况逐渐恶化。3月23日下午,宋庆龄派史沫特莱同茅盾一起到鲁迅寓所探望病情。史沫特莱向鲁迅赠了花并转交了宋庆龄的慰问信和糖果、茶叶等食品。宋庆龄在信中建议鲁迅易地疗养。鲁迅日记当日记载:“得孙夫人信并赠糖食三种,茗一盒。”5月中旬起,鲁迅病情趋重,持续发热不退,自6月6日至30日,坚持几十年的日记也不能记了。正在医院治疗阑尾炎的宋庆龄得知后,于6月5日在病榻上满腔热情地写了一封信给鲁迅,全文如下:
周同志:
方才得到你病得很厉害的消息,十二分的担心你的病状!我恨不能立即来看看你,但我割治盲肠的伤口至今尚未复原,仍不能够起床行走,迫得写这封信给你!
我恳求你立刻入医院医治!因为你延迟一天,便是说你的生命增加了一天的危险!!你的生命并不是你个人的,而是属于中国和中国革命的!!!为着中国和革命的前途,你有保存、珍重你身体的必要,因为中国需要你,革命需要你!!!
一个病人,往往是不自知自己的病状的。当我得盲肠炎的时候,因我厌恶入医院,竟拖延了数月之久,直至不能不割治之时才迫着入院了,然而这已是很危险的时期,而且因此,还多住了六个星期的时间,假如我是早进去了,两星期便可以痊愈出院的。因此,我万分盼望你接受为你担忧着、感觉着极度不安的朋友们的恳求,马上入医院医治。假如你是怕在院内得不着消息,周太太可以住院陪你,不断地供给你外面的消息等等……
我希望你不会漠视爱你的朋友们的忧虑而拒绝我们的恳求!!!祝你痊安
宋庆龄
六月五日
宋庆龄在信中用了多个连续的感叹号,足见她对鲁迅的关心、友情。在信中称鲁迅为“同志”,这也是她对别人最高贵的称呼了。宋庆龄见鲁迅不愿进医院,又与朋友们一起特请美国肺科专家邓医生到鲁迅寓所为鲁迅诊断,但鲁迅的病情十分严重,又不肯离开战斗岗位。
10月2日,宋庆龄派《中国呼声》记者格兰尼奇看望鲁迅并为鲁迅摄影,随后将照片分赠友人。照片共三张,其中一张是坐在椅子上的侧面半身照,虽在病中,却显得精神。青年女画家郁风根据这张照片画了一幅鲁迅头像素描,鲁迅逝世后以“大风”的笔名发表在《中国呼声》上,后来又以整页篇幅刊登在《中国呼声》本年合订本扉页上。格兰尼奇看到鲁迅病得很重,担心鲁迅“若不赶紧转地疗养,总是危险”。他在离开鲁迅寓所回去的路上对茅盾说:“中国只有一个鲁迅,世界文化界也只有几个鲁迅,鲁迅是太可宝贵了。”
10月18日,鲁迅病危,宋庆龄急切地同中共党员潘汉年、冯雪峰商讨再由她出面聘请高级医生为他诊治。不料鲁迅于第二天—10月19日凌晨溘然长逝。宋庆龄得到消息以后,不禁潸然泪下。她怀着沉痛的心情支撑着还未痊愈的身体,赶去上海大陆新村寓所同战友告别。在冯雪峰的参与和宋庆龄的主持下,当即组成鲁迅先生治丧委员会。在商量治丧委员会的名单时,冯雪峰提出加入毛泽东,宋庆龄表示同意。宋庆龄忍着哀痛主持料理鲁迅的后事。她找年迈的沈钧儒帮助为鲁迅在虹桥公墓购买墓地,并由茅盾夫人陪同,不辞辛苦地跑了好多家的外国百货公司,拿出数千重金,为鲁迅挑选了一具有玻璃窗口的棺木,以便群众瞻仰鲁迅的遗容。10月20日,宋庆龄在上海对《立报》记者发表谈话,认为纪念鲁迅的办法,“则是把他的那种求中国民族解放的斗争精神,扩大宣传到全世界去,而帮助完成他未完成的事迹和伟业”。宋庆龄还同上海各界救国会联系,决定将鲁迅的丧事以救国会名义举办。为弘扬鲁迅革命战斗的不屈不挠精神,将丧事办成一个向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示威的群众运动,一次反日大游行。
宋庆龄致鲁迅的信
10月22日,为鲁迅送殡时,宋庆龄佩戴黑纱,穿着一身黑色的旗袍,挽着许广平的胳膊,缓步走在浩浩荡荡的群众送葬队伍的前列。队伍的上空响彻着哀悼鲁迅先生的挽歌和《打回老家去》《义勇军进行曲》的救亡歌声,以及“纪念鲁迅先生,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声。白底黑字“民族魂”的旗帜覆盖在鲁迅的灵柩上。在追悼会上,宋庆龄作了简短激昂的讲话,她说:“鲁迅先生是革命的战士,我们要承继他战士的精神,继续他革命的任务!我们要遵着他的路,继续他打倒帝国主义,消灭一切漢奸,完成民族解放运动!”
鲁迅逝世的第二年,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成立,宋庆龄为委员会的副主席。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她本着“扩大鲁迅精神的影响,以唤醒国魂,争取光明”的目的,积极协助和支持《鲁迅全集》的编辑和出版发行工作,终于使中国第一部《鲁迅全集》在短期内问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1956年,鲁迅陵墓在上海虹口公园重建。10月14日,宋庆龄参加了迁墓仪式。这一年也是鲁迅逝世20周年,宋庆龄在纪念文章中动情地回忆道:“回想当年的几次短短的接触中,鲁迅先生的对敌人冷酷、对朋友热情的性格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些邪恶和黑暗的年月里,鲁迅先生不但用他的笔,而且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参加了战斗。因此,他的形象和他的著作就成了我们永远常新的记忆,成了我们精神上的财富。”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于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与宋庆龄、鲁迅等进步人士有过交往。西安事变后,斯诺在宋庆龄的介绍下,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进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到保安进行采访,写成了轰动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此后多年,宋庆龄与斯诺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1960年,斯诺冲破美国当局的阻挠,以作家的身份再次来到中国。在中国访问的五个多月里,斯诺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的亲切接见。斯诺此行期间,由于宋庆龄在上海养病,未能与之相见,故用信件往来。宋庆龄在给斯诺的信中提道,“我们过去所经历的生活与斗争,终究在实质上与西方今天的情况并不是不一样的,然而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则是许多倍地更痛苦与更困难。问题在于一定的环境要求我们人类具有一定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则要求严格的观察和分析,然后是为真理奋斗的勇气。当你感到对你的压力的时候,想起像鲁迅这样的人们,他的经历以及他是如何接受考验的,纵然多方设法想毁灭他,然而他的事迹还是流传在人们之中……”宋庆龄以鲁迅精神鼓励斯诺在重重压力下接受考验,勇于传播真理,反映出她对鲁迅的深刻理解和崇高评价。
1981年是鲁迅诞辰100周年,也是宋庆龄伟大一生的最后岁月。她为这年出版的《鲁迅画传》作序。序中说:“我是三十年代认识鲁迅先生的,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身的高度热情与战斗形象,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宋庆龄与鲁迅这两位伟人的深厚友谊,永远是我们的典范和力量的源泉。这两位伟人以毕生精力所建树的业绩,都将永世长存。
(责任编辑 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