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青年信仰功利化风险及应对策略

2023-02-18 23:47杨婧瑛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功利化信仰群体

杨婧瑛,郑 晨

(1.滨州医学院;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滨州 256603)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成果将21世纪推向了信息化的浪潮之中,催生出以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媒介的网络社会。当代青年以一定的生活状态和存在方式享受着网络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并潜移默化地受到网络社会市场化、流变性、碎片化等各种信息的冲击和影响。他们在面对国内全面深化改革与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的环境时,因其心智不够健全、思想不够成熟等生长阶段的特性,崇高的价值信仰容易被网络社会虚拟的事物与不合实际的期望所消融和瓦解,从而产生群体功利化行为的典型现象。通过透析网络社会独特的市场性、流变性与碎片性等特性,总结网络社会青年群体功利化的形成机制,分析青年群体价值观塑造与培养中的问题症结,从而确立当代青年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信仰,坚定文化自信的正确方向。

一、网络社会青年信仰功利化风险的典型表现

信仰的生成与发展需要社会环境的影响和配合[1]。在国内全面深化改革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网络社会青年功利化的思想已经萌发和蔓延,被网络社会包装过的所谓的自由个性与利益追求,逐步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了青年群体自我满足与自我陶醉的“价值选择”。

(一)学业功利化

网络社会对高等院校“身价”的注解,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大学的知识性与专业性身份,偏离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与职责,一部分民办学校,为了扩大招生,甚至打着综合排名的幌子博取学生的青睐。在这样的风气中,青年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由于缺乏对自身发展的正确认知及受网络社会利益的驱动,往往会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而不是为了社会整体利益服务的学校或者专业,从最初择校方向就萌生了功利化的种子。没有理想支撑、没有兴趣使然的选择难以让年轻人对学校产生认同感,相当于在青年崇高信仰形成的道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2019年初中国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全国共有416个本科专业被撤销,网络社会下青年在专业选择方面,更青睐互联网、金融、会计、软件工程等实用性更强的专业,而文科类专业被大学生认作冷门的、就业率低的专业。

在学习目的和内容选择上,青年大学生的表现也日趋功利化。受网络社会“重结果、轻过程”“重实用、轻基础”思维的影响,青年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特别是价值取向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进而导致大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目的呈现出“亚健康”的状态[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学习目的被网络社会中推崇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就业动机所误导。与就业无关的学习被青年学生当作了无用功,对考证无用的课程被视为非必修课程。青年学生在选择课程时,更多从实用技能角度出发,选择诸如计算机、管理学、会计学等课程,忽略甚至逃避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基础课程的选择与学习,从而形成了“畸形”的知识积累。同时,在网络社会各种考证培训班的大肆渲染下,拥有更多证书成为青年大学生自我安慰与自我陶醉的能力标签。有关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只把1/3 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2/3 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上[3]。由此可见,网络社会下青年大学生对学习目的与学习课程功利化的趋向助长了不良的学习风气。

学业功利化还表现在学习态度上。受网络社会不良风气熏陶的青年大学生得过且过,只求顺利通过考试,对传统知识漠不关心,上课睡觉、玩手机、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频发。部分青年抱有侥幸心理,只在考试前突击学习、临时抱佛脚,更有甚者在考试中携带小抄、考试作弊。这种应试心理和懒惰的学习态度,造成了当代青年对基础知识和实用技能获取能力的降低,不利于崇高理想的培养。

(二)消费功利化

在经济全球化与国内主要矛盾转变的背景下,网络社会对青年的消费影响不论在目的、方式还是观念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部和中国银监会共同发布的《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以及大学生因通过网络借贷欠下巨额贷款无力偿还、冒用他人信息多方借贷、被网络借贷平台要求以裸照作为抵押等多起与校园网络贷款相关的恶性事件被媒体曝光的新闻,都说明了青年大学生消费功利化的时代已经来临[4]。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市场化和网络传媒化的引领下,人民生活需要已不再局限于生存需要、生理需求的满足,开始呈现多元化与超前化的消费状态,消费心理也从理性消费向精神满足的快餐式消费转变。调查发现,当代青年用于购买奢侈品、国外大牌化妆品、名牌服装、人际交往消费、电子产品等物质生活享受的消费占比明显大于用在发展资料上的消费,人情、社交消费和享乐性的消费比例攀升,消费水平往更高层次发展。

网络社会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广阔的消费选择空间,消费不再受地域、季节等条件的限制,借助互联网媒介以及4G、5G通信技术的应用,网络社会上铺天盖地的广告标语被随时随地的推送在青年群体的面前。“超前消费”和“月光族”的观念在青年大学生群体里早已变得司空见惯,商品被赋予了某种符号意义,过度消费和盲目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青年消费的潮流;青年在消费选择时更注重商品的宣传和包装效果而不是商品本身的属性与自身的需求。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攀比、奢侈、功利化的消费心理。当自身的克制力失效、价值选择失去正确导向的时候,青年群体就会主动去选择那些可以持续满足他们虚荣心的消费方式,依赖京东白条、花呗、借呗、微粒贷各种社交软件上的借贷工具,从而陷入滚雪球式恶性循环之中,在偿还“高利贷”“校园贷”的陷阱中越陷越深。

(三)社交功利化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社会交往的高峰期,正常的感情联络受到网络社会功利化环境的影响变得浅薄低俗,本是正常的生日庆祝,却因网络的传播附上了“炫富”与“攀比”的标签。

网络时代的交友在互联网技术的掩盖下变得不再可靠与真实。网络社会青年运用QQ、微信、微博等网络交往工具进行交友,他们通过网络互相获取对方的最新动态,知晓对方的消费水平与娱乐方式。本就缺乏价值观引领的青年在和网络朋友的互动中变得自我与功利,在不切实际的攀比中失去了真正的朋友。网络游戏与直播平台拉远了那些本就在现实生活中孤独寂寞、沉默寡言的青年与周围环境、周围事物的距离。他们在游戏中寻找成功,在打赏主播中获得成就感,除了花掉那看似罪恶的金钱以外,他们还消耗了自己的信仰与意志力,成为了新时代逃避社会的“坑爹”一族。随着综合国力的与日俱增,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与改革,不可避免地引发社会对金钱、利益的向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既是我国对外交往的政策,也是国内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条件。在青年奋斗的上升期中,流传着“要吃奋斗苦,不吃生活苦”的座右铭,青年群体在吃、穿、住、行上逐步产生了对自己好一点的心理暗示,并将这种心理影响运用到各自的交往圈中,从而由点及面的增添了消费就是常来常往的润滑剂。在这种唯利是图风气的作用下,青年群体中渐渐产生了谁有用就与谁交往,不送礼、不投机就无法实现个人价值的扭曲现象。人与人之间开始变得只能通过金钱来加深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人际关系更多地变质为利益交换关系。在这种人际关系的网络中,一种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非正式群体小圈子正在形成。在他们的圈子里,缺乏真实情感,更多的是利益往来,以有用论亲疏,不讲原则,追名图利,权钱交易、钱钱交易时刻上演着,“礼尚往来”“宴席请吃”等人情往来的社会环境促使青年在人际交往中更多地关心资金投入的回报比而忽略了社交对青年情感最本质的回馈。

最后,在瞬息万变与信息覆盖式的网络文化“轰炸下”,青年在社交中表现出了急功近利、现用现交的现状。与他人交往中更快地达到自身的目的,使用金钱成了他们惯用的手段。平时交往淡如水,在各种评奖评优、考核来临之际,却能马上热情主动起来,网络社会中人际交往携带着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网络社会青年“快餐式”的交往,把情感交流比作放账,带有一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处事态度,污染着当代青年真心交往的土壤。

(四)婚恋功利化

此前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南京一名女子向秦淮警方报警,怀疑被一个所谓的军官骗婚。警方调查后发现,这名男子不仅军官身份是假的,他一个人还有30多个网络账号,同时和10名女子谈着恋爱。国内非常有名的大型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被揭露男女嘉宾台上牵手、台下分手的内幕,引发了年轻人对当代婚姻的辩论与困惑。婚恋本应该是男女双方对未来婚姻、家庭责任义务在共同承担下形成的结合,网络社会环境下、在市场经济利益大潮的诱惑中以及不稳定、不信任的社交礼仪中,物质基础在婚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成为婚姻稳定乃至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网络社会青年婚恋功利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恋爱态度上,青年更加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以自己的利益和爱好为出发点,注重个人感受,相比奉献更希望得到对方的付出和照顾,相比于家庭责任和义务,他们更在乎自己的人生自由不受限制。在恋爱中,年轻人开始追捧由网络社会传播过来的西方普世的恋爱观,比如婚前性行为、丁克家庭、同性恋等行为,恋爱动机也多是寻求情感寄托、排遣寂寞,缺乏社会责任感,道德冷漠现象凸显。

第二,恋爱功利化的倾向导致青年在择偶标准上的功利化。网上流行的“相亲价目表”刷新着功利化婚姻的存在感,婚姻被视作一种商品交换,对方拥有的“票子”越多,双方的感情越稳定,未来婚姻也会越幸福。在物质利益的熏陶下,青年人选择性的忽略在艰苦时代奋斗过来老一辈们最真挚的感情与陪伴,他们宁愿选择表面上看起来风光的婚姻,也不愿去等待同甘共苦下来之不易的美满与幸福。就像网上所说的“感觉不会再爱了”一样,这种看似成全了自己欲望的婚姻实则是把这类青年拉下深渊的暗黑力量。

(五)择业功利化

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得传统制造业、实体经济的生存空间被新兴的互联网产业所挤压。在这种就业环境下,那些可以以小博大、投入小收益大的行业逐步映入当代青年的眼中,“一夜暴富”的幻想在网络社会的吹捧下变得“触手可得”。

首先,在就业观上,某些对自身发展缺乏合理定位、过分关注个人利益,不考虑社会需求与社会奉献的青年,容易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眼高手低的短视行为。当前市场经济所引发的社会转型尤其是内在的文化变迁和文化冲突对青年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

其次,网络社会中无秩序、无规则的恶性竞争方式也会让当代青年对公平竞争的定义产生曲解与怀疑。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青年们竭尽所能寻求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少数甚至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以达目的。

最后,在网络社会贪图享乐、坐享其成的氛围下,青年在职业选择上趋于稳定与保守,根据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8届毕业生满意的职业去向主要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体制内”的工作,认为进入“体制内”的工作就等于进了保险箱,能够带来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厚的社会福利。偏远的地区没有人愿意去开拓,风险大的行业没有人去探险,见效慢的领域没有人愿意投入。久而久之,青年就业范围也会越来越窄,那些崇高的人生信仰也在浑浊的就业环境里变得黯然无光。

二、网络社会青年信仰功利化风险的形成机制

青年信仰的形成过程,起源于认知,闭合于认同。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6]。由此可见,自身需求是指引当代青年信仰形成的风向标。在市场经济多样化思潮的冲击下,缺乏人生信仰与合理规划的年轻人首当其冲。他们处在心理发展的快速阶段,敢于挑战权威,也更容易迷失自我。网络社会作为信息传播的有力载体,汇集了各方利益的同时,也对那些没有自我辨别能力与坚定理想信念的青年群体,刮去了腐朽的资本主义功利化之风。

(一)网络社会加剧市场化,推动功利化倾向

1.市场经济催生的“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是当代青年功利化思想形成的催化剂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所提出的符合中国发展道路的大政方针。但在高度开放与自由选择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利益最大化”成为青年群体奋斗的目标与方向。青年群体在市场化日益加深的文化氛围影响下,逐渐产生了“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同时,在网络社会的推波助澜下,那些“享乐主义”与“金钱主义”开始在青年群体中生根发芽,从最初的公平竞争、通过努力换来财富逐步转变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恶性竞争,最后发展成为道德沦丧、唯利是图的“瘾君子”。可以说,网络社会在加速市场经济内化的同时,市场经济所带有的“重利轻义”“唯利是图”的功利思想不断挑战我国的传统道德底线,冲击着青年一代的价值信仰。

2.支付手段的多元化为青年群体的功利化思想提供温床

网络世界,是一个集文化交流、信息传递、资源分配、经济交易为一体的功能性辅助工具。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10年前难以置信的事情在今天都变得习以为常。只要有网络,无论是购物还是订餐、看病还是看电影、买保险还是交罚单都可以实现在线交易。阿里巴巴马云曾说过,“阿里巴巴创立的初衷,就是让普通百姓享受到和有钱人一样的服务体验”。在线交易便捷了人们生活,加速了金钱的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对于易于接受新事物、喜欢享受网络社会便捷的青年群体来说,网络社会中的经济化现象,为青年群体功利化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温床。无论是熟练操作互联网的青年群体,还是没有防范意识的在校大学生,永远躲不开使用时间与金钱消耗成正相关规律的控制。因此,畅游在网络社会的青年群体,在没有坚定社会主义信仰的指引下,一定会受到网络社会市场化环境的影响,品尝着“变质”的新鲜事物。

(二)网络社会彰显流变性,助推功利化思维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与网络世界深入民族文化、价值信仰的深度相辅相成。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历史的激荡中筛选出来的文化精华,理解其精髓并转化为自身稳定的价值信仰,稳定而纯洁的培养环境至关重要。这就与流变的网络社会形成了一定的冲突与对立,那些缺乏深入思考与坚强意志的青年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被引上功利化的道路。

1.网络社会更替的速度与价值观培养稳定性之间的矛盾使得价值信仰摇摆不定的青年群体选择更易获得满足的功利化感受

网络社会产生以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是口口相传或者书籍记载,时间的厚度给与了人们思考与选择的空间环境,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美好品德在时间的长河中得到了积淀与传承。网络社会出现以来,追求的“新”和“快”打乱了青年原有的思考方式,每天无数的资讯还没有经过筛选就被灌注进青年群体的脑海里,使得青年群体没有足够的时间理解与消化网络社会中的各种信息,也无法过滤掉那些带有欺骗性、迷惑性的虚假宣传。久而久之,网络社会中的青年群体变得得过且过,不停地刷新成了他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方式,他们沉浸在短暂的满足和享乐中,几乎放弃了任何抵抗,成为网络社会功利化道路上的牺牲品。

2.网络社会对网络语言个性化与感性化的包装,使得当代青年对于抽象复杂的事物失去了耐心,转而因缺失判断掉入了功利化陷阱

网络语言是网络社会的衍生品,它们由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形式构成。当代青年在利用QQ、微信等网络工具进行交流时,以往具有逻辑性的文字描述被几个表情或者几张图片所替代,在这些简短的信息表达中,很难看到抽象的概念和严谨的推论,大部分是直接指向或呈现具体事物的明确意愿与简短陈述[7]。习惯于感性与单一来表达自我情感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实则失去了理性思考与认知复杂事物的能力。当他们在网络社会碰到被抽象化、包装过的经济陷阱时,不假思索地入套对于个别“没有灵魂”的青年来说是“家常便饭”。

(三)网络社会造成碎片化诱发功利化心态

终端设备的多元化与网络社会的信息化在提升当代青年生活质量的同时,削弱了青年群体的专注力与持久力。在网络社会的普及下,当代青年通过手机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同时也随时随地的接受虚假广告、垃圾信息的影响。当代青年在流变与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中,改变了以往那种静心阅读与深入思考的习惯,他们在复杂多变的网络世界通过物质性的消费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听首音乐需要冲个会员,阅读名著还得付费看全文,青年群体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免不了会陷入功利化的泥潭。

1.网络社会多元化对青年信仰一元化的冲击是功利化思想产生的诱因

经济将地球连成了一个整体,网络则是把个人带到世界各地的窗口。网络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在政治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当代青年早已习惯于通过网络了解世界。青年群体还处于成长阶段,自控能力、辨别能力不足,经验积累、实际运用等尚待提高,在现实社会遭遇挫折后,他们会从网络社会中寻找慰藉,因此可能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造成网络社会中青年群体价值信仰的动摇,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从网络社会信息爆炸化的环境中寻找逐利之道是青年群体功利化产生的直接原因

信息爆炸化所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网络社会服务化中青年对现实生活的逃避都是催生青年群体功利化的重要因素。网络社会当代青年更多是利用网络的便利,从事服务于生活的事情,比如购物、生活缴费、看电影等。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网络社会已经完全具备了和实体经济一样的生产力模式。在新生代互联网巨头的诱惑下,善于发现与探索的年轻人开始在信息化浪潮中,寻找可以获利的路径,信息越是丰富、方式越是多样、内容越是零碎,提供的诱惑与机遇也越多。但是在零碎化的信息中寻找生财之道或者满足自身的精神快感的同时,当代青年很容易落入功利化的陷阱中。

三、网络社会青年信仰功利化风险的化解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在青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网络社会作为新兴的文化阵地,在与传统文化交融、对立的同时,也能对青年的信仰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面对青年群体信仰功利化的现状,只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利用国家强大的机器手段与个人的自觉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化解风险,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国家层面:健全网络社会生态秩序

当代青年既是时代发展的主力军,又是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后盾。青年大学生,存在因精神匮乏而产生的贪图享受的玩乐心理与不劳而获的空想心理。因此,崇高价值信仰的树立对于青年克服功利化风险至关重要。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精炼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重塑青年的价值信仰、激发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克服网络社会中“见钱眼开”的功利化思想至关重要。首先,运用青年群体易于接受的媒体手段,在网络社会中持续开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学习。通过积分奖励等形式吸引青年主动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使青年群体在学习中逐步摒弃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等思想糟粕。其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结合在一起。最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通过良好的宣传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弘扬爱国主义以及集体主义,利用榜样先锋的示范力量来鼓舞、启发、引导和教育大学生[9],让大学生从虚拟的网络世界回归到本真的现实社会,在社会的更迭发展中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2.构建以国家为主导、媒体为引导的良性网络生态

社会主义国家最大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以及网络中存在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国家机器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最坚实的后盾。网络新媒体作为新兴的媒介力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一方面,从问题源头出发,建立问题导向,完善监督机制,扩大群众的参与程度,规范主流媒体在网络社会的发声,传递具有正能量的新闻与信息。另一方面,将网络社会阳光化,把网络社会中存在的不良风气暴露出来,让青年在自我觉醒中形成对功利化的免疫力。

3.塑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环境

当代青年信仰方面存在的多元化与功利化风险,一方面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也是当前国内矛盾的真实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缺少法律、道德、制度等约束的网络空间的流行。因此,多方位针对性地应对青年功利化风险,需要从线上、线下两个方面入手。线上:加强网络技术的开发,有效抵御西方社会对我国网络社会的冲击与渗透,阻止西方世界对我国当代青年意识形态的侵袭,为网络社会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与技术准备。线下: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道路上,更加注重网络社会法律的规范化,打破国内网络社会制度不规范的局限,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证。

(二)个体层面:重构网络一代的精神世界

青年群体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与主力军。无论是环境的熏陶还是政策的引导,最终都要回归到青年一代本身,只有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认同,才能自觉地将其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劲动力,主动克服成长过程中信仰上的迷茫与风险。

1.当代青年要坚持从先进文化中吸取营养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当是体现时代精神、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能够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文化,是能够提升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伦理道德、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文化,是能够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文化[10]。因此,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概念和核心内容,是青年抵御功利化思想最直接的方式。当代青年既要上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政治理论课,又要学会运用各种途径获取先进文化,比如通过向身边的榜样看齐、利用学习强国等APP自主学习等,在学习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丰富精神世界。

2.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实现文化觉醒

校园文化活动对于青年群体的价值观选择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参与有意义、有价值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十分必要。大学生应该选择积极向上、健康有序、活泼高雅的文化活动,参加学生会、党组织、班级体举办的各项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将个人价值释放出来。同时,大学生要敢于尝试具有创新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比如大学生创业大赛、科技文化创新活动,在文化活动中树立创新意识与责任意识。除此之外,青年还应走上社会参加带有公益性质的社会实践。比如环保行动、三下乡、敬老院送温暖、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时刻以奉献的精神融入到身边的各项公益活动中,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

3.同网络社会不良现象的斗争中升华精神追求

当代青年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敢于追求新事物,乐于重塑自我,拥有同不良现象作斗争的勇气与决心。因此,要对青年的行为因势利导。首先,青年群体要具备基本的辨别能力,分清人生价值与个人利益,在人生方向上选择积极、健康的康庄大道。其次,青年要拥有敢于同网络社会中精神垃圾做斗争的勇气。看到网络上的不良现象、隐藏暴力要敢于发声,看穿网络社会中的欺骗陷阱要勇于披露。最后,擅于发挥集体的力量。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集体的力量可以增加自身在斗争中的勇气和信心,更重要的是在集体合作中深化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理解,克服“自身狭隘”、塑造崇高信仰。

猜你喜欢
功利化信仰群体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论信仰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铁的信仰
追求一流大学建设不能功利化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