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波,陈 燕
( 陕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党的二十大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1]。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全面激活。内生动力是破解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生动力的重要性,多次就经济建设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打赢脱贫攻坚战等问题强调要激发内生动力,充分肯定了内生动力在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
内生动力是指事物内部生成的动力,这是与其他动力相区别的本质规定性。“内”阐明了动力的来源和方向,“生”解释了动力生成的原因[2]。内生动力这一词,最早由赵学华[3]提出,他认为:学校内生机制应由内生动力机制、内生运行机制和内生制衡机制三部分组成。
西方学者对于内生动力的研究,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内部动机更加自主、积极和长久。Deci[4]通过自我决定理论提出:内部动机所引导的行为更加自主、积极和长久。二是内生动机是创造力的前因。Cynthia[5]认为:内生动机、心理意愿因素被视为创造力的前因变量。三是教育对象内心的喜欢能产生愉快的体验。Csikszentmihalyi[6]通过心流理论提出:“个人在从事某项喜欢的活动时,忘记对时间和周边环境的感知,产生一种兴奋愉悦的情绪体验。”四是韧性的心态促进个人成长。Yeager[7]认为促进韧性的心态:当学生相信个人特征可以发展时。
通过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分析,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观点如下:
一是发展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厉晓妮[8]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就是如何把“人的需要”引导好。 马智清[9]认为深刻认识并把握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才能更好地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是各要素之间的内在推动力量。冯刚[2]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生发转化凝聚的,是促进其自身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量。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是人的发展。董静[10]认为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内涵研究日臻成熟,而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策略和研究视角有待学者继续开拓。
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不同学者研究的视角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个务必”,其中坚持系统观念,有助于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基于此,本文尝试在传播学视域下,通过拉斯维尔的5W模式,系统解决当前困境,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不足,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理想和现实的断裂有关,这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理论与实践的断裂。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指的是“道德的认知”,“行”指“致良知”,重视实践。“合”是“复”的意思,“一”指的是“良知”。从道德认知开始,最终还是要落到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既解决认识提高问题,又解决行动自觉问题”[11]3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面对风险,如果“不知不行”,显然不行。“只知不行”与“只行不知”,都割裂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12]。首先,“不知不行”,这表现在部分教育者对于理论的不重视,缺乏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指导。其次,“只知不行”,这表现在教育者对于理论了解多,却行动较少,在实践中这种情况较为普遍。最后,“只行不知”,反映了部分教育者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难以激活,从教育者的维度来分析,是教育者知和行出现了断裂。造成了很多知行不合一的现象,引发了教育对象对教育者是否德才兼备的质疑,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激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领域中也存在教育内容供给侧的断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互联网新时代发展现状的断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掌握了大数据技术,谁就掌握了发展的资源和主动权”[13]。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不足,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缺少对教育对象学情和当前舆论场大数据的摸底。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内容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断裂。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包括: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用“全方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等提法,标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形态,在根本上明确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地位[14]。此外,当前缺乏精准供给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高质量的思政课程,出现了“供给缺位”的现象。恩格斯指出:“供和求始终力图相互适应,这个规律永远起调节的作用”[15]。供给缺位从本质讲,是以人为本落实不够,缺乏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网络空间的碎片化,以短视频为例,通过算法机制,为人们提供感兴趣的视频。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现象会造成信息茧房,造成认知固化和思维固化。一方面,短视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拓宽了商品销售的新模式。另一方面,也存在内容娱乐化、庸俗化、低俗化的吸引流量的视频,制造出一种浮躁的社会风气。在线下课堂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完成了教育者要求的学时,但离开课堂,互联网短视频对教育对象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美国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梅塞纳(Emmanuel Mesthene) 认为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技术产生什么影响以及服务于何种目的,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是取决于人们用它来做什么”[16]60。
面对网络空间的碎片化,要抓住机遇,建立线上为依托的网络舆论阵地,针对教育对象急、难、愁、盼的问题,予以及时回应,同时建立思政育人视频端口的舆论阵地。此外,高校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充分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资源,秉持五种文化协同育人的整体观念,深入挖掘五种文化的思政元素,构建五种文化协同融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机制,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的成效[17]。
教育对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期待是春风化雨式的,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存在高高在上的情况,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发生了变化,教育对象对于教育者平等、真诚的呼唤更为突出。
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教育对象普遍存在逆反心理。这是一种存在于教育对象内部的深层次的心理。
从性质来看,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活动。互联网的出现,加剧了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在不同的学段表现形式不同,但相对其他学段,在初中学段的逆反心理较为常见,七下到八上这一阶段,逆反心理表现得尤其明显。而在大学学段,逆反心理重点集中在大一和大二。
逆反心理主要和教育者有关,例如:教育者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资质问题。由于教育者能力不佳,教育方法僵化,导致教育对象的学习、工作效率低,难以激发教育对象的学习兴趣。其次,由于教育者能力不足,可能会受到客观环境的高要求和工作压力的影响。这种情况下,教育者容易表现出急功近利、敷衍、形式主义的现象,引发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尤其是教育对象缺乏心理疏导渠道时,很有可能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第三,教育者独有的教育理念会影响教育对象。部分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表现出高高在上、去个性化等现象,这会对教育对象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引发逆反心理。
首先,教育者评估体系单一。从教育效果的角度来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缺乏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评估。在一线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教育对象向部分教育者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反而导致教育对象挂科的情况。原因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评估机制不健全,对教育者应采用多个维度进行评估,例如教育、教学、科研等综合评估,多维评估能激活教育者的内生动力,从而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教育对象职业规划的断裂。以高校为例,思政课在部分教育对象眼里,与专业课相比,可能被认为是边缘学科,甚至是走过场、走形式的学科。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与教育对象职业发展规划的断裂有关。大部分教育对象进入大学,面对未来产生迷茫与不适应,剖析其原因与高中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密切相关、也与高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一对一指导有关。当前部分高校的就业规划课存在落后,与时代脱节的情况,同时由于学生较多,职业规划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可以尝试引入传播学来探析这一问题。1948年传播学著名学者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5W模式”,分别指的是“Who”(谁)、“says What”(说什么)、“Which channel”(通过渠道)、“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效果)。基于此,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也可从以上这五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1.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在理论方面,观点决定方法。有什么样的观点,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教育者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三个务必”:坚持“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在实践层面,教育者重视实践,第一,以身作则。在面对急、难、险、重时体现历史主动的精神。第二,坚持榜样教育。重视榜样的推选、宣传,常态化地向优秀的教育者学习。
2.守正与创新的统一
在守正方面,第一,守住经典的脉络。教育者应充分吃透文本,弄懂文本。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8]。第二,守住共产主义的真信仰。要抓住要害问题,解决好信不信的问题。第三,教育者要守住公德、常修私德。
在创新方面,第一,理论宣讲方式的创新。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教育者要增强理论的传播力,理论传播力越强,越能对教育对象产生持久的精神动力。第二,理论阐述内容的创新。教育对象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新认识,不断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养,提高理论阐述的吸引力和引领力。第三,教育对象的权利和义务新的理解。以往的理论宣传中,教育者非常重视宣传教育对象的义务,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如果只讲义务不讲权利,可能造成教育对象的内生动力不足。第四,教育方法的创新。要贯通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不断提高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提高悟性,激发灵感。例如,全校举办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读书会,通过制度导向,建立理论阵地,通过经典作家的视角推动理论创新。只有实现权利和义务的有机统一,才能减少马克思认为的不公平的现象,“几乎把一切权利赋予一个阶级,另一方面却几乎把一切义务推给另一个阶级”[15]。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激活,迫切需要激活教育对象的主人翁意识。主人翁意识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认同感的激活。第二层次,情感的激活。第三层次,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激活。第四层次,对法律认同的激活。
1.供给新理念:思维创新,守好一段渠
第一,有互联网思维。首先,用户思维。注重教育对象的体验感,在理论宣讲中要结合文字、视频、图片、H5页面等多元形式,不断走进教育对象的心里。其次,平台思维。教育对象可以通过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等新兴媒体进行观察,学习不同平台如何做用户群像划分,如何精准定位,这样有助于在传播语境中建立“最大的公约数”,打通教育对象的“最后一公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语境有了新的变化,教育对象接受的信息更多,获取的信源更广。如果教育者只是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思考,很有可能失去教育对象的认同。第二,有跨学科思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结合其他学科,例如舆论学,通过清博舆情、新浪微热点、蚁坊舆情等舆情研判工具,积极研判社会热点,在突发舆情出现时,做好理论阐述工作。此外,学者邓晓芒精通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从三个维度为教育对象答疑解惑,能打通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能真正带领教育对象打开哲学的大门。第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供给和打造高质量思政课程,重视“供给缺位”的现象。供给缺位从本质讲,是以人为本落实不够。
2.供给新举措:一站式社区,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建的引领力,发挥基层党建的战斗堡垒的作用,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第二,家校联动。发挥好家庭和学校的互动作用,父母是教育对象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教育对象的第一责任人,高校可以尝试通过举办成人礼、召开钉钉家长会、新生报到家长会的形式扩大育人的协同力量。第三,政府联动。邀请政府表彰的榜样人物走进学校,进行榜样教育,同时挖掘朋辈榜样、社会榜样。例如张贴品学兼优学生宣传页,通过朋辈榜样,更能激活教育对象见贤思齐的内生动力,激发教育对象的学习热情。第四,校园安全。加强校园保安早中晚分批次巡逻力度,以及24小时监控力度。第五,建立优秀辅导员工作室,辅导员可以与教育对象同吃同住。第六,设立常务校长接待日,每一周安排固定时间专门处理教育对象的诉求。对于合理的诉求,要进行部门专项处理,不合理诉求要进行动态跟踪管理,以增强育人效果。
最后,重视心理预防和疏导,精准育人种好责任田。第一,高校应建立专职、兼职的心理咨询师,重视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疏导,并鼓励教育对象正确面对心理问题。第二,高校应针对教育对象的特殊群体进行精准育人。例如单亲家庭儿童、孤儿、留守儿童、家庭条件差以及少数民族等特殊群体,建立专项档案,精准育人。
1.科技赋能新媒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优势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3]。
首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5G的深度融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产品的创新。
其次,在线上应建立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以应对当前媒介的快速重迭。当代青年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8]。青年具有求新、求变及好奇心强的阶段特点。青年获取信源更多元、更广泛,例如B站、抖音、快手、微博、视频号、小红书等多元的社交媒体。主流媒体应建立宣传媒介的舆论矩阵,提高思想的传播力。筑牢互联网的主阵地,教育者应积极“入网”,关注青年在想什么,特别是出现负面舆情时,教育者不能失语。
最后,在线下应进行党史传播内容的议程设置。例如主流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主流电视剧《觉醒年代》等贴近青年的影视剧在学校餐厅、报告厅门口等进行展播。同时,要用活操场这一体育育人的媒介,通过重大节点例如“五四青年跑”活动,激发广大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
2.讲好中国故事:培养融媒体人才和畅通沟通渠道
从内部来看,重视融媒体人才培养。挖掘出一批真正有理想、有志气、有担当的、热爱新媒体的学生团队,激活教育对象的热爱。高校可以尝试组建新闻媒介素养的理论和实践培训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新闻主义,以提高融媒体人才的专业度。
从外部来看,畅通教育对象和教育者的沟通渠道。第一,鼓励普通民众进行有奖的提案,增强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调查研究,采取多种方法。例如:问卷调查法、召开座谈会、一对一访谈、微信群交流、实地和蹲点调研、体验式调研、跨部门联合调研、委托和延伸调研、网络调研、大数据分析、案例分析、信访办理分析、心理分析、文献查询、信息比对、专家咨询、试点先行、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等多种方法。教育者要多去基层问需求,问计于民,施策于民,做人民的小学生。第三,总结经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上办”的经验和新时期的“枫桥经验”,将教育对象合理合法的需要,根据量级进行分类,以数字化的渠道,提高施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针对当前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应坚持“以人为本”和“两个结合”的理念,来解决这一问题。
从以人为本的维度来看,应选拔德才兼备的教育者。教育者应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平等。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坚持春风化雨的教育方式,为教育对象多做雪中送炭的事。第二,真诚。教育者要充分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防备,用心、用情、用功去真正育人。以教育者真诚的教育之心,来换教育对象的感恩之心。第三,关注热点,回应热点。当前社会中,有诸多不良的思潮,同时负面舆情频发,迫切需要思政课老师及时释疑解惑,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两个维度中作出回应。第四,发挥人格魅力。教育者要发挥好自己的优势,在授课中建立自己的人格魅力。
从两个结合的维度来看。第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教育者应善于利用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来作为泉水,启迪青年学生去主动探寻真理;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教育学生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激活复兴的内生动力,同时教育对象要实现爱党和爱国的有机统一。第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方面,坚持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实践中,要对教育对象平等相待,激活教育对象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用最新的、科学的数据来回应社会思潮,直面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存在情绪前置的问题,让真相跑赢情绪。
当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评估。教育者只重视知识灌输,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剖析其原因,教育者只关注了教育对象的“物理在场”,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心理在场”。如果只关注“物理在场”,而不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在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可能还将面临困境。面对短视频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后现代主义、消费主义、网络民粹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不断提高理论的吸引力,而教育对象对于教育者的匿名评估,能有效地选出最受教育对象欢迎的教育者,推动教育者的不断创新。
通过教育对象的匿名评估,一方面,能有效地激活教育对象建言献策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教育对象在参与教学实践中的主动性,提高教育对象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推进教育者的教育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中,也要注意保护好教育对象,防止网络暴力。同时在匿名评估中,要进行科学研判,善于发现“被遮蔽的真相”,及时对可能产生的危机进行预警。
思想政治教育课,面临着崭新的机遇:即思想政治教育课与教育对象的职业规划相统一。教育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推动教育者、教育对象的思想解放。此外,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对矛盾中思考。首先,不断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竞争力。其次,要不断提高教育对象的生产力,不断提高教育对象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最后,实现教育对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全面建构,提高教育对象批判思考的能力,磨炼教育对象的意志力,挖掘教育对象处理非理性因素的能力,以此来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