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抗疫生动实践中增强“四个自信”

2023-02-17 02:17孔鹤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爱国主义教育

孔鹤

摘 要:本文以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举措为落脚点,结合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从挖掘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致敬抗疫英模三个方面对当代高校开展爱国主义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抗疫;青年學生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2.052

中国抗疫的生动实践:“万众一心、同舟共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这是道路自信;“人民至上、全员救治”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是理论自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绝对优势,这是制度自信;“舍生忘死、逆行而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这是文化自信,有力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高校要从战“疫”典型事迹、抗“疫”英雄故事中汲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养分,切实从增强“四个自信”中筑牢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根基。

1 充分挖掘中国抗疫故事,厚植爱国主义情感,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

一是制度的优越,让我们倍感骄傲。中国民族之所以能够万众一心、取得抗疫的伟大胜利,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在3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决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言而喻。在中国,无论你是老人还是儿童,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民可以得到免费的治疗,疫苗可以得到免费的注射。在西方国家,支付不起高昂住院费用的人只能等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此刻浮现,制度自信在此刻尽显,生于华夏何其有幸,这样的国家,怎能让人不去爱他。

二是和谐的氛围,让我们信心倍增。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抗疫故事,饱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浮现出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回忆。灾难来临,所有的人都选择了伸出援手,道路自信在这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最大化的显现出来,爱国的气氛布满了每一寸土地。爱国主义教育更应该接地气,多讲平凡人身上的爱国精神,更有利于大学生在他们身上找到方向。

三是伟大的信仰,让我们信念坚定。一对又一对新婚夫妇除夕夜奔赴前线,一名又一名专家学者逆行而上来到疫情的最前沿,一批又一批建筑工人不顾危险与时间赛跑建筑起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是他们呼吁“不要来疫情地区”,也是他们不管危险第一时间奔赴战斗一线。每一个故事都触及灵魂,让人泪流满面。是什么支撑他们义无反顾扑上前线,是哪一颗颗红色的爱国心。行动是最好的表达,爱国之情在此刻无需多言。思政工作者们要引导大学生深读每一份抗疫故事,领悟信仰之美,厚植爱国情怀。然而,一些西方的政客利用他们的媒体向外界发布一些与事实相悖的言论,子虚乌有的谎言,大肆抹黑中国,引发不好的舆论,扰乱大学生的心智。因此,让中国人自己的抗疫故事“发声”,让事实走上讲台、走进课本,深度挖掘抗疫过程中的爱国主义因素,既有重要性又有紧迫性。

高校承担着建设新时代青年自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时代使命,让这些抗疫故事“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头脑”,让每一个抗疫故事的感染力充分彰显,唤醒大学生的爱国情,凝练出爱国主义精神。要尽可能发挥出高校思政课作为引导学生思想的主阵地作用,可以采用制作微视频、故事朗诵的形式,将中国抗疫故事中饱含的爱国情感和每一个故事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浸润于学生内心。

2 大力弘扬中国抗疫精神,丰富爱国主义思想,展现出伟大的中国精神

一是抗疫精神处处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习近平总书记把“生命至上”放在抗疫精神的首要位置,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加以强调,这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是抗疫精神处处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

抗疫队伍中有“50后”“60后”,经历过非典疫情的他们经验丰富、沉稳果断;还有“90后”“95后”,二三十岁的他们精力充沛、敢于冲锋。在泰山压顶的危难时刻,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生死卓绝的历史大考。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空喊口号,要结合党的具体举措,让数据说话,令学生看到这样的政党值得我们爱戴,这样的国家值得我们爱戴。

三是抗疫精神处处表达着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各类患者的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不仅如此,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担当作为,坚守人民至上的宗旨信念,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尽显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

与我国相比,西方一些国家却坚持资本至上,不仅不愿为需要救治的民众买单,还根据患者年龄进行选择性救治,甚至不负责任地提出“群体免疫”策略,底层老百姓因贫困得不到救治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于一些年龄较大患者还活着就被拔掉了呼吸机……当正向的爱国精神灌输让青少年“审美疲劳”的话,这些国外抗疫的“迷惑”举措一定会令他们“眼前一亮”,“国外的月亮分外亮”理论不攻自破,对比之下,他们就会对爱国有新的认识。伟大抗疫精神并不是从天而降的,它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生成逻辑和价值底蕴,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深刻领会这个新时代不朽的精神丰碑的内涵,将抗疫精神所绽放出来的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中国人民敢于解决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压倒的顽强意志,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课。

3 号召致敬抗疫英模,品读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出崇高的中国担当

一是平凡因爱国变得伟大。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抗“疫”這个全民战幕拉开以来,对人冲击最大的不是“疫魔”的恐怖,而是那些触动心灵的温暖和感动。无数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共和国公民,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从四面八方、义无反顾逆袭赶赴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当中有德高望重的国士专家、有勇毅逆行的医护工作者、有平时平凡的普遍劳动者等,他们在生死线上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绽放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最美瞬间和动人时刻,用善良、仁心、朴素、操守传递着人间真爱、阐释了“人”字的相互支撑、守望相助。平凡的人,他们身上没有身份与地位的光环,身上所彰显的爱国主义光芒就越闪耀。爱国不是个别人的特权,更是一项群体性的活动。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用好平凡人身上的爱国精神,引领学生思考平凡铸就伟大的原因就是因为爱国心的加持。

二是普通因奉献变得高尚。

我们这个时代不缺乏英雄,我们民族不缺乏脊梁,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战斗在抗疫第一线每位普通人。透过那位月工资600元却一次捐资1万元的东港环卫工人举止,显现着什么叫“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抗疫精神已然成为爱国主义思想的一部分,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带领学生系统品读抗疫精神,让感动换化为爱国的力量,进而在大学生走向社会之时,自觉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之中。

三是历史因守护变得辉煌。

一群群并肩战斗在和平年代的斗士们,他们是最鲜活、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他们所代表的那份爱国家、爱人民的信仰跳动在荧幕上、报纸上,真真实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只有把自身梦想融入祖国发展,方能迸发出最大的能量。在这场全球的斗争中,我们在做好自己国家防疫的同时,也积极向其他国家伸出援助之手,疫苗、防护服、口罩全部都是无偿捐献,我们淋过了雨,第一时间为别的国家撑起了伞。

反观西方国家,一举一动都充斥着利益,有偿援助,甚至是提要求谈条件,趁火打劫,一幅商人的嘴脸。一次灾难,让资本主义的弊端暴露无遗,也让中国的大国形象浮现在世界人民眼前,强大的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这个大国形象所展现的担当,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伴随着捐献的物资输入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用一次次无私的举措,让世界人民了解到中国人是热爱和平、宽仁以人的国家,让世界认可中国,这就是独属于我们中国学子的文化自信。什么是爱国主义?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其不同于任何情感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更是一种实践行动。不同的时代背景映衬下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特征,战争来临时,为了国家洒热血、抛头颅,以死殉国是爱国主义;和平时期,对待岗位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更是爱国主义。在这次的抗疫行动中,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维持秩序的警务工作者,解放军战士、快递小哥、个体运营商,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响应国家号召奋斗在抗疫一线,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爱国主义。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用好这次疫情防控战中出现的抗疫故事、抗疫精神、抗疫英模,引领学生从其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从而形成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岗位都要永葆敬畏之心的意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自觉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各种灾难和挑战,磨砺让我们越挫越勇。无论是抗洪抢险,还是抗震救灾,还是抗击疫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江大河里,每一个水滴都闪耀出自信的光芒,每一粒沙子都见证着顽强拼搏的精神,把爱国的信念刻在学生的骨子里,将爱国的信仰融入青年的血脉中,我们便有了一往无前的精神,有了大江大河浩浩荡荡、不可阻挡的滂沱气概,更有了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表彰大会上的讲话[Z].2020.

[3]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Z].2020.

[4]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爱国主义教育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历史教学应做到功在外利在内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