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辰,熊 壮,徐学涛
(五邑大学 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在本质上,课程思政还是一种教育,目的是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因此,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深度探索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简称OBE)理念下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授课过程中把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人文情怀等思想传播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五邑大学位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广东省江门市,是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之一。学校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大力加强内涵建设,深入推动改革创新,不断促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突出”的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与研究型高校定位不同,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毕业后大都直接走向社会,因此学校注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注重实践、强调应用”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多数学生在大四实习阶段已在相关企业从事生产实践活动,部分学生则从大一开始参加“3+1”(即前三年在校理论学习+大四一年在企业工程实践创新学习)或“3+3+1”(即在“3+1”培养基础上,第二个“3”增加了前三年暑期在企业实践学习环节)校企联合培养。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实训学习,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为配合实训实践环节学生能力的培养,专业课教师也要思考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平日的理论课教学中,与时俱进地将职业素养和品质培养的内容细化,“润物细无声”,将相关能力和素养渗透到行业或职业层面。
为响应国家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实施,近年来很多理工科院校在专业课思政元素挖掘上都开展了诸多有益探索[2-4],但在实践运用中也发现一些问题:(1)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义和理解存在误区;(2)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仍浮于表面;(3)部分专业课教师对所授专业课蕴含思想政治资源的思考不够深入;(4)部分专业课教师教学活动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自2019年开始在“现代仪器分析”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内容思考与改革,至今已在2018~2020级三个年级制药工程班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依据五邑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现代仪器分析”课程特点,在进行该课程专业知识传授时,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结合传统分析方法,综合利用精密仪器设备,对复杂分析对象具有一定的认知和剖析能力。
笔者团队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综合评价体系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实践,教学效果良好。
OBE理念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持续改进,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关注点从“教师教得怎样”向“学生学得怎样”转变,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都要围绕“学习者为中心”理念进行设计。基于OBE理念,五邑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应培养需求导向的应用型复合技术人才。毕业生需掌握制药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与设备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同时应具备健全的法制意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良好,社会责任感强,能够在专业实践和将来的实际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履行责任。鉴于此,任课教师需思考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相结合,制定既能体现专业特色,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教学大纲和教案。笔者在所授“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目标中融入了情感目标,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见表1)有机结合,需注意的是教学目标中的思想政治内容在后期进行达成度评价时应易于评价。
表1 融入思政元素的“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目标
如表1所示,在“现代仪器分析”课程教学目标中融入了情感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仪器原理、构造和应用领域时,思考如何将爱国主义和强国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在讲授课程绪论和相关仪器研发历史时,可以将诺贝尔奖得主、两院院士、杰出企业名人及身边一些龙头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攻坚克难、白手起家的故事讲给学生听。2020年初新冠病毒感染暴发,2020年3月,陈薇院士科研团队研制出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也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疫苗,研发如此迅速及时令人颇为赞叹。2020年9月,陈薇院士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早在新冠病毒感染之前,抗击非典疫情、汶川抗震救灾等国家危急关头,每每都能看到陈院士带领研究团队攻克一个个难关,她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是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通过在课堂上讲授陈薇院士等科学家的英雄事迹,使学生明白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仪器就是工具,创新就是动力,科技创新是可以改善民生和保障人类生命安全的,从而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激励学生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维护国人安危的使命感[5]。
当今大学生功利化学习现象严重,偏重和就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对一些非主干课程主观能动性大为降低,学习兴趣不高或学习方法上存在误区。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评价一致性原则,结合课堂具体情况(包括授课内容、学生的活跃度等),设定适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最终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王多等提出如何激发线上学习主观能动性问题,通过教学演示视频和虚拟仿真实验等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内驱力[6]。长春中医药大学刘威等通过将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导入仪器分析课堂、传统实验与虚拟仿真实验相结合等策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7]。近年来,笔者借鉴“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理念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8-9]。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与高校实施的教育教学理念密切相关,是否能在人才培养各环节落实“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是否能将该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大纲制定、课堂教学策略和课程评价体系等至关重要。在课堂上,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比如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竞赛等,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施小组任务学习法,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学生也可深刻体会到自我存在感和融入感,可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分配小组任务收集仪器分析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课堂内由学生进行分享,可以是短视频、PPT汇报、情景剧、口头演讲和墙报等多种表现形式,从而增加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指导实践。在讲授色谱一词来源时,对茨维特实验的深入学习和分析,便渗透了对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深度思维的培养[10]。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产业需求的不断提升,国家对食品、药品有害成分标准限值的要求不断提升,这就要求业内不断推出能满足高精检测需求的测试仪器或简便方法。在考虑选择何种检测方法时,任课教师应教会学生要有辩证思想,打破固有思维,不要认为一定要用高端精密仪器设备才能解决问题。表1中的能力目标“能针对不同化合物类型,选择合适的仪器分析手段解决简单的分析问题”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哲学辩证思想,即结合实际情况,兼顾经济与效率,选择符合国家行业标准规范要求的适当方法即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用精密仪器去分析测试,尤其在制药公司生产研发一线往往需要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授到液相色谱药物分析技术时,可将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融入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析和疾病治疗中,辩证地分析我国与国外的药物残留等食药品的评价技术体系,客观看待国内外分析仪器与分析技术发展的现况和差距等。
仪器分析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依据被分析物的物理及物理化学性质,采用精密仪器设备得到分析数据,从而明确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要求学生上课前应具有基本的化学和物理知识,如先修过“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大学物理”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该课程知识点多且杂,仪器原理构造易混淆且较为抽象,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效果欠佳。任课教师宜采用多种教学策略,结合学习通、微助教、雨课堂等教学辅助平台,以及慕课、学堂在线、哔哩哔哩等网络资源,以“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上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将爱国爱家、无私奉献等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肖新生等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了湖南科技学院“仪器分析”课程思政的改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为提高[11]。课前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任课教师播放课程内容相关视频,比如陈薇院士研制疫苗过程中给自己注射第一支疫苗的视频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反馈,教师当场答疑解惑。当前互联网课程资源空前丰富,涌现了诸多网课平台,打破了传统的固有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不受学习地点的局限,在任何有互联网的地方都可以快速获得相关知识。
为满足学生成才成长需要,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专业人才,高校还需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3]。目前,国内高校大都实行学分制,不管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要按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相应学分的学习,而工科为主的高校一定要设立第二课堂学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或工程实践能力。第二课堂学分在很多高校又被称为创新学分,换言之就是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或训练获得的学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第二课堂学分得分要求和认定范围因不同的高校和不同专业而异,有的学校更是将该学分进一步细化,分为“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实践学分”和“管理实践学分”等几个方面。五邑大学工科专业第二课堂学分要求是至少修6学分,学习内容和形式多样,如学车拿到驾照认定0.5学分,参加国家、广东省、学校或学院组织的挑战杯、“互联网+”、攀登计划、“双创”大赛、设计大赛、科技节、学科竞赛、辩论赛等,根据赛事级别和获奖名次高低给予不同第二课堂学分认定,以此来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上述创新竞赛活动中应注重考虑适时适度地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如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中要充分考虑药品生产工艺应符合国家制药行业良好生产规范(GMP)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要求。另外,校外实习实践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第二课堂学习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学校教育的向外延伸,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有力的训练和提高。提高学生实习实践能力要秉承“走出去,引进来”理念,即在课前课后实习环节,带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五邑地区乃至珠三角知名的制药或医疗健康企业,如带学生参观特一药业、白云山制药、量子高科、新宝堂等学校周边行业龙头企业,并在企业深入学习医药健康产品管理、研发、生产、环保或销售等相关工作,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肩负的社会责任;同时,积极聘请企业高管或资深工程师作为高校兼职教师,定期到校进行专业讲座或授课,培养学生的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如表1所示,本课程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子目标,分别占总分的35%、55%和10%。知识目标主要考查学生在课堂问答、章节作业、小组任务、堂上练习及期末考试等环节,描述和初步解释不同类型仪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常规分析方法的能力;能力目标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紫外、红外、核磁、质谱4种常用波谱技术,进行简单天然或合成有机化合物结构解析的能力,以及能针对不同类型化合物,选择合适仪器分析手段解决简单药物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药物分子结构解析的本领,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来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情感目标,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富有激情地积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以往为便于课程考核,课程评价大多采用“期末考试70%+平时作业30%”构成课程总分,评价指标和模式过于单一,缺少足够的过程评价,不足以对学生学习情况给予客观全面的评价,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任课教师应构建融合课程思政的综合评价体系,即“综合评价成绩(100%)=出勤5%+课堂积极性5%+作业10%+课堂小测验10%+小组任务20%+考试50%”。其中,小组任务包含课程思政内容,如布置食品安全或药材真伪鉴别的小组任务。此外,在课堂讨论、教学辅助平台关于课程思政的互动留言和弹幕等均计入课堂积极性成绩。该评价体系除期末考试外,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过程综合评价,在课程思政方面重点考查学生在各环节表现出来的责任意识、纪律意识和协作能力等。
本文通过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资源和德育元素,将德育贯穿渗透至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构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索地方高校专业课思想政治建设改革思路,有助于把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人文情怀等思想传播给学生,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来能运用科学方法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为国家的医药健康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