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臣,何宏伟,高 珊,陈 平
(哈尔滨剑桥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9)
2019年4月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向社会发布的13个新职业,是自2015年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以来发布的首批新职业,其中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技术员(职业编码4-04-05-04)备受关注[1]。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课程是土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及相关专业所学习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大多数专业均将该门课程的目标定义为“熟练掌握BIM技术相关软件的操作能力;掌握建模思维、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等”[2]。课程本身具有与工程实践关联性强、与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度高、与创新创业竞赛融合度高等特点。
因此,在BIM技术员新职业的背景下,从企业实际BIM技术人才需求出发,需要对高校BIM技术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提升BIM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实效。引入产出导向的育人理念,使课程与工程实践、职业证书、创新创业紧密融合,为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BIM技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1年12月2日,人力资源保障部办公厅颁布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等18个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定义为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工程实践过程中的模拟建造,以改进其全过程中工程工序的技术人员[3]。主要工作任务包括:(1)负责项目中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电气专业等建筑信息模型的搭建、复核、维护管理工作;(2)协同其他专业建模,并完成碰撞检查;(3)通过室内外渲染、虚拟漫游、建筑动画、虚拟施工周期等,进行建筑信息模型可视化设计;(4)施工管理及后期运维。
以“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L”的岗位需求为核心,遵循成果导向(OBE)教学理念,重构BIM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修订BIM技术相关课程大纲,重新组织课程教学模式。注重以实际工程为项目驱动案例,真实模拟BIM技术员的实际工作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岗位的热爱,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根据BIM技术员岗位需求,以课证融合为关键要素,以教赛融合为学习导向,以产教融合为产出目标,探索构建了“课证融合、教赛融合、产教融合”BIM技术“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图1 BIM技术“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1.课证融合。通过课程学习与职业等级证书考试相结合,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与职业等级考试大纲相结合,课程结束后参加职业等级证书考试,获得BIM相关职业证书,有利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学校通过申请BIM技术岗位职业能力证书考点或“1+X”证书考点,为学生获取BIM技术相关证书提供基本硬件保障。面向企业人才岗位需求,分析BIM岗位技术证书中所包含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点,将上述BIM能力和技能点有效融入现有专业课程中,形成专业岗位基础能力、专业岗位核心能力、专业岗位迁移能力、专业岗位实战能力的“底层基础+中层模块+高层方向+综合训练”“四层递进式”课程体系。教师编写应用型BIM技术教材,开展BIM技术课程标准修订,保证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对接BIM技术职业能力证书考核标准,全面提升学生BIM技术岗位职业能力。
2.教赛融合。通过教学与竞赛相融合,将竞赛大纲进行提炼,转化为教学设计或课程设计等相关授课内容,注重以工作内容为导向,以综合能力提升为主干,使课程与竞赛相结合,在培养技能提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教赛融合促进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BIM技术课程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性,培养解决BIM技术的创新科技问题与实际建筑工程之中的BIM应用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BIM技术能力和素养,让学生深入探索和创造,成为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同时,通过“以赛促教”,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BIM技术教学以典型大赛为例,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对标赛题每个模块的知识点,开展教学分析,采用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设置项目任务赛项规章制度和评分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赛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规范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教学与竞赛进行双向结合,既能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也优化了以教材为主线的教学方式。
3.产教融合。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形式,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把企业所需人才和教学密切相结合,将企业工程师引进校园,将企业实际工程案例引入课程,增强学生的BIM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产教融合,与企业共建基于BIM技术的产教融合协同平台,全面实施“双主体、四阶段、五对接”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现“培养目标与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教学评价与企业评价”的“五对接”,校企协同培养能应用BIM技术进行精细化、绿色化和智慧化建筑设计和施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1.以成果导向为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在“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根据OBE教学理念,优化BIM技术课程体系,与企业和社会所需人才进行精准对接,为学生创业和就业充分准备,对BIM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分享,提高课程授课效果,增进课堂成效。
2.围绕创新能力培养优化双创课程体系。为了培养学生基于BIM技术的创新创业能力,围绕创新创业核心点对非专业课程进行取舍,适当增设创新创业课程[4]。结合课程思政元素,在培养能力的同时重视学生素质教育,重点强调课程之间相互协调和联系,突出学习者主导地位,为课程体系和课程优化奠定基础。
3.通过“三融合”教学模式推动教学体系改革。将学生专业等级考试内容融入课堂,借助于BIM技术相关创新创业大赛,充分展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技能竞赛,以竞赛的方式提高创新思维与能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教育水平。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蓝图,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双创”教育理念的推进,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坚持以“强技能、重实践、拓前沿、显特色”的总体部署,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教学总基调,在注重人才培养时,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提升。为了更好地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需要,在传统BIM课程基础上应增加“BIM平台、BIM+、BIM大赛和BIM应用”等内容,紧密结合BIM发展最新动态,实时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理念先进性,对学生培养有利。
2.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在教学中的指导性文件,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规划的保证,是多媒体教学、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的保证,BIM技术课程以成果导向为教育理念,挖掘授课内容与课程思政结合点,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兼顾思想道德的培养,将“德育”融入BIM技术课程全过程,在课堂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德育内涵式教育与发展。
3.“双师型”教师助力团队建设。大学是培育人才的基地,课程是基地的基础,教师是基地的总建造者,教师是稳定基地的关键。BIM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应以学科带头人为骨干、一线教师为主导、青年教师为后补,形成阶梯式教学团队。其中“双师型”教学团队应作为建设重点,通过“双师型”教师重点培养,利用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增强教师实际操作技能和基本业务熟悉程度,使教师的理论、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大幅度提升,对团队持续改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优化课程评价结构。传统BIM技术课程的考评方式以建模能力、速度和精度为主,应从单一考评方式转向综合性考评,以创新创业竞赛、学科竞赛、学术论文、科研成果、BIM等级证书为依托,鼓励学生综合发展,体现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对学生综合素质整体考评。另外,应改变传统闭门造车和纸上谈兵的授课模式,将企业横向课题、专业创新创业竞赛、实践转化专利、教师科研课题引入课堂。带动学生创业想法,萌生创新意境,强化课堂理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促进课程设计作业向前沿性设计成果转化。
2018年起,BIM技术“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哈尔滨剑桥学院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两个专业中率先应用,受益学生485人,专业学生BIM技术能力显著提升。通过课证融合培养,本专业学生获取BIM技术建模师岗位职业能力证书的比例达到96%以上。通过教赛融合培养,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高校BIM设计大赛、龙建杯BIM大赛等各类BIM赛事35项,累计参赛学生数685人次,获得国家级三等奖以上奖励16项、省级三等奖以上奖励45项。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学生能力与企业要求高度吻合,近三年平均每届中有36%左右的毕业生直接从事BIM技术相关工作,并有毕业生在哈工大建筑设计院、中建集团等行业知名企业从事BIM技术工作的高端就业案例,更有2018级学生在校期间注册了哈尔滨佰慕源创工程管理咨询公司,开始了BIM创业历程。
以培养应用型BIM技术人才为目标,推进专业转型发展,建立了“课证融合、教赛融合、产教融合”的BIM技术“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据此进行了专业人才培养转型与改革,使培养的BIM技术人才与企业人才需求高度吻合。该模式解决了BIM技术人才从何培养的问题,在目前高校尚未设置BIM技术专业的情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关专业该如何进行专业转型,将BIM技术有效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型BIM技术人才?该模式解决了BIM技术人才如何培养的问题,BIM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应设置合理的BIM技术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的BIM技术能力与企业需求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