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润娣 孙巍巍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的常见及多发病,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周围性面瘫的发病率为每年(24~79)/1000万,患病率为每年324/1000万[1]。据统计,每年至少有346万人患有这种疾病,其会影响患者的外貌和日常生活,导致其非常痛苦,渴望治疗[2]。针灸作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首选疗法,疗效确切,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对于部分患者,临床疗效并不十分理想。随着病程的推移,后遗症期症状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善,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导致患者无法完成皱眉、鼓起脸颊、闭上眼睛和其他动作。本文在突出中医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采用耳穴压豆联合埋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对其疗效做出科学规范的评价,观察其对疗效的影响及实际应用价值,并希望得到一个优化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以期找到一种疗效好、见效快、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大连市中医医院治疗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3.63±7.13)岁。试验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19~55岁,平均年龄(36.03± 6.3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急性期发作,符合治疗要求的患者;年龄18~55岁的患者;不论性别;存在单侧神经损伤的患者;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无严重损害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发病后病程>5 d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中枢性面瘫患者;虽然有周围性面瘫,但无其他疾病的症状患者,如耳源性面瘫、脑干梗死、脑肿瘤;心、脑、肝、肾、恶性肿瘤、造血系统、精神病等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怀孕或哺乳期妇女或有生育要求的妇女;无法进行针刺、电针、艾灸治疗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干预:加强患者面部保暖,避免患者面部受到风寒侵袭,采用湿热毛巾涂抹患者颈部,注意患者皮肤如有破损,应对该部位进行消毒,避免感染。对于眼睑闭合不全的患者,注意患者眼部避免强光照射,外出时,患者应配戴太阳镜,防止强光刺激;睡觉时,用无菌纱布覆盖患者受影响的眼睛,以防止眼睛感染。如有必要,使用金霉素眼膏为患者进行涂抹。患者每次进食后进行漱口,彻底清除患者口腔残留的食物,防止患者口腔出现感染。穴位按摩康复:临床应听从医生的建议,对患者进行穴位按摩,并辅以辅助治疗。按摩前,医务人员应剪短指甲长度,以避免划伤患者的皮肤。在为患者进行穴位按摩之前,应对患者面部皮肤健康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如果患者皮肤存在受损,或患者存在出血性疾病,则不应使用穴位按摩,患者在进行穴位按摩康复时,用力应柔和以及适度。此外,还需要为患者保暖。按摩穴位以太阳、鱼腰、阳白以及印堂等为主。
试验组采取耳穴压豆联合埋针进行康复干预,①耳穴压豆,穴位选择:神门、心、肝、肾经络为主、皮质下、交感、颞。操作方法:用酒精棉球对患者耳穴皮肤进行常规消毒,然后用干棉球擦干,以保证帖敷的粘合力;医务人员两手消毒,一只手固定患者耳廓,另一只手持耳穴探棒,对患者进行耳穴定位,对患者稍用力按压,若患者出现疼痛感、麻胀感,此处即为耳穴点,然后耳穴贴贴于此前确定穴位上,采用“对压法”对患者穴位进行适度按压,即临床医务人员将拇指指腹分别放在患者耳廓的正背面进行对压,力度由轻到重,并采以缓慢柔和的用力,切忌对患者使用暴力,而损伤患者皮肤,至患者耳穴周围出现胀、热以及痛等类似的感觉为宜。嘱患者耳穴部位应减少摩擦接触,防止脱落,并嘱患者进行用力按压,按压5 min/穴,嘱患者进行早、中、晚各3次按压,且双侧耳廓交替进行。耳穴贴每天更换1次,7 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休息 1 d,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注意事项:防止贴压穴位消毒后操作不当而引起感染,或贴敷张力低,导致患者贴敷易脱落;按压耳穴时,禁止暴力的揉搓,以防损伤耳廓,或导致患者耳穴贴自行脱落。②埋针,选穴:阳白(患侧)、四白、颧髎、迎香、地仓、颊车、合谷。操作:患者取坐位位,用适宜浓度的碘伏,在所选穴位上进行常规消毒,采用临床专业揿针,确认针体无弯曲后将针体分别埋入以上穴位。埋入后,若患者出现疼痛以及发痒等不适,则立即摘除针体,避免患者长时间接触水,嘱患者按压穴位5次/d,按压 2 min/次,12 h后更换针体,疗程与耳穴压豆相同。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面部相关评分,包括面神经分级标准评分、面神经功能评价积分表评分、面部残疾指数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①面神经分级标准:Ⅰ级(正常)面部运动功能正常,无无力症状;Ⅱ级(轻度功能障碍)为轻度面部运动功能不对称,可能有轻度肌无力;Ⅲ级(中度功能障碍)显示患者脸部明显不对称和明显的继发性缺陷,但前额有活动。额叶运动的发生表明神经功能并未完全退化;Ⅳ级(中度重度功能障碍)表现为患者面部明显不对称,无额叶运动,面部无力;Ⅴ级(重度功能障碍)显示面部仅有轻微运动,前额无运动,面部功能未恢复至正常,存在神经继发性缺损;Ⅵ级(完全瘫痪)显示面部没有运动或肌肉张力丧失。该分类标准广泛应用于面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中,并得到普遍认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将面神经分级标准折算成1~6分,得分越低功能障碍越小。②面部残疾指数评分:轻度麻痹4分,中度麻痹3分,重度麻痹2分,极重度麻痹1分。额纹判定,患侧与健康侧额纹数相同4分;患侧额纹数>健康侧1/2为3分;健康侧受影响额纹数>1/3为2分;健康侧受影响额纹数≤健康侧额叶线数的1/3为1分;患侧额叶线完全消失为0分。轻微闭眼判定,患侧眼睑完全闭合,眼裂=0 mm为4分;患侧眼睑稍不完整,眼裂>0 mm,<3 mm为3分;患侧眼睑不能闭合,眼裂>6 mm,患侧眼睑<10 mm不能闭合为2分;眼裂≥10 mm。鼓腮判定,无漏气为4分;轻微偏向健康侧,但无漏气为3分;轻微偏向健康侧,轻微漏气为2分;明显偏向健康侧,严重漏气为1分;明显偏向健康侧,极严重漏气为0分。面部残疾指数评分得分折算为0~10分,得分越高,面瘫对患者身体功能的影响越小,身体功能越好。③面神经功能评价积分表评分,患侧面部表情肌自主运动非常微弱,且没有患侧面部表情肌自主运动的分类标准:极重度面神经评分≤5分,严重面神经评分6~9分;中度面神经评分10~22分;轻度面神经评分23~30分;正常面神经评分>30分,临床将患者得分折算为0~3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症状越轻微。④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患者面瘫的症状消失,所有面部肌肉的功能恢复正常;显效:患者面部可能有轻微功能障碍,在运动过程中双侧前额皱纹对称移动,眼睑可以轻微用力闭合;有效:患者面部肌肉功能减弱,上额运动较弱,眼睑在用力时可以可碰合;无效:患者休息时双侧前额皱纹双侧不对称,上额头运动无力,眼睛无法完全闭合,口角只能轻微移动。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面部相关评分比较 试验组面神经分级标准评分低于对照组,面神经功能评价积分表评分、面部残疾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面部相关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面部相关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例数面神经分级标准评分面神经功能评价积分表评分面部残疾指数评分试验组30 2.37±0.25a 22.07±1.13a 7.37±0.42a对照组304.10±0.2611.03±0.972.87±0.41 t 26.27040.60441.993 P 0.0000.0000.000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周围性面瘫经常发生在春天和秋天,患者发病很突然,男性多于女性。调查发现,中国的面瘫患病率为432.8/100000[3]。西医对面瘫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感染病毒后的过敏反应或冷刺激等环境因素可能导致周围性面瘫,引起营养面神经血管痉挛和缺血,导致面神经水肿等症状[4]。西医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在早期,类固醇、神经营养剂和其他药物主要用于抗炎和滋养神经作用,但临床效果不是很理想[5]。在中晚期,采用手术方法,具有一定的风险。古代经典文献中没有“周围性面瘫”这一病名,可称为“口僻”,其是由于患者正气不足,经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以致患者出现气血阻痹、经脉不畅等症状[6]。耳穴治病的理论根基,散布于诸多临床中医经典著作中,某古书籍曰:“耳者为宗脉所聚也”。耳与五脏相关,耳既是于内脏腑的外在穴位,同时也是脏腑疾病的治疗点。耳属于局部器官,其外形为一个倒置的人体,耳穴压豆疗法是通过相应耳部穴位,来对患者进行按压刺激,达到行气理血,疏通经络,调和患者脏腑功能的目的,从而恢复患者大脑皮质的正常神经调节的作用,使患者兴奋功能趋于平衡[7]。现代医学也证实,耳穴压豆疗法是在耳穴位处贴压王不留籽粒,通过对耳穴的机械刺激,可通过周围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并可进行良性双向调节,以平衡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耳对人体来说是很重要的,与全身的经络联系密切。埋针疗法基于中医学理论,如某古书籍所言:“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多年的临床实践初步证实,埋针对多种慢性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8,9]。随着制针技术的发展,开发出一种针体薄的一次性使用针,使临床应用更加方便,其进行治疗有以下优点:①不仅减轻了患者在穿针过程中的疼痛,同时还充分发挥了压针的持续刺激作用,使患者保持持续的针感,提高临床疗效;②与现代运动疗法相结合,促进人体气血运行,达到舒筋活血、加速新陈代谢的作用;③与激素和其他药物治疗相比,激素可诱发感染和失眠等不良反应。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埋针无不良反应,对人体伤害小,不会出现弯针、断针等不良情况。
综上所述,采取耳穴压豆联合埋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