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淋益肾汤治疗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3-02-17 06:23刘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1期
关键词:肾盂肾炎体征证候

刘刚

肾盂肾炎是由革兰阴性菌感染肾盂和肾实质而出现的炎症反应性疾病,急性肾盂肾炎未经系统治疗可发展为慢性疾病,反复发作,极易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目前临床在常规西药抗炎基础上联合中医汤药辨证内服治疗可显著避免抗生素的耐药性及不良反应损害,临床效果显著[1]。本院对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应用通淋益肾汤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颇有成效,现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慢性肾盂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信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男8例,女22例;年龄19~66岁,平均年龄(44.2± 9.7)岁;病程3~13年,平均病程(6.5±3.3)年。对照组男7例,女23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44.5± 9.8)岁;病程4~14年,平均病程(6.4±3.2)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组第2届会议制定的《尿路感染的治疗标准》[2]中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标准:尿常规及细菌培养可见菌落≥106个/ml,尿沉渣白细胞≥10个/HP,既往尿路感染病史>6个月,反复发作病史,或6个月内复发 ≥2次,肾小管功能减退,影像学检查可见肾盂局部粗糙、肾皮质瘢痕等改变。中医诊断标准:符合国家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气阴两虚、湿热内蕴证诊断标准:疾病反复发作≥6个月,尿频、尿急、尿痛,夜尿频多,遇劳则甚,小便淋沥不净,滞涩不畅,周身乏力、低热,腰酸腰痛,双下肢肿胀,舌质红,苔腻,脉细数。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②恶性肿瘤患者;③不同意参加临床实验患者;④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⑤既往接受过抗感染治疗患者。

1.4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完善相关理化检查,通过尿常规、沉渣及菌培养明确病情及主要致病菌,结合泌尿系影像学检查明确肾脏及肾盂器质性改变,确诊为慢性肾盂肾炎。监测患者每日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变化,记录患者24 h液体出入量。对照组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江苏福邦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974,规格:0.1 g)口服治疗,0.2 g/次,2次/d,根据基础疾病对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通淋益肾汤辨证内服治疗,组方:生地黄20 g、阿胶15 g、茯苓15 g、白花蛇舌草15 g、猪苓15 g、泽泻10 g、车前子15 g、白术15 g、苦参10 g、桂枝15 g。水煎至300 ml,1剂/d,早晚分服。两组均治疗 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Scr水平及治疗效果。①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排尿情况、乏力、腰腹疼痛、肢体酸软、浮肿等方面的临床体征进行评估。②血清Scr:通过临床生化检验仪发光免疫法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Scr水平变化情况。③治疗效果判定标准:痊愈:临床体征完全消失,尿常规及沉渣连续2次检验正常,尿菌培养阴性;显效:临床体征较前明显改善,尿常规及沉渣接近正常,尿菌培养阴性;有效:临床体征较前减轻,尿常规及沉渣白细胞减少>40%,尿菌培养偶有阳性;无效:临床体征无明显改变,临床检验及菌培养仍为阳性。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Scr水平比较 治疗前,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为(15.42±3.36)分,血清Scr水平为(165.48±17.43)μmol/L;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为(15.51±3.18)分,血清Scr水平为(164.32± 19.52)μmol/L。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为(3.42± 1.06)分,血清Scr水平为(133.41±15.68)μmol/L;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为(8.35±2.11)分,血清Scr水平为(152.55±22.47)μmol/L。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Scr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Scr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Scr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Scr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例数中医证候积分(分)血清Scr(μmol/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3015.42±3.36 3.42±1.06ab165.48±17.43 133.41±15.68ab对照组3015.51±3.188.35±2.11a164.32±19.52152.55±22.47a t-0.107-11.4360.243-3.826 P 0.9160.0000.8090.000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慢性肾盂肾炎临床体征较为隐秘,可伴随尿路解剖功能障碍。流行病学统计显示,60%~80%的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因大肠杆菌感染后的急性肾盂肾炎转变为慢性复发,女性人群显著高发,男女比例为1∶10。慢性肾盂肾炎初起体征较为隐匿,以周身低热、腰酸、乏力、尿频等表现为主,进而出现明显排尿困难、尿痛等尿路刺激征,临床体征无显著特异性而易被人们忽视[4]。病情进展可出现肢体水肿、肾盂扩大、尿潴留等肾脏组织变形及肾实质细胞变形等不可逆肾脏损害,严重者出现尿毒症或肾小球坏死等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外科手术可有效纠正尿路梗阻或尿道畸形,结合抗生素的应用抑制细菌繁殖及肾脏炎症反应。单纯应用广谱抗生素药物可有效治疗急性肾盂肾炎,但难以根治慢性发病患者,一旦用药不当,患者极易出现耐药性,间接增加肾小球代谢功能障碍,影响疾病愈后。中医根据该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水肿”、“虚劳”、“淋病”等范畴。《黄帝内经》中记载过“热淋”的病名;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曾记载:“淋病有五,皆属于热”。经过后世医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易湿热内聚,下注以蒸腾肾水[5,6]。当以清热利湿、扶正益肾、通淋泄浊为治疗原则。本研究中辨证内服通淋益肾汤,方中生地可清热养阴、滋阴生津,药理学研究显示生地的有效成分可以抑制体温中枢,显著改善淋巴细胞DNA及相关蛋白合成,降低体温,减轻炎症反应[7-9]。配以阿胶、茯苓可增强健脾益气、利湿功效,兼养血补血,助机体气血生化,茯苓煎液对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白花蛇舌草可清热利湿、泻火解毒、消肿散痈,现代药理学证实其黄酮甙及对位香豆酸等有效成分可促进抗体合成、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等,抗细菌感染、增强免疫。猪苓、车前子主治通淋利湿、泄浊利尿,增强尿液对病原菌冲刷,车前草水煎液含有的环烯醚菇、三菇类物质可以体外抑制多种细菌增殖,还可以增加尿量,增加输尿管平滑肌的蠕动。白术补脾健运、燥湿利水,可增强茯苓、猪苓通淋利湿功效。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抑菌,研究显示苦参可以增强机体免疫活性细胞数目,增强机体免疫应答,对多种体外培养的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苦参在组方中还可制约白术等甘温之品的温燥之性,发挥补益正气同时不助热伤津之效[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为(15.42±3.36)分,血清Scr水平为(165.48±17.43)μmol/L;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为(15.51±3.18)分,血清Scr水平为(164.32±19.52)μmol/L。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为(3.42±1.06)分,血清Scr水平为(133.41±15.68)μmol/L;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为(8.35±2.11)分,血清Scr水平为(152.55±22.47)μmol/L。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Scr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Scr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淋益肾汤治疗慢性肾盂肾炎可显著提高肾脏代谢效率,益气通淋、补肾泄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随着中药药理学的不断发展,为中药的应用提供更多的临床应用依据,相信未来更多的中药复方可以用来治疗相关疾病。

猜你喜欢
肾盂肾炎体征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赵玉庸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经验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基于细胞调控因子探讨血尿胶囊对急性肾盂肾炎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
探究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肾盂肾炎的临床疗效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
三金片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肾盂肾炎60例临床疗效观察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