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对折”,促相等与垂直并行进阶

2023-02-16 01:42金奎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对折定性定量

金奎

【摘   要】“对折”是轴对称学习的起始方式,概念进阶就是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由于学生受“相等”的定格影响,往往难以发现“垂直”的关键作用。教学围绕“暴露‘一样到‘重合的认知冲突;适配‘折到‘不折的心理跨越;挖掘‘相等并‘垂直的完整内涵;重建‘定性到‘定量的原理闭环”,从而实现相等与垂直并行进阶。

【關键词】对折;定性;定量;相等;垂直

从图形的运动角度看,平移、旋转运动都是一个图形在图形所在平面上的二维运动(滑动、转动)。轴对称运动有别于平移、旋转运动,它是一个图形上的任意一点都以对称轴上相应的点为圆心,向图形所在平面外做了180°的圆周运动。回首“对折”,轴对称运动的概念需进阶为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对折”显见“平分”而难现“垂直”,如何实现相等与垂直并行进阶?

一、暴露“一样”到“重合”的认知冲突

二年级“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旨在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剪一剪的操作到感悟“轴对称”的数学化过程,侧重对图形的整体感知。这时轴对称教学中涉及的运动常为最直观的做法:对折。

学生的经验来自于“完全一样”,他们认为拥有两部分完全一样的图形即可称为轴对称图形。此时的学生只能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主要特征,但无法利用现有的语言体系高度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师利用一幅呈现同一朝向的两只鸭子的图片制造认知冲突:这幅图左右两部分也是完全一样的,它是轴对称图形吗?由此触发学生的“对折”思维,打破“完全一样”给概念理解带来的认知不完整性的影响。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得出“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才能被判定为轴对称图形(如图1),同时理解和明确“折痕”即对称轴,并感悟“对折”对于轴对称的重要意义。

“动”的经验可以给“想”带来无限的空间,学生经历了大量“对折”的操作活动后,能形成几何变换的初始概念。他们不仅有了图形对称的直觉,也有了图形会动的直觉,那些在作业本上、屏幕上的图形虽不能进行具体的操作,却可以在脑海中“折”。然而,此时学生只是把图形的重合理解成面的相等,不会认识到是点到点距离的相等。

二、适配“对折”到“不折”的心理跨越

四年级《轴对称》教学,是在对折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渗透轴对称的性质,注重思想和方法的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不折”的前提下找到并能标准地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发现轴对称的特点: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并被对称轴平分。最后,利用性质验证“对折”操作为什么能判定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达到反哺的效果(如图2)。

然而,当教师提问:你是怎么找到对称轴的?不少学生还是回答“因为对折后完全重合”,思维依旧停留在二年级水平。根据范希尔理论中的进阶性,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的提升是由教学决定的,而不是随年龄成长或心理成熟自然而然发生的。学生在理解“轴对称”概念的进阶过程中表现出思维的不连续性,也就说明从“折”到“不折”两个水平的过渡不是自然的,而是一个“跨越”的过程。当教学高于学生的思维层次时,必定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即产生不适配性。为了适配,教师应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从动手操作到心理操作(想象)的过程,为学生“跨越”助一臂之力。

【片段1】

教师出示图3。

教师提问:这些是我们二年级时已认识的轴对称图形,大家都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对称轴。今天老师把它们放在大屏幕中,不能对折了,你还能找到对称轴吗?(让学生想象对称轴在哪里,让他们指一指)

教师追问:怎样才能准确地找到对称轴的位置呢?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开场说明同样的“对称图形”二年级用“对折”的方法找对称轴,四年级要求“不折”找对称轴。这样不同的要求,为学生从动手操作过渡到心理操作提供脚手架,引导他们的思维从单向低层次向多元高层次发展。

三、挖掘“相等”并“垂直”的完整内涵

学生在二年级时积累的直观经验是“面的相等”,即图形的“完全重合”。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如果借助格子图,学生就容易从“面的相等”过渡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但很少有学生能够发现“对应点与对称轴垂直”。

(一)适度增加,“自”画蕴垂

根据诺曼和鲁梅尔哈特的研究,“增加”是思维转变方式的其中一种,即在既有的知识模块中不改变原有结构而增加新知识。以下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学生自主画对称轴的基础上,利用“相等”的经验去追加问题,层层递进,意蕴“垂直”。

【片段2】

1.教师出示图4,提问:你是怎么画出对称轴的?

(学生指出找到了两个关键的点来画垂线)

2.教师出示图5,提问:只有一个关键点,你又是怎么画出对称轴的呢?

预设一:量一量,再找一个点。

预设二:用画垂线的方法也能画出对称轴。

3.教师出示长方形,提问:你又是怎么画出它的对称轴的呢?(如图6)

(学生根据图5的经验,除了用尺子量,还用了画垂线的方法)

师生小结:画垂线的方法很实用。

准确了解学生遇到的认知障碍是教学中做到“对症下药”的前提。引导学生理解,在画对称轴时紧紧抓住轴对称图形的关键点或者把边平均分成两份,同时借助画垂线的方法,就能标准地画出对称轴。这样就提前埋好了“垂直”的种子,使其后续得以生根发芽。

(二)合理调整,单“等”无垂

从单一的“相等”感性认知调整为“相等并垂直”的理性认知,是学生思维结构变化的体现,也是数学教学本质的要求。以下教学片段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加工、改造。学生在思维顺畅后就能突破冲突,在辨析、归纳中深刻体会到:除了相等,“对应点”还应基于连线垂直于对称轴来确定(如图7)。

【片段3】

师:仔细观察,对称轴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特点呢?请你找一找,描一描,连一连。

生:我发现对称轴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并且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把每个特殊点都指一遍)

小结:从对称轴的两边找到点的对应关系是好办法,那么我们从上往下依次来找。

教师把“垂直”暂时“架空”,意图在于让学生先理解“对应点”,便于下一环节集中火力探究“垂直”。紧接着,通过找特殊点和非特殊点的对应点,引导学生感悟:对称轴一边的任意一点,都能在另一边上找到它的对应点,且在实际中,只要找关键点就行了。

(三)设置矛盾,对“比”引垂

有效的调整是完整、系统地掌握轴对称的关键。教师通过设置矛盾,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实现思维断层的联结。

【片段4】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图9。

师:点E′到对称轴的距离也是1格,为什么它不是点C的对应点?

生:这两点的连线与对称轴不垂直。

教师追问:对应点除了到对称轴的距离要相等外,还要满足什么要求?

生:连线要与对称轴垂直。

师:一个点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再多找几个点,看看它们的连线。

师:每一组对应点都是“距离相等,连线垂直”。

小結:对应点不仅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并且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C′和E′的同时存在,容易使学生把问题聚焦到这两点与点C的连线上来。线段CC′与CE′同时相连,自然就把学生的思维从“相等”引导到“垂直”的层面上来。接下来,教师展示开场时的另两幅图,让学生利用“垂直”的思维方式找对应点,巩固轴对称的特点。

【片段5】

教师出示图10。

师:请看这三幅图,通过画对称轴和找轴对称的特点,你学会了什么?

生: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师:画对称轴的时候,还可以用画垂线的方法,它的原理其实就是“相等并垂直”。

教师在教学时要将所教内容置于整体设计的知识结构中,让学生进行系统地思考。画对称轴和轴对称的性质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垂直”把它们联系起来,从而实现教学的一致性。

四、重建“定性”到“定量”的原理闭环

要使学生深度理解“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并被对称轴平分”的缘由,教师还需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重建”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重新审视以往的轴对称图形,对其进行再思考、再构建,以获得对轴对称的原理闭环。

(一)重建一:常见图形对称轴条数

【片段6】

质疑:为什么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而一般的长方形(不包含正方形)只有2条?

师:我们先来研究正方形,重点来分析两条斜的对称轴。

以相对的顶点为对应点,连线垂直,所以正方形的对角线是它的对称轴,另一条对角线也同理可得。

师:长方形(不包含正方形)的对角线,是不是它的对称轴呢?以相对顶点为对应点,连线,你发现了什么?

生:与对角线相互不垂直。

师:它们虽然长度相等,但不垂直,所以这条对角线不是长方形的对称轴。

小结:轴对称的性质可以解决以前只能靠对折才能解决的问题。

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让学生学会画对称轴,也应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画,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本环节从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入手,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进行解释说明,反哺以前的直观认知,让对称轴的条数变得有理有据,使“相等并且垂直”在轴对称中一脉相承。

(二)重建二:常见图形的性质属性

学生对于轴对称的“惑”主要是:某些拥有两部分完全相同的图形却不是轴对称图形。其中最典型的属平行四边形(不包括菱形、长方形、正方形,下同)。平行四边形有相等的边和角,且任一条对角线或以任一边的中点出发作邻边的平行线,都可以将其分成相同的两部分,因此容易被错认为是轴对称图形。事实上,平行四边形属于中心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有两个特征:一是所有对应点连线交于一点,且各对应点到该交点距离相等;二是绕交点旋转180°后可以跟原图形完全重合,这个交点称为对称中心。中心对称与轴对称同属图形的变换,但两者的变换方式不同。

深度认识图形的本质属性,审视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合理开展教学活动,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提供诊断教学策略,并有效地对学生的认知偏移进行诊断、纠正,从而根除学生的错误观念。

【片段7】

师:如果以长方形的对角线作为对称轴画图形,会是一个怎样的轴对称图形呢?根据相等且垂直的原理,补全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用课件动态演示过程,如图11)

师:现在这样一个普通三角形,请你先自己规定一条对称轴,然后再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展示不同的学生作品,如图12)

教师出示图13。

师:看这一幅,创造对了吗?能用今天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生:相对顶点的连线与他画的对称轴不垂直。

师:这正好也解释了为什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对应点的连线与“轴”不垂直,就不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感悟到对于同一个图形,通过不同的对称轴会形成不同的轴对称图形。教师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发展其想象力。教师利用“相等且垂直”原理,通过对以往熟悉的图形进行重新审视,完成了轴对称性质的第二次反哺——判定平行四边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相等且垂直”使“轴对称”内容形成了一个高度融合的有机整体,它不仅是轴对称性质的具体体现,更是用来反哺、判定轴对称性质的有力工具,是概念学习本质化、系统化、结构化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鲍建生,周超.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对折定性定量
分裂平衡问题的Levitin-Polyak适定性
对折十次
显微定量法鉴别林下山参和园参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买一送一”不等于“打对折”
实验帮我发现规律
慢性HBV感染不同状态下HBsAg定量的临床意义
共同认识不明确的“碰瓷”行为的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