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密 马晓玲
(宁夏大学 教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1999年“物联网”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人类社会进入一个跨世纪的新时代,即一个以人工智能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时代。什么是“智能时代”?在这个时代,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自主学习,能够模拟人的智能反应方式,实现物与物之间、物与人之间的泛在连接。所以,智能时代是一个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期。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认知、技能和思想等需要提升以适应智能时代对人们提出新的要求,这对承担着育人重任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实施教育工作的主体,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职业,教师职业发展既关系到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也影响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适应智能时代的生产生活,应对时代变迁带来的新要求和挑战,国家相关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教师职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在智能时代背景下,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加强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建设,是适应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人才培养需求的根本保障[1]。教师职业发展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撑,需要以政策为先导,建立日渐完备的教师政策体系;所以,教师职业发展的政策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提供指导,为教师准入和聘任、职位晋升、福利待遇等提供评价标准。在智能时代背景下,教师职业应如何发展?教师职业发展应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发展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如何保障教师职业能够有效地发展?如此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国家颁布的教师职业发展相关政策中寻求答案。因此,基于智能时代的社会背景对教师职业发展的政策进行研究和分析,能够为教师职业发展明确方向,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方法和途径,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自进入智能时代以来,我国针对教师职业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主要包括教师教育、教师管理、教师岗位性质、教师待遇等四个方面。这些政策的颁布,旨在加强教师职业的发展,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教师教育是指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进行的一系列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教育。不同时期的教师教育政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政策的中心也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转换与调整[2]。智能时代的教师教育政策呈现出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特点,既要不断完善职前教育模式,注重职前教师实践环节,也要丰富职后教师培训机制,提升职后教师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1.职前教师培养
职前教师培养政策主要针对师范生教育,政策内容包含师范生培养制度、内容、环境建设等三个方面,目的是为了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职业道德修养和信息素养。关于职前教师培养,政策强调要完善和推进师范生实践实习制度、新任教师上岗培训制度,不断改革教师教育模式,开展师范教育类专业评估,提高教师教育的成效。在职前教师培养内容上,既注重师范生的师德修养、职业基本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强调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认同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关于职前教师培养的环境建设,强调推进师范生教育教学的技能实训教室和数字化考核平台的建设。
职前教师培养的政策梳理如下: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师范生实践实习制度,全面推行新任教师上岗培训”,对职前教师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要求。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要求,要“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信息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是智能时代的重要技能,大力提升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适应智能时代的有效途径。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指出要“注重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着力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同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推进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实训教室和师范生自主研训与考核数字化平台建设”。
2.职后教师教育
职后教师教育的政策更侧重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更加注重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政策内容主要包含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教师技术应用能力、教师师德水平和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职后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智能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技术要求。
职后教师教育的政策梳理如下:第一,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政策。2001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指出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创新培训模式机制,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同年,《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培训指南〉的通知》要求“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从近年来的政策可以看出,职后教师教育不仅要创新培训模式,还要注重培训效果。第二,教师技术应用能力的政策。2005年,《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提出,要“规范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2021年,《教育部关于实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形成新技术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提升教师技术素养与应用能力”。智能时代的特点是以人工智能为主要生产技术,教师必须拥有技术应用能力和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时代的变革。第三,教师师德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政策。2007年,《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以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为重点。”2011年,《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教师师德水平明显提高,普遍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教师师德是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重要素养,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管理政策,是指党和政府为了保持教师队伍的活力、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教师管理的规律,对教师的选拔、任用、考核及其奖惩等方面作出的战略性、准确性规定[3]。教师管理分为教师准入和聘任、教师流动调配、教师绩效考核、教师职务评聘与晋升等四个方面。
1.教师准入和聘任
关于教师准入和聘任,政策内容强调要严格招聘程序,严格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学校的用人制度,严格把控选人的标准和质量,加快完善教师准入和聘用制度。
教师准入和聘任的政策梳理如下:2001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指出,要“通过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优化教师队伍”。2009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补充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全面推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形成长效机制”。2012年,《教育部中共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规范招聘程序和条件,逐步建立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2016年,《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严格聘用程序,规范聘用合同,将思想政治要求纳入教师聘用合同”。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政策,严格教师准入,提高入职标准。”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要求“规范教师资格申请认定,完善教师招聘和引进制度”。
2.教师流动调配
关于教师流动调配,政策内容强调优化教师岗位结构和制度,积极探索“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发展新机制;科学管理教师岗位的流动,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教师流动调配的政策梳理如下: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探索建立严格准入、能进能出的教师管理新机制,补充渠道畅通,岗位交流制度化,结构不断优化。”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指出:“鼓励各类教育单位、机构等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发展新机制。”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完善‘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资源配置新机制”。政策文件从岗位的类型和岗位的流动机制方面作出了规定,提升了智能时代教师岗位的灵活性,优化了教师岗位的结构配置。
3.教师绩效考核
关于教师绩效考核,政策内容强调对教师师德的考评与绩效评价,并将师德作为考核的核心内容;强调建立师德考评奖励制度,制定科学、可行且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完善教师考核奖惩制度。
教师绩效考核的政策梳理如下:2001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要求“要加强对教师履职考核,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考核制度”。2007年,《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工作考核、职务聘任、选派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完善教师表彰奖励制度”。2013年,《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指出:“严格师德考核,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内容。”从这几年的政策文件可知,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不断完善,考核的内容不断丰富和细化,尤其将师德作为考核的核心内容;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前提是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塑造良好的思想品德。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绩效工资增量主要用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同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提出,要“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全面客观评价教师的师德表现”。由此可见,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不仅要完善考核内容和标准,还要有实效性和科学性,做到客观公正的考核。
4.教师职务评聘与晋升
关于教师职务评聘与晋升,政策内容强调要完善教师工作考核、职务聘任、职位晋升的标准和制度,强调要建立完善的教师职务评聘评考核办法。
教师职务评聘与晋升的政策梳理如下:2001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指出,要“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2007年,《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工作考核、职务聘任、选派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2011年,《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序列,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要“加快推进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分类推进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通知》提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2016年,《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将思想政治要求纳入教师聘用合同,并作为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聘期考核的重要内容”。从相关政策文件可知,教师的职务评聘制度越来越标准化、个性化,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师制定符合特定类型特点的职务评聘制度,以适应多种类型教师的职务评聘要求。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保障教师权利是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提高教师质量的根本;近年来,我国教师政策在待遇保障和教师权利方面的政策供给出现了增加的趋势[4]。教师职业作为众多社会职业中的一种,其岗位性质主要包含社会角色、社会地位、职责与权利等方面。通过梳理政策发现,主要强调要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维护教师职业尊严,提高教师的社会声望,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通过政策规范教师的权益,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教师的社会声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表1 教师岗位性质的政策梳理
教师待遇方面的政策,是指党和政府为了稳定和扩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水平,对教师队伍及其个体在职业要求、培养培训等方面作出的战略性、准确性规定[3]。教师职业具有社会职业的基本属性,即教师拥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保障教师福利待遇以满足教师的日常生活需要,是提升教师幸福感和鼓励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有效机制。
教师待遇的政策梳理如下:2001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要求“逐步建立体现教师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和实际贡献的工资保障和激励机制的工资制度”。2007年,《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探索建立以岗定薪、优劳优酬的收入分配办法”。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落实乡村教师乡镇工作补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活补助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由上述政策文件可知,教师的待遇在不断提升,尤其是乡村教师和偏远地区教师的待遇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并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工资制度,来保障教师公平公正的收入。
在智能时代背景下,教师职业发展需要以政策为支撑和导向,研究并分析智能时代教师职业发展的政策,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的要求。时代在变迁,政策制定者应通过不断调整政策内容以满足国家发展、教育发展以及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5]。纵观智能时代教师政策的发展历程,发现教师政策主要以职业特征为主线,围绕教师教育、管理、岗位性质和待遇等方面,形成相对系统、科学、完善的教师政策体系。通过分析相关政策,总结得出教师职业发展的政策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制度能够规范教师职业的发展,标准能够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要求。纵观智能时代教师职业发展的政策,始终围绕“制度”和“标准”,不断调整、改革和完善,形成以标准和制度为准绳的政策体系,不断调节教师职业的发展活力。
首先,教师教育政策强调要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和机制,形成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推行符合智能时代特点的培训新模式;完善师范生实践实习制度,改革教师教育模式;健全和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其次,教师管理政策围绕“进”“用”“出”,在实施政策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形成标准的用人制度;强调要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师德考评奖励制度、职务评聘制度等,改革学校用人制度,推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提高教师考核评价的实效性与科学性。再次,通过建立教师权益保障体系以及相关法律的完善,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和待遇,维护教师职业尊严。最后,通过建立教师分配制度和保障机制,完善教师工资制度,改革教师薪酬制度,提升教师待遇。
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职务评聘、职位晋升,教师的考评体系是教师准入、职务评聘和职位晋升的重要依据。首先,严格规范教师选拔任用工作,将专业能力作为考核基本内容,将思想政治和时代要求作为考核重要内容,将教师职业道德作为考核的核心内容;严格思想政治和师德考核,建立科学完备的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其次,教师的考核评聘不仅要注重教师师德、工作能力和绩效以及教师作出的贡献,还要注重考核评价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与考核。教师职业的考评突出师德水平和专业能力,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通过教师职业考评标准的改革与完善,突显教师职业考评的核心内容,强调考核评价的关键维度,以师德水平和专业能力为核心,不断完善教师职业的考评体系。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各类新技术、新产品应运而生。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教育政策合乎教师教育的发展规律:首先,教师专业发展成为连续的统一体,教师从职业准备到持续专业发展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其次,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6]。教师教育政策强调,通过建立师范生技能实训教室和数字化考核平台,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模式,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以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抓手,不断提升教师职业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智能时代的要求。
首先,职前教师教育的内容涵盖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教育见习,着重培养师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未来教师的气质,为未来走向教师岗位奠定基础。同时,注重师范生的职业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生教育的过程中,提升师范生的文化涵养。其次,职后教师教育注重继续教育制度和模式,培养教师优良的师德师风,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强调提升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智能时代下教师职业的变革,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此外,要构建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新机制,注重创新、以校为本、精准测评,通过示范项目来带动各地区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培训工作。
提高教师社会声望和福利待遇,增加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专业自主权是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普遍做法[1]。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不仅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积极投身教育事业,提升教师队伍的质量,还能够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促进教育均衡。教师职业政策强调教师地位和待遇的提升,强化尊师教育,传承师道传统;充分利用教师节等传统节日联合学校、社会、媒体等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升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提高教师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通过建立教师权益保障机制,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维护教师职业尊严;以社会地位和待遇为激励机制,激励教师提升自我专业素养,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不断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在智能时代背景下,教师职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尤其是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为智能时代教师职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智能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推动教师积极主动地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变革,是智能时代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时代的变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智能时代教师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我国关于教师职业发展的政策注重教师的待遇保障和技术能力的提升,在提高师德水平的基础上保障教师权利和待遇,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根据智能时代教师职业发展政策的特点,对未来教师职业发展提出三点建议:首先,教师教育要注重师德的培养,教师的师德水平不仅是个人素养的体现,还是国家教师队伍高质量的体现。其次,教师的专业能力不仅要注重实践教学水平,还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发展,更要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在智能时代大背景下,各类新兴技术纷至沓来,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最后,教师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才能在时代变迁背景下及时学习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