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京平
在全球经济被不利因素干扰、悲观情绪笼罩的当下,作为开放型经济大国,要想充分发挥增长潜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球经济复苏贡献力量,惟有紧紧把握住全球经济的发展大势,继续推进全球化,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深化改革,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努力做好自己。
当前,关于世界经济前景的预测,可以说正被悲观情绪所笼罩。随随便便即可列举出“一打”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与矛盾。新冠病毒感染冲击的不利影响仍在持续;通货膨胀超出预期,治理的条件和基础差,控制难度大,尤其是粮食、化肥和能源价格飙升,威胁到全球粮食安全,联合国《2022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饥饿人口超过8亿人,比新冠疫情前增长了1.5亿人,约有9300万人重新陷入贫困,许多低收入者陷入生活困境,加剧了通胀的严峻性;乌克兰危机负面影响大、外溢程度高,严重危害世界经济稳定;绿色转型受到挑战;多国政府更迭,不稳定因素上升等等。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2年10月的预测,2022年全球增长率可维持在3.2%的水平,但2023年的预测值只有2.7%。2023年全球将出现大范围的增长放缓,占全球经济1/3左右的国家将出现经济萎缩。美国和欧元区等大体量的经济体将继续处于增长停滞状态(见表1)。
表1 国际组织对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测 单位:%
通常来说,IMF的预测都是相对乐观的。而一些国际研究机构和智库的预测则可能更接近实际,他们给出的预测更趋悲观。如,牛津经济研究院的预测认为,全球经济正处于衰退的边缘。由于实际收入减少、利率上升,以及资产和房价下跌带来的不利财富效应,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大部分国家的GDP在2023年将出现下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22年11月22日预测,2023年和2024年美国GDP的增长只有0.5%和1.0%。联合国贸发会议10月3日发布《2022贸易与发展报告》预测,世界经济增速2022年为2.5%,2023年进一步放缓到2.2%,全球经济面临深度衰退的威胁。
从通胀角度看,问题更加突出。2022年9月,美国通胀率同比上涨8.2%;核心通胀率上涨6.6%,创下40年新高。10月,欧元区同比通胀率已飙升至10.7%,为欧元区有史以来最高水平,是欧洲央行通胀控制目标的5倍。英格兰银行预计,英国2022年通胀水平将达到10.9%的峰值。
总之,世界经济正步入近20年的低谷,滞胀难题凸显。面对挑战丛生、危机四伏的世界经济,出路何在?
治理经济滞胀或说要走出经济滞胀泥潭是比较复杂和棘手的宏观调控问题。因为应对“滞”与“胀”二者的宏观政策会出现冲突。如,为对抗通胀,货币政策要求实际利率上升,而这会使经济增速下降。财政政策因为担负照顾大众民生的重任,更希望实际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以此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因此,需要分别清晰地判断“滞”和“胀”的原因,通过抓住主要问题,采取结构性的宏观政策进行治理。
分析本轮“胀”的原因:一是前期货币供给过大,大水漫灌式的货币政策出现了后遗症。二是全球化大倒退,破坏了既有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提高了供给成本。这既有人为破坏因素,包括为保住霸权、用意识形态划线、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等;也有突发并演变成持续性全球性疫情的影响。三是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的脚步有些超前。四是人口老龄化,疫情因素导致的劳动力短缺,以及极端天气等等。本轮“滞”的原因,除了导致“胀”的原因外,还有疫情改变及影响了人们的投资和消费行为与需求等等。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前期货币供给过大,大水漫灌的后遗症因素,属于“欠债还钱”性质,最多只能适当放缓“还钱”的速度,而不能不“还钱”。极端天气属于天灾,短期内无能为力。人口老龄化也不是短期能解决的。各国政府能够实施并较快见效的措施是:第一,尽快摒弃“政治正确”,重振全球化的雄风;第二,适当放缓绿色低碳经济转型脚步,尽管大方向需要始终坚持。这两条既是短期应急之举,也是长期需要注意和坚持的举措。此外,长期来看,还要通过国际支付体系的改革,走出单一主权货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手段,恣意操作,绑架损害其他国家利益的困境;通过改革全球合作机制,强化国家间协调,以助力全球化;加强有效的国际贸易和交往机制,继续推动全球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建议。
一是尽快消除阻碍全球化的因素,继续大力推动全球化。从短期看,治理滞胀就是要扩大供给,压缩需求。能够较快见效的措施是,各国携手力推全球化,尽快修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通过扩大生产要素配置范围和效率,实现提高生产要素投入产出率的目标,进而实现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特别是对民生影响大的粮食、能源等基本生活必须品,以及日益短缺的人力资源,更需要优先考虑在全球范围互通有无、自由流动。全球化是治理滞胀最方便也最易见效的方法。与此同时,各国政府还需视自身情况,配之以价格控制、暴利税、反垄断措施和监管商品投机等市场与行政干预相结合的务实手段,强力抑制通货膨胀。实际上,经济全球化不仅有利于短期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衰退,也是长期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要将“政治正确”压缩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及领域;尽可能大地拓展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范围及领域。先易后难,尽快着手实施。可以从区域或利益集团开始,不断过渡及扩展到全球和各个领域。
二是学会在加强传染疾病防治条件下,有效推动全球化的方法。毫无疑问应该优化新冠病毒感染防治管控,与此同时,也应在有效防治传染疾病大规模爆发条件下,尽早寻求并适应推动全球化的途径。首先在思想上要接受和重视,传染性疾病与全球化一定是相伴相随的这一严峻事实。其次要付诸行动,做到防治传染性疾病大规模爆发与加强经济全球化并举。
三是进一步发挥二十国集团(G20)作用,加强国际间协调。应从现有国际沟通协调机构/机制入手,尽快形成各国协调共进、联手抗击滞胀的合力,以提高抗击效率。G20是一个可选平台,但需要改革。由于G20只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没有常设的秘书处和工作人员,仅由当年主席国设立临时秘书处来协调集团工作和组织会议。如果要使其发挥更大更加实质性的作用,需要进行较大改革。一个可选的方向是成立常设机构,加强日常协调。应建立常设秘书处,以便更好地保障G20平台运转效率,提高处置问题和有关决议的针对性、及时性和连续性。领导人峰会应在现有每年一次的基础上,视情况增加临时峰会。每年一次的各国财长和行长会议也应该增加频率,调整为每年两次。
四是推动研究创立新国际结算货币,结束单一主权货币主导的局面。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结算体系问题多多,广受诟病。创立新国际结算货币日益紧迫。美国已多次利用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外汇的地位,以美国自身利益为核心,转嫁经济危机,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以当前的经济形势为例,美国为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大幅度快速加息,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已上调到3.75%~4%,达到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使得其他国家也要随之上调利率,以免本币的利率与美元的利率差距太大。而这又无疑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当一些国家,包括其盟友国家,难以承受高利率压力,停止或放慢加息时,本国货币兑美元就会大幅度贬值,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和金融稳定,造成经济损失。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就深受其害。例如,随着美元走强,美元指数屡创新高,在美国的投资已经比在欧洲、亚洲更具吸引力。大量资本从欧亚流向美国。而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却还在力挺所谓市场化的美元汇率;总统拜登也说“不担心美元暴涨”,并将全球经济增长的问题推给其他国家。面对美国制造痛苦、让世界难受的这种做法,其他国家显得很无奈。这也许就是美国前财政部长康纳利说的:“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麻烦。”
但物极必反,美国的行径,美元的霸道,已经遭到国际社会的反对。许多国家纷纷被迫采取行动“去美元化”。这为改革国际货币结算体系创造了条件。一个可能的方向是:通过市场竞争和国际社会协商,形成由几种主权货币组合而成的国际货币。对于这几种主权货币的发行,以及相关国家的货币政策要有一定约束和限制。也就是说,参与国际货币组合的国家需要让渡一定的货币政策主权。例如,货币发行量要经过特定的国际议定机制批准,或者要与某些贵金属做一定比例的挂钩等等。从而达到,既可以避免由于金本位带来的通缩,又可以避免没有约束的货币滥发,侵占他国利益。表面上看这种国际货币类似于IMF的特别提款权(SDR)。但由于有市场竞争为基础,又对主权货币发行增加了一些限制性条件,既保留了现行竞争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优点,又可以限制其不足,可能较SDR更加容易被市场接受,更实际些。改革初期,可以授权IMF或成立新的独立国际组织来实施对这些货币发行的约束。这样有一定基础的国际协商机制,比凭空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全球货币更容易实现。建议有关国家或机构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牵头及时推动创立新国际结算货币体系。
五是坚定方向、迈稳绿色转型脚步。加强全球环境保护,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是基于地球适合人类可持续生存的需要,而形成的全球共识。因此,转型的方向必须坚定不移。但转型的方式和进程应该更加稳妥,特别是当全球经济面临滞胀引发衰退的风险很高的时刻,转型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本需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任何操之过急或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人们对转型本身的质疑,不利于绿色低碳经济转型长期目标的实现。
六是加强科技研发创新应用方面的国际合作及协调,提高生产率。要通过国际合作及协调,提升科技研发创新应用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克服高通货膨胀和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短缺。量子计算、氢能开发、核能应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都是方向。在提高管理水平方面,也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
总之,面对治理经济滞胀这一复杂和棘手的宏观调控局面,惟有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尽快恢复和继续大力推动全球化,方能使全球经济逐步摆脱滞胀,防止或减轻衰退。
世界经济疲弱的大背景,在短期内难以改观。单个国家或经济体尽管可以有所作为,为改善国际经济环境贡献一定的力量,但从总体上看,更主要的还是被动接受和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即使是经济大国或大的经济体也是如此。因此,中国想在世界经济疲弱的大背景下,实现更好的发展,在充分发挥经济大国优势、尽力改善国际经济环境的同时,努力做好自己的事至关重要。面对世界经济的风险、挑战和高度不确定性,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发展不动摇。
一是要敞开胸怀,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要继续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稳步推进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领域开放。深化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健全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完善自贸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为抓手,对标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以货物贸易“零关税”、服务贸易“既准入又准营”为方向,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全面推行“极简审批”投资制度,开展跨境证券投融资改革试点和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试点,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出入境、运输等政策。稳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进程。
二是要积极发挥大国影响力,尽力推动修复发展全球化。中国的发展得利益于全球化,中国的发展也有力推动了全球化。摆脱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衰退困境要依赖于全球化。因此,面对当前逆全球化浊流,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积极发挥大国的作用,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尽力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修复发展经济全球化。积极推动改革完善利用好现有的国际、多边及双边等国际合作与协调机制。按照国际惯例及全球化的新要求,研究倡导改革创新,探索新形势下推动全球化的国际合作及协调新机制。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
三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构建高质量的发展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时,明确提出了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要切实落实好这些要求。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使市场各类主体充满活力,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基本形成,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激励机制更加有效,营商环境更加优良,创新条件更加友好,产业链供应链更健全更坚固,供给能力更强;促使国内消费市场更宽阔,消费能力更强,投资结构更优化,投资效率更高;形成法治健全、高效规范、公平竞争、依法经营、高质量的国内统一大市场,使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加顺畅。
四是要加快调整结构,向高质量发展要总量、要速度。世界经济疲弱的大背景使中国经济的外部需求受到制约,本身就比较脆弱的资源与环境制约,以及人口结构老龄化、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等问题,都意味着要加快结构调整,用高质量发展克服环境资源短板,摆脱对外需的过度依赖,改善发展不平衡,缩小收入差距。近些年,结构调整转型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远没到位。要下大力气切实转变观念,改革开放,探索创新,认真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构建好新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上下功夫。依靠创新发展增强发展动力;依靠协调发展克服发展不平衡矛盾;依靠绿色发展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依靠开放发展实现内外联动,相互促进;依靠共享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特别要关注关心关爱收入最低的5%人口的收入和生活,让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五是要坚定而又积极稳妥地推进低碳绿色转型,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过渡。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力度与进度,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稳步前行,使转型的脚步更加扎实,更具可持续性。
六是要创造条件激发科技创新和管理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充分认识探索创新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使创新成为发展的不竭源泉。要进一步强化体制机制和法治建设,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各类容错机制,激励和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各类组织和每个人的探索创新积极性。继续加强和改善教育,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尊重人才,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潜能。继续加强教育科研创新创造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学习交流共享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