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三盛幼儿园 于金莲
曾经很多次,我这样追问过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后来成为了一名教师,这种追问便呈现出另一种形式:教师是谁?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师?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这种灵魂追问一度困扰过“我”以及“我们”,直到我读了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一书。是啊,只有站在“儿童立场”,方能做一名智慧型教师。
“儿童立场”是什么?没有遇到这本书之前,我对它的感觉如同歌曲《传奇》里唱的一样:“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儿童立场”就像一个缥缈的存在,但真的是那样吗?儿童是教师的教育对象,要找到儿童立场,首先得知道教师是谁。成尚荣先生给出的答案让人耳目一新,甚至有点受宠若惊——“教师是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
“使者”二字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教师的定位问题。在《晏子春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彰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这个故事就是“晏子使楚”。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使者”,到了另一个国度也许会遇到一些麻烦,甚至一些棘手的事,当然也包括一些棘手的人,教育工作中更是如此。“晏子”给教师做了智慧的榜样。其次,“派到儿童世界去的”,似乎回答了“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哲学问题,即教育派教师出使儿童世界,并蕴藏了出使的目的——让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再次,去到儿童世界,那是一个真实的、立体的世界,成尚荣对教师的定义让我原本对儿童立场的缥缈认识一下子有了全新的落脚点——儿童用语言、行为表达着“我的世界我作主”的立场,以前我可以选择视而不见,但读了这本书,我认识到幼儿教师需要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界沉浸到儿童世界里,放下身体的高度、思想的高度、年龄的高度。
我开始处处研究儿童、发现儿童、了解儿童,然后慢慢打开通向儿童秘密的大门,寻找到属于教师的“儿童立场”——把儿童当“主语”,一切从儿童出发,真正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把儿童发展当作评判教育的根本的、唯一的尺度和原则……我甚至重温童年,试图做回儿童,因为教师设想自己是儿童,才能走近儿童;教师设想自己是长大的儿童,才能提升儿童,这只是向智慧型老师迈出的第一步。
如果说找到并构建“儿童立场”,还只是理论层面的事,那么如何让“儿童立场”运用到实践中,并坚守“儿童立场”则成为实践层面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对此,书中又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运用故事。因为教育行为是“儿童立场”的载体,一个个教育行为,包括一个个教育事件,其实就是一个个教育故事。做智慧教师的第二步应当是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一个有故事的人,才是一个会创造故事的人,这样“儿童立场”才会萌芽、生长。
做智慧型教师的第三步就是把“儿童立场”的故事写出来。成先生的话又一次惊艳了我——“写作让故事沉寂,也让故事沉淀,正是在这种沉寂与沉淀中,儿童立场才从深处显露出来。原来略显模糊的会慢慢清晰起来,原来略显表面的会渐渐深刻起来,原来略显分散的会越来越聚焦。”总之,写作不仅让“儿童立场”有了高度与深度,还让教师散发出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