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水平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分析

2023-02-16 07:18
关键词:期组双歧溃疡性

李 燕

(包头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内蒙古 包头 014040)

溃疡性结肠炎是非特异性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理表现为肠道黏膜损伤、溃疡、糜烂,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长期的肠道炎症反应给患者身体造成沉重负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溃疡性结肠炎影响因素众多,其中遗传因素、环境、免疫异常、肠道微生态与溃疡性结肠炎关系密切[1]。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存在种类多样的细菌群体,共同参与肠道内物质的代谢、分解,维持肠道内免疫系统的稳定,肠道菌群一旦失衡会破坏肠黏膜保护屏障,造成机体免疫力低下,引发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加重病情[2]。有研究显示,机体免疫系统失衡、细胞炎症反应及肠道菌群紊乱是诱发溃疡性结肠炎的关键病理过程,也是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甚至是癌症转化的重要机制[3]。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并分析上述指标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包头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5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疾病严重程度分为缓解期组(32例)、活动期组(20例),另选取同期于院内进行体检的62例健康人群的体检资料作为健康组。缓解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7、15例;年龄28~60岁,平均(48.28±6.45)岁;病程1~3年,平均(2.12±0.36)年。活动期组中男、女患者各10例;年龄28~61岁,平均(48.26±6.43)岁;病程1~4年,平均(2.14±0.35)年。健康组中男性、女性分别为32、30例;年龄28~61岁,平均(48.25±6.41)岁。比较3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进行比较。诊断标准:将《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4]中的相关标准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依据,且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纳入标准:与上述诊断标准一致者;言语组织能力正常者;近期未服用益生菌制剂、抗生素者等。排除标准:严重免疫系统疾病者;肾脏、心脏、肝脏功能不全者;精神状态异常者等。本研究方案已通过包头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检测方法①血清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检测:在所有研究对象空腹时进行采血操作,取5 mL静脉血,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获得血清,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检测方法均为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检测方法均为免疫比浊法。②肠道菌群检测:取所有研究对象新鲜粪便标本1 g放入厌氧菌稀释液中,通过振荡器(山东博科再生医学有限公司,型号:OLB-100C)震荡摇匀后,采用0.9%氯化钠溶液按照10倍连续法稀释,依次在不同稀释度下取标本液50 μL,在对应培养基上培养,37 ℃厌氧培养箱培养厌氧菌48 h,37 ℃普通温箱培养需氧菌24 h,使用菌落计数器(杭州泽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号:ZX-100)统计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杆菌数量。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健康组、缓解期组、活动期组研究对象血清 IL-33、MCP-1、HMGB1、TNF-α、IL-6、IgG、IgM、IgA水平。②比较健康组、缓解期组、活动期组研究对象肠道菌群数量,包括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杆菌。③分析血清IL-33、MCP-1、HMGB1、TNF-α、IL-6、IgG、IgM、IgA 水平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杆菌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S-W法检验计量资料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3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血清IL-33、MCP-1、HMGB1、TNF-α、IL-6、IgG、IgM、IgA 水平与肠道菌群数量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研究对象血清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与健康组比,缓解期组、活动期组患者血清IL-33、MCP-1、HMGB1、TNF-α、IL-6 水平均呈逐渐升高趋势,IgG、IgM、IgA水平均呈逐渐降低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3组研究对象血清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

表1 3组研究对象血清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

注:与健康组比,*P<0.05,与缓解期组比,#P<0.05。IL-33:白细胞介素-33;MCP-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HMGB1:高迁移率族蛋白B1;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6:白细胞介素-6;IgG:免疫球蛋白G;IgM:免疫球蛋白M;IgA:免疫球蛋白A。

组别 例数 IL-33(ng/L) MCP-1(μg/L) HMGB1(μg/L) TNF-α(μg/L)健康组 62 215.95±61.29 103.52±12.26 2.51±0.35 6.97±1.16缓解期组 32 253.64±58.63* 145.82±16.57* 8.96±1.84* 9.65±2.32*活动期组 20 341.88±103.17*# 181.42±25.62*# 17.85±4.22*# 16.54±4.21*#F值 24.857 191.915 458.898 131.497 P值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IL-6(μg/L) IgG(g/L) IgM(g/L) IgA(g/L)健康组 62 135.05±7.45 11.95±1.28 1.39±0.42 1.75±0.36缓解期组 32 163.25±8.76* 10.12±1.36* 1.21±0.31* 1.58±0.30*活动期组 20 193.11±10.42*# 8.37±1.45*# 1.03±0.28*# 1.34±0.29*#F值 393.604 60.468 7.855 11.985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3组研究对象肠道菌群数量比较与健康组比,缓解期组、活动期组患者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呈逐渐降低趋势;肠球菌、大肠埃希杆菌数量均呈逐渐升高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3组研究对象肠道菌群数量比较(CFU/g, )

表2 3组研究对象肠道菌群数量比较(CFU/g, )

注:与健康组比,*P<0.05,与缓解期组比,#P<0.05。

组别 例数 乳酸杆菌 双歧杆菌 肠球菌 大肠埃希杆菌健康组 62 9.32±0.75 8.93±0.66 4.64±0.58 7.42±1.13缓解期组 32 8.21±0.25* 7.46±0.68* 6.86±0.53* 8.95±1.08*活动期组 20 6.18±0.89*# 6.35±0.73*# 7.56±0.47*# 10.65±1.06*#F值 164.253 127.167 300.976 69.866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免疫球蛋白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IL-33、MCP-1、HMGB1、TNF-α、IL-6与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呈负相关,与肠球菌、大肠埃希杆菌数量均呈正相关;血清IgG、IgM、IgA与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呈正相关,与肠球菌、大肠埃希杆菌数量均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血清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水平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通过长期的用药、饮食调节可以控制病情,但其发病率在近年来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若不积极治疗可诱发肠梗阻、结肠癌等疾病,危害患者生命健康[5]。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失衡,肠道细菌进入人体微循环,引起自身免疫异常和全身炎症反应,造成免疫级联反应,致使炎症持续反复发作。本研究结果显示,健康组、缓解期组、活动期组研究对象血清IL-33、MCP-1、HMGB1、TNF-α、IL-6水平依次升高,分析其原因可能为IL-33、IL-6是重要的促炎因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急相反应蛋白的合成有诱导作用,通过破坏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损伤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溃疡性结肠炎拖延不愈;TNF-α是炎症启动因子,参与细胞免疫炎症反应,在受损肠黏膜中呈高水平表达,其水平越高代表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越严重;MCP-1属于趋化因子,对炎症介质的表达起到促进作用;另外,HMGB1能够激活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促进TNF-α、IL-33、IL-6的分泌,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和下游受体相互作用,形成炎症反应及免疫应答,造成肠道黏膜炎症反应[6-7]。本研究结果显示,健康组、缓解期组、活动期组研究对象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依次降低,肠球菌、大肠埃希杆菌数量依次升高,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结肠是消化系统中细菌存在非常密集的地方,正常情况下肠道黏膜是机体的保护屏障,肠道菌群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但肠道内同时存在着多种致病菌,当免疫力下降时,可导致致病菌繁殖,并引起机体感染,出现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增多,造成局部炎症反应,故肠道菌群紊乱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密切相关[8]。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健康组、缓解期组、活动期组研究对象IgG、IgM、IgA水平依次降低,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失衡,肠道黏膜屏障保护功能减退,造成细菌无序繁殖,损伤肠道内皮细胞,形成炎症因子释放 - 肠道菌群失调 - 免疫功能异常的恶性循环,加重患者病情[9-10]。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33、TNF-α等炎症因子的过量分泌,破坏肠黏膜屏障,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数量减少,肠球菌、大肠埃希杆菌数量增加,肠道菌群平衡被破坏,导致肠道功能障碍,加重病情[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IL-33、MCP-1、HMGB1、TNF-α、IL-6与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呈负相关,与肠球菌、大肠埃希杆菌数量均呈正相关;血清IgG、IgM、IgA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呈正相关,与肠球菌、大肠埃希杆菌数量均呈负相关,原因在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内细菌可激活淋巴细胞,引发不同的免疫病理损伤,致使免疫球蛋白出现异常表达,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IgG、IgM、IgA水平随之发生变化,表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机体血清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表达水平均与肠道菌群失衡密切相关,且随着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严重程度的改变,血清IL-33、MCP-1、HMGB1、TNF-α、IL-6水平也会明显升高,造成肠道菌群紊乱[13]。

综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出现明显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以及肠道菌群失衡现象,且和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血清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水平与肠道菌群均存在一定相关性,临床上可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免疫蛋球蛋白水平、肠道菌群进行检测以评估患者病情,并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期组双歧溃疡性
重症流行性出血热患者PBMC 中Fas/FasL 表达及免疫机制研究*
低水平HBsAg患者纤维化分期特征及其与血小板的相关性分析
癌胚抗原、糖蛋白抗原联合检测对不同分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与慢性肾脏病患者矿物质代谢紊乱的相关性研究
双歧三联活菌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4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母乳婴儿源产细菌素双歧杆菌的分离鉴定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