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结肠息肉患者的疗效观察

2023-02-16 07:18姜顺雷
关键词:息肉结肠内镜

韩 亮,姜顺雷

(溧阳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江苏 常州 213300)

结肠息肉是常见的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较多,有研究认为,其与基因、遗传、炎症因子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结肠息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为结肠癌,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目前,临床对于结肠息肉的治疗主要采取药物、手术治疗,由于药物治疗时间较长,会对患者身心造成诸多不利影响,故很少推荐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发展与进步,其逐渐应用于肠道疾病的治疗中,手术方法包括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其中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可以用于切除亚蒂、有蒂息肉,但是无法根除息肉,易残留病灶,术后很有可能会出现二次复发[2];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将电凝切除与黏膜下注射相结合,通过高频电刀可一次性将病灶内消化道局部黏膜彻底切除,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势,预后效果良好[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结肠息肉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安全性,为今后治疗结肠息肉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溧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277例结肠息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38例)和研究组(13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89例,女性49例;年龄30~84岁,平均(57.32±3.01)岁;病程1~3年,平均(2.01±0.19)年;息肉个数1~4个,平均(1.37±0.32)个;息肉直径0.44~2.68 cm,平均(2.11±0.34) cm;息肉类型:炎性息肉60例,腺瘤性息肉78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64例,女性75例;年龄31~82岁,平均(57.52±2.94)岁;病程1~3年,平均(2.02±0.22)年;息肉个数1~4个,平均(1.40±0.25)个;息肉直径0.46~2.82 cm,平均(2.14±0.59) cm;息肉类型:炎性息肉64例,腺瘤性息肉75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息肉个数、息肉直径、息肉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进行比较。纳入标准:符合《外科学》[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者;无手术禁忌证者;均为良性息肉者等。排除标准:患有其他肠道疾病者;重要组织器官衰竭者;伴有感染性疾病者等。溧阳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研究,且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的风险预估、方法等内容均有了解,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两组患者术前均行血常规、心电图等常规检查,术前12 h需禁食,手术当天予以患者复方聚乙二醇(3350)电解质口服溶液[舒泰神(北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23679,规格:25 mL/袋]口服,将1袋冲水2 000 mL分次服用,直至大便呈清水状,同时实施肠道清洁。对照组患者行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患者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麻醉,通过肛门插入电子结肠镜(杭州先奥科技有限公司,浙械注准20212060580,型号:XD-130A),寻找病灶部位,根据患者结肠息肉大小、数量、位置等,明确切除次数。调节结肠镜镜端弯角、镜身旋转等,使得息肉暴露在最佳位置,便于操作。对于息肉直径<0.5 cm者,采取热活检钳电凝电切;息肉直径0.5~2 cm者,采取高频电圈套与电凝,借助高频电圈套圈住病灶部位,实施电凝切除;息肉直径>2 cm者,在病灶部位注射0.9%氯化钠溶液使其隆起,然后进行高频电圈套与电凝配合切除。研究组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取左侧卧位,实施常规麻醉消毒,将电子结肠镜通过患者肛门插入,观察患者息肉位置、大小、数量等,选择息肉边缘2 cm处的口侧与肛侧,分别注入2~4 mL 0.05%的肾上腺素氯化钠溶液,促使息肉与其周围显著突起,待黏膜形成半凸起的半圆形,取一次性息肉切除器,借助圈套器,将突起息肉与其周围黏膜圈套住,通电后切除其隆起的病变黏膜,然后吸引切下的病变组织与结肠镜一同退出,术毕。两组患者术后均禁食2 d,并进行抗生素、止血、补液等常规治疗,以预防感染。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8周。

1.3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参照《外科学》[4]中的疗效判定标准评估,显效:术后患者的病灶全部被切除,其切除组织后的创面无渗血,术后4周切除创面完全愈合;有效:术后患者的病灶基本被切除,其切除组织后的创面有轻微渗血的现象,术后6周切除创面基本愈合;无效:术后对患者进行入镜检查发现其有明显的残留病灶,其切除组织后的创面有明显渗血或发生穿孔,且术后4周内病情出现复发,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③炎症因子水平。采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空腹静脉血5 mL,先静置1 h,离心制备血清,离心时间:15 min,离心转速:3 000 r/min,离心半径:13.5 c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④并发症。统计患者出血、肠穿孔、腹胀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临床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手术相关指标,血清IL-6、IL-8、IL-12、IL-1β水平)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与对照组比,术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

表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d) 住院时间(d)对照组 138 102.89±33.10 51.28±10.30 26.48±4.49 6.48±0.32研究组 139 92.84±33.07 38.68±10.24 16.42±4.30 4.85±0.59 t值 2.528 10.210 19.045 28.552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术后24 h,两组患者血清IL-6、IL-8、IL-12、IL-1β水平与术前比均升高,但与对照组比,研究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表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注:与术前比,*P<0.05。IL-6:白细胞介素-6;IL-8:白细胞介素-8;IL-12:白细胞介素-12;IL-1β:白细胞介素-1β。

组别 例数 IL-6(pg/mL) IL-8(ng/mL)术前 术后24 h 术前 术后24 h对照组 138 116.45±10.50 298.46±45.64* 0.62±0.24 1.53±0.19*研究组 139 116.48±10.53 143.76±45.38* 0.63±0.21 0.73±0.11*t值 0.024 28.287 0.369 42.922 P值 >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IL-12(pg/mL) IL-1β(ng/mL)术前 术后24 h 术前 术后24 h对照组 138 78.51±11.49 213.86±38.98* 8.48±3.56 20.34±2.53*研究组 139 78.48±11.43 94.39±38.47* 8.42±3.52 11.27±2.18*t值 0.022 25.677 0.141 31.970 P值 >0.05 <0.05 >0.05 <0.05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与对照组比,术后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结肠息肉是临床上常见的肠道疾病之一,是指任何隆起于结肠黏膜表面病变的总称。在胃肠道息肉中,以结肠息肉最为多见,临床病症表现为腹痛、腹泻等,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与日常生活。此外,结肠息肉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导致病情加剧,如果在早期未进行及时的治疗,将有可能进展为结肠癌。手术是治疗此病常用的方式,但是临床上术式较多,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等,具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因此,治疗此病并没有统一的术式。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的操作是借助高频电压、电流,在病灶部位进行点灼,并且产生的热能可以促使病灶部位气化或是凝固,进而方便切除息肉,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5]。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术式的优点在切割更准确,创面美观,利于医师操作,便于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同时还能更加精准分离粘连,但是该术式存在不少缺陷,比如采取电刀切除容易留不住皮桥,导致术后看不到皮桥或者粘连融合,疤痕较大,影响患者创面愈合速度,提高创面感染率[6]。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联合了内镜下黏膜注射术与息肉切除术的优势,具有可获得完整病理标本的优点,可以根据患者早期病变的部位、大小、形状及组织类型,来制定合理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既能保证肿瘤的彻底切除,又能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组织与其功能。与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相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以把带有瘢痕的肿瘤一次性从固有肌层表面剥离下来,明显减少了肿瘤的残留和复发[7]。同时在内镜下将肾上腺素注射液与亚甲蓝注射液注射在病灶部位,有效分离病灶黏膜组织,有助于控制血管收缩,缓解组织肿胀,暂时阻断血供,可起到止血作用,降低术中出血量,从而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8]。本研究通过分析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升高,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提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加快患者康复速度。

相关研究显示,患者在进行内镜治疗时,易损伤消化道黏膜,激活相关信号通路,释放大量血清IL-6、IL-8、IL-12、IL-1β等炎症因子,使其分泌至血液循环中,加重患者炎症反应[9]。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保证患者切除息肉范围更加精准,尤其对于较大息肉,可多次取套切除,使息肉切除更彻底,且不易损伤黏膜肌层,使术中出血量减少,应激反应较轻,进而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患者炎症反应较弱[10]。此外,有研究表明,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对于切除大于0.2 cm的病灶部位,切除的深浅度难以控制,若是切除过深,容易造成组织损伤、出血等,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若是切除过浅,出现病灶部位残留在体内,术后可能会引起二次复发[11];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只需要在术中实施局部黏膜层切除即可,减少了因切除过深或切除过浅所引起的术后出血、腹胀等并发症[12-13]。本研究分析4项炎症因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术后24 h研究组患者血清IL-6、IL-8、IL-12、IL-1β水平均下降,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也降低,提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可减轻炎症反应,且术后安全性较高。

综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可有效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加快患者康复速度,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息肉结肠内镜
眼内镜的噱头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提壶揭盖法论治热结肠腑所致咳嗽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