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警务背景下中缅边境管控研究

2023-02-15 00:50尹晓楠宋维才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情报信息边境地区边境

尹晓楠,宋维才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a. 研究生院; b. 警务指挥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随着智慧警务的发展和中缅边境管控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中缅边境地区传统的警务模式在应对严峻的社会安全形势方面已经力不从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政治建警、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从严治警,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1]。充分运用科技和信息手段,加强中缅边境管控,对于提高中缅边境管控效能,筑牢中缅边境安全稳定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智慧警务

智慧警务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视频技术等为技术支撑,以公安信息化为核心,通过互联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实现警务信息“强度整合、高度共享、深度应用”之目标的警务发展新理念和新模式[2]。智慧警务主要关注科技和信息在提升警务工作效能中的作用,并以当地具体情况为依据寻找有效和高效解决问题的多维方法[3]。

(二)边境管控

边境管控是指边境管理部门依据边境管理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与邻国签订的边界条约或协定等法律文件,处理边境地区发生的与边境管理相关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管理工作。目前,我国中缅边境管理部门主要包括公安机关、地方党委政府、解放军、民兵等,其中公安机关是中缅边境管控的主要部门。

(三)智慧警务背景下中缅边境管控

综上所述,智慧警务背景下中缅边境管控就是以公安机关为主的地方党委政府、解放军、民兵等多个部门,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依托信息化技术装备,通过互联化、物联化、智能化方式,处理紧靠中缅边界线向中国内侧一定纵深的边境县域区域内的与边境管理相关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管理工作。

二、智慧警务背景下中缅边境管控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高效的情报体系

首先,中缅边境地区公安机关的情报侦查效率仍需提高。当前,中缅边境地区公安机关的情报侦查,主要通过信息技术辅助与人工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情报数据的获取渠道较窄,难以覆盖中缅边境各个方面、各个地域,信息收集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满足不了当前中缅边境管控的需要。其次,中缅边境地区各部门间尚未建立高效、通畅的数据共享机制。涉及中缅边境管控的各类信息分散在公安机关、解放军、地方政府等部门系统内,各部门系统封闭孤立、互不联通,信息交流不畅,信息不对称,数据利用率和共享率较低[4]。且中缅边境管控涉及部门众多,向公安机关共享数据时,其他部门面临一定的数据安全风险,导致其参与积极性较低,配合上难以形成合力。最后,中缅边境各部门信息采集规范不统一,数据格式不同,利用难度大。由于中缅边境地区各部门数据库的运行和管理标准各不相同,部门间数据信息共享制度不完善,导致边境地区各部门信息系统的情报数据难以实现互通互融,在中缅边境管控中需要共享各系统的情报数据时经常出现调处和使用困难等情况。

(二)数据管边控边能力不足

一方面,中缅边境地区各类跨境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止。由于中缅边境沿线地区分布着较多与各边境口岸相连接的支线公路和不计其数的便道、小路、渡口,熟悉当地地形的不法分子经常随意跨越边境[5],又因为中缅边境地区跨境民族居多,边民出于走亲访友、朝圣祭拜、参加重大节日等原因,利用熟悉周边地段的民间便道、暗道等边情和地情,频繁非法出入境,导致中缅边境地区各类跨境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止。另一方面,中缅边境地区公安机关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的效能和针对性有待增强。当前中缅边境地区公安机关打击跨境违法犯罪活动更多仍停留在以人防为主的“事后追溯”阶段,运用大数据对中缅边境实施管控的能力不足,对跨境违法犯罪热点地段和高危人员的监管力度不够。

(三)高新科技手段运用不充分

当前,中缅边境地区推行的“数字边境”“智慧边境”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对高新科技手段的运用仍不够充分,未能完全发挥出科技手段在边境管控中的应有作用。首先,中缅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边境管控科技化设施设备的投入明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边境管控效能。其次,由于中缅边境地区自然环境恶劣,部分高科技设备经常无法正常作业,导致很多高科技技术装备的作用难以完全发挥。此外,中缅边境地区部分基层单位对科技手段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技术装备虽已配备但并未实际应用到边境管控工作中,使得边境管控效能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三、智慧警务背景下中缅边境管控对策

(一)建立中缅边境情报体系

在智慧警务背景下,及时准确的情报信息是保证中缅边境管控效能的关键。因此,要坚持以情报指导中缅边境管控工作始终,使各部门充分发挥情报搜集优势,拓宽情报来源渠道,主动配合、积极协助公安机关建立多维一体的情报侦查网络,建立完善的情报信息共享机制,使数据信息的获取与分析成果在各部门间快速传递,最大限度地把数据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战斗力,并加强与境外的情报信息交流合作,为中缅边境管控提供全方位支撑。

1. 建立动态情报侦查网络

首先,拓宽情报数据获取渠道。公安机关的情报侦查网络是中缅边境管控情报网络的基础力量,其情报侦查情况对于整体情报分析研判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智慧警务背景下,中缅边境地区公安机关应拓宽情报数据获取渠道,将基础数据的及时采集与更新作为“数据赋能”的首要工作,构建起自上而下的社会动员渠道和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渠道,全面收集护边员、护林员、边境社区网格员上报的各类情报信息,将信息收集延伸至中缅边境村寨各个角落,实现对边境地区情报侦查网的全覆盖。并以重点收集、全面覆盖为原则,提高信息收集的广度和深度,全方位获取内幕性、预警性、行动性情报线索,以实现情报信息收集触及各个方面、各个地域。其次,建立联合情报侦查配系。公安机关要召集边境各部门情报负责人共同商定,建立联合情报侦查配系。一是公安机关应积极组织边境各部门,有效整合解放军、地方政府、民兵等部门的数据资源,将各自边境地区有关跨境违法犯罪形势和其他与边境管控有关事项等信息统一制网,实现多部门构建、多路成网,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情报侦查网络,及时进行信息对碰、线索串并、联合研判,建立起多维一体的实时情报侦查网络。二是公安机关应根据中缅边境管控需要,协调各参与部门实施联合情报侦查。通过明确各管控部门情报信息搜集的主要侧重点,鼓励发挥优势,综合运用传统、高科技手段来进行情报搜集并报送公安机关,按照“一条不漏、一刻不误、一查到底”的要求,逐一推送核查,为情报研判和正确决策提供坚实基础,切实做到预知、预警、预防。

2. 建立情报信息共享机制

首先,建立情报信息会商机制。只有打破“信息孤岛”,不断印证、综合使用,才能发挥情报数据的实用价值[6]。因此,在智慧警务背景下,公安机关要加强与友邻单位的横向沟通和信息交流,发挥边境各部门各自优势对重大线索开展联合研判。要坚持平时常态研判、关键时间节点重点研判、发现苗头隐患跟进研判的工作原则,分析违法犯罪动态和规律,及时通报管控情况,使日常交换机制落到实处,长效畅通,确保边境管控形势分析精准到位,切实增强边境管控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各管控部门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对局部情报信息或全局情报信息进行整合输出,及时向公安机关通报违法犯罪的特点、规律和动向,再由公安机关根据需要组织会商研判,以实现对违法犯罪动态的精准掌控。其次,建立情报信息分级共享机制。中缅边境管控涉及地域范围广,为提高情报共享效率,给中缅边境管控提供快速、准确的指导,要在公安机关主导之下建立情报信息分级共享机制。通过建立按情报信息级别和相对应的部门等级交换机制,确保在突发紧急情况时能够快速决策、快速处置。因此,各管控部门将搜集到的相关情报信息除报送公安机关外,还应加强与友邻单位情报信息的实时共享。即在平行的各部门之间建立情报共享平台,将违法犯罪的发展态势在平台上实时更新,实现各部门通过情报共享平台对紧急情况进行及时处置。各参与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情报信息共享的重要性,明确边境管控中情报信息共享的程序、步骤,需要上报的重点内容,分清楚情报信息的轻重缓急,划分情报信息共享的等级,严格做好传递情报信息过程中的保密工作。

3. 建立双边情报信息交流合作机制

目前,中缅双方尚未明确边境管控情报信息交流合作的部门,且双方关于边境管控情报信息交流的规则和内容都未明确,尚缺乏畅通、高效的情报交流与合作机制,中缅边境管控的情报交流存在着交流琐碎、交流滞后等问题。因此,中缅双方应秉持命运共同体理念,建立全方位、多领域的双边情报信息合作交流机制[7]。首先,明确负责边境管控情报信息交流合作的部门。只有中缅双方都明确边境地区边境管控情报信息交流部门,才能保证情报信息在双方之间及时、准确传递,避免出现情报信息的中断并降低出错率。其次,明确边境管控情报信息交流合作的规则,建立边境管控情报信息定期交流和紧急情报信息及时交流制度。定期交流以季度或月为单位,由双方情报信息交流合作部门将收集或掌握的边境管控情报信息与对方沟通交流并组织联合研判;遇有紧急情报信息则要保证第一时间向对方传达,确保对跨境违法犯罪的及时预防、及时打击。最后,明确边境管控情报信息交流的内容。即对应当纳入情报信息交流的情报种类、情报信息当以何种体例进入交流范围以及如何划分情报的紧急等级等予以明确。

(二)强化大数据预警监管

在大数据时代,要紧跟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持续深化大数据应用,发挥大数据在情报预警、智能管控等方面作用[8]。在智慧警务背景下,中缅边境地区要建立融合式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应用到边境管控工作中,充分发挥这些数据资源的作用。推动中缅边境管控由“事后追溯”向“事前预警”转变,常态开展数据作战,确保对跨境违法犯罪活动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掌握管控的主动权。

1. 依托大数据强化跨境违法犯罪高危人员的预警管控

中缅边境地区跨境违法犯罪主要包括非法出入境、走私、毒品运输贩卖等。跨境违法犯罪高危人员是指具有前述跨境违法犯罪前科以及与之相关具有较大可能性实施跨境违法犯罪的人员。中缅边境地区跨境违法犯罪案件通常由少数高危人员实施大多数违法犯罪行为,跨境违法犯罪案件中高危人员犯罪案件数量占比很高。因此,在边境管控工作中,要通过对跨境违法犯罪高危人员的预警、管控、研判等工作,达到主动预防、发现和打击跨境违法犯罪的目的。一方面,建立跨境违法犯罪高危人员信息数据库,依托边境管控、人力情报等情报搜集手段,全方位、多渠道搜集高危人员信息和活动轨迹等信息资料,及时将其汇集到高危人员数据库内。另一方面,建立跨境违法犯罪高危人员智能管控数据模型,对高危人员异常行为进行预警评估,打造“发现—研判—预警—推送—上报—处置—反馈”闭环管理体系,做到未动先知、未动先防、未动先处,以实现对高危人员有无现实违法犯罪风险的智能化研判和预警。

2. 依托大数据强化跨境违法犯罪热点地段的预警监管

边境地区跨境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具有规律性[9],要通过对跨境违法犯罪热点地段发案规律的分析研究,着力构建具备“网上研判、网上作战、网上管理、网上预警”等功能的跨境违法犯罪预警体系,建立集数据及时完整、信息研判准确、服务实战精准等功能于一体的中缅边境大数据融合分析平台,并利用信息化手段综合运用关联分析、数据碰撞、要素串并等研判技战法,对跨境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进行预警监测。同时,依托大数据相关性分析优势,在大量录入边境一线跨境违法犯罪发案数据、人文、地理环境,尤其是物理阻拦设施经常遭受破坏地段等与跨境违法犯罪关系密切数据基础上,构建预警模型,提前预测可能发生跨境违法犯罪的重点区域、重点时段以及发生概率,进而针对性开展边境管控,以起到威慑犯罪和打击现行犯罪的效果[10]。

(三)科学开展一线巡逻防控

目前,参与中缅边境一线巡逻防控的力量多元、人数众多,包括公安机关、解放军、民兵等。中缅边境一线的人文和地理环境特殊且复杂,必须进一步明确巡逻防控工作的职能任务,科学规划巡逻并采取多种巡防措施,最大程度消除管控漏洞、盲区,实现对中缅边境一线实时全方位、无死角管控。

1. 明确职能任务,充分发挥巡防合力

当前,参与中缅边境一线巡逻防控的力量众多,但由于各方力量之间的职能和任务分工不同,在巡防工作中缺乏统一的指挥协调和有效的协同配合,进而影响巡防效能,难以发挥巡防合力[11]。因此,要利用好各方力量的优势,强化各方力量间的协同配合,确保各方力量的科学分工、巡防协同、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持,充分发挥巡防合力,提升整体巡防效能。具体来说,要进一步明确各巡防力量的职能任务。由解放军负责营区地段的巡防工作;民兵负责在重点地段驻守并由驻地向两侧延伸进行巡逻防控;公安机关作为主要力量在对边境一线开展常态化巡逻防控的同时,要对各方发现的违法犯罪情况进行处置并接收其移交的涉案人员。

2. 坚持情报信息引导,科学规划巡逻

智慧警务背景下中缅边境一线巡逻防控的开展,要坚持以情报信息为引导,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预测,用数据指导巡逻防控工作,对巡逻防控进行科学规划,发挥情报数据引导巡逻、巡逻反哺情报的作用[12]。首先,动态规划巡逻路线。规划巡逻路线是一线巡防的起点,动态规划巡逻路线是有效实施巡逻防控的重要基础。要以情报信息为引导,通过大数据分析把一线案发较多的时间和空间串联起来,并以此确定巡逻路线,确保巡逻路线每天都动态变化,不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其次,科学调整巡逻频率。巡逻防控的开展必须结合各路段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情报信息的分析得出适宜的巡逻频次,必要时在边境重点区域增设流动查缉点,增加对边境沿线重点便道的巡逻密度。最后,针对性布置巡防力量。巡防力量的布置要结合已获取的情报信息,对不同路段布置数量不同的巡防力量,既要做到全面覆盖,又要保证将主要力量布置在重点时间和重点地段上,以满足全面防控、重点巡逻的要求,提高巡逻防控的针对性。

3. 多措并举开展一线巡逻防控

首先,要紧盯重点区域、重要部位、重点时段,利用无人机、视频监控、警犬等配合步巡、车巡的巡逻方式,在边境一线开展巡逻防控。针对当前非法跨越国(边)境活动多发生在夜间的情况,要突出加强边境前沿夜间巡防力度,建立24 小时重点地段视频巡查机制,依托技术装备全天候、全地段开展网上巡查,实时接收系统预警或群众举报,及时发现掌握、依法处置可疑人、车、物,并组织就近力量快速处置,切断跨境违法犯罪活动通道,严防敏感节点期间境外人员非法越境。其次,加强与本单位执勤点和友邻单位间的协同配合,采取交叉巡逻、错时巡逻等方式,积极开展联合巡逻。并强化薄弱环节和重点部位立体化防控,切实提升巡防效能,最大限度震慑欲实施跨境违法犯罪活动人员。此外,坚持常态化巡逻与定点值守相结合。加大对重点地段、重点时段以及边境一线物理拦阻设施巡逻踏查的力度和密度,常态化开展全方位、全时段、全天候巡防,及时发现整改问题隐患,进一步提升见警率、管事率。同时,对边境一线管控难度大、偷渡风险大、监控盲区多的便道和小路等跨境违法犯罪多发部位,要全面摸清防护设施现状以及易越境口子、易失控漏管地段底数,并深入评估重点部位查缉管控必要性和适用性,坚持“闭环管控”原则,针对性地对高危路段实行定点值守,强化重点时间、重点地段的设伏蹲守,确保对边境一线的管控无死角、无漏洞。

(四)全方位强化二线查缉

二线查缉包括对通往边境前沿交通要道、边境检查站和重点卡口的查缉,此类区域是边境一线与边境腹地的缓冲区。只有全方位强化中缅边境二线查缉,将固定查缉和流动查缉相结合,进一步优化查缉手段,才能有效过滤不法人员和违禁物品,严防不法分子潜入潜出。

1. 固定查缉和流动查缉相结合

针对中缅边境地区通过公路和乡村小路绕关避卡现象时有发生的实际,要合理设置临时查缉点位,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在交通要道和重要路段、岔口设置固定、相对固定和临时查缉点,不定时开展设卡堵截查缉勤务,不断延伸两翼管控触角,做到“守住卡点、延伸两翼、封控合围”,严防不法分子潜入潜出情况发生。同时,要合理调整流动查缉点,持续派出机动警力增设临时流动执勤点,突出抓好执勤现场两翼便道、小路的查缉管控,最大限度扩大路网、便道小道的巡查覆盖面,切实加强对执勤现场两翼管控,全面堵住管控漏洞,形成扼守要道的管控网络,严防违法犯罪人员绕关避卡进出边境管理区。

2. 优化查缉手段

首先,依靠智能查验系统及信息化查缉装备,提升查缉效能。通过配备智能安检门,货物X 光机,台式液体检测仪,便携式爆炸物、毒品检测仪及车底扫拍系统等设备,简化查缉流程。其次,进一步改进和创新进出边境管理区勤务模式和查验方式。针对新形势下二线查缉所面临的新挑战、新特点,需进一步创新查缉形式并主动探索人工查缉和科技手段的“最优配置”,力求以最合理的工作机制,将执勤民警的查缉经验、相关查缉战法与科技手段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查缉勤务模式向“科学勤务、智慧查缉、智能服务”模式转变。最后,在智慧大数据服务平台支撑下,依托卡口抓拍、人像比对等科技手段,加大轨迹分析、智能识别等信息化技术应用力度,确保查缉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快速、高效地对人、车、物实施精准查缉,不断提高精准查缉水平,以实现对人、车、物的前置预警、人货快检、高效处置的查缉。

猜你喜欢
情报信息边境地区边境
中尼边境守护营
边境扬威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边境地区语言教师队伍建设困境及对策探讨——以云南为例
严阵以待
浅谈新时期科技情报信息工作的重要性
新墨西哥州的边境地区 探险蒙蒂塞洛峡谷
我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模式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索
基于情报信息的空防安全威胁评估回归模型研究
论高校情报信息服务工作的观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