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莉,袁陵芳,唐 洁
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 225300
腹腔镜疝修补术是治疗腹股沟疝常用方式,其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广受病人和临床医师的青睐[1]。但由于病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在围术期容易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增加心理、生理应激反应和疼痛感,降低睡眠质量,进一步影响手术效果和康复效果[2]。常规围术期护理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无法全面调节病人的各项生理、心理状况。因此,临床亟须一种更有效的护理方案促进缓解手术疼痛,加速康复进程。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是综合多个学科医护专家的建议为病人提供优质的照护模式,能整合与优化现有资源,在疼痛改善、机体康复等方面有显著作用[3]。基于此,本研究为行腹腔镜疝修补术的病人实施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模式,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在本院行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的120例病人,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对照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18~75(45.63±5.29)岁;单侧疝39例,双侧疝21例;病程0.5~7.0(3.45±1.12)个月;合并高血压病50例,糖尿病10例。观察组60例,男43例,女17例;年龄18~76(45.81±5.74)岁;单侧疝37例,双侧疝23例;病程0.5~6.0(3.74±1.23)个月;合并高血压病51例,糖尿病9例。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4]中诊断标准,经B超等检查确诊者;具有良好认知和沟通能力;年龄≥18岁,首次发病;病人及其家属均了解本次研究,同意参与本研究;符合腹腔镜疝修补术指征,行全身麻醉或者气管插管者。排除标准:有腹部手术史;合并嵌顿性疝;合并心、肾、肝功能不全者;依从性极低,难以配合;有精神病史;合并慢性疼痛病人。
1.3.1 对照组
实施常规围术期护理,即术前详细为病人进行腹腔镜疝修补术等相关知识宣教,告知其各项注意事项,让其积极配合工作;严格消毒病房,保证室内的空气良好流通,限制人员进出,予以病人一个安静舒服的休息环境;密切监测病人的各项体征变化,引导其清淡饮食,并进行胃肠道减压,术前12 h禁饮食,为手术做好充足准备;结合家属予以心理疏导,让其知晓心理情绪波动对疾病恢复、手术风险的影响等。
1.3.2 观察组
实施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
1.3.2.1 团队组建
建立一支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小组,主要由康复科、普外科、疼痛科、麻醉科、营养科各1名主治医师及1名责任护士、1名手术室护理人员组成,所有人员需进行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腹腔镜疝修补术、并发症等相关内容培训,并分工合作,确保工作环节的零衔接。由普外科主治医师担任小组长,接收病人之后,需综合评估病人的病情和手术、麻醉风险,组长主要负责疾病专科诊断、腹腔镜疝修补术操作、术后并发症和病情评估等;疼痛科主治医师负责疼痛处理;麻醉科主治医师负责麻醉风险评估、麻醉方案制定、麻醉相关问题处理等;营养科主治医师负责病人围术期的营养调整和饮食;康复科主治医师负责术后的机体康复功能锻炼;其余人员全程配合。
1.3.2.2 术前准备
普外科主治医师与手术室护理人员与病人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并将提前制定好的腹腔镜疝修补术知识手册发放至病人手中,同时根据内容进行详细解说,提升病人的认知水平,消除其顾虑。组织麻醉科、疼痛科、普外科、康复科、营养科等主治医师与病人及其家属共同探讨操作方式、麻醉方法、操作流程及术后康复计划等相关问题,进一步提升其认知度,提高其依从性;责任护士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如术前要求病人禁饮食6 h,并适当口服100 mL的乳果糖,要求病人术前排空膀胱,不予以导尿。为病人播放舒缓音乐放松其身心,在闲余时间与病人主动交谈,转移其焦虑情绪,让其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手术。若病人腹股沟疝伴有明显不适,可引导其进行深呼吸训练,降低腹部压力,缓解不适。
1.3.2.3 术中管理
手术室护理人员需协助普外科主治医师实施手术操作,如将病人所使用的液体提前加温,保持在36 ℃左右。若病人手术时间较长,需将液体控制在500~1 000 mL,并在手术室醒目的地方贴上标语,安抚病人,让病人清楚自己的情况,放松身心配合治疗;手术室护理人员还需协助麻醉师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其间需密切监测体征变化;用薄毯遮盖容易着凉的部位,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1.3.2.4 术后延续护理
病人麻醉苏醒后,由康复科主治医师鼓励和辅助其下床自主活动。并由疼痛科主治医师结合病人具体情况给予其止痛干预,如使用罗哌卡因局部浸润伤口,减少常规止痛药的使用,引导通过深呼吸、冥想等转移疼痛注意力,必要时可进行镇痛自控泵止痛;每隔6 h评估1次病人的疼痛程度。待病人疼痛值有所降低后,康复科主治医师则指导病人进行关节被动、主动运动练习,幅度要小,动作缓慢,防止腹股沟伤口被拉扯增加疼痛。腹腔镜疝修补术后病人容易出现积液、尿潴留、股神经异常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应积极查看病人的伤口,及时更换敷料,告知病人不可用力打喷嚏、排便等。若病人排尿困难,可帮助其按摩腹部,或者让病人听流水声,促进排尿。若病人感觉神经功能异常,可用热毛巾热敷伤口周围以及不适处,并安抚病人让其明白症状会自行消失,消除其紧张情绪。营养科主治医师为病人评估机体营养状况,制定针对性的个性化饮食方案,保证营养的充足摄入。术后4~6 h可鼓励病人适当进食流食,促进肠胃功能蠕动,少量多餐。
比较两组护理前、护理3 d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Kolaba的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改良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分、改良耶鲁围术期焦虑量表(mYPAS)评分,比较两组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评分、首次进食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
VAS评分[5]:在一张A4纸上画一条10 cm的直线,将其分为10段,分别标注0~10,让病人抽选一个数值代表自身的疼痛感,0分为无疼痛,10分为重度疼痛。
GCQ评分[6]:包括4个维度(精神、心理、生理、社会文化与环境),28个条目,采取1~4级评分,分数越高说明病人越舒适。
SRSS评分[7]:有10项内容,包括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入睡情况、生理心理反应情况等,以1~5分评定,最高分为50分,低于10分为无睡眠问题。
mYPAS评分[8]:评估内容有觉醒状态、语言表达、情绪表达、活动状态、父母依赖性5个方面,总分 23~100分,得分越高则焦虑状态越明显。
NSNS评分[9]:有19道题目,涉及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呼叫速度、解答方式、工作态度、病患了解程度等,以1~5分评定,分数越高越满意。
表1 两组VAS、SRSS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2 两组GCQ、mYPAS及NSNS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3 两组康复情况比较
腹腔镜疝修补术围术期病人容易产生焦虑、失眠、疼痛等表现,这多与病人的心理因素有密切联系,严重时可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影响康复进程。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及时消除病人的负面情绪,让其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手术,安心治疗,积极配合康复工作[10]。虽然腹腔镜疝修补术属于一项微创手术,但仍会对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影响病人的生理、心理状况,临床应针对病人的状况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改善其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将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应用于腹腔镜疝修补术围术期,能降低病人的疼痛评分,改善其睡眠质量和负面情绪,让病人更为舒适和满意。有研究指出,慢性疼痛是腹腔镜疝修补术最常见的并发症;而疼痛除了来源于手术切口之外,也容易受心理、生理、外界刺激影响[11-12]。术前,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重视病人各方面的综合评估,确保相关医护人员均能全面了解病人的实际情况,为护理制定有效的方案。护理人员还会针对病人的心理状况进行音乐疗法、深呼吸训练,并完善疾病宣教,可以消除病人的手术顾虑,安心配合治疗,有利于其负面情绪的消除和睡眠质量的改善[13]。同时,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康复科能根据病人的情况调整饮食、补充营养、术前合理禁饮食、术后尽快进流食,有利于病人的肠胃功能恢复;疼痛科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多元化止痛,保证镇痛的有效性,进一步提升病人的疼痛阙;在病人苏醒后,康复科会尽快辅助病人下床活动并进行康复锻炼,有利于其机体血液循环改善,促进伤口愈合,加快康复速度,全面护理下来,病人能获得优质、舒适的照护[14]。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将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应用于腹腔镜疝修补术围术期,能提升病人护理满意度。在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过程中,术前组织麻醉科、疼痛科、普外科、康复科、营养科等主治医师共同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手术等相关知识的讨论,能使病人充分了解整个手术过程,降低其对未知的恐惧;并通过麻醉、疼痛、康复、营养等指导,能有效降低病人疼痛感,促进病人术后恢复速度,因此,能有效提升病人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的首次进食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能促进病人机体的恢复。术前指导病人服用乳果糖,能够稳定病人机体血糖,防止术后出现低血糖现象;术中,将液体适当加温,并控制整体输液量,可以预防低体温,降低应激反应,为术后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术后,配合多方法镇痛、饮食营养调理、早期机体康复锻炼以及并发症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消除危险因素,改善机体代谢循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加速其康复速度[15]。
综上所述,在腹腔镜疝修补术围术期实施多学科团队合作护理,能够缓解病人的负面情绪,消除疼痛,提升睡眠质量和舒适度,促使病人快速康复,保证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