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
主编语: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重要保障。作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为新时代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师生双向的共同活动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是关键环节之一,只有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育人成效。为此,本期特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专栏,探求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摘 要: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以提升教学实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问题导向”式教学在有效解决学生疑难问题的同时,也能充分满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和发展要求,还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问题导向”式教学要求教师必须遵循时效性、指向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按照既定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为此,教师必须处理好问题选择中的各方面矛盾及“问题导向”式教学同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等难题。
关键词:“问题导向”式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4107(2023)02-0001-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基于这样的课程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就必须“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1]。由此,一方面,提升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和学生“获得感”,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长期低迷、大国关系错综复杂、区域不安定因素日益增多、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和社会转型加速的复杂背景下,我国大学生乃至全国人民的思想观念都在遭受各种冲击。要推动高校思政课发展、帮助青年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指示[2]。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必须真正走进学生,贴近学生生活、关切学生问题、服务学生发展。
文章基于上述背景,以“问题导向”式教学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基础和实施策略为切入点和研究对象,以“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教学设计为研究重点,以期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创新、教学策略的细化来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实效,最终完成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内涵辨析
当前,学术界和教育界对“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内涵界定颇有争议。部分学者将之作为一种以“问题”为中心、以“提出问题—启发问题—解决问题”为基本步骤的教学方法。但这种理解忽视了两点:一是“问题”或称“难题”是在所有教学过程中都要贯穿始终的教学线索,难以作为“问题导向”式教学的专属特征;二是以所谓“问题教学法”开展教学时,难以排除其他教学法的应用,换句话说,就是“问题教学法”难以成为一种独立的教学方法,而必须与其他教学法同时使用。也有部分学者将“问题教学法”称为“问题导向学习法”——这是对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的直译。实际上,仅仅将之视作学习法的话,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就无法保证,这不仅不符合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也不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特别是不符合高校思政课的定位。上述问题的存在,要求教师必须回归本源,对“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内涵进行深入发掘。
一般认为,“问题导向”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
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杜威以“问题”为核心构建了儿童思维和学习的逻辑机制,而建构主义则强调学习是一个基于主体能动性、成长背景和过往经验的建构过程。20世纪60年代末,巴罗斯提出以“问题”驱动医学教育以提升教学实效。而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问题教学”的概念并解释:它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经常性地独立探索活动同他们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结合在一起,而教学方法体系和建立要考虑问题目的和问题原则……”[3]事实上,不管是“问题教学”还是“问题导向式学习”都支持教学中以“问题”为核心的设计和实施原则,通过“问题”推动、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帮助其认知。也就是说,“问题教学”更多的是指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通过对问题意识的重视,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直指知识盲点和薄弱环节,由此增强学生的学习获得感,自然就能提升教学实效。
为此,“问题导向”式教学就对师生提出了一定的专
业能力要求:教师要善于发掘问题并创造情境以呈现问题,然后,启发学生探索、分析和反馈,最终对问题进行总结、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估;学生要乐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参与到有关问题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发掘多种渠道探寻问题答案以求解问题,最终释疑并将教学效果反馈给教师。
“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就高校思政课而言,要做到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2]。此“问题”就应该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理论层面是重大的理论难题和政策问题,实践层面是重大社会问题、主要思想问题和复杂生活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问题导向”式教学能充分发挥其时效性、指向性、交互性、启发性等优势,优化教学策略、激励师生参与教学、改善教学效果,最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繁荣发展。
二、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导向”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都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其直接目的和评价标准取决于教学实效,也就是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毋庸讳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理论教学与现实脱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参与度低;政策宣讲方式简单,学生获得感低;教学注重大纲要求,教师缺乏创新积极性等。文章倡导“问题导向”式教学,就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思路,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一,“问题导向”式教学指向明确,能够保障高校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完成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4]。“问题导向”式教学能有效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师引导下以重大理论方针政策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政策动向,主动研究政策制定的社会背景、现实依据,以及政策理论的学理逻辑、现实意义等,从而确保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性质,培养出立场端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而言,首先,“问题导向”式教学能够准确聚焦关键问题,避免因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分散而导致的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效果弱化等问题;其次,重大理论、方针、政策进课堂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问题导向”式教学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借助精心设计的情境呈现问题——这个情境又往往关乎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民族未来,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以及对党和国家重大理论、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最后,教师不仅是“问题创设”环节的主导者,而且在学生探索求解环节也深度参与,进行方向引导,这就能够有效保证教学过程不会偏离政治立场、不会偏离思政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有利于党和国家重大理论、方针、政策进课堂、进头脑。
第二,“问题导向”式教学能充分结合现实教学资源
和教学条件,通过教学“再设计”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自2004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一系列高校思政课权威教材相继出版。这些教材及后续修订版反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育的最新成果,但权威教材无法为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师生提供适宜教学方案,因此,在教材使用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落地”难题。“问题导向”式教学提供了一种教材“落地”的有效思路。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时代呼声、联系地方人文地理環境的“问题”创设,激发学生探疑释疑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对家园、对社会、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甚或进一步推动学生参与富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实践。这样,高校思政课才能做到习近平总书记 “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要求。
第三,“问题导向”式教学的“问题”意识突出、针对性强,能够更直接面对并解决学生的理论难题和思想困惑,帮助其形成科学思想观。
高校思政课“问题导向”式教学以师生“问题意识”为前置条件——反过来又会培养师生的问题意识。其所涉及的问题涵盖面广,既可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党和国家的政策问题,又可以是学生的学习问题、思想问题和生活问题,乃至学生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其核心是通过对“问题”的探索求解来逐步引导、带动学生的认知活动;其目的是在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去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解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解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现象、解决学生所遇到的个人思想问题和生活难题。对这些“问题”的针对性思考、分析和解决,必然会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产生强烈影响。因此,“问题导向”式教学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的指示精神,有助于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4]。
第四,“问题导向”式教学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活学
活用,这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教学
主动性、创造性并提升教学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但是,长期以来,一些思政课教师存在“等、靠、看”怠惰心理,忽视教学的灵活性、主动性与创新性。如教学墨守成规、照本宣科;在理论政策宣讲中搞形式主义,以“走过场、做任
务”的心态完成教学计划,不注重教学效果;忽视学生诉求、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等。而“问题导向”式教学在内容“守正”的基础上强调方式“创新”,对教师提出明确的能力要求。它以“问题”为中心,推动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深入教学研究和设计过程、呼应并解决学生问题,从而推动教师改变教学态度、提高业务能力。
三、基于“问题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设计策略
教学设计是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关键一步。它不仅反映了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更反映了教师本身对课程、对教材的理解及其教学能力。高校思政课要通过“问题导向”式教学提升教学实效,就必须重视教学设计,特别是“问题设计”在教学中提纲挈领的作用。
(一)“问题导向”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原则
思政课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授课,就意味着教学设计必须把握若干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只关乎教学设计过程,不涉及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时效性原则。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特别关注问题的时效性。问题的时效性既体现了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敏感性和工作积极性,又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解决大学生的具体问题。
第二,指向性原则。问题的选择与创设应有明确指向。具体而言,教师所选问题应是近期或现阶段经济社会
发展中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问题或社会实践问题,或者是学生成长中面临的心理和生活疑难问题。
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教师选择理论问题时应注意将之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包括理论问题的现实背景、表现形式、解决思路等相关实践状况;选择实践问题时应通过抽象思维升华到理论层面,引导学生探索特殊现象背后的一般规律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把握人生。
(二)“问题导向”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开展步骤
师生参与“问题导向”式教学时,任务分工有所差異。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和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各自遵循着自己参与教学活动的主线——一个具有顺序特征的时间线,即完成自身的任务。这两条时间线实际上是交叉重叠的,双方都需介入对方活动并提供支持和反馈以实现有效互动(图1)。
教师主导的问题创设,应在关注时事政策、关切学生需要的前提下进行。创设问题时教师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发现乃至发掘学生的知识困惑和心理焦虑,选择问题时要尽量将理论、政策问题与现实社会问题相结合,寻找一个完美的契合点,这样创设的问题才能既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又符合课程的教学要求,为达成思政课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在问题呈现环节,教师应结合理论与实践,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应紧密联系社会生活,选择与学生生活、成长及社会发展相关的现象、数据、案例等作为呈现的主要内容,以文字、影像和教师口述相结合作为问题呈现的形式,借助多媒体平台,从正式教学伊始就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关注。
问题呈现环节之后,学生对问题进行回应。一方面,学生的回应能评价教师所提问题的质量、是否“直中痛
点”,以方便教师进行教学过程控制和自我评测;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通过回应问题环节来理解问题、接收问
题,以保证信息传播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学生准确接收问题之后,就要进入探索求解环节。此时,教师应着重发挥辅助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研究,提供信息咨询和理论答疑等帮助。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建设,不断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投入度。
学生完成探索求解并回答后,教师即可提供“问题”的总结——它既是学习的成果又是教学的成果。教师需要对其评估以检验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深度和解决程
度,并评价自身教学过程,进而总结经验、改进缺漏。
(三)“问题导向”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施难点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时会面临若干理论和实践难点,如不重视这些难点问题,教学实效的提升将难以实现。
第一,如何协调教材理论、政策热点与学生需要三者关系,兼顾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共同提升。
高校思政课课时有限,意味着教师必须平衡教材理论体系、政策热点及学生需要三者间的时间安排。合理安排课时,就成为思政课教师必须努力解决的一个难题。另外,思政课的课程定位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际上,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乃至其内在品性,也都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并固化,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可是,目前的高校思政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具体表现为实践课时安排较少、实践条件严重不足、缺乏实践能力考核要求等。要解决上述难题,就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
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指示精神。具体来说,一是思政课教材要与时俱进,要及时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二是要抓住教师这个关键,通过组织进修、集体交流和自我学习等途径不断提高教师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三是在课时安排上合理设计实践教学时间,在课程考核上优化考核方式、重视实践考核。
第二,如何处理“问题导向”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
主张高校思政课应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教学方法的排斥。巴罗斯早已指出,案例式教学可作为PBL的初级阶段[5]。事实上,不同教学方法各具特点、各有优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及学生状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尽力使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协调互补,共同提升教学实效,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问题呈现环节,教师可以以案例形式引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初步讨论并加以引导;在探索求解“问题”时,可以使用研究教学法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升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可以使用实践教学法帮助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总之,教师要力求在以“问题”为线索和主轴推进教学的同时,深入学习研究以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协作优势与互补作用。
第三,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热情与研究兴趣、提升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导向”式教学的主要优势在于更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学者指出,思政课的“问题”应包含“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种具有探究、反思、批判性的主体性理解过程和学习方式的塑造”的要求[6]。按照杜威、波普尔等对科学的理解,即科学是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问题导向”式教学也是在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帮助其完善人格。决定这些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研究以充实自我,提高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解放思想,主动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之外,思政课教师还要结合学校和区域便利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教给学生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提升其实践能力。
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较差的问题长期存在。作者认为,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有效手段,可以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当然,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计只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一个方面。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高校还要积极探索全方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指示[2]。高校和社会还要努力改善思政课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思政课教学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培养出德才兼备、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俱佳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
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
民日报,2019-03-19(1).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
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
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 安方明.论问题教学对教学论改革的意义[J].首都
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118.
[4]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
日报,2018-05-03(2).
[5] BARROWS H S. A Taxonom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s[J]. Medical Education,1986,20(6):
482.
[6] 章小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的问题创
设与探讨: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高教论坛,2015(4):20.
编辑∕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