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探讨

2023-02-14 15:25杨艳菊秦皇岛市海港区招生办公室
财会学习 2023年34期
关键词:预算编制绩效评价流程

杨艳菊 秦皇岛市海港区招生办公室

引言

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管理的重要体系和流程,涵盖了一系列策略、方法、程序、措施,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发挥了突出作用。行政事业单位是指根据政府法令、法规、政策及相关要求所设立、管理、资助的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的一类特殊单位形式,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工具,旨在将预算编制、执行、绩效评价相结合,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调将资源投入与产出结果的有效融合。积极研究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方式,不仅有助于加强预算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性,还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范风险、实现绩效目标。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特点

(一)规范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具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基础,其规范性源自国家法律法规和监管机构的相关规定。2012 年11 月29日,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财会〔2012〕21 号),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最直接、最具权威性的制度文件,该规范于2014 年1 月1 日起施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施行意义重大,能够使内部控制在合规性和法律性方面具备明确的框架和标准;内部控制强调明确的责任和分工,通过科学规定各级管理者与员工的职责和权限,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运作过程合理、高效,降低信息不对称和资源滥用;内部控制注重制度化建设,要求建立一系列内部规章制度、流程、操作规范,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秩序性和规范性;内部控制强调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通过建立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快速发现问题、监测绩效,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内部控制要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原则,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控制、重点风险点控制,各环节相互监督和制约,并随着外部环境变化、经济活动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完善。

(二)透明性

行政事业单位向内部员工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及时披露与管理决策、财务状况等信息,包括预决算公开、政府采购信息公开等,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建立信任关系,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可预测性,使相关人员理解决策的背景、目的、结果。

(三)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特点强调风险识别与评估,行政事业单位需充分了解其内外部环境,识别影响业务目标的风险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内部控制注重风险监控与控制,通过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监督、反馈机制,实时监测风险变化和演化,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控制。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披露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未能及时、准确地向内部员工和外部利益相关者披露与预算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估有关的信息。缺乏透明的信息传递渠道,导致员工无法理解行政事业单位目标、预算分配、绩效指标,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合作性。

(二)责任分工不明

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执行、绩效评估过程中,未能对各部门和岗位的具体责任与权限进行全面摸底。如将资金的支出和审批、存货的保管和会计记录、会计的记账和审核、政府采购的执行与验收、工程项目的实施与验收、出纳与会计档案的保管、债权债务、收入、支出、费用登记等岗位安排相同的人员兼任,或者没有对关键岗位实行定期轮岗制度、没有专项审计加以约束,必然会助长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腐败行为,进而加大舞弊风险。

(三)内部控制流程的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估过程中,缺乏健全的审批流程和核实机制。若内部控制流程薄弱,便会导致未经充分核实和审批的预算仓促进入执行程序,使预算资金的使用缺乏合理性和透明性;内部控制流程薄弱,使信息无法及时传递、监控机制缺失,长时间无法发现和解决问题,影响绩效目标的实现[1]。

(四)风险防控意识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未能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的重要性,缺少全面的风险评估,忽视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估过程中,无法充分考虑出现的各种风险因素,使绩效目标的实现面临较大不确定性[2]。

(五)监督与反馈机制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中未能建立明确的监督机制,导致内部控制的实施得不到有效监督与指导,问题未被及时发现,甚至逐渐扩大;缺乏反馈机制,会使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和纠正,导致行政事业单位难以根据实际绩效情况及时调整预算分配和目标,影响绩效管理成效[3]。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要点

(一)增强内部控制力

内部控制的优化不仅有助于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运作,还能够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绩效目标的顺利达成,明确责任分工的同时,建立合理的审批程序和监督机制,减少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风险与错误。同时,加强内部控制还能保障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有效流动,提高绩效评价的可靠性。通过持续改进和强化内部控制工作,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应对管理挑战,实现预算绩效目标。在优化内部控制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存在的弱点和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包括优化流程、加强培训、强化内部沟通等。不断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使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4]。

(二)优化预算绩效管理

在完善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充分考虑不断变化的内部控制需求,这意味着要确保预算绩效管理目标应该与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原则、流程相契合。通过全面了解内部控制的独特需求,将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与内部控制体系融为一体,确保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绩效得到准确评估。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有助于调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目标。满足内部控制发展需求,确保绩效管理不仅在财务层面发挥应有效应,而且还能使绩效管理的功能在整个行政事业单位运营中有所体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人员需要与内部各部门密切合作,全面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目标。通过充分交流,调整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确保其与内部控制目标具有较高一致性。这种协调性有助于将预算绩效管理融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使其成为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管理的一部分,提高内部控制的效力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5]。

(三)减少预算绩效管理风险

在财务会计核算方面,构建专门的风险防范措施,是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减少预算绩效管理风险,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更加健全、可靠。例如,在内部控制管理中,通过加大财务会计核算的管理力度,确保财务基础信息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效减少预算绩效管理中涉及的财务考核风险;建立严格的财务核算流程,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和审批程序,能够有效防止财务数据存在误差和虚假报告等问题的发生;采用先进的财务软件和系统,实现财务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处理,减少人为错误的同时,还能够及时检测异常情况,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优化预算绩效管理的财务考核效果,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6]。

四、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对策

(一)有效管理预算绩效

在预算编制阶段,全面加强内部控制,能够确保预算计划与行政事业单位战略目标紧密衔接。建立明确的预算编制流程、责任分工、审核机制,消除预算过程中的误差和偏差,确保资源合理配置。设定明确的绩效指标和目标,使预算编制更具针对性,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长期战略目标;在预算执行阶段,加强内部控制,使预算有效执行、资源优化利用。建立预算执行监测机制,定期审查财务报告,实时监控绩效数据,确保预算资金按照预定计划合理使用,防范资源浪费和滥用。内部控制还能帮助行政事业单位识别潜在的风险,如预算超支、不当开支等,以便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在绩效评估阶段,强化内部控制能够明确绩效指标和数据采集流程,避免信息的失真和误导,确保绩效评估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性,避免主观偏见的影响,准确评估预算绩效[7]。

(二)有效评价预算绩效

内部控制体系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管理框架,强调在预算编制、执行、绩效评价过程中应始终发挥透明度、规范性、风险管理等作用。通过将内部控制管理要求融入预算绩效评价中,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建立更加有效的绩效监控和评估机制,确保预算的正确执行、有效实现绩效目标。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强化内部的审计和监督质量,确保预算绩效的准确度和可信度,结合内部控制管理要求,明确责任分工、信息披露和风险防范,使预算绩效评价更加客观、全面,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8]。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还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今后预算编制提供可靠参考,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融入风险防控思想

将风险防控理念与预算绩效管理相结合,有助于识别、评估、应对各种影响绩效目标实现的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防范策略,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融入风险防控思想,建立内部控制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审批流程和监督机制,能够有效降低预算执行中的错误和不当行为。将风险因素纳入绩效评价体系,准确评估绩效目标的可操作性,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9]。

(四)加强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

建立数字化的预算编制和执行系统,能够实现资源分配的可视化和实时跟踪,使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能够清晰了解各项预算活动的进展和资源使用情况。透明的信息流动过程,能够帮助管理者监督预算的合规性和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增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通过自动化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够避免人工录入错误和信息失真等问题,使管理者基于准确的数据进行决策,确保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准确性,有效地防范潜在的风险;借助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和报告,管理者能够迅速获取关键信息,辅助决策制定和绩效评价,建立自动化流程,降低人力成本,确保绩效管理过程更加高效、便捷[10]。

结语

本文通过对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探讨,强调了内部控制在预算编制、执行、绩效评估等方面具有的关键作用。通过加强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规范预算管理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范财务风险,实现绩效目标。未来,行政事业单位应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不断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健康、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预算编制绩效评价流程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对公共部门预算编制中讨价还价行为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