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 金财财
新媒体时代,网络育人已成为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体以其强互动和去中心化的传播特征给高校网络育人带来新机遇,但其碎片化的传播内容和高频词的信息接收也让育人工作面临着多元文化冲突和泛娱乐化的挑战。而档案所蕴含的文化传承、信息服务和意识形态教育等多元功能,不仅能够指明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育人的正确方向,而且也给其提供了众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一)文化传承功能。第一,档案凝结了高校从创立、发展到壮大等各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成果,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体现。无论是高校的名人档案、校史档案、教学档案或科技档案,都集中展现了高校的发展成果,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与内涵不仅能够对外扩大高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对内也能对大学生起到很好的价值引领和导向作用。高校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其档案馆不仅承担着重要的管理职能,馆内蕴含的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使其成为一个文化交流的场所[1]。而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互动性、内容碎片化和传播去中心化的特性让信息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学生面临的文化选择更加多元,档案因对社会文化发展进程和各项重大政治活动的真实记录给学生价值观引领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撑。第二,档案真实体现了高校在各个历史阶段和重大历史节点的文化与价值观变迁,其在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理念、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二)信息服务功能。新媒体时代,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和自主传播平台的兴起使得人们信息量飞速增长,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也使得大学生时长处于“信息过载”的状况,高校网络育人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和高质量的内容,就很容易湮没在各类信息中。与此同时,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大学生如今的文化需求、信息服务需求也更加多元化。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档案信息服务功能实现的场域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其作为信息与服务中心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固定场所和固定对象。《“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35 年,档案资源建设质量、档案利用服务水平、档案治理效能和管理现代化程度进入世界前列。[2]”可以看出,在国家政策指导、社会思潮指向、大学生需求增多的大背景下,档案应进一步凸显信息服务功能,配合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开展。
(三)意识形态教育。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档案工作在网络育人中的功能定位日益显现。档案作为高校历史、文化、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重要载体,既要满足传统的管理需求,又要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育教学和育人工作。一方面,高校档案资源中包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教学大纲、教案、试题等。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可以通过数字化处理和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便捷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档案中涵盖了高校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优秀典型等信息,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利用新媒体手段展示、传播这些信息,高校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新媒体时代,高校档案工作可以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档案资源进行整合、分析,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多元、个性化的服务。同时,通过移动互联网、在线课程等方式,将档案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拓展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思政教育教学质量。
(一)高校档案资源建设有待完善。新媒体时代,高校档案育人功能的发挥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档案资源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档案育人工作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档案收集范围小。一方面,高校档案收集范围不够全面,导致档案资源无法充分体现学校的历史、文化、教学等多方面信息。部分高校的档案收集工作仅关注学术研究、教学成果等方面,忽视了学校文化传承、校史建设、师生风采等方面的档案信息。另一方面,高校档案收集的时效性不足,部分重要档案信息未能及时采集和整理。这导致了学生和教师在利用档案资源时,难以获取到最新的资料和信息,从而影响了档案育人功能的发挥。第二,资源开发程度低。高校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高,导致档案资源在育人功能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高校档案工作仅停留在基本的保管、整理阶段,缺乏深入挖掘档案价值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档案资源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不广泛,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档案资源的利用认识不足,认为档案仅仅是供专业人士研究的资料,没有意识到档案在教育教学、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价值[3]。
(二)档案育人渠道单一。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档案育人功能的发挥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档案育人渠道的单一化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影响了档案育人工作的效果。首先,网络渠道建设薄弱。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平台是档案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然而,部分高校在数字化档案平台建设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平台功能设计简单,用户界面不友好,导致档案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受到限制。同时,部分高校的数字化档案平台缺乏及时更新和维护,影响了档案资源在网络育人中的应用效果。除此之外,高校档案育人工作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创新档案传播方式。然而,部分高校在档案传播方面仍沿用传统模式,如以文字、图片为主的展示方式,缺乏对多媒体、互动性等新媒体特点的运用,使得档案育人效果受到限制;其次,育人精准性不足。在新媒体时代,档案育人工作需要关注学生和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然而,部分高校在档案育人过程中,缺乏对个性化服务的重视,仅提供统一、固定的档案资源,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这限制了档案育人功能的发挥,影响了档案在网络育人中的作用。
(三)尚未形成育人合力。首先,档案育人政策体系不健全。高校在档案管理方面有一定的制度规定,但在档案育人工作方面,很多高校尚未制定详细的政策指导。由于缺乏明确的育人目标和实施细则,档案育人的各项工作往往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发挥档案在育人工作中的潜力。同时,高校在档案育人的组织实施、人员培训和经费投入等方面也存在不足,限制了档案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其次,跨部门协同不足。档案育人涉及多个部门,如档案馆、教务处、学工部等。由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使得档案育人工作难以形成合力。例如,在利用档案资源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务处和档案馆之间的配合可能不够紧密,导致档案资源无法充分融入课程体系。
(四)信息化建设滞后。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育人依托互联网,因此对高校信息化建设也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已有很多高校通过集成信息门户平台来推动管理,教学任务从线下转至线上,但其育人功能发挥不足,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基础设施硬件建设较为滞后。新媒体传播的特性要求必须有基础硬件的支撑,基础的如计算机设备、基础网络设施等,而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对硬件设施的要求也进一步扩大。很多育人方式的实现也要求了实时互动和大规模的信息集成。同时,网络育人中发挥档案功能也给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提出较高水平,如视频的剪辑、将档案内容转化为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形式和对新媒体平台的运用都需要一定的专业能力,这也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对管理人员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一)大力优化馆藏,建设符合新媒体传播特征的档案资源库。第一,建立符合新媒体传播特征的数字化档案资源库。高校应结合新媒体传播特征,建立数字化档案资源库。这包括将纸质档案数字化,以便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检索和利用,同时为档案资源配置适合在线传播的元数据标签,提高档案资源的可检索性和可利用性。高校还需加强数字化档案资源库的技术支持,提升网络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师生提供便捷、安全的档案服务。此外,高校还应重视档案收集的全面性,将档案收集范围拓展至学校的各个领域,包括学术研究、教学成果、学校文化传承、校史建设、师生风采等方面。同时,高校应注重档案收集的时效性,确保重要档案信息能够及时采集和整理。第二,提升档案资源开发水平。一方面,高校应加强档案资源的二次编研工作,特别关注档案在网络育人中的文化传承、信息服务和意识形态教育功能。这包括整理、编撰具有学校历史、文化特色的专题档案,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档案素材。同时,将档案资源融入教学实践,利用档案资源举办学术讲座、展览等活动,提高师生对档案的认识和利用。此外,高校还可以结合意识形态教育,开展相关主题的档案教育活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拓展育人渠道,创新符合青年需要的档案育人方式。第一,结合新媒体时代网络育人的特征,提高多渠道的育人渠道,集班级、年级、学院、职能部门和校级传媒中心提供立体化的育人矩阵,在具体的新媒体运营上要做好自主传播平台(抖音、快手)等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平台提供差异化的育人内容。如自主传播平台适合上传视频类信息,微博适合用于面向校内外的宣发和知识普及等,微信公众号则适合专题化、体系化的资源。第二,提高档案育人的精准性。高校应深刻把握新媒体时代对网络育人的深刻影响,在档案育人过程中从模式创新、资源创新等多个角度构建“互联网+档案育人”的组织体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形成线上线下多元互动[4]。同时,还可以将档案育人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态进行全面掌握和系统分析,然后设计出与学生学习需求相契合的情景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合适的情景教学环境中感受家国情怀,感受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构建协同育人价值,形成全员参与的档案育人格局。第一,要完善档案育人政策体系,明确档案育人的目标和任务。高校应在现有档案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档案育人的政策体系。明确档案育人的目标,包括文化传承、信息服务和意识形态教育等,以及各部门在档案育人中的职责和任务。同时,加强档案育人政策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全校师生对档案育人政策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讲座等形式,使师生了解档案育人的目标、方法和实践经验,提高档案育人工作的实效性。第二,加强跨部门协同,构建全员参与的档案育人格局。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密切协作。高校可以设立档案育人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包括档案馆、教务处、学工部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通过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议,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确保档案育人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应将档案育人工作纳入各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内容,形成全员参与的档案育人格局。鼓励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能特点,积极参与档案育人工作,发挥档案在文化传承、信息服务和意识形态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为网络育人中发挥档案价值功能提供有效保障。第一,要提高档案育人的信息化水平。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育人中档案育人功能的发挥要将信息化建设在育人环节的转化能力作为重要方面,进一步提升档案育人的信息化水平。一方面要引进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在新媒体运营方面,在吸纳学生、教师等专兼职管理人员的同时引入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充实到宣传、档案管理等育人队伍之中,利用其技术优势,围绕立德树人的实际需要,对学生和教学改革的各方面信息进行全面收集,结合高校日常管理和育人的实际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提炼,为网络育人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持。第二,要加强与计算机企业的沟通互动。高校网络育人需要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通过与第三方计算机企业进行合作,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将档案育人工作也纳入智慧校园系统之中,为开展育人实践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高校和企业可结合当前高校网络育人和档案育人的具体需求,开发专门的管理软件,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数字化和数据化处理,提升档案育人的智慧化水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