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策略探讨

2023-02-14 04:32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邓紫霞
办公室业务 2023年22期
关键词:协同管理工作思政

文/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邓紫霞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有侧重,难以实现内外部联动,较难实现二者的统一。针对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各自为战、彼此割裂的现状,探索学生教育管理和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尤为重要,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方式的变革,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跨越式提升。

一、教育管理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教育管理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是满足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融合已经成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1]。实现教育管理与思政教育融合,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和现实实践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在自身实践中亲身感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内涵和价值,并内化为行动自觉,相较于之前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提升,因此,这也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要求、方向不谋而合。

(二)教育管理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是实现教育管理工作由“硬”变“柔”的必由之路。教育管理内容过于纷繁复杂,致使相关部门习惯运用“一刀切”的标准、方法,较少采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方式展开工作。同时,青年学生对外界的强制性、约束性措施存在抵触情绪,而思政教育多采用柔性方式开展浸润式、潜移默化式教育,让学生发自内心认可教育理念,并实现由认知转变到行为转变的过渡,提升了学生对教育管理工作的认同感、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升了教育管理效果。

(三)教育管理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有效路径。教育管理侧重对学生外在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从内在维度入手,让学生在亲身感知、自觉认同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尽管着力点有所区别,但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规范学生言行举止。但长期以来,二者在课程组织、开展模式、考察重点等方面的差异被逐渐放大,内在一致性被忽略,导致彼此割裂、各自为战,削弱了思政教育效果和教育管理成效,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二者深度融合、协同推进,可以有效释放教育管理和思政教育各自的优势,形成育人合力,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机制及流程不够明晰。长期以来,学生教育管理和思政教育虽有交集,但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分属不同类别,参与的部门、单位、社团组织各不相同,在长期发展运行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工作机制。例如,学生管理由团委、学工、教务、后勤等部门负责,而思政教育则主要由思政教师和各院系的群团组织、辅导员开展,要实现二者深度融合,在领导、管理、运行体制等方面势必要进行变革,探索一套既兼顾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又独立高效的工作机制。此外,二者在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流程也与之前存在区别,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和完善,这对二者的协同发展提出了一定挑战。

(二)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无论是日常教育管理还是思政教育,其目的归根结底都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综合发展,因此,二者的最终目标高度契合,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学习、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释放学生的积极性[3]。但在实际执行环节,日常教育管理和思政教育几乎涉及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内容纷繁复杂。尽管院校注重采取人性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式方法,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为做到面面俱到,难免存在标准整齐划一的工作理念和方式,这在无形之中削弱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其自身的主体地位也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三)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完善。日常管理和思政教育虽然都是老生常谈的工作,但若要实现二者深度融合,并确保机制有效运转、工作质效着力提升,需要专业化、高素质、多能力的优秀师资队伍作为保障。就目前各院校的工作开展现状进行分析,无论是思政教师、辅导员,还是教务、团委、学工等行政人员,普遍存在专业能力和工作环境单一、思路理念片面陈旧的问题,这直接影响着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和思政教育融合的效果和深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二者协同发展在促进学生素质能力提升方面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对高校的长远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

(四)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离不开与之匹配的载体和平台。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融合。在高校目前的工作格局中,无论学生教育管理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运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缺少提前谋划,二者在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方面的兼容性、统一性较低,影响了重要数据资源的共享和运用,限制了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实现二者深度融合、推进协同发展中的作用发挥。

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政教育协同推进的有效举措

(一)构建完善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政教育虽目标一致,但在具体开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同之处,需要从制度、机制方面予以完善,这样才能实现两者的有效联动[4]。其一,构建健全的领导体制。高校以往在推动教育管理和思政教育融合时存在诸多弊病和问题,关键原因在于各自为政、相互割裂,缺少强有力的领导和协调机制,因此,要将领导体制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由分管副校长牵头担任一把手,成立由团委、学工、后勤、就业、思政、社团等作为组成单位的协同推进工作委员会,专职负责统筹、协调教育管理和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相关事宜,并及时处理融合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以完善的顶层设计引领教育管理和思政教育协同推进工作顺利开展。其二,将思政教育工作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办法。以往的日常教育管理之所以片面地采用整齐划一的“一刀切”方式开展,很大程度上在于难以找到有效开展促进学生认知提升的路径和措施,加之各项事务纷繁复杂,因此,在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妥协。如果在学生日常管理办法中纳入思政教育,则可以很好地由内而外开展浸润式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产生对学校开展各项学生工作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自觉践行各项日常行为规范,既做到了知行合一,也提升了教育管理质效。其三,采取多元化、个性化的考核机制和办法。在以往的考核中,院校多采用一次考核、理论考核等方式,既违背了思政教育和学生教育理念,在公平性、科学性上也大打折扣。针对这一问题,未来考核中要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并适当提升平时考核比重,引导更多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践行学到的各项理论、制度、规章;要将理论考核与实际践行相结合,做到既“听其言”、又“观其行”,真正将所学、所悟体现为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这也更符合开展思政教育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初衷。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选用多元有效的教育方法。思政教育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面向的对象都是学生,因此,在方法的选择、组合、运用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一,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建设。工作越是复杂多样,越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建设。一方面,由于大学生身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过渡期,自身心理容易产生较大波动;另一方面,学生心理问题一旦处理不当,会对各项工作产生根本影响。基于此,院校要注重加强心理咨询机构建设,定期对学生开展心理测试,并根据学生产生的问题,及时开展疏导、缓解等各项工作,确保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心理层面出现的问题[5]。同时,还要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发挥社团组织作用,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让学生更多地在平台上展示自我、敞开心扉,缓解心理压力,以更加松弛从容的心态应对日常学习、生活。其二,开展个性化教育,避免“一刀切”。在开展常规性教育管理和思政教育的同时,要综合运用团委、学生组织、社团、兴趣社等多种载体,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因地制宜地采取更为多元的教育、管理方式。例如,可以将学生分为学习困难、家庭困难、交际困难、心理困难等多种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方式,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其三,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可以充分挖掘、整合微课、慕课等网络资源,将其上传至云盘,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段学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学习情况,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开展个性化、多元化思政教育,或师生互动,或生生交流,通过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觉学习过程中形成对思政教育理念、理论和知识的深层次认知,并在学习、生活、求职实践中自觉运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提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实现二者协同推进、深度融合。

(三)打造专业化、能力强的专业师资队伍。思政教育和日常教育管理虽殊途同归,但终究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这就需要从业教师熟悉综合工作情况,具备较高的能力素质,能确保融合质量和教育质效。一方面,要优化现有师资队伍。当下从事教育管理和思政教育工作的专任教师,大多出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无论是在知识层面还是在专业技能方面都相对较为单一,因此,院校要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为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创造机会、提供平台。例如,邀请在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融合方面长期深入研究的行业专家、具有丰富经验的高效管理人员等走进校园,通过开讲座、做报告的形式,与教师开展双向互动交流,就思政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协同推进展开深入探讨。同时,可以选派年轻教师到知名高校学习、锻炼、挂职,学习先进教育理念、方式方法,提升工作成效。另一方面,要提高准入门槛。高校在选聘从事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时,既要提高学历层次,还要注重筛选具备复合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教师。例如,明确硕士学历应聘人员需具备管理专业、思政教育专业等复合型学习背景;高水平院校本科学历应聘人员需具备与思政教育专业、管理专业或相近相关的“双学位”证书。从源头上保证新进教师的综合素质,确保教师入职后能够尽快熟悉相关工作流程,高质高效推究思政教育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深入融合,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全面提升。

(四)构建数字化、信息化协同推进平台。学生管理和思政教育的协同推进,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助推。其一,发挥互联网作用,构建网络教育管理平台。教育管理和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业务咨询、职业规划、心理辅导、学风建设、班级建设等多个方面,每一项工作都耗时耗力,如果全部采用线下方式展开,不仅大大增加了工作量,而且相关资料、记录的存档也是一项繁重的工作。采用线上平台开展相关工作,既打破了时空限制,可以更加便捷地开展工作,也借助网络自然留痕的特点,减少了人力记录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二,借助信息化手段营造日常化、多样化的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情境。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本校的思政教育、日常管理工作计划、开展情况,并引入各地、各校在思政教育与日常学生管理深入融合方面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以“他山之石”为自身更好发展提供借鉴。此外,还可以将思政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制作成微视频,借助抖音、微信公众号进行传播,让抽象枯燥的内容更加活泼生动,提升课程和工作的吸引力。其三,充分发挥即时通信工具在实现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协同推进中的作用。当下,学生个性更为突出,其对特立独行、与众不同风格的追求愈演愈烈,因此,不管是思政教育,还是日常管理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隐私和选择权,基于此,高校可以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数字化工具,基于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私下沟通交流,实现思政教育和教育管理工作由课堂向课外、由说教向交流、由单向向双向的转变,这一模式既尊重了学的个性和隐私,密切了师生关系,同时得益于“一生一策”的交流方式,提升了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结语

学生教育管理与思政教育协同推进,是提升管理水平、发挥思政教育作用的有效路径,也为院校育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文章针对现实需求,从完善工作机制与流程、因地制宜采用多元方法、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数字化、信息化协同推进平台等方面,就实现二者协同发展、提升教育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猜你喜欢
协同管理工作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