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23-02-14 03:26朱昌月
中国医学创新 2023年1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脑梗死康复

朱昌月

脑梗死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的发病机制是人体脑部供血障碍或存在缺血缺氧使脑组织缺血;该疾病发病前期临床症状多以无力、头晕为主,但这些症状持续的时间短、程度轻,容易被患者忽略,导致在早期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后期可出现肢体麻木、感觉障碍和吞咽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中为脑梗死患者提供康复护理可使其回归正常生活,以往采用的常规护理虽然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病情进展不同,需开展的康复措施不同,而常规护理欠缺一定的针对性,致使整体效果不佳[2]。而分期康复护理干预是根据患者所处的病期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分期护理为原则给予患者有关干预措施,进而发挥辅助治疗的作用[3]。因此,本研究以2019 年8 月-2021 年8 月三明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03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研究的对象,采用分组对照的形式,主要分析在脑梗死患者中应用分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 年8 月-2021 年8 月本院收治的103 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4]《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经CT 或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为脑梗死;(2)均为首次发病;(3)发生肢体肌力下降和功能障碍。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失语、意识不清或精神障碍;(2)合并脑出血、颅内感染、进展性脑梗死或脑梗死继发性脑出血等;(3)存在全身免疫性障碍;(4)存在凝血障碍;(5)不具备完整资料。按不同的护理方案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52)和分期组(n=51)。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审批通过此次研究。

1.2 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过程如下: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并按时督促患者根据医嘱服用药物;告知患者饮食要遵从少食多餐的原则,且以清淡为主,不要食用质地过硬的食物;帮助患者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被动运动训练、患肢主动训练等[5]。

分期组实施分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过程如下,(1)急性期:在患者刚入院时,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向患者开展健康宣讲教育,告知患者每一步措施的作用,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缓解紧张情绪,提高患者配合度;评估分析患者的实际病情,并制订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包括患肢被动运动训练、体位变换护理、穴位按摩等;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嘱咐患者要绝对卧床恢复,定期帮助患者翻身,防止出现压疮;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交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提高其治疗信心,进而提高依从性。该阶段护理重点为适当摆放和调节患者肢体,帮助其进行翻身和关节背伸训练,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控制训练强度,不能超出耐受力,避免引起患者疲劳或者不适。(2)稳定期:待患者病情有所好转后,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交流,及时处理患者的需求,并引导其将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对训练进步的患者给予表扬,以此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嘱咐家属多陪伴在患者身旁,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稳定期的康复训练需要从急性期的被动训练向主动训练转变,主动训练项目有转换体位、站立平衡和单脚站立等,帮助患者恢复穿衣、洗漱、进食等基本生活技能,训练方式要从简单到困难,并根据患者耐受力将训练量由少变多,予以适当按摩干预。(3)出院前后护理:在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课,告知其有关疾病的知识、居家康复训练的方式和注意事项等;发放健康安全手册,让患者根据手册来开展康复练习,且将训练结果记录下来,在每周1 次回院复检时交给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需要在6 个月内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通过微信、QQ、电话等方式与家属沟通,及时回答患者有关问题,指导居家康复训练,加快患者恢复速度。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1)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1 个月后的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使用Fugl-Meyer 量表(FMA)对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检测,该量表有无反射活动、伸肌协同运动、屈肌协同运动和伴协同运动的活动等,共17 个项目,上肢部分总分为66 分,下肢部分总分为34 分,量表总分0~100 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越佳[6]。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检测患者的步行能力,量表总分范围为0~5 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步行能力恢复越佳[7]。(2)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1、3、6 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估,该量表共有12 个方面,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和感觉等,量表总分值为0~42 分,分值越低,说明患者神经功能越佳[8]。(3)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1 个月后的生活质量(SF-36)评分,该量表有8 个领域,包括情感职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生理机能、活力、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状况和社会功能,每个领域的总分数为0~100 分,分数与患者生活质量成正比[9]。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学处理工具为SPSS 23.0 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常规组男29 例,女23 例;年 龄50~80 岁,平 均(64.85±8.74)岁;病 程7~15 d,平均(9.21±1.04)d;轻度25 例,中度17 例,重度10 例;急性期18 例,稳定期34 例。分期组男30 例,女21 例;年龄53~85 岁,平均(65.12±8.92)岁;病程5~14 d,平均(8.97±1.02)d;轻度24 例,中度16 例,重度11 例;急性期19 例,稳定期32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 个月后,分期组的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3、6 个月后,分期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各维度SF-36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 个月后,分期组各维度SF-36 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续)

3 讨论

脑梗死是由脑部供血障碍、脑组织缺血性坏死造成的疾病,该疾病起病急、病情进展速度快,且具有极高的致残率。脑梗死临床症状主要有肢体运动障碍、失语和神经功能损伤等,可导致生活质量降低[10-11]。在脑梗死患者治疗期间对其实施康复护理可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促进病情恢复。然而以往的常规护理干预对疾病治疗和病情变化这方面较为注重,并不重视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影响,致使患者配合度不高,影响整体效果[12]。文献[13]指出,在治疗期间根据病情分期给予分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加快病情恢复速度。因此,本研究着重观察分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的效果。

在本研究中,分期组的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果表示,在脑梗死患者中应用分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步行能力。究其原因为,护理人员在刚入院时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可拉近护患关系,向其讲解疾病有关知识,提高其认知水平,给予其心理疏导,能够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提高护理配合度,为后续的分期护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14]。在稳定期时,康复护理措施由前期的被动活动肢体向后期的主动康复锻炼转变,使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得到改善,防止出现肌肉萎缩和关节强直,同时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转换体位、站立平衡和单脚站立等锻炼,帮助其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在出院后,护理人员通过微信、QQ 和电话等方式定时与患者联系,指导其居家康复训练,进一步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15]。

在本研究中,干预1、3、6 个月后,分期组的NIHSS 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果表示,在脑梗死患者中应用分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改善神经功能。该研究结果与关晖[16]的研究结果相似,其研究将100 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 例,试验组使用分期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在干预前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比较没有显著差异,经干预后试验组的NIHS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根据实际病情进展进行分期康复训练,能够促使脑梗死患者的脑部在反复的训练中得到刺激,促进剩余脑组织出现新的或是更有效地功能连接,进而让其大脑功能重组,改善神经功能。此外,在病情稳定期中,康复训练是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使功能训练全面化,刺激其运动神经元,促进神经组织与脑细胞重建,进一步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17-18]。

本研究中,分期组干预后1 个月的SF-36 中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果表示,在脑梗死患者中应用分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究其原因为,分期康复护理干预把疾病分为急性期、稳定期,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在急性期时,由于患者的病情处于不稳定状态,不能进行主动训练,因此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进行翻身和关节背伸训练,能够预防痉挛、压疮和肩关节脱位等不良情况的发生,为稳定病情和后续稳定期干预提供良好条件;在稳定期时,护理人员指导和帮助患者进行穿衣、洗漱、进食等训练,使其能够重新掌握生活基本技能[19]。在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有关疾病的知识、居家康复训练的方式和注意事项等,嘱咐患者要每天坚持进行日常生活康复训练,并在出院后,通过多种形式来督促其完成康复训练,最终能够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神经功能,促进患者回归正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20-21]。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患者中应用分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神经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脑梗死康复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