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肝片吸虫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控

2023-02-13 21:11:41郭长城
中国动物保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吸虫病肝片吸虫

郭长城

(沂南县孙祖畜牧兽医站 山东临沂 2763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羊肉在人们日常饮食中比重逐渐增大,成为人们重要的肉类来源。为满足人们对羊肉的需求,羊群的养殖数量急剧增加,规模越来越大。但随之而来的是疾病的防控形势风险和难度越来越高,特别是放牧的羊群的寄生虫病,尤其是肝片吸虫病发病越来越频繁,给羊群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羊肝片吸虫病不仅制约养羊业的平稳持续发展,给养羊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并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直接的威胁。最近几年,本病在我国北方农牧地区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为逐渐上升的趋势,给养殖户造成的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养羊业的可持续发展[2]。因此,本研究对肝片吸虫的生活史、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防控措施进行介绍总结,以期减少本病对羊群的危害,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1 生活史

羊肝片吸虫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主要为羊与牛)的肝胆管中,并在此产下虫卵,而虫卵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内,最终随粪便排出动物体外[3]。而外界环境的温度、水、氧气、光照等条件达到一定程度,虫卵则孵化产生毛蚴,毛蚴进入牧区水源中,与椎实螺相遇后进入后者体内,并在其体内经过雷蚴、胞蚴的阶段,发育到尾蚴,之后离开椎实螺体内重新回到水中,漂浮在水的表面或附着在周围的水草叶片上,在此发育到囊蚴阶段,羊群在周围放牧或饮水,从而进入到体内,囊蚴进入肠道,在十二指肠中脱囊,之后囊蚴脱囊后,童虫一部分直接经胆管开口进入肝胆管中,一部分穿过肠壁进入腹腔中,再经过肝脏表面而进入,最终移行到肝胆管中,过肠壁进入腹腔,从肝脏表面进入肝脏,移行到肝胆管中,还有一部分钻入肠系膜,经肝静脉进入肝脏,进而移行到肝胆管中,最终在肝胆管中发育为成虫。虫卵发育为毛蚴需要10~20 d,毛蚴发育为尾蚴则需要35~50 d,在宿主体内60~90 d 发育为成虫。

2 流行特点

肝片吸虫成虫大小根据宿主的不同,呈现一定的差异,但其长约20~35 mm,宽为5~13 mm,成虫呈扁平的柳叶状,外观呈棕红色,死亡后呈灰白色[4]。前端呈三角的椭圆形,称为头锥,椎底部位相对较宽为肩部,从此部位向后逐渐变窄,口吸盘位于头锥前端,腹腔吸盘位于肩部腹面正中线[5]。肝片吸虫具有多个宿主,其中椎实螺为中间宿主,羊、牛、骆驼、鹿、猪、马属动物以及部分野生动物为其终末宿主,人也是一种终末宿主。

虫卵的孵化发育与外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正常情况下,外界环境温度达到16 ℃时,虫卵才开始发育,低于16 ℃虫卵则不发育,达25~30 ℃后,虫卵发育到毛蚴阶段。而上午8-10 点左右的阳光,可加速毛蚴的孵化速度,而鲜活水质可诱导尾蚴离开椎实螺,并促进其发育为囊蚴。同时温暖湿润的环境,也促使椎实螺大量的繁殖分撒,间接导致毛蚴的扩散。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流行范围最为广泛,已经成为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部分地区黄牛的感染率达55%~65%,而水牛的更高,可达65%~95%,而,且在地势低洼地区与浸水的地方放牧,本病的感染率更高[6]。且所有的羊群对本病均易感,其中羔羊、绵羊、消瘦羊群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最高。多发生在夏秋两季,特别是6-9 月是本病流行发病的高峰期,但在冬季和春季,由于天气寒冷,牧草等数量减少,羊群营养状况不良,从而导致羊群很快出现临床症状,严重者,会引起羊群出现大量的死亡,此时是肝片吸虫造成羊群伤亡最多的时期。

3 症状

肝片吸虫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几天至60~90 d 不等。而根据肝片吸虫感染的强度与羊群的年龄、身体健康状况、饲养管理条件不同,肝片吸虫病的临床症状不同,轻度感染临床症状不明显,中重度感染则表现为典型的临床症状。本病临床上一般分为急性型与慢性型两种。

3.1 急性型

本病急性病例在秋末冬初常发,成年病羊被毛粗乱,行动缓慢,体温38~40 ℃,放牧时常趴卧,个别羊掉队,突然死亡,腹痛、腹胀,贫血,偶见便秘或腹泻。视诊可见眼结膜潮红黄染或者苍白黄染[7]。听诊右侧胸部有湿啰音和胸膜摩擦音。叩诊肝脏区域,半浊音区增大,敏感性增高,不愿触摸。肝脏叩诊时,半浊音区扩大,敏感性增高,个别脾脏肿大,腹部膨大,有腹水[8]。羔羊常因童虫迁移造成急性内出血而快速死亡。病死羊剖检后,可见肝脏肿大、充血,质地变硬,急性肝炎病变,肝脏表面隆起灰黄色索状物。胆汁滞留,胆囊肿大,剪开可见柳叶状虫体,胆管壁增厚,心肌苍白,肾脏苍白水肿。腹腔内常见血液或淋巴液蓄积,重症病例还可发生腹膜炎。

3.2 慢性型

慢性病例常见于冬季和初春时节,病程发展较为缓慢,病羊一般感染后1~2 个月作用才表现症状,即体温略微升高,机体贫血,渐进性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泽,发生低蛋白血症,颌下、颈下、胸部常出现水肿,运动后水肿有所消失,间发性前胃疾病或瘤胃鼓气,伴有黄疸症状。如果饲养管理不到位,3~4 个月左右病情恶化,水肿更加严重,衰竭而死;如果饲养管理条件好,则可缓慢恢复[9]。

4 诊断

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方法较多,可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症状,及粪便内虫卵检查法进行诊断,也可结合碘溶液检查法、变态反应、血清凝聚反应、间接血凝试验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等方法进行实验室诊断。

4.1 粪便中虫卵检查

粪便中虫卵检查方法较多,但直接涂片检查,则需要进行3~5次,且虫卵较少时,结果较差,而且由于肝片吸虫虫卵比重较大,使用漂浮法检测结果不理想,因此,肝片吸虫常用的检测方法为沉淀法,即采取新鲜粪便5~10 g,放入玻璃杯内,再加入一半的饱和盐水,搅拌均匀后,静止分离,去除废渣,反复沉淀分离出虫卵,并在显微镜下检查。虫卵大小为长120~150 μm,宽70~80 μm,外形呈黄色或黄褐色,形状为椭圆形。

4.2 碘溶液检查法

根据肝片吸虫对肝脏造成损伤后,肝脏内的血清蛋白胶体的稳定性变差,与碘试剂接触后形成结晶,产生沉淀现象[10]。碘溶液检查法操作简单,检出率高,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4.3 变态反应

羊在被肝片吸虫侵袭后,机体可迅速建立免疫应答。将成熟的肝片吸虫制成抗原,1 g 用10 mL 生理盐水稀释,在尾巴无毛处皮内注射,20 min 之后观察结果。结果判定:注射部位出现面积大于12 μm2的红肿,则视为阳性,面积大于20 μm2则视为强阳性,注射部位未出现红肿,则视为阴性,注射部位出现红而不肿现象,则视为可疑。本方法操作较为简单,对急性肝片吸虫的诊断最为有效。但由于是变态反应,具有过敏的风险,且极易与棘球蚴交叉反应。

4.4 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

采集粪便或者胆管内容物,提取基因组DNA,进行荧光定量PCR 检测。本方法快速、灵敏杜高、特异良好,与华支睾吸虫、姜片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无交叉反应,可检测肝片吸虫成虫与虫卵。

5 防控措施

5.1 药物治疗

病羊确诊后可选择硝氯酚伊维菌素片、氯氰碘柳胺钠、阿苯达唑、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片等药物进行驱虫。同时注射安痛定+阿莫西林或青霉素,连用3 d,预防治疗伴发的肝胆炎、腹腔炎症。症状较轻的病例可口服肝胆颗粒或葡萄糖+VC 进行辅助治疗,连用3 d,促进肝胆功能的恢复,重症病例则选择VC、肌苷与500 mL 10%葡萄糖、青霉素与生理盐水分别混合均匀进行静脉滴注,1次/d,连用3 d。由于肝片吸虫还会导致红细胞损伤,因此,成年病羊可注射10%右旋糖酐铁,一般5 mL 左右即可,羔羊为2~3 mL,重症病例间隔3 d 再注射一次即可。

5.2 预防措施

1)科学合理放牧。本病幼虫主要集中在低洼潮湿的地方,因此,我们放牧时应根据季节和地理位置制定科学的放牧时间表,进行轮换放牧,减少羊群与幼虫的接触次数。比如,春夏季节,在高处进行放牧,饮用干净清凉的井水,不在低洼水草茂盛地区放牧;秋季在水草茂盛地区放牧时,应晚出早归,在水草表面干燥时放牧。

2)定期驱虫。制定合理的驱虫计划,加入肝片吸虫的驱虫程序,正常为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驱虫,春季在3 月中旬左右,秋季在9 月中旬左右。每次驱虫间隔7 d 左右进行两次药物注射。对于发病的羊群,则一年3~4 次驱虫,每个季节进行一次。

3)粪便无害化处理。羊粪便是肝片吸虫虫卵的富集地,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因此,对于羊圈需要定期进行清扫,采取堆肥法进行粪便发酵,以期杀死粪便中的虫卵;另外对羊圈、羊槽等进行定期清洁消毒,减少羊群与虫卵的接触。

4)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是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在牧区或放牧的山区,低洼潮湿的水源地区是椎实螺生活的区域,我们要定期向水中泼入硫酸铜等溶液,可有效减少椎实螺的数量,进而减少了肝片吸虫的幼虫的数量。■

猜你喜欢
吸虫病肝片吸虫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48
反刍动物三类吸虫病的诊断和防治
犬体内两种人兽共患棘口吸虫的分子鉴定
枝睾阔盘吸虫凉山分离株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测定与种系发育分析
骆驼感染肝片吸虫的病例报告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4:28
牛羊肝片吸虫病的发生及防治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4:04
牛羊片形吸虫病的诊断与防制
绵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48
肝片吸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39
一例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