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霞
(句容市农业农村局 江苏镇江 212400)
猪痘病首次报道于1848 年的欧洲,而后传至世界各地,当生猪饲养场的饲养管理条件低下或生猪营养不良时,该病的发病率会显著提升。由于猪痘病的死亡率较低,往往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的疾病的流行。目前,生猪养殖产业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迈进,疾病的发生是限制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做好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疾病诊断和综合方式对提高生猪生产性能、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猪痘病的病原是猪痘病毒,该病毒是痘病毒科的成员之一,是单分子双股DNA 病毒,粒子大小在300 nm×250 nm×200 nm 左右[1],为卵圆形,有囊膜结构。体外培养时仅能在猪源细胞中繁殖,且会引起细胞病变效应,在细胞中产生核内包涵体,在异源细胞中无法生长,不能使鸡的红细胞凝集。猪痘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低温干燥的条件下可长期存活,但暴露于阳光下或紫外线照射下可使病毒很快失活,常见的消毒药品如0.1%的碘酒或0.5%的甲醛可将其杀灭。
猪是猪痘病毒的唯一宿主,任何品种、任何日龄的猪都可能发生猪痘病,以4~6 周龄的仔猪最为常见,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猪对于猪痘病毒的抵抗能力会逐渐增强,成年猪感染后临床症状不明显。该病常以群体发病的形式出现,呈地方性流行[2]。猪痘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猪和带毒猪,其皮肤的水疱液、脓汁、痂皮、唾液、分泌物中均含有病毒,本病可通过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进行传播,吸血昆虫如蚊子、猪虱等也可以传播。夏秋季节由于蚊虫活动频发发病率更高,可超过50%,但死亡率很低,仅为5%,当存在并发症时死亡率可能会升高。生猪的饲养密度也和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在养殖密度较高的生猪饲养场,猪痘病的发病概率远高于密度正常或较低的饲养场,且出现群体感染的几率加大。
猪痘病的潜伏期在5~7 d 左右,病初患病猪体温升高,可达39.5~40 ℃,采食量降低,头部、腹部等毛少的皮肤上会出现清晰的红色丘疹,直径多在1~3 cm 之间,触之有热感,局部瘙痒,丘疹会突出皮肤表面,呈近半球状。眼睛、鼻孔中流出浆液性分泌物。随着病程延长,丘疹逐渐变为中间褐色,四周红色的水疱,进而形成脓疱。此时患病猪的体温可达42 ℃以上,脓疱引起瘙痒,故生猪不断摩擦患处,脓疱破裂后有浆液性或带血的液体渗出[3],丘疹变为褐色、灰褐色,并逐渐干燥,最终形成痂皮,脱落。脱落后露出白色、红色的瘢痕组织。发病时,如果患病处被垫草、泥土等污物污染,可使痂皮变厚,病程延长,不利于患病猪的恢复。
剖检患病猪,可见腹股沟淋巴结肿胀,口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中有痘疹。病程稍长的患病猪可能出现增生组织深入内层造成上皮坏死,形成光滑、灰黄色的痂块。有较明显的肠炎病变,镜检可见表皮棘层角质化细胞出现水泡变形,而表皮细胞异常增生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猪痘病毒缺少编码痘病毒表皮生长因子类似基因的同源物。角质化细胞间没有明显的液体聚集,角质化细胞的顶端在感染后期坏死,真皮层有白细胞浸润。
采集患病猪的皮肤痘痂,加入2 mL 高糖DMEM 培养液,混匀后反复冻融3 次,4 ℃离心10 min,转速为12 000 r/min[4],取离心后的上清液进行过滤,将过滤液接种在猪肾细胞中进行细胞分离。当接种过滤液的细胞出现1 代细胞大量漂浮,盲传的第2~5 代细胞也有较多死细胞,仍存活的细胞变细、变长、呈拉丝状或网状时可判定为猪痘病毒感染。
猪痘病与水疱病、猪丹毒、猪水疱性口炎、口蹄疫、湿疹等在临床症状上较为类似,应当进行鉴别诊断。猪水疱病多发生在蹄部、口、鼻等处,猪水疱病免疫血清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且在发病初期体温就有明显的升高,可达40~41 ℃;猪丹毒多为急性败血症经过,在体表发生全身性的弥漫性充血,呈大红袍状,当为亚急性或慢性经过时,患病猪体表会有菱形或方形的大小不一的充血性紫斑,按压病变部位会出现褪色;猪水疱性口炎仅发生在鼻镜、口唇、蹄部,躯干处的皮肤无明显病变;口蹄疫的主要病变部位是蹄部、鼻镜和乳房出现水疱,患病猪通常无法站立,仔猪感染时可能会引发心肌炎,死亡率较高,口蹄疫免疫血清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湿疹无传染性,患病猪体温升高,丘疹中央无脐状凹陷,十分瘙痒,可观察到患病猪反复摩擦患处。
西药治疗法。生猪的患处剃去毛发、剥离结痂,涂抹适量的0.5%碘附溶液或1%甲紫溶液,2 次/d,连续使用,能够起到良好的缓解效果。为了避免患病猪出现并发症,可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如出现发热、肺炎等症状可按使用0.08 mL 的30%安乃近注射液、240 万IU 的青霉素钾[5],连续使用2 d,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或按体重使用3 万~5 万单位/kg·bw 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配合VC、地塞米松磷酸钠混合后进行肌肉注射,连续使用3~5 d 也可治愈。
中药治疗法。中兽医理论认为,发生猪痘病的主要原因是湿热毒气,通常由于饲养管理条件较差,圈舍潮湿、垫草污秽,生猪受湿热毒气的侵袭,继而透于肌表,形成痘疮。在治疗上可选择外敷或内服两种方式进行猪痘病的治疗,由于枯矾和雄黄均有解毒、燥湿的功效,故外敷药物可选择枯矾、雄黄、冰片按照2:1:1 的比例研磨成细腻的粉末后混合,加入菜籽油,混匀涂抹至患处,1 次/d,连续使用3 d[6];或取艾叶、花椒各15 g,加入适量大蒜,水煎后清洗患部,艾叶药性温燥,具有治疗皮肤瘙痒的功效,花椒性辛散温燥,长于温中燥湿,可缓解生猪的湿热,帮助其恢复健康。内服的药物应根据病程的发展选择不同的药物,在发病初期,皮肤出现红点时,应用宣表解毒的方剂,例如升麻、葛根、二花、土茯苓、连翘、生甘草组成的麻葛二花汤;随着病程发展,皮肤上出现痘疱,或已经破溃时,应以凉血解毒为主要治疗原则,使用二花、连翘、黄柏、黄连、黄芩、栀子煎水后灌服,可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各养殖场应当遵循“自繁自养”的原则,减少从场外引入生猪,如根据生产需要确需引入生猪时,应当做好引种管理工作,不从疫区或受威胁区引入生猪,查验属地检疫合格证,运输前后进行消毒工作。新引进的生猪不得直接进入猪群,应在隔离区进行隔离饲养,隔离期间要密切观察生猪的状态,必要时进行检疫,确定新入场的生猪健康无病时方可混群饲养。
应当定期清扫圈舍,做到剩余饲料、粪污和垫草等污染物能够及时清理,避免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定期对圈舍和场区进行消毒,做好场内外灭鼠杀虫工作,特别是在夏秋季节,应注重灭蚊、灭蝇工作。所有进出养殖场的人员和车辆均要进行消毒,无关人员和车辆不得进场,车辆进场时要进入消毒池并进行喷雾消毒或紫外消毒,消毒池中的消毒药品要定期更换,工作人员进入养殖场时要进入消毒间,更换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经过消毒后方可进入场区,避免将猪痘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携带进场。当发现患病猪或疑似猪时,应当立刻对其进行隔离,并对该圈舍的用具、墙面、地面进行彻底清扫,再使用2%氢氧化钠溶液、3%苯酚进行严格消毒。
生猪的营养均衡是保证机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饲养管理水平较高的养殖场猪群免疫力也会增强,抗病力较好。因此应当根据生猪不同的生理阶段配置相应的全价饲料,适当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以满足生猪正常的生理需要,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在营养水平较高的生猪中发生猪痘病的病例明显变少。
猪痘病是在生猪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毒性疾病,患病猪虽然死亡率不高,但对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负面影响,且这一疾病与生猪养殖环境的卫生控制息息相关,因此各个养殖场应当积极优化生猪养殖环境,做好卫生控制工作,及时清扫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在发现有猪痘病的疑似病例时,应当立刻进行隔离,采取有效的诊断方法进行确诊,注重与其他症状类似的疾病间的鉴别诊断,确诊后及时隔离治疗,避免猪痘病的传播与流行,促进生猪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