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才兵
(江苏省射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苏盐城 224300)
母猪乳房炎是指母猪的乳腺组织或者腺体受到机械损伤、微生物感染、物理、化学因素刺激发生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导致母猪乳液质量下降,泌乳量减少等的一种病症,在母猪哺乳过程中时有发生。发生乳房炎的母猪常会因为疼痛而拒绝哺乳,一旦治疗不及时则会引起母猪体温升高、泌乳停止等全身症状。哺乳仔猪受母猪乳房炎的影响,会出现仔猪黄、白痢、生长发育不良等现象,直接影响广大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阻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为有效降低母猪乳房炎的发生率,掌握该病科学的防控策略,减少乳房炎对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危害,本文结合对母猪乳房炎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总结,以期能为广大养猪业同行提供参考。
母猪哺乳期间乳房及乳腺组织受到仔猪咬伤乳头、乳房与猪舍粗糙地面摩擦产生擦伤,踩踏、挤压、利器损伤以及外界其他因素刺激均会导致母猪乳房外伤,破损。此时,一旦清洗消毒不及时,有害微生物便会跟随乳房破损的创面进入乳腺组织,引起乳房发炎。
1)病原微生物感染。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引发母猪乳房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引起母猪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种类众多,主要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支原体、链球菌腹泻、真菌、病毒等[1]。其中以大肠杆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条件性致病菌感染最为常见。此类致病菌群主要寄生于乳腺组织上,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引起机体发病,但是当饲养环境较差或者乳房损伤时,便会经过伤口感染,而后大量增殖,进而引起母猪乳房的炎性反应。此外,部分病原微生物如猪链球菌、猪瘟病毒等进入母猪体内后引起猪只发病,同时也表现明显的乳房炎症状。
2)继发感染。子宫内膜炎是继发母猪乳房炎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母猪分娩后发生子宫内膜炎后,子宫内炎性分泌物增加,子宫周围血液流通不畅,炎症蔓延至乳房便可以继发乳房炎。此外,母猪分娩阶段,助产、接产方法不正确,母猪分娩后胎衣不下,恶露不尽等情况,也会增加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几率,继发乳房炎。有学者研究发现,实际生产过程中母猪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远远高于临床型乳房炎,并且在某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下部分的隐性乳房炎可以转变为临床型乳房炎,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2]。
1)环境因素。母猪乳房炎的发生与饲养管理不当有着直接关系,当猪舍内饲养环境较差,温湿度不达标,粪便清扫不及时,消毒措施缺失的情况下,圈舍内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便会大量繁殖,一旦母猪的乳头发生破裂,损伤的情况,便会趁机经乳头进入乳腺内,引起破损部位发炎,从而导致母猪乳房炎的发生。
2)营养因素。母猪乳房炎的发生与哺乳期母猪的饲养管理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哺乳期间为保证仔猪的母乳供应充足,广大养殖人员不断增加母猪日粮中精饲料和蛋白质的比例,盲目增加母猪泌乳量,结果导致乳汁供给供大于求,大量乳汁蓄积于乳腺组织内不能完全被哺乳仔猪吸食。此举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蓄积的乳汁直接造成乳腺结缔组织增生,乳房过度肿胀还会在乳腺内被病原微生物感染,增加乳房炎的患病几率。此外,哺乳仔猪数量过少或者是死亡数量过大,也是诱发母猪乳房炎的重要原因之一。
3)滥用化学药物。药物使用不规范,乱用、滥用化学药物的现象在现代养殖过程中一直存在,有资料显示,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皮质醇等)的滥用与母猪乳房炎的发生存在着密切关联[3]。另外,乱用兽药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治病和保健作用,还会引起猪只的药源性内分泌紊乱,从而导致母猪乳汁分泌异常,乳房肿胀,引发母猪乳房炎的发生。
造成母猪乳房炎的原因众多,为有效降低该病造成的损失,广大兽医工作人员对该病的防治进行了多种尝试。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热敷给药、全身抗菌疗法、中药疗法、中西结合治疗方法等。上述治疗方法在母猪乳房炎的防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实际意义。
热敷给药主要应用于非化脓性乳房的治疗,当母猪乳房发生红肿热痛反应,且触摸较硬时,为缓解症状可采用纱布浸润药物进行热敷给药治疗。纱布的温度以40 ℃左右为宜,每次热敷30 min,2~3 次/d。药物一般为硫酸镁溶液为主,同时也可以采用具有抗菌消炎,消瘀散结功能的中草药,如: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金银花、白芷、地肤子等加水煎熬后浸润纱布进行热敷。中药热敷给药3 d 后非化脓性乳房炎的症状基本消失,给药一周左右患病乳房便可痊愈,恢复正常的泌乳功能。
1)西药疗法。西药治疗母猪乳房炎主要以抗生素疗法为主,青霉素、阿莫西林、地塞米松等药物在该病的治疗中均具有良好的效果。病猪可静脉注射由1 g 阿莫西林钠、15 mg 地塞米松磷酸钠、1 500 mL 葡萄糖生理盐水、9 g 安乃近组成的混合溶液,1 次/d,连用3 d。也可以将160 IU 的青霉素0.5 g 溶解于0.5%普鲁卡因注射液60 mL 中,进行乳房局部封闭注射,效果良好。治疗过程中如果母猪体温过高,则可肌肉注射安乃近或者氨基比林溶液进行解热镇痛。
2)中药疗法。母猪乳房炎在中兽医辨证理论认为主要是由于母猪体内三焦积热过盛,热毒流注于乳房所致,治疗原则应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抗菌消炎为主。实际生产过程中可采用蒲公英、瓜蒌各50 g,金银花、紫花地丁各30 g,黄芪、知母、乳香、青皮各20 g,煮水早晚灌服,连用3~5 d[4];也可以采用混料的方式进行投药,取蒲公英、连翘、金银花、紫花地丁各10 g,甘草、木通、黄柏、知母、大黄各5 g,切碎研磨成粉末后添加在饲料中供患病母猪自由采食;还可采用防风、透骨草、连翘、赤芍、荆芥、花椒、当归尾、黄柏、皂角刺各50 g,加水煎煮后,取药液清洗患病乳房,连用2~3 d;此外,将新鲜的蒲公英和紫花地丁切碎捣烂呈泥状,涂抹于纱布,外敷于母猪乳房上用绷带固定,3 d 换一次药,一个疗程后也可以有效缓解母猪乳房炎的症状,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5]。
要防止母猪乳房炎的发生,从根源上解决母猪乳房炎问题困扰,减少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必须加强母猪的日常饲养管理工作。为母猪创造舒适的哺乳环境,母猪临产前和泌乳期,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及时杀灭猪舍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含量,降低感染风险。同时,要加强猪舍的日常清洁,及时清扫粪便,勤换垫草,保证猪舍内温湿度适宜,干燥,清洁。母猪生产期间做好助产和接产工作,尽量缩短助产时间,保证母猪能够顺利分娩,严格避免因人为操作污染原因造成的母猪乳房损伤。母猪分娩后加强对哺乳母猪的日常护理,可以经常对母猪乳房进行按摩,促进乳房组织的血液循环,减少乳汁淤堵,也可使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乳房进行消毒,降低乳房炎的感染几率[6]。分娩期和哺乳期,要根据母猪的具体膘情和哺乳仔猪数量及乳汁分泌情况灵活调整母猪的日粮比例,保证分娩母猪饮水充足,适当增加青绿饲料的投喂量,注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精饲料的比例,避免营养过剩现象的产生。
其次,要做好母猪乳房的日常护理,定期对母猪体表进行清洗,保证乳房和乳头的清洁。为避免器械,摩擦等原因造成的母猪乳房破损情况,猪舍内务必要做好安全防护,尽量保证猪舍地面光滑,及时清除尖锐锋利的器具,一旦发现乳房外伤现象,需及时做好消毒灭菌工作,防止炎症的进一步扩大。
最后,为避免猪瘟、链球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猪群,母猪妊娠前期需严格本场的免疫接种程序,进行猪瘟、猪链球菌病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同时,部分中草药和微生态制剂,以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对母猪乳房炎的预防具有一定的作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求采用上述药物进猪群保健。
综上所述,造成母猪乳房炎的发病原因众多,既有外伤感染方面的原因也有病原微生物及饲养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对于该病的防治需坚持“预防为主,辅助治疗”的原则,通过加强猪舍的环境管理和药物保健以及合理调整母猪日粮的精饲料比例,科学饲养,保证母猪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