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 鹏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16)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党的十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是办好职业教育的重点和要点。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的创新组织形式,职业院校是对接产业需求,开展校企合作的载体[1]。2020 年,教育部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机制体制方面做出重大创新举措,鼓励高校建设特色鲜明的产业学院,紧密联系行业产业。面对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破解产教“两张皮”的困境,广东、山东、四川等地在产业学院这一产教融合的新型组织形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建设产业学院各方主体利益难融合,主要矛盾难以调和,产业学院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换汤不换药”“旧瓶装新酒”各种质疑不断。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立足长沙服务三湘的办学定位,结合自身特点,围绕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核心利益诉求,共建湖南湘菜产业学院,探索产业学院建设长效机制,在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实际应用中,特色产业学院可以为企业提供稳定的人才来源和技术支持,同时也可以提高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理论上,特色产业学院的建设可以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有益探索[2]。
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深化产教融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和专业群,是高职教育需要破解的重要课题。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定位,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部门教育改革政策的推动下,探索联合企业、政府、行业共建产业学院,在破解产教“两张皮”,促进产教对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相对成熟的模式和做法在不少地区被复制和模仿。但产业学院发展定位模糊、人才培养模式模糊仍是产业学院建设中最大的痛点。由于体制问题,产业学院产权无法厘清,学校的资产设备为企业生产经营是否涉及国有资产流失,企业资产为学校利用,又会导致学校和企业投入、产出的权利义务不清晰,产业学院的组织机构及运行管理作用有限。凡此种种,严重影响产业学院的办学质量,阻碍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学院核心主体企业与学校在合作过程中目标不一致,导致人才培养模式无法达成一致,培养过程中办学方向不明确,难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应厘清政行企校各方权责利益、精准产业学院定位、确定培养模式、考核评价机制、过程保障等方式以实现适应行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业学院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是教育与产业“跨界融合”,校企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校企双方和产业学院相关利益主体的核心利益得到合理关切是产业学院持续发展的关键。产业学院是教育自身和市场经济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产业学院相关利益主体间建立联系紧密、稳定互惠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决定了校企合作的质量。
高职产业学院是政行企校四方共建的一个典型利益相关者组织。产业学院的构成主体、核心是高职院校和龙头企业,除了学校和企业之外其他利益相关主体还包括高职院校师生、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社会团体、政府部门甚至家长等。爱德华·弗里曼提出基于利益纽带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能为剖析产业学院的成员关系提供理论支撑。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涉及学校、企业两个核心主体以及教师、学生、家长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只有精准识别并分析产业学院利益相关主体的权益和行为,关注学校、企业以及教师、学生、家长各利益主体的互动,并将其合理的诉求写进产业学院的组织章程中,尊重利益相关主体的核心权益,调动产业学院成员组织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产业学院校企双元育人的目标。产业学院相关利益主体根据米切尔评分法,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其中职业院校和企业等主体是确定型利益相关者。教师和学生属于预期型利益相关者。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社会组织则属于潜在型利益相关者。
产业学院的建设应秉持权责利对等的原则,签订合同明确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形成基于利益纽带的命运共同体[3]。所以分析产业学院利益相关主体的核心诉求是十分有必要的。职业院校的核心诉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培养适切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二是获取企业鲜活的教学资源,提升办学实力,推动学校转型升级;三是提高学生就业率,使其获取更多就业创业机会。企业的核心诉求是盈利,这里的盈利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通过获得符合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具有扎实专业能力和较高忠诚度的职业院校毕业生;二是通过产业学院利用学校师资力量提供培训,降低人力资源尤其是招聘培训费用,提高培训效率;三是利用学校的科研力量和新的技术平台,满足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降低研发成本。师生是产业学院具体执行者和服务对象。教师希望产业学院提供符合行业需求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机会,获取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同时希望利用产业学院的平台与行业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和合作,教书育人的同时,体现自身价值,晋升职称,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学生和家长的诉求则是获得更多符合产业需求的技能和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前景,高质量就业。教育行政部门、行业组织为代表的政府则期望校企合作创办产业学院,办更好的职业教育,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缓解当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服务区域经济稳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组建高职特色产业学院基本包括四个方面的成员:教育主管部门为代表的政府、行业协会为代表的社会组织、龙头企业或者“小巨人”企业以及高职院校。政行企校价值取向各异,利益诉求多样,相互间存在矛盾和利益冲突。产业学院兼具教育和产业双重属性。具有教育属性的职业院校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具有产业属性的企业以营利为根本目的。职业院校希望共建产业学院借助企业资源,提升办学能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企业希望共建产业学院获得人才的优先使用权,特别是产业学院培养的人才召之即来,来之能用,与企业无缝对接。学校着眼于长远利益,着眼于社会效益,企业讲求的是时效性的经济效应。产业学院的利益分配可能不均衡,企业认为其投入的资本未能获得足够的回报,而学校则考虑其贡献未得到足够的认可和补偿。教育目标与产业目标不一致,产业学院难以同时满足校企双方的需求。企业和学校的出发点关注点不同,产业学院的课程设置存在冲突。企业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希望开设更多的实践课程,学校更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性,理论课程占有相当比例,导致产业学院课程设置不协调,影响师生学习体验。产业学院提供实践机会给教师和学生,但企业考虑自身的生产实践需求,教师和学生则希望通过实践锻炼自己需要的能力,实践机会的冲突影响师生实践体验。产业学院的管理制度、教学质量存在争议,导致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的不满和冲突。教师到企业挂职,学校希望教师提高实践能力教学能力,企业期待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技能服务,改进工艺流程,教师增加了工作任务,但没有相应回报,可能有抵触情绪。学生期待在产业学院的学习能够技能和劳动报酬双丰收,关心就业前景和薪酬待遇,企业则期待降低人力资源获得廉价甚至是免费劳动力。家长和学生期待高质量就业,职业发展前景好,与企业要求的从基层做起的理念产生冲突,引发学生和家长的不满,降低了对产业学院的信任度和学习参与度。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与企业、院校与教师、企业与学生、政府与企业等产业学院利益相关的主体之间,存在着办学目标、产权关系、利益分配机制、管理机制、教育质量与保障等诸多方面的利益冲突,但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是非对抗的,可以找到利益均衡点,通过有效的合作和管理机制,减少甚至解决利益相关方的冲突,达到多方共赢的局面。校企共建产业学院,职业院校获得企业师资、设备、案例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同时也为企业培养输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提供培训项目,帮助企业技术攻关,流程再造,帮助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院校出台政策将教师下企业折算为工作量并纳入职称评审条件,保障教师在产业学院教学期间的福利待遇,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因此职业院校要遴选优质并有教育情怀的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保障学生利益。寻求政府和行业协会给予政策支持,同企业共同制订产业学院的利益分配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平衡各方利益,满足产业学院成员的核心诉求。
重塑湘菜产业学院组织架构(如图1),强调校企双方主体角色同等重要,校企双方利益同等重要。湖南湘菜产业学院董事会、监事会由长沙商贸、湖南省餐协、徐记海鲜、冰火楼、五十七度湘等多家单位组成,各单位共同制订了《湖南湘菜产业学院章程》,健全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决策机制[4]。湘菜产业学院下设专家指导委员会(餐饮人才培育指导委员会),把握学院的办学方向,明确学院的办学目标、人才类型、能力要求、职业素养等均为湘菜产业所需。成立现代餐饮研究中心和现代餐饮协同创新中心。现代餐饮研究中心聚焦餐饮产业理论研究,聚焦餐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研究,挖掘烹饪餐饮行业优秀企业文化、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丰富教学资源,打造餐饮技术技能创新高地。研究开发新湘菜及湘菜标准、湘菜菜品包装、湘菜餐饮服务等新的餐饮工艺、流程、标准;协助湘菜餐饮企业做好美团黑珍珠餐厅的申报工作,实现产品创新、品牌提升,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5]。聚焦梅山菜、衡东土菜、浏阳蒸菜等地方特色饮食,开发地方特色系列产品,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助力湘菜出湘出国。成立餐饮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湘菜产业人才培养高地,借助工作室打造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湖南省楚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 个,打造湘菜和湘点楚怡工坊2 个,湘菜大师、湘菜服务大师国家级大师工作室2 个,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餐饮行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湖南湘菜产业学院实行政行企校四方合作、公司化管理,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订合作方案,充分发挥湖南餐饮行业协会和徐记海鲜、冰火楼、新长福等湘菜龙头企业在人才培养、项目管理、财务管理、成果转化等湘菜产业学院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决策权,根据合作方案,创新湘菜产业学院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餐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确保湘菜产业学院的有效运行。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一起决策。按照共同开展党建活动、共同创新湘菜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共同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建设行业技能培训中心、共同打造产学研服务平台、共同开发餐饮行业从业人员职称评定体系、共同建立“湘菜出湘”“湘菜出海”平台等9 个“共同”的思路,构建湘菜产业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互惠互利、互利共赢的稳定长效机制。同时,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更好地满足餐饮企业的需求,提高餐饮企业参与创业学院建设的效益。
建立切实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对湘菜产业学院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确保湖南湘菜产业学院的长效运行,首先构建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第三方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组建内审队伍,每三个月开展一次测评,定期对教学、科研、实践活动等情况进行审核,确保湖南湘菜产业学院长效运行。考核湘菜产业学院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毕业生就业、科研经营等情况。对于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给出解决方案,及时纠正,确保湘菜产业学院的高质量持续发展。加强内部监督的同时还要引入外部评估,特别是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评估,确保评估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公开湘菜产业学院的运行情况、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等信息,增强产业学院的透明度,接受包括家长在内的社会监督。根据餐饮产业发展变化和餐饮企业的反馈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提高湘菜产业学院的影响力和竞争力[6]。实行产业学院动态调整机制,淘汰违反合作契约、只享受利益不愿意投入的餐饮企业,吸收有职教情怀愿意投入人力财力物力的餐饮企业。对表现优秀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对存在问题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惩戒[7]。落实产业学院奖惩制度,增强相关主体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湘菜产业学院的长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