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羽的民族发展思想及实践

2023-02-11 01:37孙冬华
中国军转民 2023年11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

【摘要】吕振羽为党的民族政策和理论的出台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不仅积极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对我国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还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分析了民族治理模式和发展道路,有力批驳了错误的民族思潮和理论,针对性地解决了民族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关民族問题的基本观点,为新时代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党的民族政策和理论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吕振羽∣民族发展∣唯物史观

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件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吕振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从探讨各民族发展历史和对比分析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有关民族政策及其实践结果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各民族的发展前途及前进的道路,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制定和贯彻落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对各民族发展历史的探讨

吕振羽明确指出:“通过最进步的世界观,即科学的哲学,重新认识自己民族的历史,是迫切必要的。”要想更好地开展民族问题研究,就必须要从中国人种起源、各民族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探索等方面切入,进而更客观地了解各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一)对中国人种起源问题的探索

针对帝国主义学者为侵略提供合理历史依据而纷纷抛出的“人种西来说”等谬论。吕振羽利用人类学、民族学和文献学等相关知识,结合远古时代人类的遗物、遗骨和遗迹,对中国人种问题展开了系统的深入研究,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种的主要成分为蒙古人种、马来人种和高加索人种等。针对汉族的“纯粹民族论”谬说,他认为在长期发展历史过程中,“中国各民族都不断杂入世界其他民族血液,世界其他民族也不断吸去中国民族的血液;中国各民族相互间的血统混合与同化,更有着一个长期的立体交流的过程”。除此之外,吕振羽还有力批驳了人种起源的单元论、多元论或全元论等错误观点,认为“世界人类并非起源于一个地方,也并非同一个祖先;但其由猿到人和其以后社会发展的过程,却是一致的,有其共同的规律性的——虽则又都有其各自的一些特殊性。”

(二)对各民族起源问题的探讨

吕振羽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各民族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进一步了解各民族发展历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中国民族简史》中,他从体质面貌特征、生产技术、阶级关系和婚姻形态等方面,对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二十四个民族的起源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比如,他认为满族起源于鲜卑和契丹,指出在西周初期,作为鲜卑族一支的肃慎氏开始与华族接触,到秦汉时期,肃慎被称为东胡族和鲜卑族,北魏时期称为勿吉族,隋唐以后称为靺鞨族,靺鞨在公元八世纪末改称渤海,与渤海为邻的契丹族,到公元十世纪前后,在耶律阿保机的英明领导下一举消灭渤海并征服了靺鞨族,从此称雄一时。由上可知,吕振羽在进行满族起源分析时,尽管阐述的并不详尽,分析的也不深刻,但他折射出的“遵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剖析满族史,这在同时代的中国民族史研究中,还不多见”。

(三)对各民族发展过程的探讨

吕振羽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社会经济形态、阶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等方面对各民族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探讨。针对满族发展历史过程的问题,他在《中国民族简史》一书中结合《国语》等文献中的有关记载,对肃慎时期的生产力进行了分析并推断它已经进入到了新石器时期;结合《唐书》等文献资料记载和鸟居龙藏氏实地发掘的渤海“故城”的材料,对渤海的生产力状况和所处的历史阶段也作了分析,认为它实际还在原始公社制的历史时代;结合《辽史》等文献资料分析了契丹时期的生产力,认为它在九百年代末已临到“文明的入口”,并在“契丹侵入中国前,已行使奴隶制”,等等。

二、对中国民族发展道路和组织形式的分析

吕振羽通过现实社会中民族发展道路及其实践结果的对比,认为还是要“一齐循着苏联各兄弟民族所走过的道路,按照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原则,结合着前进途中的具体情况,共同来走完新民主主义的道路并过渡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

(一)对比分析了民族发展道路

一方面,吕振羽分析了苏联所采取的联邦制的民族治理形式,指出要“达到使一切民族完全平等,密切亲近和进而融合的共同目的,显然要走各不相同的具体道路”,并认为在确定战略方针和基本原则时,务必要注意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即“在共同性或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适应于各自的特殊性而有所不同”。另一方面,他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与国民党的所谓国统区所实行的民族政策及其实践结果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此外,他还将当时少数内蒙古上层分子所鼓吹的“独立”道路与乌兰夫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委员会”的道路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只有后者才符合当时“内蒙古人民的真实利益和要求,所以能取得内蒙古各阶层人民的热烈拥护,广泛地卷进这个运动里面”,体现了对中国共产党解决内蒙古问题方案的认同。

(二)分析了我国的民族组织形式

吕振羽从当时民族关系历史、革命特点和时代形势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国家的性质和民族的组织形式,明确指出中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单一制的而非联邦制的,因为实行联邦制共和国进而构成民族共和国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构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二是绝大多数的民族人口要聚居。然而,吕振羽认为中国不仅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且各民族“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大杂居的情况”,即各民族的插花式的交错与人口的杂处,由此可见,在我国建立联邦制的民族共和国是根本行不通的。同时,吕振羽还指出我国最终确立民族区域制度,是由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规定的,是我国历史、革命等现实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适应于单一的国家制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的”。

(三)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吕振羽认为历史学应该对人类实践创造的路线、方向和目标,“尽着正确的指导的作用”,所以,他自觉将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融入到史学研究的实践之中,即从历史维度去阐释民族政策和发展道路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党的民族政策出台后,为更好地宣传和阐释党的民族政策,吕振羽出版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论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特点》等。其中,在《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从秦汉以来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或总趋势来看的话,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论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一文中,吕振羽认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国家和民族地方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关于国内民族问题的科学的伟大胜利,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列宁全集(第2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吕振羽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吕振羽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吕振羽著.中国民族简史(光华版)[M].哈尔滨:光华书店,1948.

[6]吕振羽著.史论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7]朱政惠著.吕振羽和他的历史学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吕振羽的民族思想及其现实启示研究”】

(作者简介:孙冬华,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
分类训练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A Finite Volume Unstructured Mesh Method for Fractional-in-space Allen-Cahn Equation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