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 张婧婧 胡丹丽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无锡 214000
急性心肌梗死大多出现在冠心病基础上,是因为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情况致使机体血脂累计在血管壁上,继而出现粥样硬化斑块,当该斑块体积增加甚至破裂形成血栓后,会引发人体心肌供血不足等情况,最终形成心肌缺血性坏死[1]。由于老年人的心理应激程度较差,内心因为患病后焦虑和抑郁逐渐增加,加上对该疾病认知程度较低,缺少自我管理能力,经常形成恐惧情绪,影响到预后效果[2]。为此,及时有效救治老年患者的生命基础之上,采用可行性的方式提高家庭照顾者疾病认知程度,以此预防患者并发症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快、进展急、病死率较高等特点,发病时窗口期较短,需要对患者进行快速救治。而院前急救链式流程较为专业,也是近些年来临床提出的新型护理体系,能够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3]。家庭时机理论认为,在发病过程中分出5 个阶段,具体为诊断期、稳定期、出院准备期、调整期及适应期。每个阶段当中,患者对接收信息、情感均有不同需要,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理论基础,该模式在肯定照顾者促进患者恢复过程中也起到了积极效应,更加注重以家庭为基础的单元协同护理,强调护理人员与家庭成员的共同合作,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指南》[4]中的标准;入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患者及家属均具备一定文化水准;配合良好;患者陪护都是主要家庭成员,每日照顾时间超过4 h;患者家属身体良好、无传染病;患者家庭住址均在本市;患者和家属清楚该次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重症心肺功能不全者;合并精神类疾病或认知功能异常者;合并免疫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哺乳期及妊娠期者;存在以往介入手术或介入失败者;合并帕金森、认知功能障碍者;存在癫痫或精神类疾病者;有恶性肿瘤或重要器官衰竭者;术后一直处于昏迷者;中途退出或是资料丢失。
选取2021 年1 月至同年12 年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2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 例。对照组男28例,女13例,年龄41.00~73.00(57.18±4.1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01~6.47 h(3.74±0.94)h;发病位置:下壁梗死19 例、前间壁梗死11 例、其他部位11 例;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上26例、大专以上10例、大学以上5例。观察组男29例,女12 例,年龄42.00~74.00(57.23±4.4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02~6.46(3.72±0.91)h;发病位置:下壁梗死21 例、前间壁梗死10 例、其他部位10 例;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上28 例、大专以上10 例、大学以上3 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
2.1.对照组 组建院前急救链式流程小组。选择在心肌梗死急诊方向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及主治医生,工作时间>4 年,急诊科护理人员工作年限要>6 年,且由该科室的护士长作为小组组长。小组成员要详细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急救流程和具体的操作指南,结合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家属差异,通过小组头脑风暴研究后制定院前急救流程,由护士长审核后执行[5]。⑴120 总台在接收到急救电话后2 min内安排好医护人员快速出诊,中途要与家属保持通话联系,按照家属对患者病情阐述,护理人员要告知家属不要轻易挪动患者位置,引导家属先实施简单的急救措施,若患者口腔内存在异物要及时清理,保证患者呼吸通顺[6]。⑵到达现场后医护人员先对患者做出一个初步的身体检查,快速对患者病情作出评估判断,将患者头部提升20°,吸氧2~8 L∕min,降低患者出现呼吸衰竭风险,对患者进行心电图、颅内压监测,若压力较高快速给予降压处理,并建立好静脉通道。护理人员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基础药物干预,在转移时尽量保证平稳,避免患者发生磕碰,医护人员在途中要尽量安抚患者家属情绪,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避免情绪过激,影响整体治疗效果。到医院后,医护人员要和接诊人员做好工作交接,详细告知患者姓名、对接科室、以往病史及目前情况和途中的治疗过程[7]。
2.2.观察组 在对照组院前急救链式护理基础之上增加家庭时机理论管理,具体措施如下。诊断期(住院后1周):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精神和情感上的护理支持,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告诉家属患者病情发展情况,使得家属做好照顾患者的心理准备,宣教疾病发展诱因、病因形成、治疗及康复知识等[8]。引导患者日常饮食习惯、活动及卧床等基础的照顾能力,该阶段因为患者病情处于不稳定状态,护理人员对家属进行宣教,提升家属对该疾病的认知程度[9]。稳定期(住院2 周):向患者及家属讲述治疗问题,包括风险性和操作方式及准备工作等,引导家属快速掌握患者治疗后照顾方式,准确辨别患者病情变化,对患者正确体位要熟练掌握[10]。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视频方式为患者家属讲解正确的体位姿势及对患者治疗后的康复训练,让患者从被动训练到主动下床活动[11]。准备期(住院3 周):待患者治疗快要完成后,护理人员为患者制定出院计划,包括居家治疗、康复流程等[12]。向患者家属讲解复诊计划和药物不良反应对策等,另外让家属明白照顾者角色的重要性,在患者出院前及时按照患者病情来调整干预计划[13]。调整期(出院1 个月):待患者回家1 个月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回访,帮助患者养成良好饮食及生活习惯,指导患者在发病期的自救方式,通过电话及网络平台定时对患者进行随访和记录[14]。适应期(出院3个月):待患者回家3个月后,引导患者预防并发症,按照患者机体情况调整康复训练模式,提醒患者和家属不要对该疾病放松警惕,持续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并联合当地社区,强化对患者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15]。
⑴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后急救情况,具体为出诊反应时间、到达现场时间、现场急救时间及院前急救应用时间。⑵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含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呼吸衰竭。⑶分析干预后1 个月、3 个月照顾者能力量表[16](Family Caregiver Task Inventory,FCTI)评分,由患者自评该量表,具体包含25 个条目,满分为50 分,采取3级评分法,得分越高,代表照顾者照顾能力越佳,信效度为0.890。照顾者压力量表(CSI)、疾病认知程度量表比较,压力量表与评分为负相关,疾病认知程度为正相关。
采用SPSS 28.0 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对照组出诊反应时间、到达现场时间、现场急救时间及院前急救时间比观察组长,见表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见表2。对照组照顾能力、压力情况及对疾病认知程度评分比观察组高,见表3。
表1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诊反应时间、到达现场时间、现场急救时间及院前急救时间比较(min,)
表1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诊反应时间、到达现场时间、现场急救时间及院前急救时间比较(min,)
注:对照组采用院前急救链式流程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家庭时机理论管理
表2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比较[例(%)]
表3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照顾者照顾能力、压力情况及对疾病认知程度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照顾者照顾能力、压力情况及对疾病认知程度评分比较(分,)
注:对照组采用院前急救链式流程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家庭时机理论管理。t1、P1、t2、P2为组内比较,t3、P3为两组干预前比较;t4、P4为两组干预后比较
由于现在的生活习惯有所改变,人们日常生活因为社会压力或过度喝酒等很容易导致心肌梗死发作[17]。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人体冠状动脉出现持续缺血或缺氧状态,导致心肌坏死,临床典型症状为持续性剧烈胸骨后疼痛、高烧等,并且存在心肌酶升高等现象[18]。引发该疾病的因素有很多种,例如冠状动脉痉挛、心肌耗氧增加等[19-21]。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中危害较大,若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其预后效果难以想象。很多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治疗,给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22-25],也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很大影响。患者机体免疫状态与术后恢复效果相关[26]。急性心肌梗死经常出现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之上,冠状动脉血供急剧降低或中断从而导致心肌不同程度缺血,使患者心肌受损,影响患者心功能[27]。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出诊反应时间、到达现场时间、现场急救时间及院前急救应用时间比观察组长(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对照组照顾能力、压力情况及对疾病认知程度评分比观察组高(均P<0.05)。由此分析:观察组的护理措施是在对照组院前急救链式护理基础之上,对原本的急救流程进行优化,在患者发病之后,医护人员快速赶往现场实施救治,控制患者病情,避免病情恶化,在转运途中实时监测患者机体变化,降低死亡风险,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抢救时机,规范医护人员之间的工作流程,节省抢救工作时间,高质量进行救治。观察组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缩短治疗时间和抢救时间,为患者争取最大化的有效治疗[28]。分工明确可让护理人员与医生职责明确,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在院前急救链式流程小组成立之后,临床制定了关于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流程和急诊模式,在抢救过程当中医护人员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医生主要负责对患者进行检查、诊断和上传关于患者的基础资料。待上级医院进行确诊和签字等工作内容,急诊护士主要对患者进行监护和给氧,减少了抢救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等待时间,同时在一定程度减少了患者救治时间[29]。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及时可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家庭时机理论护理模式,可提升照顾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分析原因有:时机理论是将心肌梗死患者疾病出现、治疗及预后分成5 个方面,按照不同阶段下护理需要来提供照顾,强调掌握每个方面的护理方式;此外,按照患者及家属提供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护理方案[30]。由于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家属进行学习关于疾病知识,可促进患者回家后在家属的监督下提升治疗依从性,进而更好地完成延续性护理。
综上所述,针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取院前急救链式流程+家庭时机理论管理可有效提升患者急救情况,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照顾者的压力以及对疾病的认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