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下的评估护理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应用

2023-02-11 13:21王守丽王永荣熊茂明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奥马哈肠病炎症性

王守丽,曹 慧,王永荣,熊茂明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230032)

炎症性肠病为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常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有研究显示,导致疾病发生原因较多,常与患者自身免疫、遗传因素、环境、感染等存在密切关系。疾病发生后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慢性或反复的腹泻、腹痛、黏液血便等,根据症状的不同可有效区分疾病类型,严重者可出现肠穿孔、肠梗阻及肠出血等并发症,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炎症性肠病为慢性疾病一种,患者在长期治疗中,不良环境、摄入营养不足、不良心理状态等均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影响预后康复的同时,降低生活质量。为此,在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中,消除不良因素,保证治疗顺利进行,对促进疾病康复,提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奥马哈系统是由美国Karin S Martin 团队开发,其作为护理程序运作系统,广泛地应用在临床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及护理工作中,但将其应用在炎症性肠病患者研究中的文献较少[2]。2020年1月1日~2021年2月28日,我们对51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应用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下的评估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02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医生评估、电子结肠镜及病理组织诊断,符合2018年英国胃肠病学会《成人慢性腹泻的调查指南》相关疾病诊断[3]者;②改良Mayo评分系统评分处于3~5分或6~10分者;③年龄>18岁者;④既往无精神障碍疾病,可在他人协助下完成问卷调查者;⑤对本研究了解并知情,签订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肠病者,如放射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慢性血吸虫病;②合并肠道肿瘤或其他组织、器官恶性肿瘤者;③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如系统红斑狼疮、强直脊柱炎;④研究调查前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4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20分者;⑤血清白蛋白(ALB)<35 g/L者;⑥研究中出现严重并发症者,如肠梗阻、腹腔脓肿、下消化道出血。采用倾向性评分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45.68±5.34)岁;病种:UC 25例,CD 26例;病程:<3年10例,3~5年27例,>5年14例。观察组男31例、女20例,年龄(45.79±5.19)岁;病种:UC 27例,CD 24例;病程:<3年12例,3~5年24例,>5年1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种、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内容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标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入院后对患者进行疾病健康教育,由责任医生及护士介绍,监测其病情状态,根据治疗过程实施相应基础护理干预,包括生命体征监测、治疗方法讲解、并发症的预防等,强化与患者的沟通,疏导其不良心理状态。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下的评估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2.1 制订炎症性肠病问题评估表 经对近年存在价值的关于炎症性肠病的文献资料查阅,分析患者治疗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初步形成20个条目,为炎症性肠病问题条目。选取科室主治医生及专科护士对各问题条目进行修改,并经专家、教授讨论,提出意见后,确定25个条目为评估表中具体条目。

1.2.2.2 吻合度测试 将制订的炎症性肠病评估表与奥马哈系统评估相关内容的吻合程度进行研究。项目吻合等级评估标准如下,1级:不吻合,奥马哈系统内容与炎症性肠病问题调查表中文字描述、条目内容等均不相符;2级:奥马哈系统内容与炎症性肠病问题调查表中文字描述、条目内容部分吻合;3级:奥马哈系统内容与炎症性肠病问题调查表文字描述、条目内容完全相符。

1.2.2.3 确定炎症性肠病调查条目 确定的25个条目中,存在10个条目与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描述相应症状和内容处于完全吻合的状态;其中10个部分吻合,5个不吻合。采用SPSS 2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所得Kappa系数0.846。表示2种评估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这表明炎症性肠病问题评估表能够与奥马哈分类系统较好地吻合,所以,炎症性评估表可作为评估炎症性肠病患者问题的调查工具。

1.2.2.4 炎症性肠病存在的主要问题 利用问题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明确存在的问题,评估结果显示主要问题共有10个,其中生理领域4个、心理社会领域2个、健康行为领域4个。在10个问题中,发生率>70%的为心理状态、排便情况、消化-水合、营养状况、腹部症状,具体情况详见表1。

表1 炎症性肠病护理问题发生情况(n=102)

1.2.2.5 护理方法实施 ①饮食指导:一对一为患者详细讲解疾病与饮食间的关系,使其明确哪种饮食会导致机体的不良症状,给予其阶段性饮食指导。a.急性期:应适当禁食、禁水,可采取肠外营养方式,保证充分营养摄入。随着病情稳定,可摄入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包括米汤、稀释藕粉或蔬菜汤等,开始进食可摄入50~100 ml,每日保证4~6餐;随着病情好转,增加食物浓度,每次摄入100~200 ml,每日6~8餐。可选取荤汤添加,包括鱼汤、鸽子汤、腰片汤等,也可在米汤中适当加入米粒。b.好转期:摄入固体食物,包括南瓜粥、蔬菜粥,并选取卷心菜、紫菜、鱼类、瘦肉等食物适当添加。然后可选取面条、去皮花卷、煮烂蔬菜等摄入,每次50~100 g,每日4~6餐。c.恢复期:正常饮食,强调合理饮食重要意义,嘱其不遵医摄入饮食对病情的影响。教会患者记录饮食日志,如对进食的日期、地点、时间、每日用餐次数、摄入食物量、烹饪方法、饮食与不良反应时间、机体感觉状态及排便情况等进行记录。建立健康饮食微信群,邀请患者及家属入群,定期进行监督和指导的同时,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解答。②营养教育:为患者及家属讲解良好营养状态及合理食物摄入对病情康复的重要性,嘱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主动配合饮食,积极摄入高维生素、高蛋白食物,避免日常不良饮食习惯引发的肠道不良症状,嘱其禁止摄入辛辣、刺激食物及豆制品。定期评估患者机体营养状态,及时调整饮食摄入,保证充分营养支持。③心理疏导:指导患者将病情状态以日志的形式进行记录,在明确自身饮食、排便详细时间及次数后,找到自身排便规律性,根据时间选取合适的地点、场所与家人或朋友进行社交活动,活动中尽量放松,使自身作为一个正常人进行日常生活和交往。定期组织医院联谊会,邀请炎症性肠病患者定期参加,联谊会可分为3个阶段,护患沟通、问题解答、患者间交流,使患者在联谊会中学习疾病护理技巧,增强生活动力,树立对疾病康复和正常生活的信心。

1.3 评价指标 ①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厌食、水样便、黏液性血便及大便失禁。②营养指标:包括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③负性情绪:护理前、护理2周后采用HAMA、HAMD进行评估。量表均有14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HAMA评价标准如下:<7分为无焦虑,7~14分为可能存在焦虑,15~21分为肯定焦虑,>21分为严重焦虑。HAMD评价标准如下,<8分为无抑郁;8~20为可能抑郁,21~35分为肯定抑郁,>35分为严重抑郁[4]。④生活质量:护理前后采用炎症性肠病患者生命质量问卷(IBDQ)进行评估。量表共有维度4个,包括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能力及社会能力,共32个题目,各题目根据7个等级评分,自1~7分表示非常严重至正常。总分范围32~224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5]。量表Cronbach′s α为0.879,具有良好信效度。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2 两组护理前后营养指标及HAMA、HAMD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营养指标及HAMA、HAMD评分比较

2.3 两组护理前后IBDQ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前后IBDQ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炎症性肠病为慢性、反复、迁延不愈的一种疾病,一旦病情发作较难控制,临床治疗疾病不仅控制其临床症状,还应重视其治疗过程中生理、心理及健康行为状态,减少对治疗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改善病情状态的同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有研究显示,炎症性肠病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改善均与患者治疗过程中机体营养状态、并发症、心理状态等存在密切关系,若治疗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机体营养状态良好,患者以积极心态面对疾病治疗和护理,可显著提升疾病治疗效果,提升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6-7]。

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下的评估护理以奥马哈问题分类评估系统作为重要依据,其通过制订炎症性肠病问题调查表,确定患者治疗中存在问题的相关条目,形成初步的、针对性的疾病调查评估表[7]。利用统计学分析明确炎症性肠病问题调查表与奥马哈问题分类评估系统各内容及条目的吻合程度,以奥马哈问题分类评估系统为标准,确定问题调查表中相应条目,形成完善、针对性的问题调查评估表,根据量表对炎性肠病患者问题进行评分,筛选其中主要问题,实施相应护理措施的同时,减少治疗中不良事件,提升疾病治疗效果[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2周后,观察组ALB、PA、T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王晴文等[9]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通过与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吻合性进行评估,获取炎症性肠病调查评估表,筛选消化-水合、排便情况、营养状况、心理状态等均为炎症性肠病患者的重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给予其饮食指导,使其能够正确摄入每日饮食,并对饮食情况进行准确记录,保证营养充分摄入的同时,减少因饮食不良导致的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及腹泻等并发症;而对患者进行营养宣教,强化其对保持机体营养状态的重视,能够纠正错误认知的同时,对自身不良饮食习惯进行纠正和约束,提升机体营养状态水平,改善营养指标水平[10]。此外通过实施心理疏导,使患者在明确自身病情状态下,回归社交活动,避免疾病对生活造成影响的同时,疏导内心焦虑、抑郁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2周后,观察组IBDQ中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能力、社会能力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丁亚媛等[11]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通过对患者进行饮食、营养指导,增强机体对外界的抵抗能力,强化身体素质;通过心理疏导,缓解其心理压力,使其能够快速回归家庭和社会;最后通过组织院内联谊会,强化护患、患者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帮助患者解决问题的同时,强化其对疾病康复及生活的信心,从而提升生活质量[12]。

综上所述,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应用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下的评估护理,能够疏导其不良情绪,提升机体营养状态,减少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奥马哈肠病炎症性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高盐饮食或可诱发炎症性疾病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意义
奥马哈海滩诺曼底战役登陆地(环球360)
奥马哈系统在社区慢性疾病患者心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